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以國小ESL班級學童語言表現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以國小ESL班級學童語言表現為例"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珩 博士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

以國小 ESL 班級學童語言表現為例

研究生:郭蕙瑜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探究國小 ESL 學童在中文、台語、英文、及其他特殊語言 形式間轉換行為的社會心理功能,主要在解答兒童口語和書面語碼轉換之內涵, 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心理功能趨向為何。首先,透過內容分析法分析所收集到的口 語和書面語料,以了解轉換語碼之內涵,接著透過訪談和語料的對話分析,來探 究國小 ESL 班級學童轉換語碼之社會心理因素及功能。 在語碼轉換內涵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口語轉換上,出現最多的是中文 轉英文;轉碼類別上,以會話型的語料最多,情境性轉碼的比例也不低;語意類 別上,專有名詞和一般用語的比例最高。而在書面轉換上,最多的是中文轉英文 和轉其他語碼;轉碼類別上,以會話型-隱喻型的語料最多;語意類別上,則是 一般用語和流行語最多。和研究者對先前研究所整理出的二十一種社會心理功能 相較,在學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方面,本研究所發現的功能有代稱、便利、 引述、重述、說明、生動、幽默或諷刺、親切、鄉土、引起注意、粗俗、地位標 示、拒絕和自我風格等十四種,其中,本研究發現學童最常因想達到「代稱」、「生 動」、「便利」和「引起注意」等社會心理功能,而產生語碼的轉換行為。 關鍵詞:語碼轉換、社會心理功能、國小 ESL 班級學童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ESL children’s socio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among Chinese, Taiwanese, English, and other special language forms, and mainly focus on the subject matters of spoken and written code-switching and the sociopsychological functions.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be used in this study:Content Analysis, Interview,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About spoken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est distributive frequency of language-switching is Chinese switch to English. On the type of code-switching, the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s the highest to be shown, and the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is second. On the type of semantics, proper name and common expression are the most. About written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est distributive frequency of language-switching is Chinese switch to English and to other special language forms. On the type of code-switching, the Conversational-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is the highest to be used. On the type of semantics, common expression and fad expression are the most.

Fourteen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are examined to depict the causes and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They are referential function、 ease of expression 、 quotation 、 reiteration 、 meta-linguistic commentary 、 expressiveness、humorous or ironic effect、solidarity/ in-group identity、local flavor、attention getting/emphasis、vulgarity/blaming or curse、status label、 refuse 、 desire for variety of style. Among them, referential function 、 expressiveness 、ease of expression and attention getti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for children to switch their codes.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語碼轉換 ………10 第二節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 ………19 第三節 語碼轉換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語碼轉換相關理論架構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38 第二節 採用質性研究之理由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44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選取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6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5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發現 ………59

第一節 整體樣本狀況說明 ………59

(5)

第三節 口語性和書面性語碼轉換 ………71 第四節 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8 第二節 教育啟示與建議………132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136

參考文獻………138

附錄一 「兒童訪談大綱」………144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46 附錄三 「代碼對照表」………147 附錄四 「觀察紀錄表」………149

(6)

表 目 次

表 2-3-1 國內語碼轉換相關研究一覽表 ………32 表 3-3-1 受訪者人數分配表………53 表 4-1-1 研究對象之結構分布………60 表 4-1-2 以中文為主體語的語碼轉換類型與語料數量………63 表 4-2-1 轉語類別代碼………65 表 4-2-2 嵌入語詞性類別代碼及範例 ………68 表 4-2-3 轉碼類別代碼………69 表 4-2-4 語意類別代碼………70 表 4-2-5 社會心理功能類別代碼 ………70 表 4-3-1 表情符號一覽表 ………83 表 4-3-2 書面性語料流行語一覽表(一) ………88 表 4-3-3 書面性語料流行語一覽表(二) ………89 表 4-3-4 書面性語料流行語一覽表(三) ………89

(7)

圖 目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8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39 圖 4-1-1 研究對象語言背景情況 ………61 圖 4-1-2 語碼轉換出現頻率比例圖 ………61 圖 4-3-1 口語性語碼轉換內容分析圖 ………72 圖 4-3-2 口語中文轉台語詞性分析圖 ………73 圖 4-3-3 口語中文轉英文詞性分析圖 ………74 圖 4-3-4 口語轉碼型態之類型分布圖 ………76 圖 4-3-5 口語轉碼之語意類型分布圖 ………78 圖 4-3-6 書面性語碼轉換內容分析圖 ………79 圖 4-3-7 書面中文轉台語之詞性分析圖 ………81 圖 4-3-8 書面中文轉英文之詞性分析圖 ………82 圖 4-3-9 書面中文轉其他語碼之詞性分析圖 ………83 圖 4-3-10 書面轉碼型態之類型分布圖 ………86 圖 4-3-11 書面轉語之語意類別分布圖 ………87 圖 4-4-1 口語性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趨向分布圖 ………92 圖 4-4-2 書面性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趨向分布圖 ………93

(8)

第一章

緒論

隨著日趨多元的人際互動與資訊交流,雙語及多語現象早已普遍存在於各場 域中。在台灣因為受到國際化潮流影響,英語成為許多人必備的語言能力,近年 來本土意識更是因政治因素受到重視與強調,加上網路和媒體大量對流行用語的 傳播,使台灣地區在日常生活上,中文穿插英語、台語、客語、日語或其他特殊 語碼形式(如:數字文、注音文、符號文…等)的現象頻繁,這一種語碼轉換或 混用情形,逐漸地變成一種常見的新鮮說話模式。而兒童在這種語言社會下所表 現出的語言,及其對各語碼的語彙價值、語言使用心理、對語文學習的影響等, 皆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其中又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令人好奇,讓人想一探 究竟。 本研究從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觀點出發,對台灣學童之語碼轉換行為作觀 察,進行兒童的語料收集與分析,試圖解讀新世代的語言使用情況,並進一步探 究他們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因素,在最後也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在 規劃語言政策及教師教學時參考。本章共分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名詞釋義、研究限制等四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現今聯合國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世界上共有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但卻 有六千多種語言,超過六十三億的人口,故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雙語或多語國家。 以全球現況而言,一國境內有許多不同語言存在是極普遍的,台灣本身就是個多 語、多方言的語言生態,雖然因人與人間的頻繁互動和愈益便捷的資訊傳播方 式,讓各種語言因接觸而產生許多衝擊、遷移、甚至消失,但雙語或多語現象仍 普遍存在這塊土地上,且有愈來愈興盛的趨勢。

(9)

一、研究背景 在說話或溝通時,使用兩種以上語言交替進行語言行為的現象,即所謂的「語 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郭林花,2002)。台灣有高比例的通婚家庭,有相當高 的雙語人口,而三語人口也不低(黃宣範,1995)。在華語、台語、客語、英語、 南島語(原住民語)等多語言並存的台灣,因為近年來政府對英語及台語教育重 視、電視媒體大量使用語碼轉換、政治環境民主化後所造成本土意識覺醒…等因 素,已經讓語碼轉換成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王健銘,2001),在一句話中穿 插好幾種語碼進行溝通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成為新一代的語言溝通常態,隨處可 聞。另外,從語碼轉換情形與頻率,可看出多語社會中語言間的融合和競爭狀況, 且更能進一步顯示出多語社群對語言的使用態度,及展現語言的心理功能趨向。 在多語言相互融合的台灣,人們的語言轉換現象頻繁,在這種語言環境的刺 激下,對吸收力高且頗具創意的兒童來說,他們的語言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也 因此台灣多語社會中的語言習得問題日漸受到各界重視。在語言教學上,語碼的 轉換是常被關注的議題,語碼轉換雖豐富了孩子們對整體台灣社會的語言文化內 涵,亦增加其對語言間的習得和學習遷移,但卻也有造成語言學習困難和延長學 習時間的可能。在台灣,大部分的語言使用者自幼熟習中文和台語,然後才學習 其他語言,這些語言間的差異常使孩子對語言的使用產生混淆、借用,甚至是誤 用,加上現今媒體資訊發達,語碼轉換已成為一種語言常態,且衍生出許多富涵 特殊趣味和意義的語言形式,如火星文、注音文、數字文…等,這對喜歡學習有 趣新奇事物的孩子來說是很受歡迎的,對他們語文學習上的影響其實也很深遠, 值得深入探究。 二、研究動機 幾年前,新加坡有一部電視劇因多語社會兒童教育問題應蘊而生,劇名為「小

(10)

