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用繪本課程活動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情緒表達能力,因 此,研究工具為家長意見調查表、教學過程錄影錄音、教師觀察紀錄、諍友觀課 紀錄、訪談以及教師省思紀錄等相關資料。

壹、研究工具

一、家長意見 (一)家長意見調查表

課程進行前,請家長先依據意見調查表填寫,以了解學生的初始情緒表達行 為以及在家中情緒展現的表現方式與在校有何差異之處;課程結束後,再次發下 意見調查表,以記錄學生在課程實施前後的改變與成長。

家長意見調查表中包含(一)情緒覺察、(二)情緒表達、(三)情緒調解與釋放面 向進行意見調查,方便研究者了解學生在家中對於以上幾個情緒面向的狀況。

(二)家長訪談回饋

在課程進行後進行家長訪談回饋,依據家長所敘述或說明等內容進行記錄,

以便幫助研究者了解學生在實施課程後在情緒面向的行為是否有改變或進步。

56

二、觀察紀錄 (一)教師觀察紀錄

研究者透過學生在校表現或是生活加以觀察,紀錄學生的言語、行為表現中,

對於情緒的體認、覺察、表達是否有差異或是變化,藉以佐證課程實施的成果。

(二)課程紀錄

研究者上課時,因在課程進行中,儘管下課後立刻整理,但難免會有沒有注 意到的細節,因此透過錄影、錄音觀看,加以整理,記錄下學生的行為表現、課 堂中的發言或動作,加以呈現出原始學生課程表現的紀錄。

(三)諍友觀課紀錄

研究者邀請學校輔導老師進行觀課,以其專業角度幫忙紀錄課程中的優缺 點,除了協助研究者者修正課程以及增進課程設計,更能降低研究者的主觀意識、

偏見,提高研究的客觀性。

三、訪談紀錄 (一)學生訪談

研究者透過小組或單一學生訪談,了解學生對與課程的想法、和同儕相處的 心得、情緒的困擾等,以進行記錄。

(二)諍友訪談

研究者與諍友進行不定期的訪談,希望在訪談過程中,諍友幫忙協助研究者 注意到的細節、課程的進行等提供想法,在往後修正課程時,幫助課程實施得以 更加流暢順利。

四、教師省思紀錄

研究者透過以上研究工具資料收集及課程進行後進行教學省思,並將省思內 容、教學內容、問題修正的方式記錄下來,方便往後進行課程修正參考。

五、學生學習紀錄

研究者收集課程進行中學生的討論紀錄、表現評比、學習單、相關照片等資 料,藉以作為課程實施的參考輔助資料。

57

貳、主題式內容分析

研究者欲了解運用繪本提升學生情緒表達議題等資料,在課程進行前、中、

後,將透過與家長、學生、科任教師、諍友等晤談、紀錄、開會、回饋等不同面 向蒐集資料;最後研究者將資料彙整後進行分析整理,以便了解到學生在情緒表 達方面是否有增進與成長。

因自知研究者即教學者難免會有主觀意識、看法去撰寫研究結果,為使研究 結果更客觀、降低偏見,因此本研究採用三角校正進行多方檢證,以獲得較正確 的結論,以下個別說明之:

一、三角校正 (一)資料收集多元性

研究者雖採用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但在蒐集資料方面會採取多元面向的方 式進行,例如:家長與學生晤談、研究者觀察與諍友觀課紀錄等方式進行校正。

(二)研究資料來源

研究者除了學生、家長訪談資料、學生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紀錄為主要資 料來源外,亦請諍友或協同教學者的觀察訪談、意見討論為輔,進行研究資料蒐 集以利往後分析與紀錄。

(三)協同觀察者

研究者透過邀請相關領域教師、諍友進行觀課,以檢視研究角度、教學活動 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其內容進行建議與修正等,以利往後研究者課程的進行。

二、前後測分析

研究者透過家長意見調查表及家長回饋進行實施課程前與實施後的調查記 錄,將調查表回收後進行前後測分析,以驗證課程實施結果是否具提升學生情緒 表達的成效。

研究者透過以上兩種方法進行研究結果的驗證,加以確保研究的公正性與客 觀性,增加研究結果可信度,避免過度主觀化,進而影響研究結果。

58

參、研究時程

研究者將研究時程以甘特圖表示。

圖 2 研究重點與時程甘特圖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