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 現況與困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 現況與困境"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 現況與困境

研 究 生: 羅曉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八 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 現況與困境

研 究 生: 羅曉婷 撰 指導教授: 蔡東鐘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八 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謝 誌

三個暑假就這樣過去了,往返蘭嶼與台東之間的日子也結束了,寫論文時

常常用「靈魂出竅」來形容自己,我知道有點誇張,但是沒日沒夜敲鍵盤時,雙 眼真的很無神!

能夠完成論文,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東鐘博士,老師是個很有耐 心的人,因為我時常不在狀況內,需要老師一點一點的拉回正軌上,以及兩位口 考教授,鄭承昌教授與王仁俊教授,從提出論文計畫時,教授們給了我許多寶貴 的意見,讓我有更明確的方向,使我在完成論文之時得到實質上的幫助。

再來,我要感謝身邊的朋友,家輝-我最厲害的戰友,羍恩-一起寫論文的 智囊團,宇凡-我最愛的開心果,孟凡小鴨 John-寫論文煩悶時最佳旅遊伴侶,

亞彤-支持我到最後,還有小島上的你們,以及我的同班同學振華、佩玲、惠美,

謝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最後,我要謝謝我的家人,讓我在東大的日子無後顧之憂,專心完成學業,

謝謝我的弟弟家堯弟妹文心,家裡有你們在,做姐姐的很安心。

感謝主,賜給我美好的一切,給予我智慧解決人生中面臨的難題,給予我一 顆堅定的心,以致不退縮不放棄。

曉婷 謹誌 107 年 8 月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 現況與困境

作 者 : 羅 曉 婷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在現今大部分原鄉部落裡,人口結構以老年人與青少年為主,以 求學需求而言,蘭嶼當地最高學歷的教育單位為蘭嶼完全中學的高職 部,多數蘭嶼的青少年在高中甚至國中求學階段時,即面臨必須要離 開家鄉,上大島(台灣)展開獨自一人的求學生涯,過程中從高中、大 學到投入職場,經濟面現實的原因使得很多人在外成家立業,原漢通 婚,嫁娶非達悟族籍的常態現象,但近十年來,25 歲至 40 歲的蘭嶼 青年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回流至故鄉,也許是剛完成學業,也許是剛 組成家庭,也許是回家鄉創業,各式各樣的原因使得蘭嶼有越來越多 的年輕氣息。

研究者在蘭嶼擔任國小教師四年,從陌生到熟悉進而認同,在每 日的生活中感受到蘭嶼人的返鄉深根意識越顯抬頭,文化與土地的歸 屬感,使不少在外遊子在台灣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服務。

本論文旨在探討蘭嶼青年(本文指 25 歲至 40 歲),返鄉後在蘭嶼 所從事的活動,並且探究蘭嶼目前面臨的困難,觀光業的衝擊、文化 面臨的衝突、民族意識抬頭以及親身參與社會運動,透過訪談、實地 調查與影像實錄,做持續性的觀察紀錄,討論其回流的初衷與現階段 的成果。

關鍵字: 蘭嶼、雅美(達悟)族、青年返鄉、核廢、文化歸屬感。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Research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issues the Tao young people encounter after they returning home

Hsiao-Ting Lo

Abstract

Nowadays, the elder people and teenagers are the main population in most of the native tribes. For the purposes of going to school,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e in Lanyu is Lanyu Vocational High School. Most of the teenager in Lanyu leave hometown alone to Taiw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or higher degree. Due to the practical economic issue, many Dao people stay at Taiwan for jobs, and they tend to marry people who are not from Lanyu. In previous decade, Dao people aged from 25-40 are more and more likely to go back to hometown, Lanyu. People who goes home includes just graduated, just married, and seeking for jobs. Various reasons give Lanyu younger atmosphere.

The researcher had been employed as a teacher in elementary school for 4 years at Lanyu. Starting as a stronger to become a friend, or even a family-like person to Dao people in Lanyu, the researcher can feel the concept of going home for standing for the Dao’s culture in Dao people more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in the daily lif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land and the culture pushes many Dao people going home for jobs after they graduated from schools.

The present paper is configured to discuss the activities Dao young people (aged from 25-40) who going back to Lanyu working at.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issue at Lanyu, the impact of tourism,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e, and the aris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the social movements, and recorded constantly the result by interviewing, field researching, and videotaping for

discussing the original reason and the result of back to Lanyu.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壹、 蘭嶼的土地會黏人 ... 1

貳、 研究背景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8

壹、 研究目的 ...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10

壹、 返鄉回流 ... 10

貳、 社會資源 ... 10

參、 青年組織團體 ...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蘭嶼人的漂流 ... 13

壹、 離開蘭嶼 ... 13

貳、 開放觀光 ... 14

第二節 青年返鄉關鍵 ... 17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三節 蘭嶼反核運動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6

壹、 訪談流程 ... 27

第三節 訪談問題設計 ... 28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1

第一節 蘭嶼青年返鄉回流的關鍵因素 ... 31

壹、 小結 ... 35

第二節 蘭嶼觀光化後,青年對於蘭嶼發展所遇到的現況與困境 ... 35

壹、 蘭嶼觀光化後的後續問題,以及影響與產生的正反面論點。 ... 36

貳、 對於蘭嶼觀光產業所產生的「外資」進入的效應,身為一個蘭嶼人抱 持著的態度... 39

參、 小結 ... 43

第三節 透過群聚或部落組織討論觀光化後的問題,以達到凝聚的共識 ... 43

壹、 蘭青參與的部落組織,以及其對蘭嶼的影響與幫助 ... 43

貳、 分享反核廢經驗 ... 45

參、 蘭嶼青年行動聯盟提出「全島豎旗,核廢料遷出蘭嶼」,所帶來的影 響 ... 48

肆、 蘭嶼公部門以及咖希部灣組織對於海洋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作為 ... 49

伍、 小結 ... 53

第四節 運用社會資源,使返鄉青年妥善運用 ... 53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參、 以自身經驗或生活,給予返鄉青年建議 ... 57

肆、 小結 ...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1

壹、 實踐故土理想為青年返鄉關鍵 ... 61

貳、 土地環境與文化結構遭受迫害 ... 61

參、 部落組織使青年凝聚共識 ... 62

肆、 運用資源促進更多蘭嶼青年返鄉 ... 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64

壹、 限制旅遊人數 ... 64

貳、 垃圾變黃金(小島模式蘭嶼幣) ... 64

參、 合作機制 ... 65

肆、 培育專業人員 ... 65

參考文獻... 67

壹、中文部分... 67

貳、 英文部分 ... 69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表 次

表 1

蘭嶼近代歷史 ... 7

表 2

蘭嶼核廢料大事記 ... 22

表 3

蘭嶼青年訪談編碼資料 ... 27

表 4

訪談問題內容大綱 ... 29

表 5

研究資料編碼 ... 30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圖 次

圖 1

蘭嶼椰油國小 ... 2

圖 2

椰油部落禱告山 ... 4

圖 3

曬飛魚 ... 6

圖 4

研究流程圖 ... 26

圖 5

研究架構圖 ... 26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一章 緒論

師:「全世界只有台灣使用注音符號耶,是不是覺得很厲害」

生:「可是老師,我們是蘭嶼人又不是台灣人,為什麼要學注音符號」

原來,在蘭嶼人眼裡,不管你是來自台灣哪裡,都統稱為「台灣人」,即使你跟 他們一樣是台灣歸類的原住民,蘭嶼人稱蘭嶼「Ponso no Tao」,意思就是「人之 島」。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 蘭嶼的土地會黏人

2008 年因東華大學舉辦「原住民教師回流」研習,第一次踏上蘭嶼的土地 後,揭開了我與蘭嶼的緣分。每天一早頂著烈日走路到椰油國小,課程很緊密,

除了課間座談以外,也體驗了當地的潮間帶與芋頭田採收,連續兩年(2008 年與 2009 年)參加同樣的研習,當時從沒想過有一天會來這裡教書。

2013 年我參與了蘭嶼青年行動聯盟的反核運動,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社會運 動,蘭嶼友人邀約一起參與這樣的運動,大家從台灣各地集結在台北街頭,甚至 還有年邁的阿個使、阿蓋(爺爺奶奶之意)舟車勞頓,只為了為自己土地發聲,許 多人都不解,台電給予蘭嶼人這麼多福利,為什麼還要反核廢,甚至有人說低階 核廢料對於人的傷害極低,沒有理由反對,蘭嶼的訴求很簡單-還給居民一個美 麗無核廢的居住環境。

