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語碼轉換

一國境內有許多語言並存是古今中外的常態,台灣本身就是個擁有多語族群 的社會(黃宣範,1995),雙語及多語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場域中,也因此創造出 豐富的語言文化內涵。這些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在語言溝通上會依據不同情境和 對象選擇適當語言,必要時還會進行合理的轉換(switching),這種語言表現即 稱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以下,就何謂語碼轉換、語碼轉換形成要 素及語碼轉換類型三方面進行說明。

一、何謂語碼轉換

語碼轉換中的「語碼」(code)是指對話溝通中所使用的語言系統,它可以 是一種語言(language)或方言(dialect),也可以是一種語體(spoken style)。

「語碼轉換」是一錯綜複雜的語言現象,要下精確定義並不簡單,Myers-Scotton

(1995)認為「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中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轉 換不拘數量,可以僅是一個詞的轉換,也可以是一整段談話,所轉換的語碼可以 是無相關性的多種語言或同種語言的變體。大部分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在一相同 的語言情境中,可依自己的需求或環境需要來選擇使用的語言,並在多種語言間 進行語碼的互換來達到溝通目的。有些學者也將「語碼轉換」定義為,在同一會 話中雙語或多語使用者時而使用某種語言,時而使用另一語言,間隔地混合使用

兩種語言進行對話(Aaro & Arnold,1996)。Hendrik Boeschoten(1998)曾將 交雜不同語碼的語言表現分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語碼混用」

( code-mixing )、「 語 言 混 用 」( language mixing )、「 語 碼 交 錯 」

(code-alternation)、「語碼複製」(code-copying)等五種不同層級,概括性 來說,通常「語碼轉換」泛指語言使用者對兩種或多種語言的交互使用,故又被 稱為「代碼轉換」或「語用選擇」(海峰,1998)。另外,Gumperz&Hernando-Chavez

(1969)等學者則認為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交替使用時,是具有某種轉換模式的。

綜合上述,「語碼轉換」大體來說是在雙語或多語溝通情境中,使用雙語或 多語者為適應對話情境或達到特殊目的,溝通時利用不同語碼相互轉換的語言表 現。而本研究中的「語碼轉換」即採用此廣義的語碼轉換定義,涵括了語碼轉換、

語碼混用、語言混用、語碼交錯、語碼複製等五種不同層級的轉換行為。

二、語碼轉換形成要素

在語碼轉換的形成要素方面,以下就語碼轉換之進行條件、因素和選擇等三 方面,做進一步說明。

(一)進行語碼轉換之條件與因素 1. 進行語碼轉換之二條件

語碼轉換是有條件性的(conditional),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進 行語碼轉換行為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具有「足夠語彙字庫」(verbal-repertoire),

在具備了足夠語彙後,還必須要有「識別不同社會場域」(institutionalized domains)的能力,以了解適合各不同社會場域的語碼,如此才能順利進行語碼 的轉換。這裡所指的「社會場域」是一種文化中屬同語言且相關聯繫的活動領域

(Fishman,1964),常見的有家庭環境、朋友圈、學校、工作場合、宗教場合…

等,社會場域對語碼轉換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唯有去了解社會場域並知道適

合於此領域的語碼,才能順利進行語碼轉換工作。

2. 進行語碼轉換之三因素

語碼轉換不是隨意進行的,它是有條件性的語言行為,因此也受到許多因素 的限制與約束,這些因素有主觀、也有客觀、有社會性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 綜合許多學者(武金峰,1996;蔣金運,2002)的意見後,大概可分成三大類因 素,即「對話參與者」(participants)、「語境」(settings)、「話題」(topics)

三種。首先,「對話參與者」是影響語碼轉換行為的重要主觀因素,參與者的語 言知識、語言態度、心理狀態、年紀、性別、身分、經歷…等個人身心因素,都 會影響語碼轉換時語言基模的選擇,如修過國音學(Chinese Phonology)的師 院學生會在一般日常情況下,注意到要說出較標準的國語發音。此外,McClure

(1977)亦提到在語碼轉換中,參與對話者本身有三個重要特點是值得注意的,

即對話者的語言水平、對話者的語言傾向和對話者的身分地位。而第二類「語境」

則是指語言行為發生的情境,語境是影響語碼轉換的客觀因素,其範圍包含了語 言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場合…等,對話參與者需根據語境來選擇適當語碼,

才能順利進行溝通,像在國際正式場合中,與會人士會傾向使用國際語言英語交 談,而不會使用台語進行對話。最後一類是「話題」,也就是談話的內容與主題,

在雙語社群中,話題可以決定語碼的選擇,話題的轉變也常造成語碼轉換產生,

如在談論生活瑣事時會較常用方言進行溝通;但如果是討論學術議題時則會改用 較正式的語言,如國語或英語。

由於雙語或多語行為的複雜性,語碼的轉換通常是由多種因素決定。因此,

語碼轉換行為進行時,說話者須考慮到語碼轉換的條件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 求達到訊息交流的目的。綜觀來說,語碼轉換是「對話參與者」、「語境」、「話題」

這三大類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結果,更是一種在不同語言間,搭起意義訊 息溝通橋樑的語言使用策略。

