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ㄧ、對從事發展遲緩兒專業教師、工作者的建議

(一)善用各項溝通的方式和技巧,融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儘量協助原住

民家長解決問題。

研究發現,原住民不習慣主動和人溝通,因此建議專業教師、工作者要 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主動和原住民家長做意見的交換,因為教育是專業教 師、工作者的專業。專業教師、工作者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應多方面蒐集資料,

掌握問題,才能提供家長好的建議與做法。電話聯繫或許是最方便的方式,

但要更深入了解家庭實際狀況,家庭訪問會更清楚家庭的運作模式。非正式 的親師溝通方式較容易讓家長接受也不受拘束,可使原住民家長更不會感到 壓力,讓親師的意見自然的交流。若有語言上的隔閡,可尋求協助翻譯,不 放棄與原住民祖父母們親師溝通的機會。

巧妙運用多元溝通方式和技巧,於平時建立親師良好互動關係,在協助 原住民家長解決問題會更有助益。經濟弱勢加上有發展遲緩兒的原住民家 庭,在許多因素交互影響之下,家庭所需要的資源及支持相對變的更加多 元、複雜,在親師溝通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面對這些家庭時,必 須確實掌握家庭的概況,仔細分析每個家庭在親師溝通上的差異及期望,如 此才能使親師溝通發揮效益。對於經濟弱勢且有特殊需求幼兒的原住民家 庭,老師應把握與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溝通的機會,利用此時間進行溝 通,而其他家長則可採取電話或家庭訪問等方式進行親師溝通。

(二)心態上保持真誠與尊重

專業教師、工作者心態上保持真誠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理念,了解文 化與族群存在雖然有差異,但是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服務的精神必須重視不 同文化家庭實際的需求,站在家長的角度協助家庭。不同背景、不同族群的 家長都關心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只是由於親師雙方彼此關注的焦點、界定不 同而已,不應全然地否定家長的關愛與教養孩子所付出的心力。除了瞭解家 庭所面臨的處境以外,應設身處地瞭解其家庭文化背景脈絡。

老師除了主動性要高,在研究中發現,原住民家長的教養態度仍受部落

傳統觀念影響,所以教師在面對原住民家庭時,在親師溝通方面要更有成 效,與族裡重要人士建立關係很重要。

(三)在親師溝通時間的選擇上,彈性運用可以溝通時間

研究發現,原住民家長大多為了生活生計忙於工作賺錢,在參與學校活 動分身乏術,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專業教師、工作者

應彈性運用可以和 家長溝通的時間。善加利用原住民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短暫時間。而且當

專業教師、工作者主動和家長溝通時,通常家長不會拒絕,只是時間

不必長。

(四)親師溝通內涵應擴及家長及家庭,以提供必要的資源與協助 親師溝通的主要內容大多是孩子發展與學習的問題,但是話題不ㄧ定是 孩子學習或行為表現,小小的關心與提醒,可以建立親師之間良好關係。照 顧發展遲緩兒成長是一條漫長的路,家長們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溫暖 貼心的關心家長,給家長支持與協助,相對的也是給孩子更多支持。平時可 以彙整家長可運用之資源,並宣導家長權益等訊息,主動提供早療訊息,充 實原住民家長對特教認知,可以提升家長教導孩子的知能,也有助於和老師 互動的意願與能力。

另外可以留意各項社會福利資源,協助原住民家庭辦理低收入戶補助,

或是尋求弱勢兒童課後托育服務補助,減輕其經濟壓力,讓家長能夠有心力 投入孩子的教育,更關心家庭中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問題。

二、對發展遲緩兒童原住民家長的建議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原住民家長和孩子是非常親密的,也關心著 孩子未來的發展,甚至為了孩子的受教權益,全家搬到離孩子教育機構近的 城鎮。只是為了生活,忘了原本的初衷,疏於和老師多多互動,建議家長:

(一)多加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短暫時間,直接的對話方式關心小孩 子的教育,更可以解決無法使用文字真正表達的問題。若時間不夠,則應善 加利用家庭聯絡簿,主動回應老師,相信會讓老師更積極於提供各方面訊息。

(二)肯定自我,體認參與子女教育的必要性。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 是陪伴孩子最久的照顧者,積極與老師互動,透過親師溝通,家長可以知道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且能瞭解老師教養孩子的方法,而可逐步修正自身 教養子女方面的技巧,在教養或行為處理上,親師有一致性的作法,如此孩 子的學習表現會有更大的進展。除了關注孩子的成長外,還可包含與孩子有 關的相關支援服務與復健,家長的情緒、感受、家庭問題..等其他項目,也 能和老師進行溝通,可以建立良好關係,亦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三、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加強醫療基層人員早療的認知,對於社工教育人員,後續輔導處理,