2013 年夏天我自願請調到椰油國小任教,展開我在蘭嶼的生活,旺季觀光 業蓬勃發展,淡季時安靜宜人,同時也認識了許多蘭嶼青年,發覺蘭嶼青年在這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盪了青年們意識到,蘭嶼已經不是以前小時候簡單生活的地方,而是充滿考驗與 問題的土地,那麼誰來解決呢?自己的土地自己救。

圖 1 蘭嶼椰油國小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貳、 研究背景

一、蘭嶼的聚落與自然景觀

根據倪進誠(2004)的研究,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處,伴隨著海 底火山噴發,經板塊擠壓作用引起造山運動,形成眾多島嶼群,蘭嶼則為其中之ㄧ。蘭 嶼的地理區位地處於台灣本島東南方,島周圍長約 38.45 公里,為臺灣群島中僅次 於澎湖本島的第二大附屬島嶼,蘭嶼、綠島與菲律賓(Manila)巴丹群島(Batan)、 巴布煙群島(Babuyan)、呂宋島相連的海底火山島弧(Luzon arc),稱之為「蘭嶼海脊」。 蘭嶼島形成於中新世中期到上新世(Pliocene)之間,約二千四百萬年到五百萬年前,

蘭嶼島主要地質為呂宋火山海脊的海底火山碎屑噴發所堆積而成。

蘭嶼島岩石結構受到旺盛東北季風吹襲與海岸侵蝕和地盤隆起作用下,形成多樣 海岸地形,依其形狀與特徵而被外來旅遊業者加以命名,偶後更是成為島上著名之觀 光必覽景點(張聖儀,2009)。日前,蘭嶼青年成立「恢復蘭嶼地名」活動,將島上以 漢人命名的岩石景點,正名為由蘭嶼人母語相傳的地名,例如玉女岩改為「Ji-Mavonot」, 是火把岩之意,藉由正名活動,將斷裂的文化重新接軌,此活動獲得島上居民認同,

也讓當地耆老相當感動。蘭嶼島山區觀光路線規劃,是以大天池(Duwawa,即高山 之海)為體驗原始熱帶雨林生態之主要登山旅遊路線,另有一火口湖是位於紅頭岩台 地東南角的小天池(Do wawa no anito,即魔鬼幽靈區)(張聖儀,2009)。現在除了大 天池以外,還增加了紅頭生態步道、小天池、舊燈塔以及氣象站。

二、島嶼

蘭嶼是地理位置特殊的海洋性島嶼,島上達悟族擁有珍貴的海洋文化、文化資產 與特有中生物,位於黑潮流經之道,從空中俯瞰,環繞蘭嶼島的是清澈湛藍的海 洋,洋流所經之處是蘭嶼人賴以維生的各類魚群、美麗的珊瑚礁群與神秘的海洋 斷層,潮間帶孕育蘭嶼婦人所採集的生態;陸地則有豐富的森林原野,那兒生長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線條,勾勒出蘭嶼人生活命脈,這傳統領域緊密的與達悟族文化結合,發展出獨 特的山海文化。(資料整理自:蘭嶼鄉公所)

圖 2 椰油部落禱告山

三、六個部落

蘭嶼與其他原住民最大的殊異,蘭嶼人並沒有像其他族群有過巨大的遷徙。

大多只在部落與部落間傳統領域的短距離移動,遵循過去的傳統知識生活在熟悉 的土地。因沒有外敵的侵入,讓達悟族自然流傳了一套不成文卻又複雜的社會組 織(鍾怡箴,2008)。蘭嶼雅美族六個部落包括,椰油社(Yayu)、漁人社(Iratai)、

紅頭社(Imowrud)、野銀社(Ivalino)、東清社(Iranmilek)、郎島社(Iraralai)

於傳統上在不同自然資源類別中都有屬於自己部落的領域,如山林、河川、水道、

灘頭、漁場等,部落間不得侵犯、使用(黃旭,1995)。行政區原在椰油部落,

但日前因土地問題,遷移至紅頭部落,設有蘭嶼鄉公所、郵局與衛生所,而 機場位於漁人部落,主要港口與農會則在椰油部落,農會是蘭嶼居民聯絡感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情場所之一,一大早就有販賣地瓜、芋頭、螃蟹、貝類……等食材攤販,農 會工作人員也會在貨船抵達前一天通知居民,生鮮水果進貨時間,請大家把 握時間,以免晚來蔬菜水果都賣光了。蘭嶼共有四所小學一所完全中學。各 個部落有不同的遷移歷史、神話傳說與文化,保存著傳承祖先獨特的海洋民族文 化,可說是達悟族最珍貴的天然寶藏,六個部落如今仍呈現出高度的自主性,公 共事務的運作以部落為主體,分別具有各自的傳統領域、海域與公共事務運作組 織。歷經時代變遷,各部落也在現代生活中發展出自己的定位與特色。(資料整 理自:蘭嶼鄉公所)。

在達悟'族社會中每個部落有其社會組織架構,包含家族集團、親族集團、捕 魚集團(劉其偉,2002;李依金,2004) 。達悟族的社會,以父系世系為親屬的結 構原則,與其他原住民社會的母系社會結構不同(鍾宜箴,2008)。女人所擔任的工 作如織布、飼養 家豬、炊事、汲水、顧小孩、種植作物等。男人的工作如製陶、冶 鐵、伐木、建屋、造船、雕刻、編藤、捕魚、製漁網、製農具、山羊放牧、水旱田 地開墾和築堤岸等。男女共同的工作如芋田耕作、製魚乾、修 路、採薪、搗粟等,

兩性之間的分工很明確(王義榮,2007)。不同於男人,女人只能參與家庭事務的決 策與儀式,不能參與部落的公共事務與儀式。在某些層面上雅美社會呈現出一種以 男性主導、重男輕女的意象,隱含女性須依附男性而無法獨立自主(余光弘,1994)。 傳說飛魚祭以及歲時祭儀的起源,是由天神所飼養的黑翅飛魚,傳遞給雅美族社 會中最具有聲望地位的老人而開始的。因此雅美族人認為飛魚是上天的賞賜,故對 於飛魚祭節的到來,會舉行一系列飛魚祭(mivannuwa)的祭典活動,來表示感謝天 神的眷顧。儀式活動中表現出雅美族人集體互助的精神,但儀式過程中則禁忌女人 參與。飛魚文化為達悟族人文化重心,構成當地社會組織、儀式文化、造船文化、

工作歲令等依據的準繩(夏曼‧藍波安,2003)。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圖 3 曬飛魚

四、近代歷史

蘭嶼島由於地理區位的特殊性,使蘭嶼成為南島人種及動植物遷移過程中的 踏腳石(stepping stone)。據研究推測台灣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發源地(李 壬癸,1997),蘭嶼島雅美族人推測係屬於南島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

(Malayo-Polynesian),族人自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至蘭嶼。

開方觀光初期,一般來蘭嶼旅遊的遊客會認為,達悟族人對外地人充滿排斥 意念且非常不友善,其實,傳統的蘭嶼人對於拍照是非常排斥的,他們認為,從 景觀窗按下快門那一剎那,靈魂也會被吸走,而遊客最喜愛拍攝的拼板舟,也必 須經由船主同意,才能進行拍攝;當各大媒體傳蘭嶼人因抗議核能廢料駐廠蘭嶼 的激進畫面,透過媒體的傳送,導致一般人對蘭嶼島更是產生負面且神秘的印象。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核廢料貯存場位於蘭嶼東南方附近,那裏是著名的龍頭岩景觀處,族人說過那一 大片土地曾是種小米豐收之處,但是貯存場建立後,族人失去那片土地,甚至更 有些人變得害怕經過那裡。

