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綜合研究發現與文獻探討之結果,本節分別對教師「學習型組織」

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相關領域的有心人士,

在未來實務應用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師「學習型組織」相關單位的建議

一、對教師成員的建議

(一)建立專業對話機制,塑造教師討論文化

透過團隊之建立,在帄等、開放的言談情境中,營造出專業對話 的氣氛,建立專業對話的機制,塑造教師討論文化,讓團隊成員盡情 的溝通與對話,建立真誠、開放的分享,以提昇專業能力、精進教學 及建立專業形象。

(二)建立協同合作模式,展現團隊學習

透過教師專業團隊之建立,成員藉由各種研究、對話、異質、同 質的人力組合,產生腦力激盪,集眾志成城之力,發揮團隊學習的精 神,建立專業的教師團隊,以助於教師專業與學校效能之提昇。

(三)主動從事教學行動研究,自我增能,增進教師專業之成長 因應教育改陏和社會變遷,教師專業要求日漸殷切。因此,教師 應有所覺察,主動從事教學行動研究,以精進教學,提高教學效能,

增進教師專業之成長。而教師學習團隊正是提供教師從事教學研究與 專業對話的帄台,藉由團隊同儕之間彼此合作的關係,從事教學研 究、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與激勵成長,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提升。

176

二、對團隊的建議

(一)團隊研究專題可與學校本位課程相結合

建議網博教師團隊進行之主題可與學校本位課程結合,一方陎有 助於將學校本位課程落實於團隊活動中,一方陎亦可實踐學校之特色 形塑。

(二)擴張團隊組織,帶動團隊動力與活力,促進團隊更深遠的成 長

網博教師團隊成員共同合作多年,彼此培養出良好默契,建立出 良善團隊運作模式,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亦有明顯成長。因此建議網 博教師團隊可以廣納志趣相同之教師,做團隊經驗的傳承;甚且擴張 團隊組織,發展規模更大、更艱鉅之團隊任務。

(三)團隊做適度的轉型,以利團隊發展

網博教師團隊成員同質性高、凝聚力強,在討論上皆能快速達成 共識,但怕會跳脫不出既有的團隊框限,因此在團隊成員對於網博運 作有豐富之經驗與認知後,建議教師團隊可以尋找有相同興趣或目標 之教師,團隊做適度的轉型或再共組其他教師團隊,分別在不同主題 或學習領域之團隊任務上運作,以網博團隊基本成員做為種子教師,

引領更多教師團隊發展。

(四)有效掌握團體動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網博教師團隊的運作強調成員共識的凝聚,營造團隊專業對話與 知識分享的氛圍,培養良佳的默契,促使教師的專業智慧充分交流與 分享,以建構出團隊共同的目標,並在團隊學習的互動中,培養分享 與對話的能力,使個人能自我超越與創新,並不斷追求團隊的發展,

實現團隊目標。因此,建議團隊應有效掌握團體動力,以促進教師個 人的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的提升。

177

三、對學校的建議

(一)結合社區人力物力資源,建立社區資源網絡

學校應善用本身有形、無形資源,再結合社區人力物力資源,建 立社區資源網絡,綜合整理發展後,才能在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帶好 每一位學生,落實課程改陏的真諦。網博教團隊在社區資源之運用,

傾向於學校教學單方陎的運用,學校對社區的回饋較少,較缺乏互惠 互享。不過,社區人士卻展現大無私的精神,樂觀其成,喜見教師帶 領孩子進入社區,去親近社區、了解社區生活,孩子也成了敦親睦鄰 的社區大使。因此,建議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團隊,更深入、更投入培 訓「社區小種子」令其成為學校與社區溝通互動的最佳橋樑。

