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一章 緒論

師:「全世界只有台灣使用注音符號耶,是不是覺得很厲害」

生:「可是老師,我們是蘭嶼人又不是台灣人,為什麼要學注音符號」

原來,在蘭嶼人眼裡,不管你是來自台灣哪裡,都統稱為「台灣人」,即使你跟 他們一樣是台灣歸類的原住民,蘭嶼人稱蘭嶼「Ponso no Tao」,意思就是「人之 島」。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 蘭嶼的土地會黏人

2008 年因東華大學舉辦「原住民教師回流」研習,第一次踏上蘭嶼的土地 後,揭開了我與蘭嶼的緣分。每天一早頂著烈日走路到椰油國小,課程很緊密,

除了課間座談以外,也體驗了當地的潮間帶與芋頭田採收,連續兩年(2008 年與 2009 年)參加同樣的研習,當時從沒想過有一天會來這裡教書。

2013 年我參與了蘭嶼青年行動聯盟的反核運動,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社會運 動,蘭嶼友人邀約一起參與這樣的運動,大家從台灣各地集結在台北街頭,甚至 還有年邁的阿個使、阿蓋(爺爺奶奶之意)舟車勞頓,只為了為自己土地發聲,許 多人都不解,台電給予蘭嶼人這麼多福利,為什麼還要反核廢,甚至有人說低階 核廢料對於人的傷害極低,沒有理由反對,蘭嶼的訴求很簡單-還給居民一個美 麗無核廢的居住環境。

2013 年夏天我自願請調到椰油國小任教,展開我在蘭嶼的生活,旺季觀光 業蓬勃發展,淡季時安靜宜人,同時也認識了許多蘭嶼青年,發覺蘭嶼青年在這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盪了青年們意識到,蘭嶼已經不是以前小時候簡單生活的地方,而是充滿考驗與 問題的土地,那麼誰來解決呢?自己的土地自己救。

圖 1 蘭嶼椰油國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貳、 研究背景

一、蘭嶼的聚落與自然景觀

根據倪進誠(2004)的研究,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處,伴隨著海 底火山噴發,經板塊擠壓作用引起造山運動,形成眾多島嶼群,蘭嶼則為其中之ㄧ。蘭 嶼的地理區位地處於台灣本島東南方,島周圍長約 38.45 公里,為臺灣群島中僅次 於澎湖本島的第二大附屬島嶼,蘭嶼、綠島與菲律賓(Manila)巴丹群島(Batan)、 巴布煙群島(Babuyan)、呂宋島相連的海底火山島弧(Luzon arc),稱之為「蘭嶼海脊」。 蘭嶼島形成於中新世中期到上新世(Pliocene)之間,約二千四百萬年到五百萬年前,

蘭嶼島主要地質為呂宋火山海脊的海底火山碎屑噴發所堆積而成。

蘭嶼島岩石結構受到旺盛東北季風吹襲與海岸侵蝕和地盤隆起作用下,形成多樣 海岸地形,依其形狀與特徵而被外來旅遊業者加以命名,偶後更是成為島上著名之觀 光必覽景點(張聖儀,2009)。日前,蘭嶼青年成立「恢復蘭嶼地名」活動,將島上以 漢人命名的岩石景點,正名為由蘭嶼人母語相傳的地名,例如玉女岩改為「Ji-Mavonot」, 是火把岩之意,藉由正名活動,將斷裂的文化重新接軌,此活動獲得島上居民認同,

也讓當地耆老相當感動。蘭嶼島山區觀光路線規劃,是以大天池(Duwawa,即高山 之海)為體驗原始熱帶雨林生態之主要登山旅遊路線,另有一火口湖是位於紅頭岩台 地東南角的小天池(Do wawa no anito,即魔鬼幽靈區)(張聖儀,2009)。現在除了大 天池以外,還增加了紅頭生態步道、小天池、舊燈塔以及氣象站。

二、島嶼

蘭嶼是地理位置特殊的海洋性島嶼,島上達悟族擁有珍貴的海洋文化、文化資產 與特有中生物,位於黑潮流經之道,從空中俯瞰,環繞蘭嶼島的是清澈湛藍的海 洋,洋流所經之處是蘭嶼人賴以維生的各類魚群、美麗的珊瑚礁群與神秘的海洋 斷層,潮間帶孕育蘭嶼婦人所採集的生態;陸地則有豐富的森林原野,那兒生長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線條,勾勒出蘭嶼人生活命脈,這傳統領域緊密的與達悟族文化結合,發展出獨 特的山海文化。(資料整理自:蘭嶼鄉公所)

圖 2 椰油部落禱告山

三、六個部落

蘭嶼與其他原住民最大的殊異,蘭嶼人並沒有像其他族群有過巨大的遷徙。

大多只在部落與部落間傳統領域的短距離移動,遵循過去的傳統知識生活在熟悉 的土地。因沒有外敵的侵入,讓達悟族自然流傳了一套不成文卻又複雜的社會組 織(鍾怡箴,2008)。蘭嶼雅美族六個部落包括,椰油社(Yayu)、漁人社(Iratai)、

紅頭社(Imowrud)、野銀社(Ivalino)、東清社(Iranmilek)、郎島社(Iraralai)