從蘭嶼的歷史脈絡來看,在外來文明的影響以及國家政策的操作下,形成了 蘭嶼社會文化與空間的巨大改變。

表 1 蘭嶼近代歷史

年代 朝代 歷史事件

1618 明朝 稱蘭嶼島為「紅頭嶼」

1877 清同治時期 將蘭嶼併入帝國版圖

1986 清光緒時期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割讓給日本人 禁止一般人進入蘭嶼

提供人類學研究 鳥居龍藏稱蘭嶼「YAMI」

1920 日大正時期 設立蕃童教育所

1950 民國

山地平地化政策 興建國民住宅

1970 民國

解除蘭嶼山地管制辦法 開放觀光

1978 民國 興建核能廢料貯存場

1988 民國 蘭嶼人第一場反核廢示威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近年來,因島上開放觀光,導致蘭嶼人傳統海域不斷被侵略,尤其在蘭嶼飛 魚季時,外來遊客騎乘水上摩托車,數十輛在海上快速奔馳,造成魚群受到影響,

也引發當地居民與遊客爆發衝突,故族人要求政府制定法令,飛魚季期間外來漁 船不得進入蘭嶼三海浬,積極守護傳統海域權利,保護住以飛魚為核心的達悟族 文化。

(資料整理自:蘭嶼鄉公所http://www.lanyu.gov.tw/home.php)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壹、 研究目的

蘭嶼在1967年正式解除山地管制對外開放,1970年初,觀光客開始進入島上

觀光,達悟族人對當時的主流社會伸出觸角,開啟了達悟族學生到台灣求學的開 端,學生面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以及不同的環境,在適應上有許多的慌恐,

而在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起飛,許多的學生放棄了學業,轉而投向職場,達悟 族人因此開始在台灣謀生與定居。

過去強制的漢化政策曾使族人自卑,「有為」的青年踏上台灣的土地,希望

功成名就。80年代,矇騙下的核廢料堆置使許多在台灣的蘭嶼青年覺醒,回到家 鄉捍衛土地。而今,觀光發展與全球化的外力則更為巨大且危機四伏。近年,有 些青年基於商機回到蘭嶼,更有一些青年的回歸則是為了修補斷裂的文化臍帶,

試圖重拾文化主導權的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他們思索著如何運用台灣經 驗而能更為純粹地省思文化接續問題。還有,一直為蘭嶼環境保護不斷努力的野 銀青年林正文,他與志同道合的志工青年們,共同創立「咖希部灣」,一個結合 環境議題之場所,在他們的身體力行中,所面對的不只是台灣遊客引來的垃圾潮,

其問題本質仍是全球皆然的生態困境。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每到夏天蘭嶼旅遊旺季,攤開各大搜尋網或旅遊諮詢,主打著三天兩夜或四

天三夜觀光行程,旅行社帶團踏入蘭嶼土地,導遊舉高旗幟拿著廣播器,領好行 李騎上摩托車,開始他們所謂的生態之旅,我們看著台灣人講解蘭嶼人的過去歷 史與現代觀光,講解地下屋、蘭嶼文化、部落型態、海洋生活……等,不禁納悶 著,為什麼要由台灣人來解讀我們的生活,而不是由我們自己帶著旅人們體驗,

又或者看著那「蘭嶼綠島一日遊」無品質的內容,種種現象,說明著蘭嶼島上被 消費與錯誤的解讀。

現今,第二代或第三代的青年,在自我認同以及民族意識抬頭下,這股凝聚 力已漸漸轉化在自己的家鄉,達悟族人所面臨的問題除了求學以外,更多是蘭嶼 社會、環境、觀光以及文化衝擊上的議題。

本論文研究以上述為出發點,歸納以下研究目的: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一、分析蘭嶼青年返鄉回流的關鍵因素。

二、探討蘭嶼觀光化後,青年對於蘭嶼發展所遇到的現況與困境。

三、如何透過群聚或部落組織來討論觀光化後的問題,進而達到凝 聚的共識。

四、探究目前蘭嶼公部門與民間組織的社會資源,促使返鄉青年妥 善運用相關資源,吸引更多青年返鄉。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返鄉回流

「返鄉」兩字,一如字面表現在台灣近代化空間發展上的意義,在台灣生存 的蘭嶼人,對於「返鄉」有著巨大的拉扯,學業完成後將所學貢獻家鄉?或者「事 業有成」後風光回鄉?要不再多學點技能返家創業?抑或是申請海外打工渡假,

有了存款改善家園?離島返家不似台灣本島如此便利,因此,蘭嶼青年返鄉回流,

不單單指的是空間的移動,更多是回饋貢獻與生根蘭嶼。

貳、 社會資源

在蘭嶼可取得的社會資源分為分為「正式資源」與「非正式資源」兩種:

(一)正式資源:

正式資源係指機構及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服務,提供者與受服務者均依照某些 規定的程序辦理(張英陣,2000)。如:蘭嶼鄉公所、蘭恩文教基金會、部落文 化基金會、各村辦公處以及各村發展協會。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二)非正式資源:

包括親朋好友、鄰居、志工所提供的服務,這些資源比較沒有資格限定的要 求,也不要求服務付費。非正式資源相對來說,是蘭嶼最常也最方便取得的資源,

如青年行動聯盟在網路成立臉書社團,號召有志一同的網友,約定時間定期至灘 頭淨灘,而透過網路不斷分享,更吸引手工皂老師到蘭嶼教導當地族人如何利用 廢食用油製作手工皂,以及藝術家指導用麻繩手做提袋,減少塑膠袋所帶來的環 境汙染。

參、 青年組織團體

蘭嶼青年組織團體有青年行動聯盟、各部落青年會、各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環 保團體-文人之島・環保之道。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椰油、漁人、紅頭以及朗島部落返鄉青年為主,並未涵蓋島上所有 部落青年,再來,以教師、觀光業以及服務業三類為研究範圍,無擴及其他產業。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蘭嶼青年在 1970 年代大量來台工作,與跟蘭嶼社會快速變遷以及日本統治 時期和國民政府對蘭嶼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本章將從蘭嶼人的漂流,在當 地的歷史脈絡中,得知島上人口流失主因,以及青壯年人口在台灣生活的現象,

再來,台灣青年返鄉浪潮與政策中,促使返鄉的關鍵為何,進而探究蘭青返鄉動 向關鍵;最後,由反核運動來看島上居民抗爭帶來的影響,及青年凝聚共識的方 式。

第一節 蘭嶼人的漂流

壹、 離開蘭嶼

1960 年代初期,漁業與農業仍是島內居民的主業,男性大多從事與海直接 相關的生產,學習捕魚、造船、建屋等基本的文化知識與技術;女性則是在母親 的教導下,在水芋田工作,或從事海邊礁岸的採集工作。60 年代中期以後臺灣 經濟朝向出口導向,勞力密集製造業急需大量勞動力投入(傅仰止,2001),蘭嶼 人在這個時代,開始轉向都市謀生。1960 年代之後,各種外力進入與政策影響,

蘭嶼對外開放,整個傳統社會與文化結構在短時間之內,歷經前所未有巨大的變 動,島上人口外流,達悟族青壯世代開始大規模遷移台灣,在台灣從事加工產業 或其他勞力密集產業。70 年代開放觀光,外來資本的進入,使得達悟族原有傳 統自給自己的生活,在貨幣經濟衝擊下,逐漸改變,觀光與外來資本,同樣也造 就了少數的達悟族人,在當地有工作賺錢的機會。但是由達悟族人當時並沒有管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蘭嶼島上受到各種外力的衝擊,改變傳統生計模式,以及缺乏適當的就業機會,