孩不笨」(I Not Stupid),內容主要敘述三個成長於截然不同家庭環境,就讀下 段班四年級小學生文福、Terry 和國彬的成長歷程,透過這三個孩子的生活來探 討語文教育制度與政策、家庭關係、學習壓力、父母與子女溝通等問題。劇中利 用有趣又富含語碼轉換的對白手法,造成了許多的隱喻和焦點的突顯,並利用三 個孩子與成人間的互動,暗喻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一部社會諷刺喜 劇,由三個孩子的不同遭遇串連而成,突顯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和語文教育策所 產生的問題,劇中「兩文三語」(中文、英文、英語、華語、台語)並行,其中以 新加坡式英語最有特色。 黃宣範(1995)指出新加坡具多種族共存的特性,因而有四種官方語言,分 別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塔米爾語,而語言問題在新加坡是一個交雜著濃厚政 治、社會、民族情感與認同和現實環境的課題,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制定也歷 經了許多波折與改革。劇中語文的呈現和多語間的轉換使得這部影片處處充滿語 言的趣味,且突顯了多語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深遠的影響力。台灣的多語生態和 新加坡的情形相似,皆屬多元文化並存且兒童對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正產生衝突的 社會,故新加坡在語言教育或語言政策等實施上的經驗,是很值得當作對我們本 國語言發展政策的前車之鑑或啟發。當初研究者接觸到「小孩不笨」這一部電視 劇時,心中感觸很多,也發現台灣似乎出現與劇中相同情況,且劇中兒童所呈現 出大量語碼轉換令人印象深刻,故想深入了解這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對研究者想 以台灣地區 ESL 兒童的語碼轉換行為當作研究主題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 另外,黃宣範(1995)亦曾提到在一個多語的社會,最先學會的語言可以有 很多種;而個人所認同的母語可能不只一種,語言的習得可能受(家庭)環境因 素影響,亦可能受社會心理作用不同而改變,兒童除了家庭以外,在學校的時間 最長,並以同儕為生活重心,影響他們語言發展的因素是複雜與多元的,在他們 所呈現的語言形式中,通常暗藏了許多豐富意涵。兒童是國家的棟樑,對台灣未

(11)

來多語並行的語言環境變遷來說,是值得去探究的。研究者因為很喜歡小朋友, 時常接觸到許多兒童,他們表現出的語言趣味,總是令研究者驚訝,尤其是他們 所呈現出的多語言間的轉換情形與流行語的使用更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才想進而 探究這個有趣的語言現象。 加上世界國際觀及多語社會的興起與被重視,各學術領域對語碼轉換現象的 討論越來越多,語碼轉換成為了一門新興的重要研究領域,無論是語言學家、心 理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或人類學家等,都對現今人們愈趨頻繁的語碼轉換 行為感到興趣盎然。近十幾年,國外已對語碼轉換現象做過不少相關研究,但大 多是文獻研究上的探討,對於語碼轉換社會心理功能層面的實徵性研究並不多。 在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的台灣島上,雖語言轉換現象蓬勃活躍,但對語碼轉換的研 究仍屬於一個剛開發的新領域,相關的研究也很缺乏。語碼轉換行為對兒童的語 文學習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就正面角度來看,師長可利用學習遷移,由兒童的 第一或第二語言延伸,來幫助兒童對其他語言的學習與了解,並可利用多種語碼 間的轉換來讓兒童了解不同文化間(如:不同族群文化、流行文化等)的差異, 以增進兒童對多元文化的了解與認同;若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語碼轉換也可能造 成兒童語言使用上的錯亂,造成語言學習障礙,如作文能力的下降、錯別字增多 等問題,鑒於多語社會中兒童的語言習得問題日趨顯著,研究者試著從 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學童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語碼轉換情況,來 分析兒童使用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並探究相關的社會心理因素,希冀對越來 越多元且複雜的兒童語言習得問題,提供不同層面且更具價值性的探討。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12)

(一)了解台灣社會環境中,國小學童表現出語碼轉換之情況。 (二)從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觀點,分析台灣地區 ESL 學童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 功能。 (三)在教育層面上,歸納本研究探討之結果,並針對現今台灣社會中國小學童 在多元語言的表現與學習,提出相關啟示和建議。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出主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針對第一個研究目的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為: 1-1 兒童的口語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 1-2 兒童的書面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 (二)針對第二個研究目的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為: 2-1 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與本研究之重要相關名詞有「語碼轉換」、「社會心理功能」、「國小 ESL 班級 學童之語言表現」、「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轉譯方式」,分別闡述如下: 一、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語碼轉換」通常指的是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在一相同的語言情境中,依照 自己的需求或環境需要來選擇所使用的語言,並在多種語言間作語碼(code)的互 換,以達到溝通目的的一種語言行為。語言和社會情境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係: 語體轉換(spoken style)、方言轉換、語言轉換,三者可以合稱為語碼轉換(林 美麗,1998)。語碼轉換除了受社會情況的影響之外,受說話者的態度影響稱做

(13)

情 境 式 轉 換 (situational switching) , 受 用 意 影 響 的 轉 換 稱 為 隱 喻 式 轉 換 (metaphorical switching)。 本研究所指的「語碼轉換」涵括以上所有類型, 主要觀察以台灣地區國小 ESL 班級學童所表現在中文、英語、台語、他國語言及 特殊語碼(如:數字文、注音文、符號文…等火星文)間的轉換為主。 二、社會心理功能(Sociopsychological Functions) 「社會心理功能」即指雙語或多語者轉換語碼時的心理動機,及其進行轉換 想達到的作用。藉著語碼的轉換來達到某種目的,想達到此目的之心理狀態,就 是說話者的社會心理;而他所達到的語言效果,即為社會心理功能。然而,說話 者進行語碼轉換時,並不一定會收到想要達到的結果,這結果是依說話者的語彙 庫、語言轉換應變能力、及對話情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三、國小 ESL 班級學童之語言表現 台灣的多語社會環境中,並存著中文、台語、客語、十多種南島語和其他外 國語言。研究中所指的「國小 ESL 班級學童之語言表現」,乃針對本研究對象而 言,為在台灣現今多語社會環境下,經由立意抽樣過程而選出的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兒童之語言表現為主。其所使用的語言包含中文、英語、台 語、特殊語言形式等多種語瑪,本研究則針對中文、英語、台語、他國語言及特 殊語碼形式間的轉換進行探討。 四、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現象影響語言變異的科學,或是語言的改變 對社會結構或體制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語言學」顧 名思義是研究「社會」和「語言」這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林美麗,1998),其

(14)

主要研究範疇以語言社群中的社會層面為主要探討對象。「社會語言學」為本研 究進行語料分析的基礎理論觀點,研究重點主要偏重在兒童語言轉換行為的社會 心理功能上,故藉著語言社會學理論為依據,來探討台灣多語社會環境中,兒童 語碼轉換行為的語言特性,及其產生語碼轉換行為的社會心理功能因素。 五、語用學(Pragmatics) 「語用學」涉及的是語言的功用及使用,是針對語言使用和言語交際的研究 領域,也是一門探討語言置於具體使用語境中之意義的研究。語用學研究的是符 號和符號解釋者之間的關係,符號在發揮作用過程中會牽涉到符號解釋者的所有 心理、生理和社會現象(于國棟,1998)。社會語言學說明的是語碼轉換與影響 語碼轉換使用的社會因素間的關係,然而,在語言使用者的心理、認知等因素上, 需要從一個更為廣闊而且具有更大的解釋力的角度來解釋語碼轉換,使能全面地 解釋語碼轉換所涉及的語言、心理認知和社會文化等因素,本研究將佐以語用學 層面的語料分析理論進行。 六、轉譯方式(Transcription) 在本論文的撰寫上,有關口語語料的書面轉譯方式,研究者在這裡作事先說 明,以利讀者閱讀之便與了解。在中文轉碼成英文部分,以英文字母呈現;中文 轉碼台語部分,則採用台文/華文線頂線上辭典(鄭良偉,2006)中的轉譯方式, 用羅馬拼音進行書面呈現;中文轉日文方面,則以日文文字呈現。而在書面語料 的轉譯,則各種語碼依原研究對象書寫方式真實呈現,唯有中文轉圖形的轉譯較 具困難度,故將利用文字敘述來輔助語料的呈現。