於傳統上在不同自然資源類別中都有屬於自己部落的領域,如山林、河川、水道、

灘頭、漁場等,部落間不得侵犯、使用(黃旭,1995)。行政區原在椰油部落,

但日前因土地問題,遷移至紅頭部落,設有蘭嶼鄉公所、郵局與衛生所,而 機場位於漁人部落,主要港口與農會則在椰油部落,農會是蘭嶼居民聯絡感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情場所之一,一大早就有販賣地瓜、芋頭、螃蟹、貝類……等食材攤販,農 會工作人員也會在貨船抵達前一天通知居民,生鮮水果進貨時間,請大家把 握時間,以免晚來蔬菜水果都賣光了。蘭嶼共有四所小學一所完全中學。各 個部落有不同的遷移歷史、神話傳說與文化,保存著傳承祖先獨特的海洋民族文 化,可說是達悟族最珍貴的天然寶藏,六個部落如今仍呈現出高度的自主性,公 共事務的運作以部落為主體,分別具有各自的傳統領域、海域與公共事務運作組 織。歷經時代變遷,各部落也在現代生活中發展出自己的定位與特色。(資料整 理自:蘭嶼鄉公所)。

在達悟'族社會中每個部落有其社會組織架構,包含家族集團、親族集團、捕 魚集團(劉其偉,2002;李依金,2004) 。達悟族的社會,以父系世系為親屬的結 構原則,與其他原住民社會的母系社會結構不同(鍾宜箴,2008)。女人所擔任的工 作如織布、飼養 家豬、炊事、汲水、顧小孩、種植作物等。男人的工作如製陶、冶 鐵、伐木、建屋、造船、雕刻、編藤、捕魚、製漁網、製農具、山羊放牧、水旱田 地開墾和築堤岸等。男女共同的工作如芋田耕作、製魚乾、修 路、採薪、搗粟等,

兩性之間的分工很明確(王義榮,2007)。不同於男人,女人只能參與家庭事務的決 策與儀式,不能參與部落的公共事務與儀式。在某些層面上雅美社會呈現出一種以 男性主導、重男輕女的意象,隱含女性須依附男性而無法獨立自主(余光弘,1994)。 傳說飛魚祭以及歲時祭儀的起源,是由天神所飼養的黑翅飛魚,傳遞給雅美族社 會中最具有聲望地位的老人而開始的。因此雅美族人認為飛魚是上天的賞賜,故對 於飛魚祭節的到來,會舉行一系列飛魚祭(mivannuwa)的祭典活動,來表示感謝天 神的眷顧。儀式活動中表現出雅美族人集體互助的精神,但儀式過程中則禁忌女人 參與。飛魚文化為達悟族人文化重心,構成當地社會組織、儀式文化、造船文化、

工作歲令等依據的準繩(夏曼‧藍波安,200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圖 3 曬飛魚

四、近代歷史

蘭嶼島由於地理區位的特殊性,使蘭嶼成為南島人種及動植物遷移過程中的 踏腳石(stepping stone)。據研究推測台灣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發源地(李 壬癸,1997),蘭嶼島雅美族人推測係屬於南島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

(Malayo-Polynesian),族人自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至蘭嶼。

開方觀光初期,一般來蘭嶼旅遊的遊客會認為,達悟族人對外地人充滿排斥 意念且非常不友善,其實,傳統的蘭嶼人對於拍照是非常排斥的,他們認為,從 景觀窗按下快門那一剎那,靈魂也會被吸走,而遊客最喜愛拍攝的拼板舟,也必 須經由船主同意,才能進行拍攝;當各大媒體傳蘭嶼人因抗議核能廢料駐廠蘭嶼 的激進畫面,透過媒體的傳送,導致一般人對蘭嶼島更是產生負面且神秘的印象。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核廢料貯存場位於蘭嶼東南方附近,那裏是著名的龍頭岩景觀處,族人說過那一 大片土地曾是種小米豐收之處,但是貯存場建立後,族人失去那片土地,甚至更 有些人變得害怕經過那裡。

從蘭嶼的歷史脈絡來看,在外來文明的影響以及國家政策的操作下,形成了 蘭嶼社會文化與空間的巨大改變。

表 1 蘭嶼近代歷史

年代 朝代 歷史事件

1618 明朝 稱蘭嶼島為「紅頭嶼」

1877 清同治時期 將蘭嶼併入帝國版圖

1986 清光緒時期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割讓給日本人 禁止一般人進入蘭嶼

提供人類學研究 鳥居龍藏稱蘭嶼「YAMI」

1920 日大正時期 設立蕃童教育所

1950 民國

山地平地化政策 興建國民住宅

1970 民國

解除蘭嶼山地管制辦法 開放觀光

1978 民國 興建核能廢料貯存場

1988 民國 蘭嶼人第一場反核廢示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近年來,因島上開放觀光,導致蘭嶼人傳統海域不斷被侵略,尤其在蘭嶼飛 魚季時,外來遊客騎乘水上摩托車,數十輛在海上快速奔馳,造成魚群受到影響,

也引發當地居民與遊客爆發衝突,故族人要求政府制定法令,飛魚季期間外來漁 船不得進入蘭嶼三海浬,積極守護傳統海域權利,保護住以飛魚為核心的達悟族 文化。

(資料整理自:蘭嶼鄉公所http://www.lanyu.gov.tw/hom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