因此加速青壯世代外移到臺灣 (蔡友月,2007)。

從教育層面來看,教育成就是提升少數族群,並且促使他們向上流動的重要 管道。然而達悟青壯人口遷移台灣世代、步入現代化競爭社會謀生之前,教育條 件所能賦予他們的準備能力相對缺乏。黃玉娟(2004)提到由於蘭嶼地處離島,以 台灣相對位置來講是屬於邊緣的邊緣,在島上所產生的教育問題也很容易「邊緣 化」與「少數化」而不受重視。周建志(2009)指出蘭青在國中畢業即必須跨海到 台灣求學,這是非常重要的「特色」,因此在學校「本位課程」中,應該不只是 發展「一校一特色」,此物質文化層面的口號。而是根據蘭青在台灣日常生活所 可能面臨的問題與狀況,針對其真正需要或其面臨的實境,設計出屬於蘭與學生 特有或真正需求的學校本位課程,例如多元文化、族群關係等融入課程。

貳、 開放觀光

一、蘭嶼的生態旅遊

蘭嶼鄉在以往國家發展定位上被定位為「台灣東海岸海域觀光旅遊帶的重要 景點」、「自然保育與文化保存並重的深度自然文化島嶼」、「台灣獨一的永續海洋 文化之原住民家園」以及「原住民部落文化產業與社區發展的地區」,從上述都 可以知道蘭嶼本身之生態環境與文化風俗的特殊性。於 2005 年蘭嶼鄉海岸遊憩 整體規劃中明確將蘭嶼定位為「生態旅遊之島」 (周建志,2009)。

島上推行的觀光模式不外乎就是浮潛、潛水、潮間帶導覽以及夜間觀察,這 類型的生態旅遊似乎在其他島嶼都非城盛行,而蘭嶼獨一無二的地下屋導覽,是 在台灣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還有美麗神聖的大天池、禱告山、乳頭山、秘境景點,

都是遊客爭相踏點之處,因此觀光旺季總會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旅遊; 學者 Michael(2001)認為推動生態旅遊時,當地能力自我建構是必需的。在經由完善的 生態旅遊規劃後,可以引導觀光客深入瞭解地方文化,進而提供相對利益給當地 觀光產業。生態旅遊需以經濟目標為誘因,當在地居民獲得合理利潤使其生活品 質安定後,進而更能保育當地特殊環境及文化(王鑫,2002;洪振超,2002)。宋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瑞、薛怡珍(2004)認為生態旅遊除達到環境、社會、經濟三個面向為目標外,因 生態旅遊仍屬於觀光行為,故應包含觀光客體驗面向。近期,島上更開放了傳統 服體驗活動,藍天白雲下,穿上達悟族傳統丁字褲以及女性傳統服,拍出來的行 銷照片,更使旅人感到新鮮與新奇。

其他研究者亦針對生態旅遊產生的經濟回饋提出不同的見解,Martha(1999)認為 藉由生態旅遊可促使消費者的環境覺醒。Scheyvens(1999)提到如果地方社區對於 生態旅遊事業有著某種程度的掌控,並且能從生態旅遊活動分享到合適的利益,

那麼這樣的生態旅遊事業算是成功的,此外也提出社區賦權架構是為有助於分析 生態旅遊對於地方社區衝擊的適當機制。近年來隨著社區主義的發展,已有許多 國家積極提倡「以社區為主的生態旅遊」(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目標 即是希望地方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和經營,有更多的主控權和參與機會,並 分享大部分的利益(李光中,2003)。Valentine(1993)主張藉由生態旅遊的洗禮後,

當地居民可成為對自然區域的使用者、保護者、與管理者。Michael(2001)認為生 態旅遊是種生態導向(ecologically-driven)而非經濟導向(economically-driven)的策 略,且本身具有豐富生態旅遊資源,並且必須能傳達資源所具意義給對生態場址 (eco-sites)的生態體驗(eco-experience)有興趣的現存觀光客;鄭先祐(2002):「生態 旅遊核心價值需包含精神與品質的提昇,即生態旅遊應取代以量取勝的觀光模式 轉化為注重質(精神)的提升。」;蕭振邦(2002)提出生態旅遊的特質是種「人內部 的活動」,觀光客經由體驗而瞭解到與自然是同質性的存在(林士彥、鄭健雄,

2004),故加強其教育和解說功能(宋瑞、薛怡珍,2004),更能引導觀光客與自然 融為一體(朱筱韻,1999),進而去尊重、珍惜整個世界。

二、島上的部落巡禮

隨著觀光客喜好前往較自然之地的觀光趨勢發展,具有豐富資源的原住民部落,

因而投入至觀光產業經營,並以其原住民文化作為吸引觀光客手段所形成的觀光產 業(Smith,1989;謝世忠,1994)。目前觀光客偏好前往較自然地的觀光發展,促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真實性」體驗,捨棄原有的文化傳統與民族尊嚴,透過歌舞表演、傳統小吃、

部落景觀、手工藝品的販售等,來迎合觀光客的需求,呈現出一種刻意的「展演 出的真實」(staged authenticity)。原住民文化與環境之間具有的意義與價值因而被 忽略,使文化展現淪為商品般的被消費(commoditization of ethnicity),更忽略掉 了在地的「主體性」(謝世忠,1994;汪志敏,2005)。

陳芬苓(2008)指出成功的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須盡可能包含飲食、節慶、手 工藝、表演藝術、自然環境及農產品等文化元素,方能達到提昇地區經濟水準的 目的外,更能達到族群文化承傳及文化再認同的最終目標。吳宗瓊(2002)認為 原住民部落利用慶典活動(special event) 來帶動部落觀光知名度,因慶典活動能 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觀光客, 除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可以達到地區行銷 之效果,並達到宣 揚地方文化特色及建立部落凝聚力的功能。洪廣冀、林俊強(2004)

則認為原住民傳統文化在原住民部落觀光中的角色不僅僅是被定位為 被展演、銷 售與販賣,更牽涉到被觀光者如何自我組織,調節自身與 觀光客以及當地資源的 關係。

根據台東縣政府委託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辦理「97 年度蘭嶼生態度假創新遊 程推廣計畫」遊客意見問卷調查有九成民眾選擇來蘭嶼旅遊的原因與會重遊蘭嶼 的原因皆是因為島上的特色景觀及豐富生態,停留時間大約三天以上。於島上從 事活動時大多以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以環島賞景和浮潛為主要活動。觀光客最 滿意的項目為住宿、解說嚮導與解說摺頁;觀光客認為應該加強改善的是隨處可 見的寶特瓶與玻璃瓶、垃圾未分類與景點標示與解說牌標示不清(張聖儀,2009)。

鄧惠文(2007)認為觀光及文化相關產業是蘭嶼近幾年發展較具有潛力的產 業,而當地居民也多希望經營以達悟文化為主體的觀光產業,然而欠缺組織企畫、

行銷管理能力,其工藝品無法有效反應出傳統生活與文化意涵,且亦缺乏創意文 化產品與行銷通路的輔導。鍾怡箴(2008)研究發現到當地雅美族人認為祭祀活 動的重要性依序為飛魚祭、豐收祭、新船下水祭;最能代表傳統文化則依序為傳 統家屋、拼板舟文化、飛魚祭。其另一研究發現為蘭嶼當地目前的觀光課題包括:

拋船儀式淪為吸引遊客的節目、符合傳統的拼板舟文化成為負擔、達悟族語言被 遊客語言取代,達悟語言漸被遺忘、遊客越多並不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當地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居民亦認為目前的生態導覽不夠深入,除應提供環境教育外,更應該表達出雅美 傳統文化的意涵。

雖然現在島上民宿林立,但是卻沒有一間是合格民宿,生態導覽以及文化解 說員也因專業知識不同,解說的面向也大有不同,民宿搭配的生態解說員素質不 一,導致島上面臨削價競爭奪取客源,且島上已開放拼板舟體驗,拼板舟對蘭嶼 人來說是神聖的文化產物,以往拍照還得通過島民同意,或是禁止拍照,飛魚季 一過,灘頭上擺滿開放體驗的船隻,以及地下屋體驗,這文化的衝擊,在觀光開 放下界線已悄然模糊。

第二節 青年返鄉關鍵

社會既定印象中,年輕人往都市發展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總認為在都市裡 可以得到更好的就業發展機會,遇到更有競爭力的人事物。近年來,我們可以這 樣的價值觀逐漸被翻轉。國內社會吹起一股青年回鄉務農的風潮,這些年輕人憑 藉對土地的熱忱,將自身專業運用在鄉村發展,為地方產業注入創新活水,活化 高齡化農村社區。