(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在研究設計上力求嚴謹,在資料蒐集與分析上力 求客觀及清楚明確,但囿於外在客觀環境及研究者本身條件不足之處,仍有一些 限制。 一、研究主題上的限制 本研究欲了解 ESL 學童在台灣社會環境下,對中文、英語、台語、他國語言 及特殊形式間的語碼轉換表現及其社會心理功能。但語言的社會心理功能,是隨 社會潮流快速變化且多元複雜的,會因時空、地點、人、事、物不同而有所差異, 因此,只要此語言社群中的主要語言社會環境因素(如,語言政策、經濟需求、 教育制度、價值觀、社會期望、教師教學觀…等)一有所改變,影響學童語言行 為的因素亦將產生變異。而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樣本所呈現的可能只是個殊狀 況,並非台灣多語環境下兒童學習語言的普遍情況。 二、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黃光雄等譯,2004),研究者的先前 經驗和態度、研究過程中的涉入角色扮演及研究者個人對事物的觀點看法等,都 會影響研究品質及引起研究倫理衝突,甚至可能造成研究過程與結果的偏差。研 究者過去曾修過英語教學與語言學方面課程,並曾擔任兼職兒童英語老師的工作 約兩年,故在研究過程中,進行資料分析時,可能會不自覺加入研究者的相關經 驗與認知來做判斷,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研究者為克服此一問題,除利用 錄音方式,完整紀錄兒童的語言行為過程外,研究者也隨時寫生活札記,在資料 整理與分析過程中,時時進行反省與檢核,從原始資料中尋求證據,避免過度推 論,將自己的背景影響降至最小,以追求適切的公正客觀解釋。

(16)

三、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研究對象方面,研究者欲進行較深度的語言行為觀察及訪談,故所花費的時 間較長,因此採用「立意抽樣」方式選取研對象,針對台灣台中地區兒童的語碼 轉換行為作研究分析,故若欲以研究結果推論解釋至其他情境,則可能將受到觀 察樣本條件的限制。 四、觀察時間的限制 在口語語料收集方面,所觀察的是研究對象在校時的日常語言行為(上課前 或下課時間),因時間分配因素,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時間有限,無法進行全程觀 察。為克服此障礙,不定時利用課餘時間寫觀察紀錄,並將觀察期間拉長至四個 月(2006 年 2 月至 2006 年 5 月),以彌補未觀察到之情形,實地觀察紀錄請參考 附錄四。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語碼轉換、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過去相關研究及相關理論架 構等四部分文獻進行整理與分析,以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參考依據,共分以 下四節呈現。

第一節 語碼轉換

一國境內有許多語言並存是古今中外的常態,台灣本身就是個擁有多語族群 的社會(黃宣範,1995),雙語及多語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場域中,也因此創造出 豐富的語言文化內涵。這些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在語言溝通上會依據不同情境和 對象選擇適當語言,必要時還會進行合理的轉換(switching),這種語言表現即 稱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以下,就何謂語碼轉換、語碼轉換形成要 素及語碼轉換類型三方面進行說明。 一、何謂語碼轉換 語碼轉換中的「語碼」(code)是指對話溝通中所使用的語言系統,它可以 是一種語言(language)或方言(dialect),也可以是一種語體(spoken style)。 「語碼轉換」是一錯綜複雜的語言現象,要下精確定義並不簡單,Myers-Scotton (1995)認為「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中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轉 換不拘數量,可以僅是一個詞的轉換,也可以是一整段談話,所轉換的語碼可以 是無相關性的多種語言或同種語言的變體。大部分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在一相同 的語言情境中,可依自己的需求或環境需要來選擇使用的語言,並在多種語言間 進行語碼的互換來達到溝通目的。有些學者也將「語碼轉換」定義為,在同一會 話中雙語或多語使用者時而使用某種語言,時而使用另一語言,間隔地混合使用

(18)

兩種語言進行對話(Aaro & Arnold,1996)。Hendrik Boeschoten(1998)曾將 交雜不同語碼的語言表現分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語碼混用」 ( code-mixing )、「 語 言 混 用 」( language mixing )、「 語 碼 交 錯 」 (code-alternation)、「語碼複製」(code-copying)等五種不同層級,概括性 來說,通常「語碼轉換」泛指語言使用者對兩種或多種語言的交互使用,故又被 稱為「代碼轉換」或「語用選擇」(海峰,1998)。另外,Gumperz&Hernando-Chavez (1969)等學者則認為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交替使用時,是具有某種轉換模式的。 綜合上述,「語碼轉換」大體來說是在雙語或多語溝通情境中,使用雙語或 多語者為適應對話情境或達到特殊目的,溝通時利用不同語碼相互轉換的語言表 現。而本研究中的「語碼轉換」即採用此廣義的語碼轉換定義,涵括了語碼轉換、 語碼混用、語言混用、語碼交錯、語碼複製等五種不同層級的轉換行為。 二、語碼轉換形成要素 在語碼轉換的形成要素方面,以下就語碼轉換之進行條件、因素和選擇等三 方面,做進一步說明。 (一)進行語碼轉換之條件與因素 1. 進行語碼轉換之二條件 語碼轉換是有條件性的(conditional),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進 行語碼轉換行為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具有「足夠語彙字庫」(verbal-repertoire), 在具備了足夠語彙後,還必須要有「識別不同社會場域」(institutionalized domains)的能力,以了解適合各不同社會場域的語碼,如此才能順利進行語碼 的轉換。這裡所指的「社會場域」是一種文化中屬同語言且相關聯繫的活動領域 (Fishman,1964),常見的有家庭環境、朋友圈、學校、工作場合、宗教場合… 等,社會場域對語碼轉換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唯有去了解社會場域並知道適

(19)

合於此領域的語碼,才能順利進行語碼轉換工作。 2. 進行語碼轉換之三因素

語碼轉換不是隨意進行的,它是有條件性的語言行為,因此也受到許多因素 的限制與約束,這些因素有主觀、也有客觀、有社會性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 綜合許多學者(武金峰,1996;蔣金運,2002)的意見後,大概可分成三大類因 素,即「對話參與者」(participants)、「語境」(settings)、「話題」(topics) 三種。首先,「對話參與者」是影響語碼轉換行為的重要主觀因素,參與者的語 言知識、語言態度、心理狀態、年紀、性別、身分、經歷…等個人身心因素,都 會影響語碼轉換時語言基模的選擇,如修過國音學(Chinese Phonology)的師 院學生會在一般日常情況下,注意到要說出較標準的國語發音。此外,McClure (1977)亦提到在語碼轉換中,參與對話者本身有三個重要特點是值得注意的, 即對話者的語言水平、對話者的語言傾向和對話者的身分地位。而第二類「語境」 則是指語言行為發生的情境,語境是影響語碼轉換的客觀因素,其範圍包含了語 言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場合…等,對話參與者需根據語境來選擇適當語碼, 才能順利進行溝通,像在國際正式場合中,與會人士會傾向使用國際語言英語交 談,而不會使用台語進行對話。最後一類是「話題」,也就是談話的內容與主題, 在雙語社群中,話題可以決定語碼的選擇,話題的轉變也常造成語碼轉換產生, 如在談論生活瑣事時會較常用方言進行溝通;但如果是討論學術議題時則會改用 較正式的語言,如國語或英語。 由於雙語或多語行為的複雜性,語碼的轉換通常是由多種因素決定。因此, 語碼轉換行為進行時,說話者須考慮到語碼轉換的條件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 求達到訊息交流的目的。綜觀來說,語碼轉換是「對話參與者」、「語境」、「話題」 這三大類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結果,更是一種在不同語言間,搭起意義訊 息溝通橋樑的語言使用策略。

(20)

(二)語碼之選擇 對於語碼轉換時的選擇,McClure(1977)發現「話題」對語言的選擇具有 很大影響。此外,「社會環境」(social setting)也會影響語碼的選擇,如在台 灣戒嚴時期,學生在學校說國語,回家才可以說台語或其他方言,而這情況跟 Fishman(1972)所提出的社會場域的說法是一致的。語碼的選擇其實跟對話參 與者的文化背景、民族意識、語言政策、政治傾向…等因素也有相關,是因時、 因地制宜的,雖然沒有一種研究可對語碼選擇提出完善具體的解釋,但從這些研 究中可以知道,語碼轉換行為反映出了說話者的許多背景因素,而這些因素相對 地也正影響著語碼轉換本身。 三、語碼轉換類型 對於語碼轉換類型之定義各家說法不同,因本研究主要探討語碼轉換的社會 心理因素層面,故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依語意及情境、個人、對話上下文 等相關特性整理出語碼轉換的類型。首先,針對相關文獻(王健銘,2001)從情 境、個人、對話上下文等特性整理出情境型語碼轉換、隱喻型語碼轉換、會話型 語碼轉換、情境-隱喻兼具型、會話-隱喻兼具型、情境-會話兼具型六種轉換 類型。 (一)情境型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型語碼轉換」是由 Blom&Gumperz 兩位學者於 1972 年提出,他們指 出情境型語碼轉換對於對話情境因子(contextual factors),如對話參與者 (participants)、對話場景(setting)、話題(topics)等,具有高度敏感性, 當情境因子一有變動,說話者便很容易產生語碼轉換行為。

例:

(21)

B:是喔~我忘記了說,唉!算了~好煩喔 (接著英文老師走進教室)

C: Teacher! Teacher!今天有 quiz 嗎?

