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周延,但由於經費、時間以及取樣之不便,在研究上有以 下的限制︰

ㄧ、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考量研究時間、經費、人力之限制,因此樣本母群體限定資格 為南投縣山地部落的原住民家長及族人,本研究只討論家長及原住民族人本 身對於親師溝通的看法,對於教師在親師溝通的觀點,研究者無從得知,因 此本研究僅限於家長及原住民族人本身的主觀的觀點,再加上訪談的對象本 來就相當稀少,所以研究結果的推論宜更謹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大多採取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但由於研究者受到研究時間、

經費之限制無法安排更多個案及相關的全部重要他人進行訪談,以增加資料 的準確性和豐富性,而只能做立意抽樣的方式來訪談部份相關人士,故解釋 上宜採取保留的態度而避免過度的推論。

第六章尾聲

從開始著手這篇論文研究,到現在可以暫時劃上休止符,前後歷經了一 年多的煎熬時光,夜闌人靜之時,默默回想起當初以原住民家長為研究對 象,請友人幫忙尋找訪談家長時,常受到友人質疑的眼神與訝異的提問:面 對忙碌的職場工作,為什麼我會挑選一個這麼冷僻的主題做研究?而且與我 目前工作職場並不相干?自己也曾多次反問自己!所幸研究者天性愛好旅 遊,加上一群好友的陪伴,我們開玩笑說上山訪談是上山打獵。讓研究者每 一次上山訪談,變成一種親近大自然的享受、而不再只是舟車勞頓的疲憊。

每每在訪談當中,常感受到原住民家長真誠的一面,及毫無虛假、掩飾的心 情故事。感謝族人不吝分享他們的經驗,長老打獵的故事,讓我們流連回味 至今。

每回出訪,對我而言,都是很豐富的訪談旅程,當然更感謝有好姐妹們 一路相陪,她們常開玩笑說,我真的是一個超級豪華享受的論文研究者,有 書僮、照相師還有專屬司機伺候,猶記有次我們家庭訪問因故延宕至晚上十 點半才開始返程,如果沒有她們相伴,這一路險峻闃黑的山路,該如何走過?

讓我著實難以想像?回想至此,吾人內心的感激之情,實筆墨難以道盡。

幾次訪談下來,我看到原住民的家長對孩子其實是關心的,他們也希望 孩子能夠學到一技之長,生活過得比自己更好,不要再像他們四處奔波勞 累、汲汲營營,並需付出相當的勞力才能獲得生活所需。但是當他們面臨到 孩子身心有特殊障礙時,原住民家長表露的是對發展遲緩兒未來生活,聽天 由命的茫然與無助。此外在這些的訪談過程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正因為地 處偏遠,在相關社福資訊上面的傳達,的確有一些問題存在!許多早療的知 能、可供求助的管道,原住民家長根本不了解。上述困境需要更多專業團隊、

社福資源及志工服務介入偏遠地區,以提供其更完善的服務。另外透過多方 文獻資料研讀,我也更深入了解原住民幼兒托育問題重重,自己可以在培訓 保母人員時,更盡心盡力,積極輔導更多的原住民保母人員投入山地部落托 育行列,讓原住民的幼兒托育能在地化、普遍化。

對於原住民的相關議題,經過了這次研究,不論是早療教育或是托育政 策、亦或是教學環境、社會氛圍,都讓研究者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尤其是 原住民女性刻苦耐勞,認命地為家庭犧牲奉獻,對於小孩的愛更是無私無悔 地付出,此情此景令人動容;然而受限於原住民父母低社經階層,及低教育 背景,面臨家有發展遲緩兒時,往往求助無門或礙於求助,讓孩子接受早療 教育或延宕了時間或管教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此可見,上述弱勢族群家長 迫切須要相關資源或團隊的協助。研究者亦發現原住民家長在親師溝通方 面,對老師尊敬,會盡力配合教師的要求,無奈自身能力的限制、及家庭問 題的不同,每個發展遲緩兒之原住民家長呈現的問題與需求也不一,我想一 定還有許多不同的溝通互動的歷程與結果,是我來不及去分享的。但戲碼終 究要落幕,我僅能將我有限時間內的所見、所聞、所思呈現出來。由此過程,

研究者深刻體會到身為教育者的一種使命感和慈悲心,也觀察到原住民族群 對當前環境的無力感,但原住民天性樂觀,他們說:「沒有下雨,就是好天 氣!」對未來仍抱持有一絲希望的正向態度,值得吾人肯定!「一樣米養百 種人」,相信這個社會上除了原住民外,尚有許多其他需要關心的弱勢族群,

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者,能夠為這些沒有能力發聲的人們,持續貢獻出自己 一份心力,深入研究相關議題,並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政策而努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4)。內政部統計通報。台北市:內政部。2004 年 10 月 30 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news/

內 政 部 ( 2008 )。 扶 持 5 歲 幼 兒 教 育 計 畫 。 取 自 : http//www.chi.gov.tw/CBI-2/upload/bd07bd4c/

毛連塭(2002)。特殊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芬玲(2009)。教師對特殊幼兒貧窮家庭親師溝通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連生(1992)。親職與幼教。台北:師大書苑。

王泰茂(1999)。原住民學校的親師生互動-以玫瑰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王一道(2002)。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慈慧(2007)。以學前教師觀點探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溝通之經驗。屏 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任秀媚(1985)。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新竹 師專學報,12,125-180。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 2008 ) . 原 住 民 身 份 法 from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

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教育大學。

伊甸基金會(2008)。慢飛天使弱勢兒童專區。http://www.eden.org.tw/

宋佩芬 (2001), 職前教師多元文化觀 ─ 人際關係取向, , 九年一貫課程 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53-180, 花蓮縣: 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香蓮(2003)。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 教育研究所

吳燕和(1963)。 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6) 。 163-211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

教育. 心理學報,18,97-116。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 吳芝儀(2000)。建構論在其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 (主編) ,

質的研究法 (頁 167-198) 。高雄:麗文。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 芝 儀 、 李 鳳 譯 ( 1995 )。 質 的 評 鑑 與 研 究 。 Patton, M. Q. (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臺北:桂冠。

吳麗君(2008)。幼稚園主題課程中親師溝通與家長參與之研究-以某國小附 幼一個班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李亦園 (1963)。南澳泰雅人的傳說神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5:97-135 ·

李德勝 (1999) 如何與原住民學生的家長溝通。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三

期:103-107。

李德勝(1999)。如何與原住民學生的家長溝通。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三 期:103-107。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姿慧(2006)。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以桃園地區 .

「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周煥臣(1994)。增進親師關係芻議。教師之友, 33 (5) ,61~64。

周淑惠(1998)。正式與非正式幼兒教師之教學行為現況研究。新竹師院學 報,11,229-261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 (3) , 1-8。

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 導學報,11,頁 95-141。

林義男(1993)。 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輔 導學報, 16。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

30-40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 訊,七卷二期,頁 61-79。

林怡伶(2000 。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個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 台 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師範學院。

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邱書璇(1995)。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揚智。

金慶怡(2008)。金門縣公立幼稚園親師互動之研究。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大學。

施冠慨(1985)。國民教育實際問題之探討。台北:水牛。

洪怡芳(2005)。 幼兒園親師不愉快經驗之探討。 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 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輔仁大學。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 7-26) 。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2002)。一些質性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 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 (主編) ,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 141-158) 。台北:巨流。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 141-158) 。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