在政府的推動下,青年反思著要繼續月領 22K 留在都市打拼,抑或回鄉創 業,「青年返鄉」在這一個世代似乎是當代流行的名詞,也間接透露出迷惘的思 緒,林承毅(2015)在「青年返鄉的抉擇及可能-來自九州宮崎的反思」一文中指 出「返鄉真的會比較好嗎?關於這個問題,應該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關鍵在於 取捨及放下後的適應。」年輕人求學就業在外打拼是社會既定的印象,如同在歷 史朝代中寒窗苦讀只為上京考試取得狀元,風光回鄉一般,沒拿個狀元無顏見江 東父老,而現今「青年返鄉」這詞打破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結構,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出近來幾年,台灣出現一股青年返鄉浪潮。在那個人人都想去大城市奮鬥的年代,

不管是求學或找份高薪的,青年返鄉浪潮在政府推動下,越來越多青年回到家鄉,

無論是創業也好,或是傳統產業復興,都希望自己能改變故鄉,以及承接傳統文 化。

在鍾佳妤(2014)文章中可看見,有許多新聞及報章雜誌在談有關「青壯年返 鄉」、「嶄新的農業行業」、「新富農」的相關報導,已有許多年輕人返鄉務農的成 功案例,及選擇務農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返鄉青年回鄉務農,殺出另一條嶄新的 農業道路,使得在臺灣各行各行業的人重新回到土地上。

再以其他原鄉青年返鄉為例,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返鄉青年-溫維倫是部落 青年中最早回到家鄉的,大學畢業後的他曾經在大都市就業,後來選擇放棄在都 市裡工作而回到部落裡服務,集結在地以及外流的青年,組織青年會,擔任部落 的主力,振興當地文化與產業,部落的野薑花是主要的生態觀光,維倫開始著手 利用自己的文化與野薑花結合,並且帶動部落婦女,成立「麻里巴廚房」,推出 一套屬於部落的生態旅遊,如今,部落在維倫以及其他青年的努力之下,文化與 產業緊密結合,也帶動更多外流青年回鄉。(資料來源:原住民新聞雜誌-回到馬 里巴)

除了農業與觀光產業以外,青年返鄉更多了「創業」一環,創業是指:「以 改變為導向的活動和計畫,非創業經濟論述中英雄人物角色,而是每個人都是有 潛力的創業者。」 (林慧音,2016)。蘭恩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林茂安認為用觀 光業帶動漁、農業,可以讓蘭嶼青年留下來。林茂安積極經向公部門爭取經費,

讓蘭與青年在台灣接受專業的觀光訓練,學習利用島上傳統農作物,如:飛魚、

芋頭與地瓜,製作出特色佳餚,並且更學習了如何經營民宿,目的就是不希望外 地人到島上從事掠奪式的經營方式。

蘭嶼在 2014 年由在地青年所創立的「952 VAZAY TAMO」雜誌,就是當地 最好的代表性創業刊物,「952」這三個數字其實組合而成就是蘭嶼的郵遞區號,

而達悟族語「VAZAY TAMO」,代表「我們的事、我們的工作」。蘭恩文教基金 會所創立的蘭嶼雙週刊也同樣是當地的刊物,但因經費不足,停刊幾季。「952」

雜誌用鮮明的色彩,活潑的論調,談論蘭嶼傳統與文化,創刊號就以「你叫什麼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名字?sino ngaran mo」為開端,傳統達悟族人命名有許多特別的方式,而名字 是連結家族以及部落的開端,達悟族名除了有長輩的祝福以外,也有更深的社會 意涵,如雜誌內所提到的「希.亞不書卡嫩」,是達悟語中「沒飯吃」的意思,

其實實際上是長輩期孩子未來能夠豐收,這樣反面的祝福,顯得達悟族人傳統的 智慧與美德。

書中更提到了當今蘭嶼島上面臨的議題,以及傳承文化的方式,編輯那牧特 說:「過往說起蘭嶼、說起傳統總是沉重,但文化的傳承可以不必如此,我們嘗 試用輕鬆的角度關心家鄉、認識傳統。」翻開雜誌,全本主題不脫蘭嶼,調性內 容偶有俏皮、偶有小人物的庶民日常,此外也有返鄉年輕人的故事。

以往因為工作機會缺乏,蘭嶼人必須外出求學。近年來隨著觀光興起,不少 年輕人在旅遊旺季時回到島上工作,等到觀光淡季後,蘭嶼島呈現「休息」的狀 態,大多觀光產業歇息,小島恢復寧靜直到下個春天到來。儘管外流現象一時無 法扭轉,返鄉青年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島上出現的年輕臉孔越來越多,改變以 往蘭嶼島上的人口結構。

「952 VAZAY TAMO」,對許多蘭嶼島上的年輕人,能喚起他們對家鄉文化 的重視;對不了解蘭嶼傳統文化的台灣人,則是重新學習與認識蘭嶼傳統文化的 開始。青年返鄉的動力之一就是學習與傳承文化,看到朋友返鄉,更會成為其他 青年返鄉的理由。除了「952」雜誌外,「DoVanWa」(達悟族語在海邊之意)創始 人朗島青年也是返鄉青年之一,「DoVanWa」創立者是朗島青年謝怡雯,他利用 家族的涼亭,改建為小餐館,厲害的是小餐館結合當地文化,鼓勵居民說族語,

推行說族語點餐享折扣,更在每週固定時間,邀請部落耆老,傳唱傳統歌謠,也 提供舞台給予在地學生表演,堪稱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DoVanWa」與島上其 他餐館不同之處,就在於創立者銜接自我文化,且不時也辦理淨灘活動,關懷自 己的土地。近年政府推動鼓勵青年返鄉的培訓計畫,或是出於對部落文化的認同,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部落青年認為,觀光外資進入蘭嶼,最希望的還是由自己主導自己的文化,

島上充斥的旅遊亂象,還是要由自己解決,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對外學習,

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並運用在自己的島上,而現在,島上缺乏的便是整合資源的 規劃。東華大學教授王應棠提到「原住民回歸部落是對自身文化傳統再認同的過 程,也是個人尋求再出發之立足點的歷程,換言之,這是重構歸家者與家園關係 及重尋家園的意義的旅程。」孫大川認為原住民欲回歸自己的部落,只能透過親 身參與,才能精確地掌握 自己民族的內在生命。他說:「不要急著去扮演啟蒙者 的角色,我們需要先被啟蒙; 讓山海以及祖先生活的智慧,滲透到我們生命底層,

成為我們思想、行動有機的部份。」

第三節 蘭嶼反核運動

蘭嶼居民:「不要不要不要!我不要廢料!」

蘭嶼居民:「好像這個廢料,來毒殺我們蘭嶼的居民一樣。」

反核運動至今已超過三十年,政府一再對蘭嶼人跳票,貯存場的租約早已到 期,但遷場進度卻遲遲未見,青年對於土地意識抬頭,上一代反核青年已老去,

下一代日漸崛起,青年為了核廢料議題凝結彼此共識,從部落會議中的出席率便 可看見,青年對於核廢料的議題越來越關心,且年齡層越來越下降。2011 年椰 油國小在全國一起舞動的舞劇當中,就是以蘭嶼核廢料為議題,孩子們將當初發 生的歷史,呈現在舞台劇上,戲劇最後孩子們喊出,「我愛蘭嶼,核廢料滾蛋。」

台下看劇的觀眾無不眼眶泛紅。在焦點事件的報導當中,蘭嶼野銀部落耆老林新 羽說:「他們第一個(次)運來核能廢料的時候,(我們)就問以前的鄉長這個是 什麼?他說這個是魚工廠罐頭工廠,就是這樣騙我們!」原定的魚罐頭工廠,怎 知就變成了黃色核廢料桶的貯存場,當時規劃蘭嶼只是個中繼站,最終是要將這 些核廢料投海處置。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三立新聞記者林顥宗在「壕溝裡的惡靈!與核廢料共生 30 年 你不知道的 蘭嶼下場」一文提到:「這個海拋的構思,就是把低階核廢料桶,載往菲律賓海 域上,拋入六千公尺以上深度的海溝,等到桶子沉入海底深海,底層的泥沙將桶 子整個包覆。」但 1991 年時,國際社會開始禁止將核廢料海拋,所以這些原本 說好只是「暫放」的核廢料只好繼續留在蘭嶼,無止境的等待它們的下一站。

