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供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主 要照顧者、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

壹、對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的建議 一、主動尋求資源與協助

經本研究結果發現,由於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屬於罕見疾病,因此照顧者在教 養及疾病認知上大多都只來自於尌醫時醫院提供的資訊,其他時間尌只能被動的 等待友人不固定時間的資料提供,因此常常感到孤立無援。

因此,建議其他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主要照顧者,要主動尋求專業資源與 協助,到各相關機關諮詢、參加各種研習、演講等相關課程或閱讀各種書籍文獻,

也可以加入相關病友協會,如此才可以更了解疾病資訊及教養方法,使自己能更 有效的因應照顧患童所遭遇的各項困難與挑戰。

二、 體諒並接納患童

很多家庭在得知孩子罹患罕見疾病時會感到震驚而無法接受事實,甚至無法 接納患童,然而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常因為肌肉萎縮而造成許多不便與不適,

如果主要照顧者無法敞開心胸接納他、體諒他,在患童出現負面情緒時可能會成 為照顧者的另一項壓力。

而且當你能完全的接納患童時,才不會受到外人異樣眼光的影響,尌像主要 照顧者一樣坦然的帶著小杰參加各種活動,給予小杰較正面的生活環境。

貳、對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彈性提供在家教育服務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會因為肌肉日漸萎縮以致不便到校,然而根據研究結 果發現一般家長對於特殊教育兒童安置方式大多不甚了解,特別是在家教育。因 此相關教育單位應主動向家長宣導在家教育的相關資訊,並彈性提供在家教育申 請,讓學生不會因為疾病症狀而耽誤尌學。

二、學校行政系統提供有效支援

許多學校硬體設施不佳,無障礙環境不夠完善,常讓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 主要照顧者無法放心患童在校的行動,因而常需特意到校陪患童讀書,協助他上 下樓梯及如廁。

由於受到回歸主流的影響,有些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常常需要來回普通班 教室與資源班或特教班,學校應該加強無障礙設施,讓患童能在安全無虞的環境 中學習。

参、對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提供短期之臨時照顧服務

經研究結果發現,主要照顧者因為照顧患童往往犧牲或壓縮自己的時間;對 他們而言短暫的休息能夠紓解部分的壓力,使其能有充足的時間外出處理事情或 參加其他活動。因此相關行政單位應提供短期之臨時照顧服務,協助主要照顧者,

讓他們有喘息的時間處理其他的事情。

二、建立資源整合網絡

從本研究中發現,裘馨氏肌肉萎縮症主要照顧者對於相關福利資訊大多不甚 了解,也不知該向誰詢問,因此相關機關應建立自動服務機制,整合各項社會支 持服務,一旦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童確診後,相關機關立刻啟動通報系統,主動 提供相關福利服務內容及申請辦法,減少照顧者像無頭蒼蠅一樣求助無門的窘

境。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增加訪談對象及其他文本資料

本研究之訪談資料皆來自主要照顧者本身,所得資料較為單一化,未來研尌 可以嘗詴增加其他家庭成員為訪談對象,透過不同的角度來了解照顧者的心理環 境,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照顧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所遭遇到的問題,可使研究 更具效度。

此外可以參考其他的相關文本資料例如學校老師的親師訪談紀錄、患童的成 長紀錄、醫療紀錄等,從這些資料鐘可以補充訪談資料的缺漏,以增加研究的豐 富性。

二、 可進行縱貫性研究

本研究主要採深度訪談為資料調查方式,根據主要照顧者回顧擔任照顧工作 所面臨的壓力及社會支持等心理調適過程,但很多事情畢竟歷時多年,可能會造 成記憶的扭曲或遺忘,故主要照顧者在陳述照顧過程時難免會較不完整或有縮疏 漏。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進行縱貫性的研究,從患童開始做檢查時或照顧 者剛接手擔任工作時尌著手進行相關資料之蒐集,或許可以獲得更完整且正確的 內容。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4) 。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宋秉文(2009)。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2010年10月13日,取自:

http://www.bhp-gc.tw/index.php?

module=DiseasePaper&action=paper1_show&sn=415

李文吉(2008)。讓人無力的肌腱炎。2011年7月15日,取自http://mag.udn.com/m 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1553&f_ART_ID=124723 李正淳、陳順勝(1999)。進行性肌肉萎縮症(肌失養症)的認識。載於:肌原

性肉萎縮症手冊,14-20。台北市:更生復健服務中心。

李怡慧(2001)。如何應付壓力與挫折。2010年8月13日,取

自:http://www.ncku.edu.tw/~clpharm/YHKYang/9-stress.pdf

呂寶靜、陳景寧 (1997) 。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載於劉毓秀(主 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59-92頁)。台北市:女書文化,425-457。台北市:

師大書苑。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

113-127。

邱浩彰(1994)。肌萎縮症的最新發展。當代醫學,21(3),197-201。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媼彩(1994)。台北市智障青少年母親壓力、身心症狀與資源之探討。國立台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天佑(2010)。認識研究倫理。2010 年 11 月 13 日,取

吳清山、林天佑(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7,67-68。

吳淑妙(2007)。高雄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明純 (2009) 。先天性代謝異常病童母親之親職壓力、教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 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縣。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市:

五南。

柯滄銘(2000)。如何預防裘馨氏肌肉萎縮症。2010 年 10 月 20 日取自:http://

odh.oceantaiwan.com/subject2/sub2-1/dmd6.htm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施雅彬(2008)。從肌肉萎縮症談DMD 與BMD 亞型。特殊教育季刊,66,13-19。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 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縣。

洪珮婷 (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林生(2005)。壓力與精神疾病。2010 年 10 月 03 日,取自:http://mental.he alth.gov.tw/article.asp?channelid=M42&serial=517

徐淑娟(2004)。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母親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高迪理 (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許聲胤、饒磐安(民99年11月20日)。兒病危 教授李天佑跳樓自殺。聯合新聞網。

取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0927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郭美滿(2002)。身體病弱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教育部。

郭為藩(198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惠珍(2005)。裘馨氏肌肉萎縮症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2010 年 11 月 12 日,取自: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genehelp/database/di sease/DMD_940315.htm

郭惠珍(2008)。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2010 年 11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bhp-gc.tw/index.php?mo=DiseasePaper&action=paper1_show&

cate=Set1&csn=1&sn=102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東師範 署中醫藥年報,19(2),172─188。

陳慶盛(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慶洲(2010)。壓力知多少?短期壓力下身體的因應之道。2010年11月03日,取 自:http://www.chinalife.com.tw/dept/pubrela/news/930428.htm 陳源湖(2010)。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2010年11月03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02/20.htm

陳麗如、邱啟潤、高金盆(2005)。居家照護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韌性、健康狀 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0, 053-067。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市:心理。

鈕文英 (1999)。自然探究法之理論與方法分析。高雄師大學報,10,61-83。

馮瑜婷(2003)。住院病童家庭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

org.tw/db/pdfs/upload/journal/Road2_59990429.pdf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8)。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ack R.

Fraenkel&Norman E. Wallen)。臺北市:心理。

蔡玉琳(2009)。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

潘正德(譯)(2000)壓力管理(原作者:Jerrold S. Greenberg)。台北市:心理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謝菊英(2010)。愛滋感染者社會支持。民99年10月03日,取自:

http://www.lourdes.org.tw/Page_Show.asp?Page_ID=743

謝素真(2001)。支持團體對自閉兒母親生活品質之影響及團體歷程分析。成功 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市:幼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