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再綜合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之研究結論如下:

壹、繪本增進學童覺察情緒之能力

一、學童覺察自身情緒之提升

(一)繪本故事引導有助學童認識情緒面向

研究者運用相關繪本進行教學,其中包含:封面預測、故事引導等策略進行 引導。研究者運用繪本《你的心情好嗎?》讓學生透過觀察主角猴子的各種表情、

動作,認識到情緒具有不同的種類,如:無聊、孤單、驚訝、信心十足等,不單 單只是以往了解到的快樂、生氣或喜、怒、哀、樂等常見的情緒種類。

透過故事引導的過程中,學童逐漸可從圖片中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姿勢 等,觀察出繪本故事的主角和情緒的為何,在眾多的情緒中,依序分類整理歸納 出,情緒具有不同的面向,可依其種類的不同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

以往學童對於「情緒」是渾然不知,只覺得是心情的一部份,在情緒的面向 上只以快樂或不快樂、生氣或不生氣等去做區分,透過繪本實施後,學生對於情 緒的種類上認識更加廣闊、深刻,在生活中讓自己不愉快時,同學關心,便會說 出明確的情緒,而不再只是回應:「我心情不好」。

(二)繪本故事情節易深刻在學童心中

繪本《家有生氣小恐龍》、《壞心情》故事情節簡單,快速的表達出主角具負 向情緒時彷彿變成了恐龍般暴躁與聽不進他人的話;主角獾心情不好時的動作與 表情呈現等,令學童印象深刻,在課程中,學童一眼便可看出主角的情緒狀況,

128

甚至加以推測可能造成此情緒的原因。

研究者發現學生會將繪本中的主角拿來比喻正在發脾氣或感到憤怒的同學,

進而提醒發怒的同學,繪本故事中所提供的方法或是忠告,此時的學童會試著面 對、覺察情緒,學習讓自己與情緒和平相處。

以往學童對於自我情緒並不易察覺,頂多認為自己心情不好,但卻不清楚原 因,當學生察覺到自己感到生氣時,會回想《生氣湯》裡的內容,深呼吸後,回 想自己為什麼會感到生氣,不再只是亂發洩情緒,而是試著去理解自我情緒產生 的原因與癥結點是什麼。

二、學童覺察他人情緒之提升 (一)感知他人情緒,給予安慰與支持

以往學童對於他人的狀況或是情緒覺察較低,除非是淚流滿面、怒髮衝冠等,

方可覺察到對方的情緒,但透過課程實施,幫助學生認識到情緒,現在學生對於 情緒反應的敏感度以提升許多,班級中若有同學表情與平時有異便會察覺,同組 組員或好友便會上前關心,詢問發生什麼事情?給予班上同儕安慰與支持。

而被關心的同學會因為同學的詢問,試著說出問題,比較不會放在心裡悶著,

同學聽完會分擔其煩惱,提供許多方法,讓被關心的同學釋放情緒,若所遭遇之 問題無法處理,也會陪同學前往告知師長,協助處理。

(二)覺察他人情緒,進而體諒他人

班上學生以往就算有覺察到對方有情緒,仍會選擇忽視,甚至會調皮的捉弄 對方,有時讓對方嚎啕大哭,方會知錯停止,沒有同理他人的心;近期在實施課 程期間,學生越來越擅於發現他人的情緒,有別於以往的捉弄,已逐漸轉為關心 甚至出現細微的改變,會體諒他人、同理對方。

學童在下課時發現班上有同學悶悶不樂,上前關心後,對方僅表示想一個人 靜靜的休息就好,雖然想上前在關心,但學童卻選擇離開,並告訴友人,或許她 只想要一個人安靜的休息,我們不要打擾他,若他心情真的還很不好,我們再去 關心他,況且之前的故事也有說過一個人安靜也可以讓心情變好。

目前班級中在下課時的小紛爭降低很多,因為學童已學會覺察自我與他人之 情緒,當發現自我有情緒時,會嘗試深呼吸,讓自己放鬆,進而轉移注意力;當 自己觀察到對方臉色與肢體動作逐漸改變時,便會選擇離開現場或是講清楚後道

129

歉,因此班級中的氣氛正逐漸改善提升中。

貳、繪本增進學童適切表達情緒之能力

一、學童適切表達自身之情緒

(一)繪本故事貼近生活與經驗連結,提升學童興趣與表達感受

本研究所挑選的繪本中,如:《壞心情》、《我把壞心情趕走了》及《毛毛兔 不想生氣》等,故事情節貼近學童在校日常生活,學童在課堂參與度與意見表達 便會提升許多,且樂於舉手發言。

在《毛毛兔不想生氣》故事引導過程中,主角毛毛兔有許多的情緒與動作皆 在班上發生過,因此除了學童自己本身外,其他同學們便紛紛舉手發言,說出當 他面對同學憤怒時的破口大罵、肢體動作時的表達方式時的感受,希望同學可以 改善這些表達方式,學習到適合的方法去表達或是釋放情緒。