黃淑鈴(2015) 29 年前蘭嶼接收第一批 1 千多桶的低放射性核廢料後,蘭嶼 達悟族人開始展開長期的抗爭。這場跨越近 30 年的抗爭迄今仍持續進行著,其 歷久性可以說是單一社會運動中少見的案例之一。從 1987 年到 2002 年,反核 廢運動在經過數次抗爭高潮後平息了近 10 年,而逐漸被淡忘,2011 年底起卻 又展開新的動員。與先前抗爭不同的是,這波運動有新世代的行動者加入,其核 心關懷亦有所改變。更具體地說,反核廢主要與立即的訴求即是核廢料貯存場遷 離蘭嶼,但這場運動不只是單純的反核廢,它同時涉及原住民的弱勢處境與核能 發電的安全性爭議,使得運動本身同時兼具原住民運動以及環境運動的性質。

1999 年的時候,彼時角逐總統大位的前總統陳水扁曾經提出「2002 年核廢 料遷出蘭嶼。」但這個承諾,卻在期限到期時跳票,核廢料遷出蘭嶼政策形成政 治操作的手段之一,憤怒的蘭嶼人於當年五月舉行廢核大遊行。2006 年,台電 依《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為規劃期程,預計 2011 年前 完成選址作業,2016 年前核廢料開始遷出蘭嶼。2012 年 2 月蘭嶼發起歷史上第 四次在核廢料貯存場前的「驅逐惡靈」行動。島上集結五百多名蘭嶼族人,身穿 傳統服飾,從六大部落集合在貯存場前,目的就是要核廢料遷出蘭嶼,以及土地 永不續租,同時,2012 年 3 月的反核遊行,正在台灣大島的凱達格蘭大道進行 著,青年喊著統一的口號「我是人,我反核。」、「核廢料遷出蘭嶼」,蘭嶼青年 從四面八方而來,更有其他族群的原住民、漢人,不分你我,為反核議題共同走 上街頭。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蔡英文在 2016 年八月特地到蘭嶼舉辦了「總統訪視蘭嶼傾聽族人心聲暨蘭嶼自 治與核廢座談會」,主要就蘭嶼族人對核廢處理、原住民自治、蘭嶼的生活與發 展等三個部分的訴求進行回應,並說明後續的政策方向。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蘭嶼青年行動聯盟等團體,則提出立即遷出蘭嶼核廢料、蘭嶼核廢遷出與核廢最 終處置場的選址脫鉤、遷廠程序法制化、今(2016)年底提出「核廢遷出具體時 間表」、成立蘭嶼核廢料遷廠委員會、設立賠償專法等十點訴求(焦點事件:林靖 豪,2016)。但是一年過去了,我們所見到的是核廢遷廠一再跳票,蘭嶼人權一 再被漠視,政治口號依舊是口水戰,原住民轉型正義高掛在天邊,執行之日遙不 可及,核廢料還躺在貯存場內。

「遷場」承諾依然沒有進展,台電卻有一些小動作,於 2017 年 4 月,悄悄 的將裝載核廢料桶運至蘭嶼龍門港,受到當地部落青年阻擋,未能成功運送。

表 2 蘭嶼核廢料大事記

年代 事件

1947-1982 「蘭嶼計畫」貯存場開始設置

1987-1988

抗爭展開

1988 達悟族人發動反核廢料、「驅逐蘭嶼惡靈」遊行 歷史性的第一次示威遊行。

1989 第二次「反核廢驅逐惡靈運動」

1991

第三次「反核廢驅逐惡靈運動」

要求政府立即廢除核廢場擴建計畫 訂出遷場時間表

立即停運核廢

1994-1995

發現廢料桶鏽蝕、抗爭升高。「反核廢.驅逐惡靈」行動

「一人一石填港」行動,阻止核廢料船上岸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1996 核廢料停止輸入 1999-2002 空許然諾

2007 貯存場「檢整」作業

2012

「220 驅逐惡靈」反核遊行

要求台電公司立即將核廢料遷離達悟族的土地。

2016 遷出作業與「最終處置場選址」脫勾 2017 「九年遷出」可信否?

(資料整理自:焦點事件 2017)

蘭嶼核能廢料儲存場設置至今,反核廢運動經過 30 年,核廢料對於蘭嶼的 影響已達深根深蒂固的程度,這段期間,不僅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就連居民的 身心靈也飽受危害,他們對於輻射外洩的恐懼與癌症比例上升,無不感到憂心,

而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師,透過教育教導下一代的蘭嶼孩子有關核廢料的議 題。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蘭嶼青年返鄉從事的行業以及如何吸引更多青年回流 的關鍵因素,探討其所遇之問題為何。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來擬定合適的研 究方法,利用多重個案研究進行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設計訪談內容 大綱,再做訪談內容與資料整理分析,其可利用訪談資料逐字稿歸納找出共同性 及差異性,並能根據本論文的研究主軸進而衍生出相關之概念。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本研究與教授討論後訂定研究主題,設定研究目的與目標,透過文獻探討蒐 集資料,建立初步的研究架構,並且依據文獻擬定訪談大綱,接著選定訪談對象,

執行實地訪談,訪談後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訪談內容,撰寫研究討論與分析。

資料蒐集 研讀相關論文

建立論文架構

設計訪談內容 實地進行訪談 確定研究主題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 回流後面臨的現況與 困境

訂定研究目的與目標 研究動機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圖 4 研究流程圖

研究架構從本研究中的研究目的,青年返鄉後所面臨的觀光、垃圾與環境及 文化與土地議題,達到凝聚彼此的共識,共同解決觀光化後的亂象,最後再利用 可得的社會資源,促使更多的蘭嶼青年返鄉,生根自己的土地。

圖 5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蘭嶼青年返鄉從事的行業以及如何吸引更多青年回流 的關鍵因素,探討其所遇之問題為何。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來擬定合適的研 究方法,故先採用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設計訪談內容大綱,進而資

探討達悟族青年返鄉回流後面臨的現況與困境

蘭 嶼 青 年 返 鄉 回 流 的 關 鍵 因 素

觀 光 化 後

, 青 年 所 面 臨 的 現 況 與 困 境

凝 聚 彼 此 的 共 識

, 解 決 島 上 亂 象

運 用 社 會 資 源 妥 善 利 用

促使更多蘭嶼青年返鄉回流

(4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料整理分析,其可利用訪談資料逐字稿歸納找出共同性及差異性,並能根據本論 文的研究主軸進而衍生出相關之概念。

本研究採非隨機抽樣,設定訪談對象為在蘭嶼工作滿兩年以上,以返鄉後的 就業類別來分為 A 組教師,B 組服務業,C 組觀光產業,共三組青年訪談資料,

研究者生活在蘭嶼四年,與當地青年利用閒暇時間進行訪談,每次訪談時間不等,

有時因聊得太起勁,還吸引其他青年共同探究,由此可知,青年知識與經驗受到 教育的洗禮,比上一代提升許多,對於政策也懂得反思其效應,青年返鄉對蘭嶼 小島不是單純回家,而是一股新浪的衝擊。

受訪者資料如下表:

表 3 蘭嶼青年訪談編碼資料 編號 訪談

代碼 姓別 年齡 學歷 返鄉

年資 居住部落 職業 1 A1 男 34 歲 研究所 6 年 椰油 教師 2 A2 女 34 歲 研究所 5 年 朗島 教師 3 B1 女 24 歲 大學 2 年 漁人 服務業 4 B2 女 38 歲 大學 9 年 漁人 餐飲業 5 C1 男 32 歲 大學 4 年 紅頭 潛水 6 C2 男 38 歲 大學 4 年 紅頭 民宿

