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日趨多元的人際互動與資訊交流,雙語及多語現象早已普遍存在於各場 域中。在台灣因為受到國際化潮流影響,英語成為許多人必備的語言能力,近年 來本土意識更是因政治因素受到重視與強調,加上網路和媒體大量對流行用語的 傳播,使台灣地區在日常生活上,中文穿插英語、台語、客語、日語或其他特殊 語碼形式(如:數字文、注音文、符號文…等)的現象頻繁,這一種語碼轉換或 混用情形,逐漸地變成一種常見的新鮮說話模式。而兒童在這種語言社會下所表 現出的語言,及其對各語碼的語彙價值、語言使用心理、對語文學習的影響等,

皆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其中又以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功能令人好奇,讓人想一探 究竟。

本研究從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觀點出發,對台灣學童之語碼轉換行為作觀 察,進行兒童的語料收集與分析,試圖解讀新世代的語言使用情況,並進一步探 究他們轉換語碼的社會心理因素,在最後也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在 規劃語言政策及教師教學時參考。本章共分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名詞釋義、研究限制等四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現今聯合國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世界上共有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但卻 有六千多種語言,超過六十三億的人口,故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雙語或多語國家。

以全球現況而言,一國境內有許多不同語言存在是極普遍的,台灣本身就是個多 語、多方言的語言生態,雖然因人與人間的頻繁互動和愈益便捷的資訊傳播方 式,讓各種語言因接觸而產生許多衝擊、遷移、甚至消失,但雙語或多語現象仍 普遍存在這塊土地上,且有愈來愈興盛的趨勢。

一、研究背景

在說話或溝通時,使用兩種以上語言交替進行語言行為的現象,即所謂的「語 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郭林花,2002)。台灣有高比例的通婚家庭,有相當高 的雙語人口,而三語人口也不低(黃宣範,1995)。在華語、台語、客語、英語、

南島語(原住民語)等多語言並存的台灣,因為近年來政府對英語及台語教育重 視、電視媒體大量使用語碼轉換、政治環境民主化後所造成本土意識覺醒…等因 素,已經讓語碼轉換成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王健銘,2001),在一句話中穿 插好幾種語碼進行溝通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成為新一代的語言溝通常態,隨處可 聞。另外,從語碼轉換情形與頻率,可看出多語社會中語言間的融合和競爭狀況,

且更能進一步顯示出多語社群對語言的使用態度,及展現語言的心理功能趨向。

在多語言相互融合的台灣,人們的語言轉換現象頻繁,在這種語言環境的刺 激下,對吸收力高且頗具創意的兒童來說,他們的語言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也 因此台灣多語社會中的語言習得問題日漸受到各界重視。在語言教學上,語碼的 轉換是常被關注的議題,語碼轉換雖豐富了孩子們對整體台灣社會的語言文化內 涵,亦增加其對語言間的習得和學習遷移,但卻也有造成語言學習困難和延長學 習時間的可能。在台灣,大部分的語言使用者自幼熟習中文和台語,然後才學習 其他語言,這些語言間的差異常使孩子對語言的使用產生混淆、借用,甚至是誤 用,加上現今媒體資訊發達,語碼轉換已成為一種語言常態,且衍生出許多富涵 特殊趣味和意義的語言形式,如火星文、注音文、數字文…等,這對喜歡學習有 趣新奇事物的孩子來說是很受歡迎的,對他們語文學習上的影響其實也很深遠,

值得深入探究。

二、研究動機

幾年前,新加坡有一部電視劇因多語社會兒童教育問題應蘊而生,劇名為「小

孩不笨」(I Not Stupid),內容主要敘述三個成長於截然不同家庭環境,就讀下 段班四年級小學生文福、Terry 和國彬的成長歷程,透過這三個孩子的生活來探 討語文教育制度與政策、家庭關係、學習壓力、父母與子女溝通等問題。劇中利 用有趣又富含語碼轉換的對白手法,造成了許多的隱喻和焦點的突顯,並利用三 個孩子與成人間的互動,暗喻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一部社會諷刺喜 劇,由三個孩子的不同遭遇串連而成,突顯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和語文教育策所 產生的問題,劇中「兩文三語」(中文、英文、英語、華語、台語)並行,其中以 新加坡式英語最有特色。

黃宣範(1995)指出新加坡具多種族共存的特性,因而有四種官方語言,分 別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塔米爾語,而語言問題在新加坡是一個交雜著濃厚政 治、社會、民族情感與認同和現實環境的課題,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制定也歷 經了許多波折與改革。劇中語文的呈現和多語間的轉換使得這部影片處處充滿語 言的趣味,且突顯了多語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深遠的影響力。台灣的多語生態和 新加坡的情形相似,皆屬多元文化並存且兒童對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正產生衝突的 社會,故新加坡在語言教育或語言政策等實施上的經驗,是很值得當作對我們本 國語言發展政策的前車之鑑或啟發。當初研究者接觸到「小孩不笨」這一部電視 劇時,心中感觸很多,也發現台灣似乎出現與劇中相同情況,且劇中兒童所呈現 出大量語碼轉換令人印象深刻,故想深入了解這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對研究者想 以台灣地區 ESL 兒童的語碼轉換行為當作研究主題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

另外,黃宣範(1995)亦曾提到在一個多語的社會,最先學會的語言可以有 很多種;而個人所認同的母語可能不只一種,語言的習得可能受(家庭)環境因 素影響,亦可能受社會心理作用不同而改變,兒童除了家庭以外,在學校的時間 最長,並以同儕為生活重心,影響他們語言發展的因素是複雜與多元的,在他們 所呈現的語言形式中,通常暗藏了許多豐富意涵。兒童是國家的棟樑,對台灣未

來多語並行的語言環境變遷來說,是值得去探究的。研究者因為很喜歡小朋友,

時常接觸到許多兒童,他們表現出的語言趣味,總是令研究者驚訝,尤其是他們 所呈現出的多語言間的轉換情形與流行語的使用更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才想進而 探究這個有趣的語言現象。

加上世界國際觀及多語社會的興起與被重視,各學術領域對語碼轉換現象的 討論越來越多,語碼轉換成為了一門新興的重要研究領域,無論是語言學家、心 理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或人類學家等,都對現今人們愈趨頻繁的語碼轉換 行為感到興趣盎然。近十幾年,國外已對語碼轉換現象做過不少相關研究,但大 多是文獻研究上的探討,對於語碼轉換社會心理功能層面的實徵性研究並不多。

在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的台灣島上,雖語言轉換現象蓬勃活躍,但對語碼轉換的研 究仍屬於一個剛開發的新領域,相關的研究也很缺乏。語碼轉換行為對兒童的語 文學習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就正面角度來看,師長可利用學習遷移,由兒童的 第一或第二語言延伸,來幫助兒童對其他語言的學習與了解,並可利用多種語碼 間的轉換來讓兒童了解不同文化間(如:不同族群文化、流行文化等)的差異,

以增進兒童對多元文化的了解與認同;若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語碼轉換也可能造 成兒童語言使用上的錯亂,造成語言學習障礙,如作文能力的下降、錯別字增多 等問題,鑒於多語社會中兒童的語言習得問題日趨顯著,研究者試著從 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學童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語碼轉換情況,來 分析兒童使用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並探究相關的社會心理因素,希冀對越來 越多元且複雜的兒童語言習得問題,提供不同層面且更具價值性的探討。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