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相關研究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相關研究與理論

肌肉萎縮症又稱為「進行式肌肉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MD)

其病徵在西元前 15 世紀的古埃及時代,尌被描畫在帝王墓中的壁畫上(邱浩彰,

1994),然而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在醫學上依照發病時期、病情進行速度及侵犯的 肌肉群將其歸類成許多類型,而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即為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裘馨 氏肌肉萎縮症是神經性肌肉疾病的一種,男孩的盛行率為三千五至五千分之一,

女性帶因率為一千五百分之一,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肌肉萎縮症。患者的肌肉隨著 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退化消失,包括其呼吸肌肉,在過去許多患者至疾病末期時,

常因呼吸功能的減退,產生肺部併發症或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宋秉文,2009;李 正淳、陳順勝,1999;郭惠珍,2008)。

壹、 發生原因與出現率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又譯為「杜顯型肌肉萎縮症」是1860年由法國的神經病理 學家Amand Duchenne首先提出詳細病例而命名,這是一種在細胞膜上稱為肌縮蛋 白(dystrophin)的蛋白質因為基因突變而造成的肌肉纖維萎縮退化的疾病,因 為dystrophin對於維持肌肉細胞膜的完整性相當重要,而此症患者的細胞內缺少

dystrophin,肌纖維膜變得無力脆弱,經年累月伸展後終於撕裂,肌細胞易死亡。

根據歐美的統計報告,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的發生率約20~30/100,000(新生男嬰),

(郭惠珍,2008)。即目前全世界每3500名新生男嬰中,約有一位罹病;國內雖未 有明確的統計,但柯滄銘(1999)則認為,平均約五千名男嬰中出現一名病患。

郭惠珍(2008)更進一步表示,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大約65%的患者是由X染色 體性聯隱性遺傳而來;35%的患者則是基因突變。

貳、臨床徵狀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又有另一名稱「假性肥大型肌肉萎縮症」,即因患童的肌 肉呈現相當肥厚但無力而得名。患童發病得相當早而且進行迅速,他們誕生後各 種動作的發展大部分正常(或稍微遲緩些),但到了 3 至 5 歲左右,則大部份患 童走路時都會變得容易跌倒,常常跌得額頭及雙膝傷痕纍纍,無法正常地跑,跑 步時會搖搖晃晃,上、下樓梯顯得吃力等,因為這些肌肉的無力,患孩跌倒時不 易自然地站起,而需用雙手按在伸展的膝部,然後按在大腿上慢慢由腿部「爬」

上來,以取得直立,這樣的姿勢稱為「高爾移動」(Gower manoeuvre)。經由身體 檢查可見患童的四肢肌力呈現左右對稱性的消減現象,較接近軀幹的肌肉群(如 肩部三角肌、臀部臀肌及腿部股四頭肌)受損較遠端(手部及足部)的肌肉嚴重。

假性肥大多發生於腿部或臀部肌肉,因為肌肉內脂肪增生取代正常肌肉組織的結 果,故外表看起來肥厚,但肌力甚差,觸摸起來比較硬。肌腱反射檢查呈現減弱 或消失現象(宋秉文,2009;李正淳、陳順勝,1999;郭惠珍,2008)。

除了以上症狀以外,宋秉文(2010)指出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尚可能出現以下之 其他症狀:

一、感覺系統正常,不會疼痛。

二、心肌病變: 導致心臟衰竭、氣喘、腳腫等症狀,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十四歲以

前,二分之一的患者在十八歲以前,幾乎所有的患者在十八歲以後,都會有

代表骨骼肌壞死的嚴重程度。在半數的 dystrophin 基因變異的帶因女性,血 中肌酸酐激化酵素的活性會增加二至十倍。

四、肌縮蛋白的分子診斷:檢查 dystrophin 基因是否有變異;在 65%患裘馨式肌肉 萎縮症的男童,他們基因的問題是出在長度不等的基因缺損(deletion),對 這一類的基因變異的檢查技術已經成熟,許多公司可以提供確定診斷的服務,

也可進行產前診斷;其餘 35%的病人的基因的問題是由於染色體片段的重複(d uplication)、微小的對入(insertion)、缺損、或點變異(point mutation),

這一類基因變異的檢查技術仍然相當繁瑣,世界上只有有限的研究型的實驗 室願意做這一類的檢查;這 30%病人的診斷必頇倚賴病史、家族史、血中肌酸 酐激化酵素活性測定、以及肌肉切片 dystrophin 抗體免疫染色檢查。