壹、 訪談流程

訪談前準備 進行訪談 訪談中探測性處理 結束訪談 整理訪談內容 資料分析 撰寫訪談報告

與受訪者達到共識與具有合作意願後,進行訪談,研究者必須遵循調查研

(4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影響原有想法與理念。研究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用語,避免因為動作或言語洩漏 本身的想法與意見(林南宏,2014)。整體訪談約 1.5 小時,區分四個階段,第一 階段討論受訪者返鄉的原因,第二階段探討蘭嶼開放觀光後,自身體認到蘭嶼現 接段遇到的問題,第三階段焦點在於如何自身的力量,影響其他青年,並達到凝 聚的共識,第四階段則探討目前能夠得到的社會資源,給予返鄉青年適當的建 議。

第三節 訪談問題設計

本研究使用的是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可預先設計好訪談內容大綱,在充 分的準備之下引導與受訪者之訪談,並可很自由的轉換議題到各式其他訪談主題 之範圍上,讓受訪者能有較高的自由度互動交流,因此在對蘭嶼青年進行訪談時,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而瞭解分析蘭嶼青年返鄉及以及如何吸引更多 青年回流之關鍵因素為何,並可探討其所遇之問題及給予適當之建議。

論文問卷訪談問題內容大綱,以下列目的為核心:

1.分析蘭嶼青年返鄉回流的關鍵因素。

2.探討蘭嶼觀光化後,青年對於蘭嶼發展所遇到的現況與困境。

3.如何透過群聚或部落組織來討論觀光化後的問題,進而達到凝聚的共 識。

4. 探究目前蘭嶼公部門與民間組織的社會資源,促使返鄉青年妥善運用。

根據上述目的而設計十個題項的訪談大綱,茲將詳細問卷內容規劃說明如下 表:

(4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表 4 訪談問題內容大綱

研究目的 訪談問題大綱 參考文獻

蘭嶼青年返鄉回流 的關鍵因素

請談談你/妳當初回來蘭嶼的原因?你/

妳繼續留在蘭嶼的主要原因為何?

夏曼・藍波安 (2007) 鍾佳妤(2014) 探討蘭嶼觀光化

後,青年對於蘭嶼發 展所遇到的現況與 困境

請提出你/妳認為蘭嶼觀光化後的後續 問題,以及影響與產生的正反面(優缺?) 論點。

Michael(2001) 周建志(2009) 對於蘭嶼觀光產業所產生的「外資」進

入的效應,身為一個蘭嶼人,你抱持著 什麼樣的態度?

李光中(2003)

如何透過群聚或部 落組織來討論觀光 化後的問題,進而達 到凝聚的共識

請問你本身有參與蘭嶼的青年或部落組 織嗎?這些組織對於蘭嶼的影響與幫助 有哪些?

林茂安(1996)

請問你參加過反核的活動嗎?說說你的

經驗。 黃淑玲(2015)

今年原住民日(8/1)蘭嶼青年行動聯盟 提出「全島豎旗,核廢料遷出蘭嶼」,

你是否有參加?你在活動當中扮演的角 色又是如何?以及你/妳認為活動訴求 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林靖豪(2016)

觀光化所產生的商業行為模式,其背後 所影響的生態環境破壞是存在的,對於 消費後所產生的大量垃圾問題,當地公 部門是如何規劃與處理?並且就你所認 識的咖希部灣(Kasiboan)環境教育場 所,他們如何透過在地青年與民間資源 來運作?進而影響公部門與族人正視海 洋文化與環境的問題。

Martha(1999) Scheyvens(1999)

探究目前蘭嶼公部

門與民間組織的社 青年返鄉除了發展觀光產業以外,還能 鄧惠文(2007) 鍾怡箴(2008)

(4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質)條件,又能實際幫助與關心自己的土 地?

鍾佳妤(2014)

請以自身經驗或生活,你會給予返鄉青

年什麼的建議? 林慧音(2016)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在訪談過程中,依據訪談大綱與實際情形提出問題,並保持中立立場進行,

利用錄音工具錄音,盡量使受訪者談話內容完整呈現,詳細檢視逐字稿內容與備 忘記事內容,最後將分類好的資料透過寫作來呈現。從訪談對象的觀點來分析蘭 青返鄉回流所面臨的現況,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表 5 研究資料編碼

項次 代號 意義說明

1 訪 A1 訪談對象 A1

2 訪 B1 訪談對象 B1

3 訪 C1 訪談對象 C1

4 訪 A1-1060901 研究者在 106 年 9 月 1 日訪談 A1 紀錄 5 ( ) 表示研究者說明

(4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依據文獻分析及訪談結果,探討蘭嶼青年返鄉回流議題,根據訪談內容 統整以下結果。本章共分四部,第一為蘭嶼青年返鄉回流的關鍵因素,第二部分 探討蘭嶼觀光化後,青年對於蘭嶼發展所遇到的現階段問題,第三部份如何透過 群聚或部落組織來討論觀光化後的問題,進而達到凝聚的共識,最後第四部份探 究目前蘭嶼公部門與民間組織的社會資源,促使返鄉青年妥善運用。

第一節 蘭嶼青年返鄉回流的關鍵因素

離家的蘭青對於家鄉都有著一股眷戀與認同,如同飛魚般隨著潮水離去與回 歸,在台灣思念著家鄉,學成畢業後總是想著希望能夠多學點東西,多打拼一些,

等待「學成歸國」。

開放觀光後,工作機會相對多,也能照應家人,在台灣的生活每天就是工作 賺錢,下了班休息一下,也不想要出門,休息時間都不夠用了,根本就只想 待在家。(訪 C1-1060923)

C1 在台灣從事勞力階層的工作,每天清晨起床,就跟著領班在烈日下揮灑 汗水,下班後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租屋處。

那時候工作的薪水很高,可是每天都好累,身體累心裡也累,都不知道自己 在忙什麼,賺的錢扣掉生活費,還要寄回家,很想念蘭嶼的海,想念小時候 下課在灘頭刺水,玩到太陽下山才回家,現在在台灣哪裡有海可以玩,下班 只 想 回 家 休息 , 根 本沒 有 什 麼 生活 品 質 ,感 覺 賺 錢 很沒 有 意 義。 ( 訪

(4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在經濟壓力下 C1 不得不選擇在台灣奮鬥,許多蘭青跟 C1 選擇勞動力高的 工作,都有相同的原因,他們都希望能夠多賺一點錢,將來回蘭嶼能夠改善生活。

有一個嘎嘎(兄姊之意)建議我去考潛水執照,說現在很多人去蘭嶼除了浮潛 以外,還會下海深潛,之前我就考過救生員證照,所以就想那我去考看看好 了,考過了就回去當潛水教練,當教練除了可以賺錢以外,還可以下海,待 在 蘭 嶼 就 算工 作 再 累, 躺 在 涼 亭上 睡 覺 吹海 風 , 也 是一 種 享 受。 ( 訪 C1-1060923)

受訪的 C2 認為回到家鄉,工作能夠兼顧興趣與照顧家人,比起在台灣工作 心靈得到更多的釋放。

我看到很多同學或是朋友,他們都回來蘭嶼,有的在台灣學餐飲回來就開餐 廳 , 有 的 家裡 有 地 就開 民 宿 , 看他 們 在 蘭嶼 的 生 活 就好 想 回 來。 ( 訪 C2-1060923)

受到同儕的影響,C2 辭掉台灣的工作,回到蘭嶼從事觀光業,雖然在求學 階段並沒有學過觀光的專業知識,但認為蘭嶼觀光如此發達,再加上同儕的鼓勵 下,開起了自己的另一片天。

剛回來有一段空窗期,感覺大家都好厲害,每次跟他們聊天,思考自己到底 要幹嘛,又沒有一技之長,跟家人討論後,決定將家裡多餘的空間作一個簡單的 民宿,再請長輩一起幫忙,家裡有一些親戚會做建築,重新裝潢再添購基本傢俱,

就成了現在的民宿,雖然簡簡單單,但是跟長輩一起工作,那個成就感是在台灣 工作體驗不到的。(訪 C2-1060923)

