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二節 研究建議

透過訪談結果與討論,研究者給予小島青年返鄉建議,期盼未來能夠有更多 人投入,進而解決島上面臨的問題。

壹、 限制旅遊人數

蘭嶼觀光蓬勃發展,以永續發展來看,應正視其帶來的生態浩劫,以國際案 例為例,因地球暖化即將消失的馬爾地夫,水域汙染造成珊瑚死亡的大堡礁,遊 客數量增加導致空氣汙染的泰姬陵,還有環境嚴重破壞而封島的菲律賓長灘島,

上述皆可為借鏡,擬定限制蘭嶼旅遊人數配套措施,減緩環境汙染,再來分配旅 遊機票與船票購買規則,給予當地人居民保留票,解決觀光季時,當地居民因旅 人買斷機票而無法返鄉的困境。

貳、 垃圾變黃金(小島模式蘭嶼幣)

一個觀光旺季帶來的垃圾量將近有 120 公噸,當地環保團體雖然會利用廢油 回收製作成肥皂、製作玻璃瓶裝置藝術、舊衣編織手提袋……等,但這些都不及 製造垃圾的速度,自由時報 2018 年 1 月曾經報導過,2017 年小琉球推行海灘貨 幣,撿拾 2 公斤的垃圾,就可以獲得在地專屬貨幣,並且能在島上特約商店消費,

這樣的行為模式可以透過公部門制定相關規則引進蘭嶼,結合有意願參與的商家,

再以廣告行銷方式,利用網路資源推廣在地商家,給予回饋,形成獨特的消費模 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參、 合作機制

傳統的蘭嶼居民有船團組織,每艘拼板舟在製作前必須合作去山裡找尋家族 擁有的樹木,待時機成熟砍筏需要的樹木,拼接成拼板舟,最後再雕刻並著以紅 黑白三色,飛魚季時捕獲的飛魚分享給船團家族,這樣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可套用 在現今蘭嶼的商業模式,從交通、民宿、餐廳、生態旅遊……等,形成緊密的合 作夥伴,避免利益關係帶來的削價競爭與分化,再來,以蘭嶼產出的農作物為主,

推行蘭嶼小農餐廳,不使用台灣進口的餐具,改用蘭嶼傳統木製與編織器具,與 大自然結合。

肆、 培育專業人員

生態導覽、潮間帶解說、夜間觀察以及蘭嶼文化解說,都需要專業人員來擔 任,島上旅行團搭配的導覽人員往往不是以當地人為主,故培養專業人員是十分 重要,讓旅人得到正確的知識認識蘭嶼,蘭嶼公部門應多舉辦培訓課程,課程內 容可初步分為初中高三階,透過培訓課程培養當地有導覽、解說能力之人員,頒 發證書給與認證,加深加廣旅人旅遊的視野,並且利用上述合作機制,讓蘭嶼生 態旅遊步入正規型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義榮(2007)。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鑫(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生態 旅遊與環境倫理,24,28-44。

朱筱韻(1999)。臺灣東海岸地區賞鯨生態旅遊事業發展課題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依金(2004)。我的部落史‧蘭嶼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觀光客認知面向的探討。旅遊管理 研究,2(1):39-56。

汪志敏(2005)。台灣原住民部落經營之研究:以阿里山特富野社區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宋瑞、薛怡珍(2004)。永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新文京 開發。

余光弘(1994)。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76,21-42。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新竹:常民文化。

林慧音(2016)。創業精神與社區發展-開創觀點下返鄉青年創業歷程探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士彥、鄭健雄(2004)。生態旅遊地點選取之灰關聯分析評估。旅遊管理研究,4,

177-194

洪廣冀、林俊強(2004)。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 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51-97。

© 與環境倫理,24,60-65。

劉其偉(2002)。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藝術家。

鍾佳妤(2014)。返鄉青年帶來的農村質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政與農情月刊,

264。

鍾怡箴(2008)。發展生態旅遊對蘭嶼達悟族傳統文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 文化。

蕭振邦(2002)。生態旅遊: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

10-27。

貳、 英文部分

Michael Fagence.(2001).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ecotourism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Fiji,UNESCAP/SPTO Seminar.

Martha Honey.(1999).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Maccannell,D.(1973).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79(3),589-603.

Smith,V.L.(1989).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ylvania Press,1-17.

Scheyvens, R. (1999)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245-249.

Swain,M.B.(1990).Commoditizing Ethnicity in Southwest China.Cultural

Survival , 14(1),26-29.

Valentine,P.S.(1993).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A Definition with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nesia.Tourism Management, 14(2), 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