(口語語料 060306#248) (二)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隱喻型語碼轉換」亦由 Blom&Gumperz 兩位學者於 1972 年提出,與上述 的情境型語碼轉換是相對的,隱喻型語碼轉換是一更複雜的語碼轉換類型。在此 種類型中,語碼轉換變成一種傳達某種隱喻的工具,不受限於對話中的情境因 子。所以,即使在情境因子改變的情況下,說話者仍會使用自己心中既定的語碼 來傳達言外之意。Myers-Scotton(1993)則發現英語在被標記的語碼轉換上 (marked code-switching),常被用來當作表達憤怒或權威性的媒介。 例:

N:我才不要跟那個 BMW(流行語:Big Mouth Woman)講話勒! B:什麼 BMW? N:就那個嘴巴最大那個呀,每次都把秘密講出去,很討厭耶! (口語語料 060301#3) (三)會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會話型語碼轉換」的概念是由 Gumperz(1982)首先提出,Gumperz 把會 話式語碼轉換定義為一種在兩種不同語法系統間的語言並置(juxtaposition) 情形。雖然隱喻型語碼轉換提供了未標記及標記語言間的區別性,但一些語言學 者質疑在所有語碼轉換情況下是否皆有區別出差異的必要性,Sankoff(1972) 在他針對美國維吉尼亞州多語情形的研究中也提出了此一問題,之後,Gumperz (1982)發展出會話型語碼轉換概念,來反對區別未標記及標記語言的必要性, 他認為在一語言情境中使用兩種語言不過是一種常態,和情境式語碼轉換的意義

(22)

並無不同。 例: Y:有空上即時通的話,要多去偶滴版板上留言喔,先和你說都蝦(台語:多謝)哩^^! (書面語料 060301#733) (四)情境-隱喻兼具型(Situational-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境-隱喻兼具型」同時具有情境型和隱喻型兩種功能,兼具了情境型和 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特性,是一種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中同 時包含了受情境因子影響和不受其影響兩種矛盾性質。通常是說話者為了提及或 批評某人事物而產生,在這種語碼轉換類型下,說話者會用語碼轉換行為來表現 某個代詞,用以指涉某人事物,且同時也兼具批評的隱涵意味。 例: (語言情境:正在玩騎馬打仗遊戲) A:siam(台語:閃開)啦!我快被壓死囉!你太卑鄙了竟然敢打馬! B:哈哈哈!活該啦!誰叫你都跑不快! (口語語料 060315#28) (五)會話-隱喻兼具型(Conversational-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會話-隱喻兼具型」則是同時具有會話型和隱喻型兩種功能,兼具了會話 型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特性,亦是種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 中,同時包含了視語碼轉換為常態和語碼轉換不受情境因子影響兩種性質。在這 一種語碼轉換中,說話者可能一方面利用語碼轉換行為製造出修辭效果,來加強 突顯語言張力;另一方面也塑造出個人幽默感。這一型的語碼轉換類型是屬於較 複雜且高階的,難度也較高,需要對兩種以上語言都掌握得很好的雙語者或多語 者才能達到。 例:

(23)

L:阿~阿~阿~我外套 bing.geu.lai.a(台語:顛倒了),我外套 bua.deo(台語:跌 倒)了啦! 哈~哈~哈~ (口語語料 060403#308) (六)情境-會話兼具型(Situational-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會話兼具型」具有情境型和會話型兩種功能,兼具情境型和會話型 語碼轉換特性,亦屬於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中,同時包含 受情境因子影響和視語碼轉換為常態等兩種性質。在這種語碼轉換中,說話者可 能用語碼轉換來引用別人說過的某句話或介紹某個在對話中首次出現的人事物。 例: (對話情境:發考卷中) A:這考卷上怎麼變這樣!! B:老師上面不是有寫”SORRY!下雨用濕了”,你沒看到嗎? 拜託! 你眼睛很大耶~ (口語語料 060321#339) 另外,學者施玉惠(1998)也依語碼的語意類別進行了以下分類,如下所述: (一)術語(Technical term ):術語是指某領域中的特殊用語,像在電子產業 的術語就有 IC、JAVA、CPU、HW、SW…等。 例: 你新的 CPU 買了沒有? 快一點!我等一下要給客戶了!

(二)行業專用語(Domain specific expression): 指在某行業裡對某事或某 物 的 代 稱 , 如 護 士 這 一 行 業 裡 , 打 點 滴 叫 做 on IV ( intravenous injection);而 N.P.O.(nothing by mouth)則代表禁食的意思;C 則 代表醫院樓層。

(24)

Miss Lin,我等等要到 3C 幫昨天 N.P.O.的陳先生 on IV,請幫我通知一下。

(三)特定文化領域特殊用語(Cultural specific expression):指在某一文化 領域中,領域成員所熟悉且共通的特殊用語,若不是同領域中的成員很難 在第一次聽到此種特殊用詞就理解意義,通常需要經過他人轉譯才能理 解。 例: 等一下那個 H-Billy(依某人特性俗氣而取的代號)要來了,不要跟他說我在 這邊,拜託嘿! (四)專有名詞(Proper name):是指某特定人事物的稱號,此用詞專為這特定 的人事物所專用,如 Hello Kitty、Snoopy、Mickey 等皆是。 例: 我收集了好多 Hello Kitty 花花胸章,你要跟我換嗎?

(五)成語、俗諺、慣用語(Idiomatic expression, fixed expression):成語 是指一種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形式不一,以四個字為主,內容通常有引 申涵義,如:步步高升、一路順風…等。俗語則是指通俗流行的話語,廣 為大眾所知,通常以台語形式呈現居多,如 chi.niau.tsy,ga.do.de(飼 老鼠,咬布袋)、veu.kau.veo.vag.sai(要哭,沒眼淚)…等。習慣語則是 指大眾所習以為常的慣用語,通常形式固定,但無出處或典源,如:打鐵 要趁熱、天公不作美…等。 例: 今天真的很衰,先是被老師罵剛剛又踩到黃金,怎麼這麼幸運阿!嗚~嗚~嗚~ 真的是 veu.kau.veo.vag.sai(要哭,沒眼淚)啦!

(六)流行語(Fad expression, common core expression):流行語是指隨時代 潮流流行的當紅用語,創新是它的最大特色,通常是最能反映社會變遷及

(25)

社會真實的語言,如:ORZ(臥倒狀)、醬(這樣)、瞎(比遜還要更遜)、 AKS(台語:會氣死)、FDD(肥嘟嘟)、白目(台語:不上道)…等。 例: 真的很 ORZ 耶~他怎麼會這麼白目! (七)一般用語(Common expression):指沒有其他特別的涵義的一般平常用詞。 例: 我是有聽說過那一間餐廳啦,but 好像不太好吃耶!