(二)語碼之選擇

對於語碼轉換時的選擇,McClure(1977)發現「話題」對語言的選擇具有 很大影響。此外,「社會環境」(social setting)也會影響語碼的選擇,如在台 灣戒嚴時期,學生在學校說國語,回家才可以說台語或其他方言,而這情況跟 Fishman(1972)所提出的社會場域的說法是一致的。語碼的選擇其實跟對話參 與者的文化背景、民族意識、語言政策、政治傾向…等因素也有相關,是因時、

因地制宜的,雖然沒有一種研究可對語碼選擇提出完善具體的解釋,但從這些研 究中可以知道,語碼轉換行為反映出了說話者的許多背景因素,而這些因素相對 地也正影響著語碼轉換本身。

三、語碼轉換類型

對於語碼轉換類型之定義各家說法不同,因本研究主要探討語碼轉換的社會 心理因素層面,故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依語意及情境、個人、對話上下文 等相關特性整理出語碼轉換的類型。首先,針對相關文獻(王健銘,2001)從情 境、個人、對話上下文等特性整理出情境型語碼轉換、隱喻型語碼轉換、會話型 語碼轉換、情境-隱喻兼具型、會話-隱喻兼具型、情境-會話兼具型六種轉換 類型。

(一)情境型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境型語碼轉換」是由 Blom&Gumperz 兩位學者於 1972 年提出,他們指 出情境型語碼轉換對於對話情境因子(contextual factors),如對話參與者

(participants)、對話場景(setting)、話題(topics)等,具有高度敏感性,

當情境因子一有變動,說話者便很容易產生語碼轉換行為。

例:

A:今天好像有小考喔!我記得老師昨天有說。

B:是喔~我忘記了說,唉!算了~好煩喔 (接著英文老師走進教室)

C: Teacher! Teacher!今天有 quiz 嗎?

(口語語料 060306#248)

(二)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隱喻型語碼轉換」亦由 Blom&Gumperz 兩位學者於 1972 年提出,與上述 的情境型語碼轉換是相對的,隱喻型語碼轉換是一更複雜的語碼轉換類型。在此 種類型中,語碼轉換變成一種傳達某種隱喻的工具,不受限於對話中的情境因 子。所以,即使在情境因子改變的情況下,說話者仍會使用自己心中既定的語碼 來傳達言外之意。Myers-Scotton(1993)則發現英語在被標記的語碼轉換上

(marked code-switching),常被用來當作表達憤怒或權威性的媒介。

例:

N:我才不要跟那個 BMW(流行語:Big Mouth Woman)講話勒!

B:什麼 BMW?

N:就那個嘴巴最大那個呀,每次都把秘密講出去,很討厭耶!

(口語語料 060301#3)

(三)會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會話型語碼轉換」的概念是由 Gumperz(1982)首先提出,Gumperz 把會 話式語碼轉換定義為一種在兩種不同語法系統間的語言並置(juxtaposition)

情形。雖然隱喻型語碼轉換提供了未標記及標記語言間的區別性,但一些語言學 者質疑在所有語碼轉換情況下是否皆有區別出差異的必要性,Sankoff(1972)

在他針對美國維吉尼亞州多語情形的研究中也提出了此一問題,之後,Gumperz

(1982)發展出會話型語碼轉換概念,來反對區別未標記及標記語言的必要性,

他認為在一語言情境中使用兩種語言不過是一種常態,和情境式語碼轉換的意義

並無不同。

例:

Y:有空上即時通的話,要多去偶滴版板上留言喔,先和你說都蝦(台語:多謝)哩^^!

(書面語料 060301#733)

(四)情境-隱喻兼具型(Situational-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境-隱喻兼具型」同時具有情境型和隱喻型兩種功能,兼具了情境型和 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特性,是一種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中同 時包含了受情境因子影響和不受其影響兩種矛盾性質。通常是說話者為了提及或 批評某人事物而產生,在這種語碼轉換類型下,說話者會用語碼轉換行為來表現 某個代詞,用以指涉某人事物,且同時也兼具批評的隱涵意味。

例:

(語言情境:正在玩騎馬打仗遊戲)

A:siam(台語:閃開)啦!我快被壓死囉!你太卑鄙了竟然敢打馬!

B:哈哈哈!活該啦!誰叫你都跑不快!

(口語語料 060315#28)

(五)會話-隱喻兼具型(Conversational-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會話-隱喻兼具型」則是同時具有會話型和隱喻型兩種功能,兼具了會話 型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特性,亦是種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 中,同時包含了視語碼轉換為常態和語碼轉換不受情境因子影響兩種性質。在這 一種語碼轉換中,說話者可能一方面利用語碼轉換行為製造出修辭效果,來加強 突顯語言張力;另一方面也塑造出個人幽默感。這一型的語碼轉換類型是屬於較 複雜且高階的,難度也較高,需要對兩種以上語言都掌握得很好的雙語者或多語

「會話-隱喻兼具型」則是同時具有會話型和隱喻型兩種功能,兼具了會話 型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特性,亦是種融合式的語碼轉換類型。它的對話發生情境 中,同時包含了視語碼轉換為常態和語碼轉換不受情境因子影響兩種性質。在這 一種語碼轉換中,說話者可能一方面利用語碼轉換行為製造出修辭效果,來加強 突顯語言張力;另一方面也塑造出個人幽默感。這一型的語碼轉換類型是屬於較 複雜且高階的,難度也較高,需要對兩種以上語言都掌握得很好的雙語者或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