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情境

一份研究的完成,有賴於研究資料的完整蒐集與研究歷程的持續累積,因此,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學校為研究場域,任教的班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茲分別說明 如下。

壹、研究場域

一、學校環境的描述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為台東縣台東市的後山國小(化名),位於台東市區與市郊的交 界處,以人數而言,是一所大型學校,由於地理位置關係,多數學區內的家長職業 以務農及作工為主,其社經背景與其他市區學校相比,屬中或中下階層,白領上班 階級與軍公教人員反而較少,此外,相較之下,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情況普遍,經 濟弱勢的家長們多忙於工作及營生,投注在教育的時間與應具備教養的觀念明顯缺 乏。

後山國小於民國六十年九月創立,走過四十一個年頭,目前國小部有普通班26 班,資源班2班,幼稚園部有國幼班1班,合計29班,國小部男童320人,女童299人,

共619人。本校之學校願景為「優質、學習、健康、快樂」,重視學生德、智、體、

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不僅致力於閱讀藝文活動推廣,協助學童奠基課業,也鼓 勵其加入體育社團,強調品格教育與學習態度,陪伴學生健康快樂、自信學習,度 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由於本校學童人數不少,族群也呈現多樣,包含閩南、客家和外省等漢族;阿 美族、卑南族、排灣族、布農族、達悟族、太魯閣族等原住民族;此外還有越南、

印尼、柬埔寨、泰國等新住民之子,比例上,約三分之二是漢族,近三分之一是原 住民,加上少數的外籍新住民,族群組成多元,語言文化豐富,相對的,營造友善 校園的環境,發揮族群融合的精神顯得異常重要,校方長期致力於品格教育的推行 及反霸凌觀念的宣導,因此,本校是適合作為校園霸凌議題研究的場域。

83

二、研究班級的描述

研究者任教的四年一班,班上男童有13位,女童有12位,共25位學童。學生族 群背景方面,漢族共有11人,含閩南人8位、客家人3位;原住民共有14人,包括阿 美族9位、排灣族2位、卑南族1位、太魯閣族1位。學生經濟背景方面,家長從事的 工作多以農工為主,經濟狀況多有不佳,班上計有低收入戶2位,中低收入戶2位,

確有經濟困難者7位,合計11位,近全班二分之一。而學生家庭背景方面,單親家庭 者3位,隔代教養者1位,外配子女3位,合計7位,約全班三分之一。由以上統計數 據顯示,班上學生約有一半來自弱勢家庭,家境不寬裕,甚至清寒貧困,需要校方 為其申請助學金,政府核發後才能完成學費註冊,正因為這些家庭的父母謀生困難,

有的西部與台東了邊奔波,爭取工作機會,有的選擇留在家鄉,卻只能以務農或打 臨工為生,生計成了最大且最現實的問題,無法忍受困境、攜手共度難關而走向婚 姻離異的,日益增多,也有未婚卻帶著彼此孩子一起生活者,構成複雜難解的家庭 婚姻狀況,成人自顧不暇,遑論要投注心力在孩子的學習上,長期忽視教育與家庭 功能失衡的結果,使得學童的課業成績落後、行為表現脫序,及人際相處不睦,導 師發現後,予以糾正和輔導,與家長聯繫,希望能配合教導孩子正確價值觀與學習 態度,但多數家長不是認為問題不大,就是毫無反應,無法透過親師合作,有效幫 助學生正向提升,長久下來,有助學生順利學習的黃金鐵三角:校、親、師,嚴重 偏頗變形,造成學童容易認知混淆、情緒失控,人我分際拿捏不得宜,同理包容心 缺乏,同儕紛爭不斷,學習動機低落,不但影響學童的在校生活,也困擾教師的授 課教學,若不積極介入,尋求解決策略,恐成為引爆巨大衝突之導火線。

於是在研究者接觸此班級之初,積極詳閱學童之輔導記錄、請教前任科任老師 及行政人員,並進行電訪、家訪,過濾問題與釐清疑慮後,擬定方案,期望能協助 學童培養端正品格並回歸正常學習軌道。

84

三、研究對象的描述

本研究的對象是以研究者擔任導師的四年一班學童為研究對象,班上學童之 學籍狀況,在三年級重新編班時,轉入男童1 位及女童 3 位,總入籍人數為 24 位,

男童為13 位,女童為 11 位,後於四年級上學期期初轉入一位女童,目前人數共 有25 位學童。學童特質方面,班上學童個性大多純真善良、活潑好動,有幾位一 至三年級均同班,感情深厚,三年級上學期編班時,轉入的四位學童,經過一年 的相處也見能融入班級中,除了三位資源班學童、一位妥瑞氏症女童及二位注意 力缺陷男童外,其餘為普通的學童,與四年級其他班級相較,平均學業成績並不 高,升上四年級後,課程難度加高,才有明顯的課業壓力與良性競爭出現。而仔 細觀察學童們的人際互動,有注意力缺陷的二位男童,不但自己上課時無法專心,