(八)會話填補語(Conversation filler or back channel ):進行對話時,說 話者可能會利用虛字或遲疑用語,作為談話中思考的填補語,以爭取更多 的思考時間,這一種用語就是所謂的會話填補語,如:嗯、喔、這樣阿… 等皆屬此類。 例: 等等!讓我想一想喔~ ah~應該是這樣寫吧! (九)反問語(Rhetorical question):指在一段敘述後,接著提出含有反問語 氣 的 用 詞 來 再 次 確 定 語 意 或 表 示 質 疑 , 如 : Don’t you? 、 Sure ? 、 heo.veo(台語:好嗎)?等。 例: 明天吃完飯去看電影,OK ? 總之,全球的語言分布原本就屬於多語言並存的情形,由於時代的進步,全 球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學術等各領域交流頻繁,這使得高效率的語言 溝通能力重要性劇增,而雙語或多語言的學習也早已成為全球語文教育趨勢。其 實近年來,也有許多相關研究肯定兒童所表現出的語碼轉換行為,認為語碼轉換 行為其實是可以增進雙語和多語間的語文學習和理解的(Adendorff,1996;

(26)

Eastman,1992),可見觀察兒童的語言表現來對語碼轉換行為,來作另一層面不 同的詮釋和探索是很有價值與意義性的。在雙語或多語言的學習上,若教師或父 母能在兒童語言轉換行為出現時,適時地應用教學策略和輔導,相信對於兒童在 不同語言間的語意認知和學習遷移上有正向的幫助,且在兒童對不同文化族群的 認知與了解上,亦有某種程度上的助益。

第二節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

語碼轉換在語言溝通情境中,具有傳遞訊息或觸動某社會心理的作用。會產 生語碼轉換必有其原因,而轉換語碼後也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功能來協助達成某種 語言目的或增進某行為產生,以下分語碼轉換的動機和社會心理功能兩部份。 一、語碼轉換的動機 語言間的轉換是種表明相互間關係改變的信號(Gumperz&Hernandez, 1969),即說話者轉換語碼是想對與聽話者間的相互關係作改變,來達到某種溝 通目的或製造某效果,這牽涉到了語碼轉換的動機,也就是說話者轉換語碼的原 因。Myers-Scotton(1995)在研究中對語碼轉換的動機歸納出以下幾種解釋, 他指出說話者進行語碼轉換是為了:(1)增加個人「會話角色」(discourse persona)的社會/語用意義。(2)當作會話標記,如主題的表明或強調。(3)更 能表達說話意圖。(4)彌補語彙空缺(lexical gap)。另外,大陸學者武金峰(1996) 亦提及語碼轉換行為的發生因素有四,即(1)說話者缺少適當語碼基模:在雙 語或多語情境下,由於對話題缺少適當認知概念,造成一時想不起或缺乏適當表 達方式,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進行溝通活動,如:外國人談到台灣小吃鼎邊剉時 會用中文或台語表示,而不用英文表示,因其語言基模中缺乏鼎邊剉的語言基 模。(2)非禮勿聽:當不想讓對話情境中某些人知道所談對話內容時,說話者轉

(27)

而使用他們不懂的語碼進行對話,如:台商在大陸某些說標準國語的地區,為商 業機密需要會選擇使用台語進行溝通。(3)炫燿:說話者為顯現自己能說多種語 言或方言的能力而去進行語碼的轉換,如:ABC 回台灣後,在對其他人說話時會 特意使用英文單字穿插在中文對話中來突顯自己。(4)迎合:說話者為迎合聽話 者而進行語碼轉換,如:遇到只會講台語的老人家時,大部分的人會講台語進行 溝通,因較容易達到溝通目的跟促進語意理解。而 McClure(1997)提出進行語 碼轉換的原因則有:強調語氣或語意、突顯話題、做更詳盡闡述、消除疑惑及歧 意、吸引聽者注意、表示語氣轉換、引進新話題或表示對話題不感興趣、引薦新 的參與者等八種。 語碼轉換是一種普遍且複雜的語言現象,其在形成動機方面的研究雖多,但 在採樣範圍的廣度和研究方法的深度上仍不夠完善,需未來更多的驗證和探討。 二、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 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後(Cornelius Kubler,1988;周國光,1995;施玉惠, 1998;王健銘,2001;蔣金運,2002;張麗,2004),整理出各類型語碼轉換的 社會心理功能,詳述如下: (一)代稱(Referential Function):指用語碼的轉換呈現出某一代詞,來代 表某特定人事物,這一種指涉作用有可能帶有或多或少的批評功能。 例: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吃 KLG(某炸雞店)說,我覺得 KFC 比較好吃! (口語語料 060329#363) (二)便利(Ease of Expression):指為省去翻譯的麻煩,而直接或間接引用, 保持了原始說話者所想表達的語言韻味、語言信息及語言特色。 例:

(28)

今天晚餐是 M (McDonald)!好 Happy!因為好久都沒吃到 M 了說! (書面語料 060304#1230) (三)引述(Quotation):此種語碼轉換的產生是為了引述別人說過的話。 例: 老師上次有說喔!她說上課的時候要 Be quiet,不然會被班長記在黑板上喔, 你還一直講話! (口語語料 60329#365) (四)重述(Reiteration):用語碼的轉換來重新敘述(reiterate)或強調 (accentuate)先前說話者所表達過的訊息,有些語言轉換中,會用兩種 語碼陳述同種觀點或同一意思,以達強調的效果,這種語言轉換可以是逐 字逐句的,也可以是有變化的。 例: 你的錄音帶勒? Tape 阿?快點拿出來啦,只剩你沒交,我要跟老師講啦! (口語語料 60324#357) (五)說明(Meta-linguistic Commentary):指用語碼轉換的呈現來對某一特 定人事物作解釋,以說明此特定人事物並對其下定義。 例: A:什麼是 RO? B: RO 就是一種 on-line game 呀! 拜託這都不知喔! (口語語料 060426#843) (六)生動(Expressiveness):利用轉換語碼方式來表達特殊修辭效果,增加 語言張力。 例: F:你今天怎麼了? 一直鬼叫鬼叫!!

(29)

L: 呵~呵~ 我今天 diong.gau (台語:得猴)啦!

(口語語料 060426#457)

(七)幽默或諷刺(Humorous or Ironic effect):藉由語碼轉換方式製造出個 人獨特的幽默感,或者藉語碼的轉換來嘲諷某人或某事物。

例:

A: 你看!這張我很帥對不對?

B:好恐怖的 gui(台語:鬼)阿! 救命,suan(台語:溜)喔!

(口語語料 060308#17)

(八)專業或博學(Professional or Learned effect):指說話者利用轉換語 碼來顯示對某件事情或某領域知識的專精或詳細了解,藉其個人語言表現 來顯現個人在某專業上的優勢地位。

例:

ERIC 是一種教育相關的 research database 啦!你可以 surf the Internet 去 survey 看看有沒有相關的 paper 呀!

(九)親近或認同(Solidarity, In-group identity):說話者可根據不同語境 改變自己所使用的語碼。若說話者以某語碼順應聽話者,來拉近雙方心理 距 離 , 表 示 聽 話 者 表 示 親 切 感 或 認 同 感 , 此 種 行 為 即 為 靠 攏 作 用 (convergence)。反之,若說話者故意使用另一個與聽話者不同的語碼進 行溝通,以表示疏離,則為偏離作用(divergence)。 例: Z1:昨天我遇到 Amy,她換了新髮型說! Z2:really! Z3:Sure!我也有看到,美的哩! (十)鄉土味或本土性(Local Flavor):用語碼轉換來表現某些特定的本土語

(30)

言特性或趣味。 例: 老師他把飲料 chia(台語:翻)倒了啦! (口語語料 060425#420) (十一)緩和或委婉(Softening or Euphemism):指用語碼轉換來迴避語言行 為可能引起的負面情緒或後果。如,當指責對方或將引起不愉快時,人 們通常會轉換語碼避免直接太尖銳的批評或責備。 例: 其實我不想太苛責你什麼的,you know,不過下次請更用心一點!

(十二)引起注意或強調(Attention getting or Emphasis):意指說話者利用 語碼的轉換來使對話焦點聚集在自己身上,亦或是用語碼轉換行為來強 調某人事物。

例:

耶~ song (台語:爽) 啦!我已經背完單字了。

(口語語料 060426#444)

(十三)粗俗、責備或漫罵(Vulgarity, Blaming or Curse):指用語碼轉換來 表達說話者心中對其他人的憤怒及不滿。

例:

你可不可以不要那麼 veo.liau(台語:無聊)阿!很討厭耶!

