•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在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所採用之研究工具主要包 含研究者本身和訪談大綱。

一、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是質性研究中資料蒐集的主要工具,所以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跟背 景與參與觀察時所扮演的角色、態度等,都會影響研究分析歷程和結果。故以下 分述研究者的背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方法論訓練,以提 升本研究之信、效度。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於大學就讀英國語文學系,在學期間曾擔任兒童英語教師及英語家教 工作,在這期間開始對兒童在多語言學習層面上的問題產生興趣。研究者在大學 期間為語言學程組,所修習的課程多屬語言學相關類科,曾修過的課程有社會語 言學、語意/語用學、英語語言學概論、句法學、英語構詞、音韻學、歷史語言 學、語音學等,故對語言學知識具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認知,並對台灣社會下兒童 的語言表現相關議題有相當興趣。進入碩士班就讀後,研究者漸漸奠定了對教育 專業知能及對兒童語言習得層面的認識,在就讀研究所期間,亦修過需許多相關 的課程,如: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語文教學專題研究、兒童語文發展研究、

兒童外語習得、英語發音教學法、兒童文學與文化、英語語言評量、國民小學英 語教材教法、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兒童英語、國小英語讀寫教學研究、語文科課 程研究、語文教學研究法等。這些學習背景使研究者在兒童語言習得的認知與語 言教學層面上,獲得必需的專業素養,讓研究者在做研究及求學上,能做為繼續 學習與自我反省觀照的基礎。

(二)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角色,因採實地觀察方式進入研究場域中,所以一方面 是研究者,進行班級內兒童語碼轉換行為的研究;另一方面則是班上的語文教師 之一,進行英語教學活動及班級經營。本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同時擔任觀察者、

訪談者、語料蒐集者三種角色,並在資料蒐集告一段落後,成為所蒐集資料的整 理者、分析者、歸納者,進而提出相關建議或啟示。在本研究的研究設計、方法

策略使用、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研究者個人的知識背景、相 關經驗、個人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者時時提醒自己,需詳實紀錄 並呈現所蒐集到的現場資訊與真相,並不斷進行反思,以克服研究者本身之預設 立場或偏見。

(三)方法論的訓練

研究者作研究的相關基本能力和素養是很重要的。Patton 在 1990 年亦曾在

<質的評鑑與研究>一書中提到,質性研究之效度大部分關鍵在於進行實地工作 者的技巧、能力和嚴謹的實施工作(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由此可知,研 究者進行研究前須受相當訓練的重要性。研究者於就讀研究所期間,曾修習教育 研究法、質的研究、論文及報告寫作指導等課程,研究者亦參加許多校外不定期 的專題講座、學術論文研討會,以及定期每週舉辦的小論文發表會,長期下來,

對研究者的基本研究學能助益頗大,影響也很深遠。此外,研究者同時也閱讀相 關的文獻與期刊論文,以充實研究者自己本身在做研究上所不足的地方,以期增 加研究的素養、能力和技巧。

二、訪談大綱的編製

本研究的訪談大綱係依據研究問題,針對個案兒童進行訪談大綱的編製。係 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的內容編擬初步訪談大綱,經徵詢指導教授、其他教授、教 育專業人員等人的意見後,調整與修正訪談大綱,以編製正式訪談大綱內容。於 本研究進行過程中,也依據受訪者的回應,彈性調整訪談大綱的方向與順序,以 對研究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探討。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

並適時澄清所訪談問題之語意以掌握訪談大綱原意。此外,除事先徵求受訪者同 意外,進行訪談時全程使用錄音方式蒐集資料,以達到訪談內容能被真實且完整 紀錄之目的。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在實地觀察與多元語料蒐集完備後,採取內容分析 法 ( Content Analysis )、 訪 談 法 ( Interview ) 及 對 話 分 析 法

(Conversation-analytic Approach)三種研究方法,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探究,

以下分別說明三種研究方法:

一、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法主要針對研究問題 1-1 及研究問題 1-2:「兒童的口語性語碼轉換 及書面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進行。

