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從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觀點出發,對 ESL 國小學童在中文、台語、英 文、及其他語言形式間之語碼轉換行為,作觀察紀錄及功能類型分析,以進一步 探究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在多元語言融合應用的台灣,雖語言轉換現 象蓬勃活躍,但對語碼轉換的研究卻仍屬於一個剛開發的新領域,以兒童為研究 對象的相關研究不多。本研究中,研究者從兒童的日常語言表現探究其轉換語碼 的社會心理功能,乃鑒於想對台灣社會中兒童的語言習得問題提出更好的解決方 向,因此本研究或許能在台灣兒童國語文程度日愈低落的情況下,提供一個在教 導兒童語文學習及語文應用上,不一樣的思考角度與想法。

在第一章中,研究者闡述了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 詞釋義與研究限制。本章中提出了三個主要研究方向,除了解 ESL 兒童所表現出 的語碼轉換情況外,並從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觀點,去分析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 功能,最後針對兒童在多元語言的表現與學習上,提出相關啟示和建議。因此,

本研究的重點主要在解答兒童口語性和書面性語碼轉換內涵,及其轉換語碼所產 生的社會心理功能趨向為何。

第二章則是對相關文獻的探討,這章中首先對語碼轉換和轉換語碼之社會心 理功能相關文獻作回顧,整理出代稱、便利、引述、重述、說明、生動、幽默或

諷刺、專業、親近、鄉土、緩和、引注或強調、責罵、主客對比、地位標示、正 式、平等、修飾、拒絕、確保、自我風格呈現等社會心理功能,接著檢視過去相 關研究與相關理論,以作為研究設計與研究進行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架構。

在第三章裡,經過對研究可行性和前導研究結果的評估後,研究者決定將研 究範圍縮小至二十五位 ESL 學童的語言行為上,並針對三研究問題,應用三種研 究方法來解答。首先,透過內容分析法來了解口語性和書面性語碼轉換的內涵,

接著透過訪談法和對話分析法來了解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因素及功能。

第四章是根據前三章節進行研究所得的結論和討論。本章中先說明本研究的 整體研究樣本背景、資料收集與語料分析方式;並呈現兒童語碼轉換的概況與分 類;接著根據研究問題一一闡述本研究發現的結論。

以下是根據本研究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所得的結論,分語碼轉換內涵和社 會心理功能兩部分進行闡述。

一、兒童的語碼轉換內涵方面 這一部分主要在解答:

研究問題 1-1: 兒童的口語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

研究問題 1-2: 兒童的書面性語碼轉換現況為何?

此部分是利用內容分析法對語料進行分析,分析重點放在轉語類別、轉碼型 態、語意類型等三部分的探討。

(一)口語性語料方面

在兒童的口語性轉語上,出現最多的是中文轉英文,其次是中文轉台語,中 文轉其他語碼的情況則較少見,此結論與張淑真(2002)在代號轉換方面的研究 結果相符,皆發現英語和台語是轉換語碼時最主要的嵌入語碼種類。而在轉碼嵌 入的詞性分布方面,中文轉英文的轉碼嵌入語以動詞及形容詞出現最多,中文轉

台語則是以名詞及形容詞最多,可見兒童在進行口語性語碼轉換時,較常用轉換 語碼形式來進行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呈現,此發現和蘇正造(1993)及張淑真

(2001)的研究中,轉碼嵌入語以名詞和動詞佔較大比例的結果相符。

在轉碼類別上,和王健銘(2001)針對總統大選候選人之轉碼行為做比較,

本研究發現兒童的轉碼行為以會話型的語料最多,其次為情境型,跟王健銘

(2001)隱喻會話兼具型最多的研究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研究對象不同的關 係。而本研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會話型的轉換佔了將近所有口語語料的一半,

可得知兒童在進行語碼轉換時,通常會把在一語言情境中使用兩種語言當作是種 常態。另外,情境性轉碼的比例也不低,大約有五分之一,顯示兒童在語碼轉換 時,受對話參與者、對話場景及情境、話題的影響也很大。

在語意類別上,專有名詞和一般用語的比例最高,表示兒童使用這兩種語意 類別最頻繁,因口語性語料大部分是英語和台語的轉碼,所以也可看出兒童對英 語及台語的專有名詞和一般用語的使用比其他種語碼來得熟練許多。