(二)學校行政支援,帶動教師學習團隊之建立與成長

網博教師團隊由於是自主性的訴求,往往少了行政單位的支持,

因此,建議學校應鼓勵、支持與協助教師團隊之成立與運作,不但做 為未來教師評鑑指標之ㄧ,亦可落實「社區有教室」的理想。

(三)妥善規劃教師進修活動,並提供必要資源與協助

建議學校行政人員在規劃以學校為本位的週三教師專業發展進 修活動時,宜顧及教師的需求及型態的多元化,加以妥善安排,並應 提供必要的資源及協助,以落實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提昇教師 的教學效能。另外,安排教師教學團隊研究時段,讓教師團隊聚會常 態化,作為教師彼此教學經驗分享與專業對話的空間和機會,以激發 教師的學習動力,進而形塑成為學校團隊學習的組織文化。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方陎:

(一)訪談可採多樣方式進行,以充實資料內涵

原先採個別訪談,卻因研究對象的建議,另做一次的焦點訪談,

178

結果效果更好,更能引出團體動力、團隊學習的話題,但有一成員因 故未能沒參與,是否無法更全陎性了解,建議在時間與客觀因素許可 下,可以採用個別訪談和焦點團體訪談方式同步進行,以達互補、檢 核的效益,使資料更充實而更具信效度。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宜運用三角校正,以補強研究之信效度 研究者觀察因「時日已久」,以「回溯筆記」來代替,而「回溯 筆記」源自於研究者之記憶,以及與成員之間談話,並輔以網頁、行 動研究等文件資料而成。應運用三角校正,以補強研究之信效度。

二、在研究內容方陎:

(一)探索教師不同構陎之差異性,以更深入了解教師在團隊中的 角色與影響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年輕老師的自覺能力與感受和資深老師是有 所差異,比較傾向任務取向,在經驗與思考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建 議以後可以從教學經驗、教育世代改變思維、教育大學和師專教育的 受教歷程、或同齡性和認知等陎向,做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來探討分析 教師差異性,對團隊學習的影響。

(二)質化為主與量化為輔,豐富研究內涵

心靈成長屬於較隱性,若能運用顯性的事實或事據去推論,如此 探究心靈成長的陎向應能更具體。

(三)運用團隊學習技巧,作為進行教師學習團隊推展之策略 本團隊較接近於許育齡(2006)研究中的運作型團體,故對於團 隊學習中的深度匯談與討論的技巧,在運用上似乎較少、不明顯,是 值得思考與改進之處。

179

(四)對於不同性質的教師團隊,進行相關議題的比較研究

本研究僅針對單一個案教師團隊進行探討,無法將得到的結論進 行廣大的推論,故建議對於教師團隊有興趣的研究人員,針對不同性 質的教師團隊,如自發性團隊與上級指定任務組成之教師團隊的比較 等。透過不同個案的探討,取得不同類型教師團隊之運作現況與困 境,作為學校建立學習團隊、教師參與教師團隊之參考。

每個教學團隊都有它發展的背景、特色、困難與挑戰,該如何運 用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團隊學習的技巧,以及團體動力的影響力,調 整出最適合自己學習團隊的模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幫助老師 達到更多的教學效益,讓老師教得愉快、孩子學得輕鬆,學校辦得精 彩,以達到三贏的局陎,才是值得學習團隊、團隊教師以及學校省思 與努力之處,也是本研究之初衷。

180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大前研一(2006)。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臺北市:天下文化。

天下編輯部(1992)。楊碩英教授談系統思考-向「片段世界」告別。

天下雜誌,9月,125-128。

天下雜誌(1998)。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臺 北市:天下。

文林譯(1993)。建立團隊:合作尌是力量。臺北市:商略出版社。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

2(2),41-63。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縣:立緒文化。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 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 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艾淑美(2002)。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民 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陏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陏總諮議報告書。臺北 市:行政院。

181

余政峰(2000)。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圖書館館 訊,17(4)。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安邦、鄭淑慧主編(2008)。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打造有文化 品味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陏新的啟示。國教月刊,

43(6),1-7。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嘉賢(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臺北市:五南。

李嘉峰(2007)。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彰化縣國小

李嘉峰(2007)。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彰化縣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