內容分析法主要用來分析研究者透過實地觀察與蒐集而獲得的語料,以解答 所觀察與蒐集到的兒童口語性語碼轉換及書面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其種類、特 色又有哪些。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常見的質性資料分析法,又常被稱作類統計分析

(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它是根據研究者的主題及目的先做編碼手冊

(codebook),根據編碼手冊之號碼將所蒐集到的資料分門別類歸納,加以計算 頻率或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本研究中,內容分析法在本研究之口語性語料分析

(analysis of spoken data)及書面性語料分析(analysis of written data)

上的步驟如下:在完成語料逐字稿後,先進行分類工作,分類的第一步是瀏覽整 篇逐字語料,並仔細找出和研究相關的部分。憑藉著這初步的閱讀,一邊發展或 修改研究的主題,並區別出在逐字語料內有哪些部分與主題相關與不同,根據主 題與內容的關聯性進行初步的概念化定義,接下來即進行下一階段的「編碼」。

「編碼」是指將蒐集來的資料分解成一個個單位,仔細檢視並比較異同,再針對 資料中所反映的現象提出問題的過程。透過熟讀所蒐集到的語料,並且持續思考 該內容與研究主題間的關係以及所代表的意涵,同時於編碼處記錄下感想與評註 並標出被觀察者所表達之重點及關鍵字,再將每份逐字稿的內容與位置給予不同 的分類編號,編碼對照表請參考附錄三。

二、訪談法(Interview)

訪談法主要針對研究問題 2-1:「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為何?」進行。

此法主要用來分析研究者透過實地訪談而獲得的資料,訪談法主要是要解決 研究問題 2-1,即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及因素,同時也用來取得受訪者 的基本資料,及其他與研究主題相關之重要訊息。本研究中,訪談法是以一般性 引導式訪談(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和非正式會話式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的方式進行,訪談大綱請參考附錄一。

三、對話分析法(Conversation-analytic Approach)

對話分析法針對研究問題 2-1:「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為何?」進行。

為了能更深入去分析與了解轉換語碼的語用功能及轉換者轉換語碼的社會 心理,研究者將從所蒐集到的語料中,挑選數篇具代表性的對話作進一步分析。

本研究中,對話分析法跟內容分析法一樣,皆用來分析研究者透過實地觀察與蒐 集而獲得的語料。對話分析法主要用來解決研究問題 2-1,即了解兒童轉換語碼 所產生的功能為何。

對話分析法源於 Harvey Sacks 對日常語言的分析,他深信具互動性的言談 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很好的觀察人類行為方式(引自 Wooffitt,

2001)。Harvey Sacks 認為對話分析可以描述或反映出說話者使用語言的心理過 程,研究者在進行分析時,對於資料不作任何預設且不要用理論來分析,重點是 情境發生的「當下」,以探究被觀察者是如何去對週遭事物作詮釋與因應,而非 武斷地採取任何假設去描述說話者在對話中所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說,研究者須 藉由被觀察者的言談去得知當下他如何認定該情境(Wooffitt,2001)。另外,

Auer 的會話分析法是一種對語碼轉換行為的結果分析法,且被證明是對描述語言 動機形式最有效的一種語言分析法(Eastman,1995),它是種奠基於詳細逐字句

(detailed turn-by-turn)分析語碼選擇動機的描述性分析,強調語碼轉換時 語碼選擇的隱含意義探究,及會話成員的互動歷程。會話分析法分析語碼轉換行 為時,所關注的焦點是語碼在會話互動歷程中所代表的隱含意義即語碼選擇因素 探究。也就是說,語碼選擇的結果為對話中語碼轉換的功能及意義,提供了一種 對說話者社會心理動機的參考架構。Auer 的「對話分析法」主要用於探究語碼轉 換行為的會話及語用功能。因此,本研究將利用語料分析法,以語料的類型、溝 通情境、溝通目標、對話參與者間的關係及熟稔程度等多方面,來進行兒童中、

英、台及其他語碼間的社會心理功能分析,並佐以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和心理語 言學等相關取向的觀點與研究,輔助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及適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