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發現教師不同的遊戲經驗確實在教師玩興、看待學生的遊戲動機情、緒、學 習,以及與學生在線上遊戲的師生關係中產生差異,且教師的輔導遊戲沉迷經驗、對學 生玩遊戲的不同看法,甚至導師經驗、任教階段,也都在上述面向中有差異。因此針對 教師與未來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

一、 對教師的建議:在國中小及高中職的班級中,目前仍以教師主導整個班級氣氛為 主,教師影響學生的層面與直接性,皆大於學生對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本身的 態度與觀念就顯得非常重要。就本研究結果之發現,首先建議非玩家教師對學生 的遊戲動機或受遊戲影響的情緒,勿賦予太多負面的觀感及印象,對學生而言或 許線上遊戲是其紓解壓力、開展社交的活動之一,並不全然屬於不好的活動,教 師應與學生多溝通與交流,理解學生投入遊戲的動機、是否真的容易受到遊戲的 負面情緒影響、是否可以從遊戲中獲得各種學習等,以期教師雖然沒有線上遊戲 的親身體驗,仍然可以與學生之間真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第二,建議玩家教 師可更善加利用自身的遊戲經驗,藉此作為兩者相互交流的橋樑,萬一學生過度 沉迷遊戲時,能適時提供學生良性的建議,倘若學生得知教師也同樣有遊戲經 驗,或許更願意聆聽教師的建言或意見。

二、 對後續研究建議: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將教師依不同線上遊戲經驗分成 五組,然而在「極有經驗組」教師中,人數僅有8 位,與其他組別如「極有經驗

組」429 人、「幾乎沒有組」119 人等,差距甚大,以呈現非正常常態分布之曲線,

建議在日後研究中,應合併「頗有經驗組」(49 人)與「極有經驗組」,減少組距,

或許能有不同的研究發現。此外,本研究以教師為對象,探討教師線上遊戲經驗 與背景因素在其個人(玩興)、對學生(看待學生的遊戲動機、情緒及學習)、及 與學生(線上遊戲相關的師生關係)等三種不同面向的差異,採用以教師自陳量 表之方式來獲取上述所需研究資料,將對於後續研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教 師與個人玩興方面,由於本研究所使用的教師玩興量表,主要探討教師的工作玩 興表現,雖然研究發現不同遊戲經驗與教師玩興之樂於嘗新、獲取滿足構面上有 顯著差異,然而,線上遊戲經驗與工作領域乃分屬不同的性質,未來或許可採用 非工作範圍之成人玩興量表作為施測工具,以相同性質的線上遊戲和玩興作為討 論,也許會有不同的發現。第二,在教師對學生的遊戲動機、情緒與學習方面,

本研究以教師的他人觀點來看待學生各方面的遊戲表現,對受試教師而言,只能 憑藉其對學生平常的行為表現之印象,來推測學生的線上遊戲動機、情緒與學 習,一旦教師僅能利用印象來填答或許很難測得受試教師的真實感受,未來或許 可以進行質、量化並行的研究,以期他人觀點之研究確實有其研究價值的存在。

第三,在教師與學生之線上遊戲師生關係方面,本研究僅以教師觀點出發來瞭解 該師生關係,並未探討學生的觀點或真正客觀環境的師生關係,未來可再藉由個 案研究或觀察研究等質性研究方式,探討教師與學生在班級中的師生關係,以期 能有較客觀不偏頗的研究發現。

中文參考書目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王建翔(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元智 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YZU00586018。

吳靜君(2005)。爸爸媽媽別牽掛,4 款線上遊戲開發兒童潛力。錢雜誌,226,164-167。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4)。網路遊戲對少年行為之影響。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少 年警察隊。

吳得豪(2002)。探討網路沉迷的行銷關係─以線上遊戲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 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FCU05121009。

吳淑靜(2003)。國小體育教師師生互動行為及教學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567013。

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 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研究,7,

235-253。

杜永泰(2004)。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 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3NTPTC328014。

呂秋華(2005)。線上遊戲小學生玩家經驗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 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3NPTTC328023。

何靜雯、陳昭秀、周倩、林珊如(2008)。教師線上遊戲經驗與師生關係之相關研究。

網際網路技術學刊,9(2),145-151。

余嬪、吳靜吉(2003)。業精於勤、荒於嬉?談成人的玩興與組織玩興氣氛。載於政治 大學管理學院編之 2003 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論文集 (頁 318-341),台北市。

周桂穗(2005)。師生對於線上遊戲之認知差距-以高雄縣市中等學校為例。國立中山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4NSYS5396074。

洪毓孜(2004)。個人玩興與團隊玩興氣氛對團隊創造力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 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SYS5007042。

洪儷瑜(1985)。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情緒改 變 之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輔 導 研 究 所 。 全 國 博 碩 士 論 文 資 訊 網 , 74NTNU2464024。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高雄:復文。

劉伯姬(2001)。看得懂,你就不算落伍!35 歲以上必做的測驗題。新新聞,772,28。

陳百越(2003)。治療找自我涉入、同理心與初期治療關係的探討。中原大學心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CYCU5071004。郭諭陵(1992)。生動 活潑的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通訊,6(1),29-33。

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U05208004。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PCCU0115002。

陳秀娟(譯)(1998)。M. Csikszentmihalyi 著。生命的心流(Finding flow: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冠中(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121058。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 N 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U00208001。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036049。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KU5331014。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4)。媒體細細看-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2008 年 6 月 24, 取自 http://www.eshare.org.tw/eshare_response_Text.asp?Txt_ID=458

曾敬梅(2002)。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 的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5331001。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的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SYS5331022。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衛 生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全 國 博 碩 士 論 文 資 訊 網 , 091NTNU0483022。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5)。2005 年台灣網路線上娛樂行為調查。2007 年 6 月 24,取自 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index.php?news_id=8547

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FIND(2004)。由「2003 年家庭連網應用調查」分析線上遊戲 族群特性。2008 年 6 月 24,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78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HU00396002。

網路遊戲(2008)。維基百科。2008 年 6 月 24,取自 http://wikipedia.tw/

劉阿榮(1993)。古老行業的新創意-談師生溝通的原理原則。學生輔導通訊,25,4-14。

劉秀娟(1995)。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9NTTTC576011。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 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學科技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 資訊網,90NPTTC620003。

蘇芬媛(1995)。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 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英文參考書目

Aguilera, M. D., & Mendiz, A. (2003). Video games and education. ACM Computer in Entertainment, 1(1), article 01.

Burnaby, B. C. (1998). Video game culture: Leisure and play preferences of B.C. Teens.

Retried June 28, 2008, from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resources/research_documents/studies/video_ga mes/video_game_culture.cfm

Casas, A. K. (2003). Childhood playfulness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playfulness and crea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irginia.

Chou, T., & Ting, C. (2003). The role of flow experience in cyber-game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6), 663-675

Chou, C., & Tsai, M. J.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Taiwan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game play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1), 812-824.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Dempsey, J. V., Rasmussen, K., & Lucassen, B. (1994, Feb). Instructional gaming:

implication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Nashville, TN, February 16-20, 199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8345)

Ellington, H., Adinall, E., & Percival, F. (1982). A handbook of game design. London, UK:

Kogan.

Fix, G. A. (2003).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Playfulness Scales with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tiy of Fairleigh Dickins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tiy of Fairleigh Dic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