(口語語料 060317#403)

(十四)主客觀對比(Contrast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指 說話者常使用兩種語碼互換來表示說話者本人與所談論訊息關係的深 淺,即指主觀陳述或客觀陳述。

(31)

說明書裡面是說 clean and dry the skin before use it,可是我覺得得 不用那麼麻煩吧!直接塗上就就好了呀! (十五)地位標示(Status Label):指使用語碼轉換來標示或突顯出個人在所 屬社群中地位的高低情形。 例: 這個國家語言分歧的情形很複雜,但是需要去了解,understand what I mean? (十六)正式(Formalization):說話者在語言對話情境中,因提及的談話內容 較正式或具權威性,使說話者會用更有聲望和地位的高階語言(high language),如:國語或英語,來進行語言的表達,以傳達給人較正式 的感覺;相對於低階語言(low language),如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 語等。 (十七)平等(Equal):可利用語碼轉換語言行為來表示一種平等的概念或同理 心,如競選時,某些候選人會用台語發表政見,來表達一種跟鄉親一起 打拚的同理心。 (十八)修飾(Modification):這一個功能是指說話者欲藉由語碼的轉換來修 飾或補充先前所傳達過的訊息(Gumperz,1982)。此外,此種語碼轉 換所牽涉到的兩種語言,會相互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或段落,相輔相成。 例: 我剛剛去玩投籃機,超高分的啦!超 high 說,流了一堆汗,下次要不要一 起去,來個大對決。 (十九)拒絕(Refuse):藉由語碼轉換方式表示間接或直接的拒絕。 例: A:我想出去外面玩耶!走啦~一起去嘛!

(32)

B:No!我才不要,等一下又被老師罵,gei.suei.ei(台語:多倒楣的)! (口語語料 060426#82)

(二十)確保(Ensuring Complete Comprehension):指說話者進行語碼轉換的 目的在於確保聽話者能確實了解說話者的意思,說話者可能在使用完一 種他最常用使用的語碼進行陳述後,再利用另一種語碼將較難理解或較 容易有爭議性的部分重新說一次,來確保聽話者所接收到訊息的正確 性。

例:

Teacher 說“No eating in class”!不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吃東西喔!

(二十一)自我風格呈現(Desire for Varity of Style):指語碼轉換的表現 沒有別的原因,只在於顯現說話者自己的特殊語言風格。 例: 我 super 喜歡逛街的說,也 super 喜歡去游泳,超愛的啦! 以上所綜述之語碼轉換的動機和社會心理功用,可以討論的空間仍然寬廣, 若能結合語言環境、社會環境、學習環境、文化環境…等更多層面領域對語碼轉 換行為的探究,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的新發現。

第三節 過去相關研究

以下,分別就國外相關研究與國內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的整理與呈現: 一、國外相關研究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說雙語或多語者日漸增多,這使得語碼選擇問題 和語碼轉換現象日趨普遍,為了解此一現象背後隱含的意涵,語言學家們為此作

(33)

了大量的研究,在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方面都有出 現語碼轉換的蹤影,尤其是社會語言學方面尤盛。以下,將針對語碼轉換相關研 究作回顧和整理。 從社會語言學觀點看語碼轉換,其研究重點主要是「說話者為什麼要轉換語 碼?」,即探討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和動機。具代表性的學者有 Blom、Gumperz、 和 Myers-Scotton,其中 Gumperz 是對語碼轉換之動機研究最具影響力的語言學 家,許多研究這一方面的學者大多追隨 Blom&Gumperz 的理論,且肯定他們的貢 獻(施玉惠,1998),而其他相關學者還有 Ferguson、Fishman、Brown&Gilman、 Rubin 和 Ervin-Tripp,他們對語碼轉換的討論以社會心理因素為重心,主要聚 焦在說話者的語碼選用,他們認為使用雙語者在語碼轉換中的語碼選用變化跟語 境的改變很有相關。1970 年代初期,Blom&Gumperz(1972)區分了兩種不同類 型的語碼轉換,即情境式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隱喻式語 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這兩種區別突顯出了語碼轉換的社會 意義。接著 Gumperz(1982)又藉著探討社會因素、社經地位等跟語碼轉換間的 內在關係,總結出引用、插入、複述、強調、針對某聽話者、說話者捲入所述事 件等六種會話性語碼轉換功能。接下來的 1970 年代晚期到 1980 年代前期,是微 觀語碼轉換研究(micro-codeswitching studies)蓬勃發展時期,此時產生了 許多分析各國各地語碼換的實例研究調查,所以這階段的相關學者很多,如 Poplack、Snakoff、Kachru、Romaine、Parkin、Genesee&Bourhis、Gardner Chloros、Apple&Muksken、Pfaff、Sridhar、Gibbon 等皆是。然而,他們的研 究皆未能在更高層次上,對產生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因素及動機,提出更具有解 釋力的完整模式(蔣金運,2002)。爾後,Gumperz 於 1982 年,又將語碼轉換的 功能改分為八種。另外,Appel&Muysken(1987)則對語碼轉換提出六類功能; Lu(1991)將語碼轉換分為功能詞組(function units)和內容詞組(content

(34)

units)兩大類(引自 施玉惠,1998)。Myers-Scotton(1995)則在提出標記模 式(markedness model)後也歸結出數種產生語碼轉換行為的動機類型。 而在語用學方面也有相關的研究,由於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語碼轉換行為 是近年來才起步的,所以有關於這方面文獻不多。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 Vershuren 所提出的順應論,他認為語碼轉換者在語碼轉換過程中要順應語言現實、語言規 約和心理動機(于國棟,2000)。而在語料分析方面,主要以 Auer(1988;1991; 1998)所提出的「會話分析法」(Conversation-analytic Approach)為主,會 話分析法主要用於探究語碼轉換行為的會話及語用功能方面,Auer 所提出的會話 分析法被公認為最能詮釋語碼轉換動機的語料分析法之一(Eastman,1992)。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語碼轉換行為,雖成功呈現出社會因素、語言結構因素、 語言功用和語碼轉換間的相互關係,對於解釋語碼轉換的外部形式、使用條件和 社會功能有相當幫助,但仍對於完整呈現語碼轉換行為全貌仍有段距離,有賴未 來更多進一步探討。 二、國內相關研究 雖然台灣長久以來即為一個多語社會環境生態,但在語碼轉換方面的研究仍 是一新興領域,故相關研究資料不多,研究者將所蒐集國內文獻加以整理,共分 為語用功能、語文教育、其他三方面,詳述如下。 (一)轉換語碼的語用功能方面 在 1988 年,Cornelius Kubler 首先對台語和國語在台灣的「代號轉換」問 題提出探討,他主要對台語和國語在台灣互用的情形加以描述分析。他的分析結 果中,提出四種說話者混用國台語的原因,即促進溝通便利、表認同或關係遠近、 確保意義的了解與接收、個人語言風格表現等。接著蘇正造(1993)探討了台灣地 區國、台及中、英語碼的轉換現象,分別就語法、語意及功能加以分析,他發現

(35)

轉碼嵌入詞中名詞佔有最大比率,動詞次之,並發現虛詞(function unit)不能 單獨被轉換,而實詞(content unit)則可以自由被轉換,他認為主體語在代號轉 換中扮演主要角色,它建立句子結構讓轉換語崁入,他也提出了八個語意內涵及 十二個溝通功能來探討代號轉換之原因與動機。而在語意內涵方面,大部分的轉 換 語 屬 於 普 通 說 詞 (common expression) 及 普 及 共 用 詞 (common core expression),這證明語碼轉換並非因缺乏辭彙,而是溝通上為了表達不同的社 會語用功能所需。他進而發現台語在台灣仍屬低層語(low language),其轉換語 主要有認同、幽默、粗俗、生動等功能;而英語在學術、科技領域中是個重要的 語言,其轉換語主要有代稱、專業性與便於表達的功能。 施玉惠(1998)則從社會語言學觀點出發,對台灣地區國語中穿插英語和台 語的語言轉換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語言轉換的社會語用功能和使用動機。她 指出從語料分析結果中明顯看出台語和英語所表示的語用功能與角色不同,並發 現語言混用及語碼轉換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溝通模式,擁 有較多種語言資源的說話者,能更有效的達成溝通效果且善用語言來表達意見, 且不只口說語言如此,連書面語言也都顯示語碼轉換已有漸漸增加的趨勢,是很 值得注意的。而施玉惠、宋梅惠(1998)接著從報紙標題的台語語碼混用來探討 中文報紙夾用台語之現象,她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分析台語在報紙標題裡的功能 及國台語夾用與社會變遷之互動影響。她的分析結果顯示,報紙標題裡國台語夾 用的語法結構,與其他根據口語語料所做的研究結果並無太大差別,但其功能則 出現不同程度之差異。她的研究亦證實自1987年起,報紙夾用台語大致上均 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此一現象也正反映出當前臺灣社會的語言使用情形和語言 生態演化趨勢。李淑雅(2004)亦對中文報紙夾用台語及英語現象進行研究,她主 要從社會語言學觀點,來探討在台灣的中文報紙中,台語或是英語轉換的種類及 作用。她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新聞版使用語言轉換的情形最多,且新聞的主題、區

(36)