學童們擅於將自身所面臨的處境、問題與繪本故事做連結,並在課堂上做提 問分享,藉以了解到情緒的各種面向,或向研究者分享自身通常會如何去面對情 緒,或是做什麼事情讓自己不會陷入情緒中,並面對它、轉化它進而好好的消化 掉,也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表達情緒感受方式。

(二)透過繪本理解情緒表達不當會影響他人

學生以往對於班級氣氛感到低迷時不會適時表達,因此班級中時常有紛爭,

儘管研究者曾提及過,因班上同學不和樂、吵架而造成氣氛不佳,但學童彷彿事 不關己、無關緊要,也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情造成班級氣氛不佳;直到課程中閱讀

《家有生氣小恐龍》、《壞心情》等繪本後,學童才有深刻的感受到,原來情緒是 會渲染、影響到他人的,更不用說若是不當的表達,會造他人的不快與憤怒。

學生有鑑於此,也逐漸改變與同學的相處方式,若是心情不好時,會選擇找 人說說話、出去走走,等心情好轉時,再和其他人溝通或說話,儘量避免自我的 情緒表達不佳影響到其他人。

最近下課時,依舊有學生來找研究者,但轉換的是從處裡紛爭、吵架變成聆 聽學生訴苦或是說出自己的心情,以及提供其他方法讓學生轉換情緒,學生訴說 完後,情緒大部分皆轉個彎變好了,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許多學童更會分享快 樂的事情給同學聽,散播歡樂而非傳染負向情緒。

130

(三)善用繪本或課堂中的方法表達情緒

學生以往對於自我的情緒表達大多以非理性且含糊不清的語言去說明,如:

「幹嘛啦?」、「吼呦~你不要用!」或「老師!他都弄我的東西,我就告訴他不 要弄,他還在弄」等,讓對方無法清楚的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是什麼?研究者在課 程中與學童討論過繪本提供的方法、同儕分享的方法,去轉移、調適、釋放或表 達自我的情緒。

研究者發現學童會試著運用課堂中分享的方式去表達,當同學碰了自己的物 品,讓學童感到不舒服有情緒時,要好好的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自己目前的情 緒,因此在說明時,需要說清楚講明白,如:「我現在覺得有點生氣,因為你沒 有經過我的同意就動我的物品,請你不要再動了,不然我會生氣。」對方也會因 為自己好好的表達出想法而停手,不會讓雙方都感到憤怒進而產生紛爭造成彼此 不快。

學童會因為使用了適當的方法表達後,達到預期的結果感到開心,和同學分 享下次若是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這樣做,不僅提升的自我的情緒表達,更增進了 同儕間的互動和感情。

二、學童適切表達他人之情緒

(一)活動、遊戲、表演增進學生練習表達他人情緒

學生對於「表達」方面本身就比較弱,無論是表達自己或他人的情緒,許多 事情往往帶著自我中心的想法去描述或傳達,認為自己覺得好,對方就好,無法 好好的表達出他人的情緒或心情。

透過課程中的活動、遊戲或表演,讓學生嘗試發表、練習與討論,當我們身 處不同的情境時,可能面臨的情緒反應有哪些?要如何去表達說出自己或他人的 想法等等,給予學生許多機會去模擬生活中會遭遇到的情況,當遇到此情境時,

應如何面對、反應以及適時的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在往後生活中的情緒之表達。

學生經常和研究者分享,在家或下課時所發生的事情,儘管不是研究者的課,

當有狀況發生時,學生相較於以往不知如何面對與表達及不知所措的情況,以逐 漸進步為盡可能明確、客觀地敘述表達出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反應給師長知道,以 利師長協助處理。

131

參、課程實施歷程之困境與方法

一、確立秩序與發言

課程進行初期,研究者發現學生急於發言,因此班上秩序紊亂,且少數學生 僅坐在座位上,發言意願低,因此研究者在下次課程開始前,先與學生約法三章、

說明清楚確立班級秩序,發言前請舉手,研究者會依序點名發言,並多鼓勵發言 意願低的學生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二、適時調整繪本引導流程與語氣

研究者發現探討繪本時所進行的流程提問大多都是相似度高的問題,久而久 之,學生缺乏興趣,課程參與度與學習動機逐漸下降,因此研究者在接下來的課 程中會適時的調整問題、提問方式及順序。在閱讀繪本時,也會適時加入符合情 境的語氣以及現今學生常用的語言以增加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維持課堂參與 度。

三、適時示範與說明活動內容

每當有表演或活動時,學生往往害羞或不知要如何去呈現,有鑑於此,研究 者會在每次的活動開始前,先示範說明,本活動表演或遊戲要如何做、如何呈現,

每當有表演或活動時,學生往往害羞或不知要如何去呈現,有鑑於此,研究 者會在每次的活動開始前,先示範說明,本活動表演或遊戲要如何做、如何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