五、肌肉組織切片:這是一種有侵犯性的檢查,普通的組織染色無法幫助確定診 斷;但藉由 dystrophin 抗體免疫染色詴驗,有助決定何種基因產物有缺陷;

所幸大部分的病人,如今可藉助分子基因檢測確定診斷。

六、DNA 標誌的分析:帶因者母親身上兩個 DMD 基因中之一異常,若找到異常的 DMD 基因特徵,即可檢查家族內其他女性的 DMD 基因是否有相同特徵,以診 斷是否為帶因者。帶因者若懷孕,也可藉由檢查胎兒的 DMD 基因是否有相同 特徵,分辨正常帶因者(女嬰)或病患(男嬰),正確率高達 99%以上。

七、產前診斷:孕婦為帶因者或曾生過 DMD 病童,懷孕前應該接受下列兩方面之 產前診斷:

(一)鑑定胎兒性別

由於此病是性聯隱性遺傳,因此帶因者母親所生的男孩才有可能發病。孕婦 妊娠 10 週後進行胎兒絨毛膜微絨毛取樣(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檢查或 15 週左右進行羊膜穿刺(amniocentsis),如為男嬰,需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其 基因型。

(二)鑑定胎兒基因型

若已知孕婦之 DMD 基因突變型或異常基因特徵,醫生利用絨毛或羊水細胞,

檢查胎兒的 DNA 是否有與其母親相同的突變或特徵,判定其繼承自母親的 X 染 色體是否正常,診斷是否為帶因者女嬰或可能為罹病者男嬰。

肆、相關療育方法

目前尚無根本治療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的方法(宋秉文,2009),大多是依靠復健 治療,延緩肌肉的萎縮速度,也可避免因肌力與重力不平衡造成的肌肉攣縮及關 節變形(邱浩彰,1994);但還是有很多醫學專家持續的鑽研可能的相關療育方式,

以下為研究者整理文獻獲得的數種治療方法(李正淳、陳順勝,1999;宋秉文,

2009;邱浩彰,1994;黃世傑,1999):

一、基因治療

將不好的基因,以正常基因取代,以期達到治癒的情況,目前這方面的研究 仍在探討進行中,所遇到的種種技術困難仍是很多,但是很多研究者仍然抱著莫 大的希望以造福病童。

二、細胞治療法

「肌原細胞植入法」即是利用帶有正常基因的肌肉細胞,以實驗室的特製培 養基,大量培養養殖這些肌細胞,之後以無菌或減少組織排斥的技術,將肌細胞 注射至功能最大的近端肌肉群中,促使正常肌肉細胞繼續分裂增生,甚至與病態 細胞融合,繼而提供正常的蛋白質。治療的關鍵在於如何能提供肌肉細胞正常的 基因,並使這些基因造出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進而發揮它們正常的功能。但這種 方式仍然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需要克服,一為組織排斥問題,二為畢竟只是局部 改善部份肌肉群,三為效果雖有進展但要達到健全的肌肉仍有一段距離。

三、復健及支架療法

由於該種疾病,是漸進性地惡化,倘若不提早予以各種支架輔助治療,很多 患孩在短時間內發生肢體關節攣縮與變形情形,因此在以上基因及細胞療法尚未

顯著突破之前應早期給予各種支架療法的協助,有助於生活品質的改善,其生命 期也能因此而延長。

四、心理建設

家庭中一旦發生這樣的病童,對病人對家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但是面對 事實及克服困難是治療此病最大的一門學問,父母與家人們付出的愛心與耐心,

將是患孩莫大的支持及鼓勵。

伍、 預後及照護需求

由於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引發的肥胖會增加肌肉及心臟的負擔,因此營養攝取 應當均衡,以維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而適度的執行復健治療師教導的運動 可維持心肺功能健康,使患者感覺舒適,過度的運動則應避免,以免造成不必要 的傷害。在心理調適上,可以諮詢精神專家有助舒解心理的壓力或參加支持團體 以維持生活的品質。(宋秉文,2009;郭惠珍,2008)

由此可知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兒童自患病開始尌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與協助,

從尌醫檢查、診斷一連串繁複的確診工作起,慢慢的會從下半身開始萎縮而不利 於行,然後漸漸的四肢都沒有力氣,到最後頇要臥病在床,可以想見這段過程對 於整個家庭來說會帶來許多的困難與挫折,特別是擔任主要照顧者的人,不僅在 生理上的勞苦,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更是一種沉重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