域性、性別和年齡等社會因素和語碼轉換比例有很大的相關性,而吸引讀者的目 光及引起興趣是主要導致報紙當中語言轉換情形的主因。 陳冠雅(2004)則對廣告中國、台語的夾用現象來探討語碼的轉換,她的研 究結果顯示台語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產業,在許多高科技產業,例如電信業,的 廣告中,也出現高比例的台語夾用現象。這似乎顯示國語和台語的界線愈來愈模 糊。 在語言結構上,名詞的比例最高,這點和前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她也發現 在廣告中夾雜台語通常是只取其意,而忽略文法。在語言功能方面,廣告中的國 台語夾雜和中、英文混用,主要都是要引人注目以及表現流行感。而廣告中英文 的使用有中文文化之限制,而台語則沒有此包袱。在產品類型上,台語的使用範 圍比英文來的廣,廣告中語言之創造性及潛在的社會心理意義值得特別注意的。 另外,黃聖傑(2004)也討論了在國語廣告中夾雜台語的現象,他探討的重點是 國語廣告中夾雜台語現象在語言表現上的功能性,如突顯主題、增加趣味、諷刺… 等。 張淑真(2001)則廣面地去探討了國語言談中,英語與台語的夾用與轉換現 象。在她的研究中,發現口語語料中發現夾用出現頻率遠高於轉換。在代號轉換 方面,發現英語和台語是語碼轉換的主要語言;而英語和台語轉換的功能為:轉 述他人話語,評論,及委婉語。在夾用方面,所用語言包括:英語、台語、日語、 印度語及德語;而其中又以英語與台語夾用佔最大部分。而經詞類分類後,她和 蘇正造(1993)一樣,也發現實詞比虛詞更容易被夾用;且又以名詞片語及動詞 片語佔大部分;在語言及詞類交叉比較後發現英文的名詞片語及台語的動詞片語 佔大多數;英語的名詞片語可分為六類:人名、品牌名、地名、術語、新詞、及 其他類。她發現被夾用其他類名詞都具有語意縮小和語意重疊的特質,而新詞類 方面,則發現名詞片語比動詞片語更容易出現。 在政治方面,王健銘(2001) 針對總統大選候選人的轉碼,從經濟學角度,

(37)

進行社會心理功能的探究。他所收集的語料中發現有六種類型的轉碼,其中總共 包含了 34 種的功能。這六型是情境型轉碼、隱喻型轉碼、會話型轉碼、情境 - 隱 喻型轉碼、情境 - 會話型轉碼,以及 隱喻 - 會話型轉碼。他也發現不同類型 之轉碼可以被合併,以對聽眾造成更大、更多的語言或社會心理上的效果,例如, 重複或諷刺。另外,他發現一條轉碼語料不僅僅只限於傳達一個功能;相反地, 它也可以同時傳達兩個功能,例如,重述及修辭上的效果。而隱喻 - 會話型轉 碼這一類型所傳達的功能被使用最多,因為它們能製造最多的利潤。綜言之,候 選人轉碼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從台灣這個語言社區中,獲得不同族 群選民的支持。而他們在使用轉碼前所做的成本與報酬的評估,也的確幫助他們 從選戰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另外,謝菁玉、陳永禹(1998)對國語中台語借詞對國語產生的語意影響進 行研究,並進一步分析其語用上的功能和社會語言學的分佈情況,他們提出在對 國語所產生的語彙轉變方面,台語借詞主要分為復古詞和新創詞兩類;在語用功 能方面,台語借詞除了有些能填補國語中的詞彙空缺外,主要能作為製造親和 力、增加鄉土氣息、加強語氣或緩和語氣等的溝通工具;而在社會語言學的分佈 情況上,台語借詞的使用乃視談話的場合、對話者的關係和所談的內容而定。 (二)語文教育方面 曹逢甫(1998)從雙語與雙言來討論台灣語文教育,他透過文獻整理,從雙 言與雙語的角度來看台灣語文教育的發展脈絡。他首先釐清雙言和雙語間的差異 及其關係,並從四種語言社會類型來看台灣的社會情形,提出影響台灣最深的三 時期(民國初年、日治時代、台灣光復)依雙言和雙語理論進行對照,提出結論。 他認為雙言非雙語社會皆是因政治力介入或大量移民等因素,所造成的過渡性社 會;而捍衛某一語言不消失的重要堡壘是家庭,拯救台灣流失中語言的有效方法 應是實施過渡性雙語教學,即以母語為啟蒙語言,同時慢慢引進共同語。他認為

(38)

促進台灣母語族群方言流失的原因是國語和本土語言間的地位差異,母語之所以 缺乏文字化、標準化,使由於他們是低階語言的緣故,一但地位提升,他們就會 自然地被文字化、標準化。陳淑娟(1998)則以台大學生為樣本,進行語言態度、 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之調查研究,她探討了台灣地區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族群 認同間的關係,而分析結果指出國語被廣泛的使用在任何情境中,台語則僅侷限 於在部分使用母語的領域,客語則幾乎不被使用,這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台語和 客語已快速在流失中,而小學中只進行兩小時的母語教學並無法有效解決族群語 言流失現象,須從政策面著手來提升族群語言的政經地位,才能改善台語、客語、 原住民語嚴重流失的趨勢。張絮茵(2004)則是進行漢英語言混用的研究,她的研 究主要在探討香港國際學校中,有、無漢語語言背景的學生其漢、英語混用程度 與漢語流利度的關係,實驗結果顯示,有漢語背景或無漢語背景的學生,程度的 高低不會造成不同結果,這表示兩組都有中英混淆的情形,也發現學生母語的處 理策略會正向遷移,運用到第二語言處理中,第二語言的語句處理策略也會反向 遷移,反過來運用在第一語言處理之上,所以多語言間的轉換其實是可以幫助語 言學習的。 (三)其他相關主題 在語碼轉換運作機制方面,林杏嬪(1999)探討國語、台語、客語,三種語言 之間的語碼轉換現象,對於語碼轉換底層運作的機制加以討論。在語碼的解碼歷 程方面,簡琡玲(2000)對台、華雙語人語碼轉換解碼歷程進行研究,從心理語言 學的角度去探究,以台、華兩語聲調的差異以及主語言的語境為切入點,探討這 些變項對於語碼轉換解碼的情形,實驗結果發現不同的聲調線索使得語碼轉換解 碼有所不同,而從反應時間中來看,她發現語音與語境比較起來,語音為較重要 之解碼線索。句法方面,程玉秀(1989)對國、台語語言變換使用的句法進行初探, 目的在探討國、台語變換使用時的句法結構。她發現國、台語變換的使用具有偏

(39)

向性,反映了國、台語在變換使用的結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她指出可接受度 測驗乃一頗具價值的評量工具,可用以測知雙語使用者在變換使用語言時,所遵 循的語法規則。廖月珍(1994)為了釐清語符轉換、移借與附加,也對國、台語 夾雜現象進行研究,她指出討論國、台語混用主要為語碼轉換、語言夾雜及語言 移借三種情況。另外,楊名暖(1989)則對彰化、雲林地區客家人的語碼轉換進行 探究,他發現客家話在彰化地區已經完全為台語取代,而客家話在雲林地區正進 行語碼轉換。且彰化地區的客家人在工作中、家中與朋友交談時,已不使用客家 話。客家話在雲林地區只限於與客家同事、朋友的交談,在家中只限於和祖父母、 父母使用。而在語言態度方面,這兩個地區的客家人都認為應該要保持方言。他 們認為國語只是一種工具,不應該完全取代方言。在族類認同方面,彰化地區的 福佬客都認為自己是道道地地的閩南人。雲林地區的客家人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 己是閩南人,但仍有少數認為自己是道道地地的客家人。 以下,為依時間順序對以上所述國內相關研究進行呈現,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國內語碼轉換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日期)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方法 Cornelius Kubler (1988) 台語和國語在台灣的「代號轉 換」問題 語料 語料分析 程玉秀 (1989) 國、台語語言變換使用的句法初 探 語料 語料分析 楊名暖 (1989) 彰化、雲林地區客家人的語碼轉 換 彰雲客家 人 問卷法 蘇正造 (1993) 台灣地區國語代號轉換現象之 研究 語料 語料分析

(40)