還發出聲音干擾同學,甚至會以各種小動作欺負同一位身型瘦小的男童,缺乏自 我管理及正確人際相處觀念;幾位女童們則因四年級轉入的女童,課業程度落後 與身上散發異味,心生嫌隙,形成小團體排擠,缺乏同理心及互助情誼,未加入 團體的其他同學選擇冷眼看待欺凌行為,種種現象也導致班級氣氛不佳,急需經 由教育與引導,使其增加對霸凌議題的認知與瞭解,進而修正自身的態度,從己 做起,拒絕霸凌再度發生。

(一)班級霸凌現象簡述

1.班級學童中S19、S24在低年級時曾與S20同班,因S20發展較遲緩,身材瘦 小且動作緩慢的S20常被S19、S24幾個取笑、捉弄,甚至扯下褲子,中年級分班後 適巧同班,持續遭受霸凌。

2.另一名學童S25為新轉入學生,由於衛生習慣不佳,身體偶有異味,加上個 性內向自卑,引起班上學童S6、S8等的不滿,聯合其他女學童,孤立排擠S25,有 些男學童也隨之起舞,使其處境堪慮。

85

86

都市的大型學校,或是東部市區的中型學校,研究者發現:國小階段的學童,面 臨他律與自律的轉換期,也是人格品性陶冶的黃金期,課業知識的教授固然必須,

待人接物的教導更是重要,畢業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也許有一天,

學生們會忘記課程內容,卻不會遺忘老師曾教過的處事原則,如同錦囊般,陪伴 且祝福他們的人生,因此,我的教育理念如下:

(一)生活教育

美國的教育思想家兼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經驗 的延續。」國小階段屬於初等教育,除了學科基礎知識的教授,更重要的是生活 能力的培養,透過規律的團體生活,讓孩子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行 為,擁有正向的態度,研究者期望自小建立的生活教育,點滴積累,能轉化為孩 子未來的實力與動力。

(二)品格形塑

父母師長能給予物質環境有限,但教導孩子別善惡、明是非的能力,將成為 他們人生無盡的財富。因此,孩子的品格教育應該如同認知教育,及早培養並向 下扎根,讓孩子在不良行為出現與受人影響走偏前,先建立其良善正直的價值觀,

為自己的表現選擇及負責,所以研究者期許能把握小學階段這個品格形塑黃金 期,循循善誘,培養孩子好品德與判斷力,幫助他們邁向積極自信的未來,成為 一個自愛且受人尊重的公民。

(三)合作互助

人不可能離群索居,生活於人組成的社會,與人接觸和合作無可避免,也唯 有凝聚才會產生力量,力量集結造就希望。歷史上有名的蘇秦提議戰國六雄合縱、

春秋時期虞國和虢國唇亡齒寒的故事等,在在說明與驗證了合作的重要。反觀現 代,孩子生得少,甚至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人際互動機會少之又少,以自我為中 心,缺乏團結的精神,因此,研究者在班級實施分組學習與小組競賽,藉此讓孩 子瞭解一個人無論有多少才華與成績,只要他無法與他人一同合作或融入團體

87

中,日後絕不會有所成就,希望能讓孩子學會溝通、接納和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

觀摩學習他人優點,互助互利,一起爭取榮譽,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

(四)閱讀推動

洪蘭(2004)曾說過:「閱讀的好處不只是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 你就你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步調在裡面翱遊,它同時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

使你的大腦不會退化。」若能從小培養閱讀習慣,不但能奠定各學科的基礎,建 構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還能藉著書籍的閱讀,自動探索智慧的寶庫,打開知識 的大門,有鑑於此,研究者相當重視閱讀的重要性,設計了一系列閱讀課程,帶 領孩子拜訪書籍,徜徉浩瀚書海,期待知識的種子與主動求知的精神在孩子心中 逐漸萌芽,成為帶得走的能力。

經過了師院的學習、經驗的累積與歲月的洗禮,身為教師,研究者深深明白 肩上的責任,是甜蜜而沉重的,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對學生有幫助的老師,幫 助他們知識的學習,更幫助他們懂得待人處事的原則,擁有良好的品格,學會視 人如己,成為溫暖幸福的人。

藉由此次的行動研究,期望能將所學理論和實務經驗結合,有效改善班級霸 凌現象,培養學童正確價值觀念,並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能成長。

五、協同研究者

行動研究強調共同合作,要達成此一目標,需要實際工作者與其他專家或一 同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的成員共同參與研究,形成一個合作的研究團體,這也是行 動研究被稱為合作行動研究的原因之一(蔡清田,2000)。換言之,個人的思考與能 力有限,易陷入自我矇蔽而不自覺,過程中若能尋求協同研究者,藉由他們的回饋、

行動研究強調共同合作,要達成此一目標,需要實際工作者與其他專家或一 同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的成員共同參與研究,形成一個合作的研究團體,這也是行 動研究被稱為合作行動研究的原因之一(蔡清田,2000)。換言之,個人的思考與能 力有限,易陷入自我矇蔽而不自覺,過程中若能尋求協同研究者,藉由他們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