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遠離家鄉總有許多原因,蘭嶼青年從就學開始,就面臨了留下與離開的選擇,

資本隨著隨著觀光的發展,進入蘭嶼,改變蘭嶼人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第一間 便利商店進駐蘭嶼,引發了許多人正反面不同的論點,蘭嶼人究竟有沒有自己土 地與生存的主導權,核廢料至今仍未遷出蘭嶼,新一代的蘭青文化意識越趨抬頭,

蘭嶼不再只是隔著海洋的小島,返鄉的青年也不只是飛魚,等待季節到才回故 鄉。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壹、 實踐故土理想為青年返鄉關鍵

離家的蘭青對於家鄉都有著一股眷戀與認同,如同飛魚般隨著潮水離去與 回歸,在台灣思念著家鄉,學成畢業後總是想著希望能夠多學點東西,多打拼一 些,等待「學成歸國」,在台灣的漂流不定,催促著蘭青們回家的腳步。與同儕 之間的互動影響,也促成蘭青合作互助與分享的觀光模式,隨著返鄉的蘭青漸漸 增多,透過彼此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內化的成長形成緊密的脈絡,不管是觀光產 業發達、相同理念創業、文化認同還是基於土地議題、核廢議題、以及近期的垃 圾問題,都希望為自己的故土實踐理想。

貳、 土地環境與文化結構遭受迫害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後,促進更多青年回鄉創業,更延伸出一套青年合作的現象,而部分遊客也因為 網路資訊的緣故,共同關心蘭嶼,不過令人憂心的是有些蘭嶼人因競爭而失去分 享的美德,環保醫療趕不上觀光商業發展的速度,造成環境上的嚴重污染,小島 上的垃圾已無法再消化,必須海運至台灣解決,這樣的生態成本由全民承擔;再 來,小島不斷開發與建設,海邊原有的芋頭田改建為民宿或商家,破壞原有景觀,

而堪憂的是這對土到造成更大的負擔。

外資也是蘭青面臨的另一隱憂,外來投資客租借土地開始賺錢,造成島上土 地糾紛不斷,且漠視與消費蘭嶼文化,糟糕的是傳達錯誤訊息,這樣品質低劣的 旅遊方式,大幅降低蘭嶼的質感,只顧著自己的私利而犧牲島上美麗的自然環境 與文化,不只許多土地被開發,興建民宿等觀光設施,成為外資和地主間的利益 互惠。更重要是這些以蘭嶼人文、生態,做為觀光賣點的旅遊,形成外地人消費 部落文化來經營獲利。

與外資合作並無不可,但外資出資者必須承諾依合理的比例將利益回饋給蘭 嶼,或是在蘭嶼人本身資金足夠的時候,收回出資比例,讓產業回歸蘭嶼,即外 資可以在發展的前期藉由蘭嶼取得利益,後續應以回歸蘭嶼為目標,賺取的利益 部分回饋到島上,合作經營的模式必須以互惠為優先考量,交由專業人員或公部 門提供一個正確的管道,並且套用在各合作案上,削弱以純獲利為目的的公司意 願,吸引願意讓蘭嶼永續發展的良心社會企業與當地合作。

參、 部落組織使青年凝聚共識

透過民間組織團體來凝聚蘭青的共識,最主要的青年行動聯盟其對於蘭嶼土 地、環境、社會、人權、文化傳承...等議題,都是他們所關心的,不固定的舉行 會議,透過彼此意見交流,達到問題解決的理想。每個月舉辦的淨灘活動中,邀 約島民與旅人一起身體力行來愛護蘭嶼,垃圾一袋又一袋,與平靜美麗的海洋形 成極大的對比,龐大的垃圾量造成生態浩劫,關於觀光化後的垃圾問題,應從地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方政府的相關單位環島局與在地鄉公所做好長遠的垃圾分類與處置規劃,避免蘭 嶼島上垃圾超過負荷的現況。另外部落組織不定期發表核廢議題、蘭嶼傳統文化 復正議題等相關資訊,鼓勵蘭青參與與投入,使更多年輕族人開始重視與涉獵這 塊領域之於蘭嶼和自身權益的捍衛。

蘭嶼新景點「咖希部灣」其主要發起人林正文,多年來致力於解決蘭嶼環境 問題,原本只是在自家雜貨店做寶特瓶回收,且自費購買寶特瓶壓縮機,將回收 後的寶特瓶運回台灣。後與台灣民間團體合作,成功的行銷方式讓更多人看到咖 希部灣,其呼籲的口號除了「一人一公斤,蘭嶼亮晶晶」以外,還有「自己的垃 圾自己袋」,每年吸引許多環保志工響應其活動,今年進一步舉辦草地音樂會,

有別於一般傳統市集,咖希部灣以配置駐點解說員,也提供影片播放以及環境歷 史發展的說明展示,與學校、團體、各單位共同響應,島民、旅人與公部門一起 合作讓更多人看見聽見蘭嶼文化、生態、環境正一步步面臨著流失與失衡的聲 音。

肆、 運用資源促進更多蘭嶼青年返鄉

返鄉的蘭青比上一世代所承受的議題還要多出許多,從歷史的脈絡可見,因 觀光化後島嶼轉變的速度比想像中還快速,蘭青透過知識與生活經驗內化,實現 另一種新的蘭嶼生活,如前述提到不一定現代的物質生活才能生存,亦可從事在 地捕撈或耕種的方式來生活,將傳統文化投入藝術文創產業,目的除了延續達悟 精神,同時也吸引年輕族人投入,透過文化的演繹,藝術的呈現,過程中體會自 己身上流的血脈底乘載過去祖先們留下的精神智慧。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在地文化 鮮明,並非流於其他外島因觀光產業而失去島嶼文化特色,再來從教育做起,推 廣民族教育,落實參與訪談與文化學習等教學活動,活絡年輕人的歸屬感與向心 力,作為傳承文化的靈魂人物,正視島上嚴肅的議題,並且傳承達悟族的精神「互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