廖月珍 (1994) 國、台語夾雜現象之研究:移 借、附加與語符轉換 語料 語料分析 施玉惠 (1998) 語言轉換之社會語用動機:以台 灣地區為例 語料 語料分析 陳淑娟 (1998) 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 之調查研究-以台大新生為例 台大大一 新生 問卷法 施玉惠、宋梅惠 (1998) 中 文 報 紙 標 題 的 台 語 語 碼 混 用:社會語用取向 報紙標題 語料 語料分析 謝菁玉、陳永禹 (1998) 國語中的閩南語借詞對國語產 生的語意影響 語料 語料分析 曹逢甫 (1998) 從雙語與雙言試論台灣語文教 育 文獻 歷史文獻整理 林杏嬪 (1999) 國語、台語、客語三語語碼轉換 語料 語料分析 簡琡玲 (2000) 台、華雙語人語碼轉換解碼歷程 之研究 國台雙語 人 實驗法 張淑真 (2001) 國語言談中英語與閩南語的夾 用 語料 語料分析 王健銘 (2001) 轉碼之社會心理功能研究: 以 2000 年總統大選為例 語料 語料分析、 問卷法 李淑雅 (2004) 中文報紙夾用台語及英語現象 探討之社會語言學研究 語料 語料 分析、訪談法 陳冠雅 (2004) 台灣報紙廣告中國台語的夾用 現象 語料 語料 分析

(41)

黃聖傑 (2004) 從奢華到必然:探討國語廣告中 夾用臺語的現象 語料 語料 分析 張絮茵 (2004) 漢英語言混用研究--以香港國 際學校為例 香港國際 學校學生 實驗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如上所述,可得知台灣地區對於語碼轉換的相關研究雖然不多,但研究範圍 所涉及的層面卻很廣,包含了許多層面,有方言、媒體(報紙、廣告…)、社會、 教育、政治、歷史等,大部份是針對台灣地區多元語言中的語碼轉換情形進行語 料分析或實驗,以了解不同語碼對語言學習者所代表的意涵。語碼轉換在台灣是 一種非常普遍的語言現象,隱含在每一種語碼背後的是更多深層的社會意義,然 而,在兒童語碼轉換行為的相關研究頗少,仍有進一步開發探究的空間。

第四節 相關理論架構

在社會語言學方面,社會語言學家進行的研究通常是對個別雙語或多語者在 語碼轉換,或語言選擇表現及其社會、經濟、地位、政治背景(political context) 等因素間的關係做調查與分析。巨觀社會語言學家(Macro-sociolinguists)強 調可以從不同的語碼轉換形式,看出種族和社會階級在社會環境或歷史脈絡中所 扮演的位置與意義,如 Heller(1992)就曾經談論到對語碼轉換行為的觀察中, 可看出對話者的政治及經濟情況,此時,語碼轉換的產生即被視為一種社會互動 與 語 言 行 為 相 互 影 響 的 交 互 作 用 結 果 。 另 一 方 面 , 微 觀 社 會 語 言 學 家 (Micro-sociolinguists)重視的則是,語碼轉換行為本身在社會脈絡下的意義 分析,如 Auer 的會話分析法便提供了一個詮釋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動機的管道。 而在語用學取向的語碼轉換相關研究方面,被討論的議題主要在探究產生語 碼轉換行為的社會心理、情境因素及其功能為何,因為了解語碼轉換行為背後的

(42)

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跟了解其語法同等重要,故為了找出 Who speaks what to whom and when? (Fishman,1972)這一個重要問題的解答,社會語言學家 以及會話分析學家,如:Gumperz、Auer、Heller、Milroy、Myers Scotton 等人, 皆提出許多想法和相關理論。綜觀來看,說話者進行語碼轉換時的社會心理因素 很多,通常是為利用語碼轉換來達到某種語言功能,因此,在此提出三個用來解 釋雙語或多語者進行語碼轉換的語言社會心理理論以作說明,分別為語言調和理 論、 禮 貌理 論 和標 記理 論 ,其 中 ,Myers-Scotton 所 提出 的標 記 理論 (The Markedness Model)最常被用來詮釋語碼轉換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及產生動機。 三相關理論分述如下:

(一)語言調和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SAT)

語言調和理論最先由 Giles 於 1987 年提出,此理論理論主要包含「語言聚 合」(speech convergence)及「語言分歧」(speech divergence)兩種語言類 型。「語言聚合」是指對話者雙方在對話情境中會相互模仿對方的發音或語彙, 以博得對方的認同或好感;而「語言分歧」則是當說話者對聽話者有不好的負面 印象時,會將自己的語碼轉向另一種或對方不熟悉的語言,藉此拉開與聽話者的 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這兩種相對特性的語言模式建構出語言調和理論 的主要內涵(Giles,1991)。 (二)禮貌理論(Politeness Theory) 禮貌理論是 Brown&Levinson 於 1987 年提出,在此理論中提到所有語言社 群成員均須遵守奠基於社會規範下的語言禮貌。禮貌理論最早始於 1967 年 Goffman 所提出之「形象」(face)概念,根據 Goffman(1974)及 Brown&Levinson (1987)的說法,面子是一種人人都想得到的公共形象,這種公共形象可分為兩

(43)

種,一種是「正面形象」(positive face),另一種是「負面形象」(negative face)。 「正面形象」指的是說話者因希望被其他人認同,而表現出一種較引人注意或特 殊的語言形式;「負面形象」則是指說話者因為想從既定的對話形式中掙脫,進 而使用道歉語氣、委婉、遵從或正式的語氣來改變對話情景。

(三)Myers-Scotton 的標記理論(The Markedness Model)

Myers-Scotton(1993)提出標記理論,這理論中包含「未標記」(unmarked) 和「標記」(marked)兩種語言類型。標記理論中假設每一個語言社群皆有約定 成俗的語言選用標準,在此語言社群中的成員,會依據對話的場合、話題及對話 參與者間的關係,而受到此語言選用規範的約束,而這一種既定的語言形式是大 家都認可並進而使用來進行溝通的,此種語言形式即「未標記語言」(unmarkred code),未標記語言是社群中多數成員公認在某情境下最恰當的語言形式,使用 未標記語言進行溝通是最安全、最不會引起爭議的,故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習慣 使用未標記語言進行溝通;而用來打破或不遵循上述這種社群既定語言形式的語 言類型,即「標記語言」(markred code),若說話者想在對話中表達或突顯特殊 的社會意義或想重新界定對話關係,就會使用標記語言,它可以用來傳達言外之 意、隱喻或增加說話效果。 社群成員可從生活經驗去歸納出何謂未標記語言及何謂標記語言,並能自己 進行語言類型的選擇以符合所想表達的社會和語用意義,但何謂未標記語言或標 記語言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分際標準,是依據當時對話的情境和社會環境及對話者 的社會心理而決定的,因為語言乃因時、地、物、人而制宜,會隨時因為各種情 境因素(如:主題、態度、關係、情緒等),而改變分際的標準。在標記理論中, 語言的選用標準由語言環境來決定,而未標記和標記語言的意義也都是由語言環 境而定,但語碼的選擇權及語碼轉換的使用是由說話者在對話中所主導,所以說

(44)

話者在對話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具有創意性的主動者(creative actor),可以主 動的去選擇未標記或標記語言進行溝通,以達其溝通目的,換句話說,其實語碼 轉換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策略,是雙語或多語者活用其語言資源,藉著語碼轉換行 為來表達或達到某種語言功能,而這種語言功能通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義傳達 或態度及意向的表現。

數據

圖 3-1-2 研究流程圖界定研究問題初步文獻探討1. 語碼轉換2.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3. 相關研究4. 相關理論架構發展訪談大綱蒐集語料資料整理與分析撰寫研究論文 文件收集確定研究取向找尋研究對象訪談實地觀察紀錄提出結論與建議 持續性文獻探討
表 4-2-4 語意類別代碼
表 4-3-3 書面性語料流行語一覽表(二) 類 別 三 流行語 意義解釋 類別四 流行語 意義解釋 日 文 紅豆泥甘巴茶 扛八袋 卡哇依 喔依西 真的嗎?加油加油可愛好吃 數字 226638469 5201314 530 520 56 880 770 零零落落(台語)三八死老猴(台語)我愛你一生一世我想你我愛你、我恨你無聊抱抱你、巴巴你親親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4-3-4 書面性語料流行語一覽表(三) 類 別 五 流行語 意義解釋 流行語 意義解釋 注 音 文 ㄅ一ㄤˋㄍ一ㄥㄌ一ㄠˇ ㄏㄚ 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design of curvic couplings and their formate grinding wheel selection, and discuss the geometric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is study uses ANSYS FLUENT commercial code coupled with User-Defined Function (UDF) program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pressure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