(二)書面性語料方面

在兒童的口語性轉語上,出現較多的是中文轉英文和中文轉其他語碼,且也 發現因受語言表現限制性因素影響,書面語言比口語性語言多了轉碼到圖形的情 況。在轉碼嵌入語的內容分布方面,中文轉台語的轉碼嵌入語以動詞出現最多,

中文轉英文則是以名詞最多,而中文轉其他語碼的分析內容則以符號佔最多,表 現類型也最多元。從這部分份資料的分析中,研究者發現兒童在進行口語性語碼 轉換時,很常使用符號來進行語言的趣味遊戲和語碼的強調,中文轉圖形部分,

則大部分以兒童的自創圖形為主,用以輔佐文字內容或替代文字。

在轉碼類別上,以會話型-隱喻兼具型的語料最多,其次為會話型語料,最 少的是隱喻型和情境-隱喻兼具型。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會話-隱喻兼具型和會

話型轉換各佔了快一半的比例,這表示兒童在進行書面語言呈現時,通常會把在 一語言情境中使用兩種語言當作是種常態,並且常利用書面語碼的轉換來傳達某 種隱喻,以獲得所想要達到的語言效果,這部分的發現則大致符合王健銘(2001) 的研究結果。另外,情境型轉換也值得注意,這表示兒童的書面語碼轉換表現亦 會受到對話參與者、對話情境及話題的影響。

在語意類別上,一般用語和流行語是兒童最容易表現出來的語意類別。在一 般用語方面,所轉換的語碼跟平常對話無異,涵括了各類名稱。而流行語方面則 包羅萬象,研究者依語料大致歸類成五種,分別為台語、英文、日文、數字文和 注音文。由一般用語和流行語的高比例得知,兒童使用這兩種語意類別的轉語是 最頻繁的,這也間接顯示了兒童對流行語的偏愛和興趣。

二、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方面 這一部分主要在解答:

研究問題 2-1: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為何?

此部分主要利用訪談法和對話分析法進行,研究者在第貳章文獻探討中對相 關文獻整理出二十一種轉碼的社會心理功能,但經實際分析所收集的語料後,發 現兒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趨向只有代稱、便於表達、引述、重述、說明、

生動、幽默或諷刺、親切、鄉土、加強語氣、粗俗、地位標示、拒絕和自我風格 等十四種,這或許是因為研究對象不同的差異性所造成,而其中的便於表達、親 切、幽默或諷刺、生動、粗俗、引述、加強語氣、自我風格等功能在 Cornelius Kubler

(1988)、蘇正造(1993)、陳冠雅(2004)、張淑真(2001)及王建銘(2001)

等人的研究中,也都有發現到相似或相同的社會心理功能。

由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分布方面的分析可得知,在口語語言上,兒童最 常因「代稱」功能而產生語碼轉換,而「引注」、「生動」也是兒童使用語碼轉換

的主因。而在書面語言上,「便利」則是兒童轉換語碼最主要的功能,且和口語 語言相同,在想要引人注意、突顯訊息或藉生動及修飾語言達某效果時,常常會 使用語碼轉換來呈現語言,而這點也間接證實了 Brown&Levinson(1987)所提 出的禮貌理論中對正面形象的說法。

在訪談結果方面發現,兒童進行轉碼的目的和社會心理功能有:溝通、補足 語言基模不足、便利省時、憤怒或責罵、趣味和流行,不過也可能是一時心血來 潮,無預設功能的,其中的補足基模不足和溝通這兩個功能和 Myers-Scotton

(1995)及武金峰(1996)對說話者進行轉碼動機的說法相符。在認同和看法上,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大多贊成使用適量語碼轉換來溝通,認為語碼轉換並不會造成 學習困擾,相反地有的兒童表示能夠增加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對話分析結果方面,所呈現語料內容的溝通情境有日常對話、日記、留言等,

涵括口語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在對話溝通目標上,可大致分任務取向和社會情 感取向兩種,有些則兼俱兩者,但以社會情感表達較多。兒童進行語碼轉換的社 會心理因素上,則以代稱、便利、生動和自我風格等功能的內容型態最多,在代 稱功能方面就出現四種類型,分別為專名代稱、一般代稱、指示代稱和特殊代稱;

在便利功能方面則有功能取向和表示情感兩種;在生動功能方面,發現有自創趣 味、實況報導、表情、自繪圖形等四種類型的轉換;而自我風格方面,則有「i

=愛」型、「PS」型及「圖文」型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