應建立主動協助的機制

原住民部落普遍醫療資源不足,而醫療人員早療知能亦不夠充足,影響 整個早療發現與通報時機,上述都是有賴加強的部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 時間愈早,早期療育成效愈顯著。由於城鄉差距及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偏 遠地區孩子的發展狀況極容易被忽略;往往發現孩子出現問題之際,已錯過 了六歲前的黃金療育期。因此,偏遠地區「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觀念宣 導及需求的迫切性,更是優先於其他地區。原住民基層衛生所工作人員在早 療復健、新生兒篩檢諮詢 、發展遲緩兒篩檢諮詢及早療的知能,應加強在 職教育。才能在觀念宣導時,正確將早期療育的觀念傳達給在地原住民了 解,並輔以衛教宣傳單張的發放與講解,讓原住民了解相關早期療育以及衛 教宣導注意事項。

當發現部落中有疑似發展遲緩兒時,除了做好通報工作,並應主動協助

社工巡迴輔導人員,後續的家訪輔導工作。避免造成專業輔導人員與原住民 家長在親師溝通有障礙。

(二)增設巡迴輔導教師、社工人員或專業服務團隊編制,加強後續的早 療工作服務。有助於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的認知,利於親師溝通。

對於原住民居住地交通不便、家庭經濟能力有限,加上發展遲緩兒需要 更多時間的照護,選擇住家附近的鄉托兒所或居家照護,因此在特教各方面 的資源及資訊的提供,都須仰賴巡迴輔導教師的協助,因此,在學前階段巡 迴輔導模式依各縣市的資源及需求,調整為「在地化」巡迴輔導服務模式。

建議政府能在這樣的美意下,考量山地偏遠部落的需求,因地制宜,增設巡 迴輔導教師及社工人員或專業服務團隊編制,哪裡有服務的需求,服務就到 那裡。並增加相關專業人員巡迴輔導的時數補助,讓後續的早療工作服務更 落實。有助於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的認知,利於親師溝通。

(三)提供學前保育人員特教以及各項社會福利的資訊研習,學前特教知 能研習能納入特殊族群等相關議題探討。

賴婉甄(2009)指出,曾教過原住民發展遲緩兒的教師族群仍有半數的 教師沒有特教或早療的學分或知能,所以對於特教領域以及早期療育的訊息 或是相關的社會福利不清楚,在協助原住民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缺少及時性、

有效性。建議有關單位持續辦理特殊教育、早期療育、社會福利措施相關的 研習,並納入特殊族群相關議題研習,隨時提供給第一線的學前教師最新的 訊息及尋求協助的管道,讓從事早療、特教工作的第一線人員,可以針對孩 子以及家庭的需要,給予適當的協助。

(四)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增強早期療育推展工作

民間團體機構有些在偏遠地區的早療工作進行得更有成效,例如自 2008 年起,伊甸基金會首度採取全面網羅遺漏在台灣各角落的慢飛天使,主動出 擊、深入偏遠地區,期待以醫療、物資、觀念、教育的提供,幫助慢飛天使

飛起來! 伊甸招募了具有早期療育專業的大專青年志工,經過一連串培訓 後,一同深入偏遠地區,進行「兒童健康篩檢」、早療觀念及醫療衛教的宣 導,以及兒童繪本陪讀等活動;若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隨即通報給當 地通報轉介中心,進入早期療育體系(伊甸基金會,2008)。因此應主動結 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增強早期療育推展工作。

在原住民早期療育推展這方面應該做資源整合,結合社政、醫療及部落 的力量,如教會、原住民活動中心、學校、部落社區發展協會,會讓成效發 揮更大。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為使本研究的相關研究得以延伸,研究者就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研究 方法提供下列三點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南投縣山地部落原住民家長進行研究,且受訪對象為布農 族,若能將範圍擴及其他原住民群族家長,應更能廣泛探討原住民發展遲緩 兒童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方面較完整的相關問題。又因原住民居住城鄉可能 有不同的差異,因此若能就各原住民聚集縣市進行研究,提供相關單位在地 化的參考。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當中的發展遲緩兒原住民家長人數相當稀少,加上工作或其他個 人因素,及受訪意願問題,不易掌握到確切的人數,因此在研究對象的尋找

本研究當中的發展遲緩兒原住民家長人數相當稀少,加上工作或其他個 人因素,及受訪意願問題,不易掌握到確切的人數,因此在研究對象的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