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蘭嶼反核運動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部落青年認為,觀光外資進入蘭嶼,最希望的還是由自己主導自己的文化,

島上充斥的旅遊亂象,還是要由自己解決,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對外學習,

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並運用在自己的島上,而現在,島上缺乏的便是整合資源的 規劃。東華大學教授王應棠提到「原住民回歸部落是對自身文化傳統再認同的過 程,也是個人尋求再出發之立足點的歷程,換言之,這是重構歸家者與家園關係 及重尋家園的意義的旅程。」孫大川認為原住民欲回歸自己的部落,只能透過親 身參與,才能精確地掌握 自己民族的內在生命。他說:「不要急著去扮演啟蒙者 的角色,我們需要先被啟蒙; 讓山海以及祖先生活的智慧,滲透到我們生命底層,

成為我們思想、行動有機的部份。」

第三節 蘭嶼反核運動

蘭嶼居民:「不要不要不要!我不要廢料!」

蘭嶼居民:「好像這個廢料,來毒殺我們蘭嶼的居民一樣。」

反核運動至今已超過三十年,政府一再對蘭嶼人跳票,貯存場的租約早已到 期,但遷場進度卻遲遲未見,青年對於土地意識抬頭,上一代反核青年已老去,

下一代日漸崛起,青年為了核廢料議題凝結彼此共識,從部落會議中的出席率便 可看見,青年對於核廢料的議題越來越關心,且年齡層越來越下降。2011 年椰 油國小在全國一起舞動的舞劇當中,就是以蘭嶼核廢料為議題,孩子們將當初發 生的歷史,呈現在舞台劇上,戲劇最後孩子們喊出,「我愛蘭嶼,核廢料滾蛋。」

台下看劇的觀眾無不眼眶泛紅。在焦點事件的報導當中,蘭嶼野銀部落耆老林新 羽說:「他們第一個(次)運來核能廢料的時候,(我們)就問以前的鄉長這個是 什麼?他說這個是魚工廠罐頭工廠,就是這樣騙我們!」原定的魚罐頭工廠,怎 知就變成了黃色核廢料桶的貯存場,當時規劃蘭嶼只是個中繼站,最終是要將這 些核廢料投海處置。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三立新聞記者林顥宗在「壕溝裡的惡靈!與核廢料共生 30 年 你不知道的 蘭嶼下場」一文提到:「這個海拋的構思,就是把低階核廢料桶,載往菲律賓海 域上,拋入六千公尺以上深度的海溝,等到桶子沉入海底深海,底層的泥沙將桶 子整個包覆。」但 1991 年時,國際社會開始禁止將核廢料海拋,所以這些原本 說好只是「暫放」的核廢料只好繼續留在蘭嶼,無止境的等待它們的下一站。

黃淑鈴(2015) 29 年前蘭嶼接收第一批 1 千多桶的低放射性核廢料後,蘭嶼 達悟族人開始展開長期的抗爭。這場跨越近 30 年的抗爭迄今仍持續進行著,其 歷久性可以說是單一社會運動中少見的案例之一。從 1987 年到 2002 年,反核 廢運動在經過數次抗爭高潮後平息了近 10 年,而逐漸被淡忘,2011 年底起卻 又展開新的動員。與先前抗爭不同的是,這波運動有新世代的行動者加入,其核 心關懷亦有所改變。更具體地說,反核廢主要與立即的訴求即是核廢料貯存場遷 離蘭嶼,但這場運動不只是單純的反核廢,它同時涉及原住民的弱勢處境與核能 發電的安全性爭議,使得運動本身同時兼具原住民運動以及環境運動的性質。

1999 年的時候,彼時角逐總統大位的前總統陳水扁曾經提出「2002 年核廢 料遷出蘭嶼。」但這個承諾,卻在期限到期時跳票,核廢料遷出蘭嶼政策形成政 治操作的手段之一,憤怒的蘭嶼人於當年五月舉行廢核大遊行。2006 年,台電 依《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為規劃期程,預計 2011 年前 完成選址作業,2016 年前核廢料開始遷出蘭嶼。2012 年 2 月蘭嶼發起歷史上第 四次在核廢料貯存場前的「驅逐惡靈」行動。島上集結五百多名蘭嶼族人,身穿 傳統服飾,從六大部落集合在貯存場前,目的就是要核廢料遷出蘭嶼,以及土地 永不續租,同時,2012 年 3 月的反核遊行,正在台灣大島的凱達格蘭大道進行 著,青年喊著統一的口號「我是人,我反核。」、「核廢料遷出蘭嶼」,蘭嶼青年 從四面八方而來,更有其他族群的原住民、漢人,不分你我,為反核議題共同走 上街頭。

©

1987-1988

抗爭展開

1994-1995

發現廢料桶鏽蝕、抗爭升高。「反核廢.驅逐惡靈」行動

「一人一石填港」行動,阻止核廢料船上岸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1996 核廢料停止輸入 1999-2002 空許然諾

2007 貯存場「檢整」作業

2012

「220 驅逐惡靈」反核遊行

要求台電公司立即將核廢料遷離達悟族的土地。

2016 遷出作業與「最終處置場選址」脫勾 2017 「九年遷出」可信否?

(資料整理自:焦點事件 2017)

蘭嶼核能廢料儲存場設置至今,反核廢運動經過 30 年,核廢料對於蘭嶼的 影響已達深根深蒂固的程度,這段期間,不僅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就連居民的 身心靈也飽受危害,他們對於輻射外洩的恐懼與癌症比例上升,無不感到憂心,

而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師,透過教育教導下一代的蘭嶼孩子有關核廢料的議 題。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