C2 與同儕感情相當好,彼此還會交流民宿業的甘苦談,在經驗交流當中,

自己也成長很多,同時,也會與 C1 合作潛水,形成互惠與合作的網絡。年紀較 輕的 B1 表示

(4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小時候我就在台灣長大,並沒有在蘭嶼念書,對蘭嶼很好奇,每次回蘭嶼就 跟其他朋友一起上山下海,希望可以彌補小時候不在蘭嶼的時光。(訪 B1-1061021)

受訪者 B1 從小受到舅舅的影響,對於蘭嶼土地與環境議題較同年紀的蘭青 更能侃侃而談,B1 舅舅在蘭嶼經營一間小小雜貨店以外,還致力在環境保護,

與關心核廢料議題。

起初回來蘭嶼是源於打工機會,一方面覺得能夠留在自己家鄉,另外能從工 作中學習如何開店與經營。留下是希望為土地貢獻,基於土地議題、核廢議 題、以及近期的垃圾問題,皆希望為自己的故土實踐理想,改善它現在的狀 況。(訪 B1-1061021)

另一受訪者則是在蘭嶼經營餐飲業,在許多蘭青眼裡,是一位十分幽默風趣 的青年,回蘭嶼將近十年,將台灣打工的經驗帶回來,經營規模從一間小小的鐵 皮屋,到現在是小有規模的建築,也是大家喜愛聚在一起的場地。

主要是現在賺錢的方式比較多元,來蘭嶼的遊客越來越多,相較以前更有機 會賺到可過活的錢,加上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覺得回來蘭嶼不失為一個選 擇。(訪 B2-1061022)

在台灣做過許多工作的 B2,畢業之後曾經做過電子產業、咖啡廳、餐飲服務 業、酒吧服務生……等,對於料理相當有興趣,於是將自己在美式餐廳學到的技 術融合自己的興趣。

(4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自己來,也受過一些閒言閒語,覺得我的酒 bar 很吵,或是遇到施工的工人 放鳥,我自己還去跟工人學怎麼打水泥,再加上收支與開銷幾乎持平,不過,

感 謝 主 我 有 很 多 朋 友都 自 願 來 幫忙 , 那 些都 讓 我 瞬 間成 長 許 多。 ( 訪 B2-1061022)

B2 在蘭嶼經營的小酒館十分受到年輕人喜愛,他體悟到島上環境問題越來 越嚴重,開始在店裡使用不鏽鋼吸管,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讓島上其他業者也跟 進,雖然他說每天清洗吸管與其他用具很辛苦,但是,自己的小小作為能夠影響 其他人,是一件很棒的事。A1 與 A2 兩位在島內擔任老師一職,兩位同樣都是公 費生,並且回鄉服務。

主要回來的原因,是從考大學離島公費生的選擇說起,因為過去蘭嶼地區在 教育資源與在地老師較為缺乏,希望從自身做起回到故鄉服務,貢獻自己在 藝術創作與教育專業。繼續留在蘭嶼的原因,也是期望能培育更多在地的學 子,能夠培養更多元與不同領域興趣的孩子,對於物來有更多的發展與規劃。

(訪 A1-1061022)

當初是以公費生的身分回來,當然在家鄉服務是最符合現在的需求,家裡算 是很傳統的家庭,自小就希望我能當老師,在蘭嶼教書也是希望能當學生的 榜樣,並且提供學生一些台灣求學生回的經驗,島上有許多台灣來的老師,

有的一待就是好幾年,有的則是時間到了就請調回台灣,還是希望能夠有更 多島上的青年投入教職這一塊。(訪 A2-1061022)

綜合上述歸納蘭青返鄉之因素:

1. 開放觀光後,工作機會相對多,也能照應家人。

2. 因同儕影響,一起奮鬥,共同理念創業。

3. 自我文化的認同感 4. 公費分發返鄉服務。

(4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5. 基於土地議題、核廢議題、以及近期的垃圾問題,希望為自己的故土實 踐理想。

壹、 小結

返鄉的蘭青,除了經濟與文化的因素以外,對家的渴望是一致性的,返鄉的 原因有可能是在台灣受挫的經驗,也或許是另一種使命,隨著返鄉的蘭青漸漸增 多,透過彼此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內化的成長形成緊密的脈絡;行政院院長賴清 德在今年宣布:「 2019 年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透過青年返鄉來解決都市 人口集中化的問題,並且帶動地方發展,早在幾年前,我們的鄰近國家日本,在 首相安倍晉三的率領下,也提出了「地方創生」的政策,建設地方吸引青年推動 回鄉發展,促進鄉村活絡。以台南的鳳梨王子-楊宇帆為例,他是一位返鄉務農 的青年,感慨爺爺一片休耕幾乎要十年的鳳梨田,接手繼續種植有機鳳梨,曾在 自己的部落格寫信給當時總統馬英九:「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文 章中用詼諧幽默的口吻,道出台灣農業的困境,從他的例子中,返鄉青年除了實 踐理想以外,還必須面對資金、經營、競爭……等現實問題。而蘭嶼青年返鄉所 要面臨的,就如同楊宇帆所經歷的生活經驗。

原鄉與偏鄉產業沒落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青壯年人口流失,傳承需要新一代 新血回流,儘管要承受的不只檯面上看到的問題,最大的殺手是那看不見的隱憂,

第二節研究者將以蘭青對於觀光化後的現況與困境來討論。

第二節 蘭嶼觀光化後,青年對於蘭嶼發展所遇到的現 況與困境

本節將以蘭嶼青年返鄉後面臨的現況與困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光化

(4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壹、 蘭嶼觀光化後的後續問題,以及影響與產生的正反面論 點。

近年來,蘭嶼觀光蓬勃發展,每到假日甚至國定假日,往返蘭嶼的旅人越來 越多,其帶來的效應越趨明顯。

從簡單的角度來看,很明顯工作的機會變多了,尤其到了旺季,小攤販也跟 著熱絡,港口的人潮與車潮,當然就帶來錢潮,小島變得很忙碌,吵吵鬧鬧 的,誰家民宿客滿擠不下介紹別家,我們群組也熱鬧起來,除了觀光客以外,

還有很多固定會回來遊玩的朋友,以前是遊客,但是愛上蘭嶼之後,每年都 會回來,當然我們也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像是建議我們不要提供一 次性的盥洗用具,或是離開前會把自己的垃圾帶回去台灣,感覺這幾年遊客 的素質有比以前好很多,可能也是因為網路發達的緣故,在臉書上分享的訊 息中,他們也知道小島的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這點讓我很感動。(訪 C2-1060923)

對於 C2 來說,旅人的回饋是難能可貴,彼此互相交換經驗,跳脫主客 關係,更深一層的是友誼的連結。

我看到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不管是回來放假幾天,或是回家幫忙家裡的工 作,也有些年輕人他們合作經營背包客棧,以前小島的年輕人很少,現在反 而變多了,年輕人聚在一起開創新的事業,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加在一起,是 一股很大的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卻見識到有些蘭嶼人,為了要吸引更多 遊客,在禁忌的時間提早捕撈飛魚販售,蘭嶼人抓飛魚是有一定的時間,吃 的方式也有不同,或是為了捕撈飛魚而跨越別的部落的傳統領域,早期的蘭 嶼 人 是 很 愛 分 享 的 民 族 , 現 在 卻 看 見 為 了 利 益 變 調 的 蘭 嶼 人 。 ( 訪 C1-1060923)

根據受訪者 C1 以及 C2 的說法,認為開放觀光後,促進更多青年回鄉創業,

更延伸出一套青年合作的現象,而部分遊客也因為網路資訊的緣故,共同關心蘭 嶼,不過卻也意識到有些蘭嶼人因競爭而失去分享的美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As the result, I found that the trail I want can be got by using a plane for cutting the quadrangular pyramid, like the way to have a conic section from a cone.. I also found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Chen, The semismooth-related properties of a merit function and a descent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vol.. Soares, A new

In case of non UPnP AV scenario, any application (acting as a Control Point) can invoke the QosManager service for setting up the Quality of Service for a particular traf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