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繪本教學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繪本教學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本研究以繪本為媒介,引導學童建立良善的價值觀與正確的同理心,改善霸 凌現象,故本節將探討繪本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以下針對繪本的源流發展與 意義內涵、繪本的特質、繪本的教育價值加以探討。

壹、繪本的源流發展與意義內涵

一、繪本的源流發展

繪本的起源中西有別,中國早在約西元十三世紀的宋朝有兒童圖畫書的記 載,西方則在西元十七世紀,出版了以兒童為主要讀者的圖畫書。

捷克教育家康米紐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於一六五八年創作出西 方國家中的第一本圖畫書,書名為「圖畫世界」,以孩子為閱讀對象,透過德文與 拉丁文及繪圖的方式傳達日常生活的人事物,藉由書中實際形象讓讀者從中獲得 具體印象,娛樂童心的價值也因此顯現(何三本,2003)。十八世紀後印刷術開始發 展,圖畫故事書跟著穩定發展,因此,多數的兒童故事書在十九世紀後都附有插 圖(郭恩惠,1999)。二十世紀後,色彩和圖畫在孩子心中的份量開始被兒童心理家 及教育家注意到,除了文字以外,大量的圖畫被加入了童書中,「圖畫書」類的 書及漸漸受到正視,視為文學作品的一環,兒童文學因應而生,在文學界扮演了 舉足輕重的角色。

14

從十七世紀日本的史料「物語繪卷」中,可追溯出日本圖畫書的起源,而繪 本一詞則是自十八世紀日本喜多川哥的「花果昆蟲繪本」中發源。此一詞彙後來 被沿用於指稱兒童圖畫書與故事書,後來「繪本」漸漸成為兒童圖畫書的代用詞,

直至現今(謝依婷,2008)。

中國的第一本圖畫書是約在西元十三世紀的宋朝出現,是由張居正所編篡的 一本兒童教科書「歷代帝鑑圖說」,張居正倡導早期教育,他從強調教材應具故 事性、直觀性及趣味性,此符合兒童心理學的觀點,也能提升孩童的學習動機,

寄寓理於故事之中(郭恩惠,1999)。爾後明朝嘉靖年間,出版了一本兒童閱讀專書,

名為「日記故事」,書中運用許多插畫來說故事,遺憾的是現已失傳,後人無法 一窺其全貌(葉詠琍,1986)。

在臺灣,圖畫書的被重視及出版,可以從民國七十年後的英文漢聲出版社談 起,其出版了一套「世界精選最佳兒童圖畫書」,之後華一書局、光復、上誼等出 版社,引進世界各國優良的圖畫書,並與國內外兒童文學作家及插畫家共同合作,

一本本精心打造的圖畫書逐一誕生,為臺灣圖畫書寫下新的歷史(何三本,1995)。

圖畫書歷經七個世紀的演變與洗禮後,擺脫成人書籍的附屬品,蛻變成為兒 童量身打造的藝術品,逐漸於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二十世紀正式進入蓬勃 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家用心創作,出版社挺力支持,讀者反應熱烈,為世界的圖 畫書發展寫下燦爛的一頁,也為台灣的圖畫書領域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二、繪本的意義內涵

繪本指的是繪有圖畫的書本,書中最主要是以圖畫與文字來傳達故事的內 涵,幫助讀者了解書中蘊含的精神。以中文稱呼而言,兒童繪本、圖畫書與故事 書這三個名詞意義相似,都經常被使用。以各國名稱而論,中文「圖畫書」、英文

「picture book」與日文的「繪本」指的都是這種特定形式創作,圖畫為主,文字 為輔,甚至無字的兒童讀物,因此「繪本」一詞並無統一的稱謂,追溯繪本這一

15

詞的來源可推至美國公共圖書館兒童館藏的分類用詞繪本的定義,是指包括學前 至國小二年級學齡兒童的讀物,之後,繪本的主題日益多元,閱讀的對象逐漸擴 大,甚至跨越年齡與種族的藩籬,成了小朋友與大朋友共同的視覺饗宴。謝依婷 (2008)提到台灣首度出現「繪本」一詞是源於插畫元老鄭明進老師,他於一九七六 年在國語日報中發表「簡介日本的繪本之發展」,藉此打開國人視野,與繪本有 了正式接觸,後來他陸續發表了以繪本為主題的相關文章,使繪本一詞漸盛行,

甚至有凌駕於圖畫書的趨勢,目前國內多以繪本這個辭彙來指圖畫書,廣泛將其 應用於文學界與出版界。

繪本中的文字和圖畫的關係是平等的,兩者關係不是重疊,而是互補,以為 故事主題做補充或說明。換言之,繪本裡的「圖畫」,其角色並不是「文字」的 附屬,襯托出故事中的文字,而是圖畫與文字兩者並重,在書中的分量相當。黃 家妤(2007)發現有時繪本中的圖畫比重反而較多,甚至有的全是圖畫,完全沒有文 字,豐富的圖畫倒成為傳遞主題的要角,可見繪本中的「文字」和「圖畫」是 同 時在同一主題架構中傳達概念,只是呈現的型態不同罷了。但是,繪本與有插圖 的書(illustrated books)並不相同,林敏宜(2000)釐清了兩者相異之處,她認為繪本 是透過畫來陳述內容,畫可能是輔助文字,或是與文字對話,畫與字份量並重,

而有插圖的書,插圖的作用主要是讓正文內容更豐富或發揮裝飾版面配置作用,

讀者不一定需藉由圖來瞭解正文。

此外,繪本的素材很廣,除了常見的童話、寓言、故事外,兒歌、童詩、自 然科學等的內容,都可以以繪本的形態來表現。

閱讀繪本沒有年齡限制,不過仍以兒童為主要的閱讀對象,學齡前後階段的 兒童,有的不識字,有的識字有限,主要的閱讀方式是仰賴大人以說故事的方式 來導讀或是自行閱覽,而繪本藉由淺顯易懂的文字、美觀的圖畫讓兒童了解書中 的文字內容的圖畫所欲傳達的意境和對話,成了最合適的讀物。郝廣才(2006)提出 除文字語言外,若能再加上描述畫面,在訊息或意念傳遞時,讀者接收後,腦中

16

自然能形成視覺影像,概念也因此產生。張子樟(1998)也認為圖畫書中插畫除了有 賦予美感表現的任務功能以外,還同時肩負起鋪陳文字內容曾提到或未提到的故 事角色、時空背景或情節等有關資料的任務,甚至藉由插畫中的色彩與線條來顯 現故事的關鍵或情境。兩者的說法呼應了Kiefer(1982)曾說過的:繪本內含文字與 藝術兩種元素,作者欲傳達的訊息是藉由連續頁版面來表現,其表達方式可完全 交給圖畫書呈現,也可以圖畫與文字共同表達,顯示出繪本的藝術價值。郭麗玲 (1991)也曾提及一本優良的繪本如同美麗的天堂,兒童讀者可在此聆聽與欣賞,發 揮想像與創造力,藉繪本為媒介,兒童對文學、藝術與語言有了美好的初體驗。

綜上所述,繪本是極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幾位專家學者歸納出繪本的特色:

何三本(1995)表示有結構性、親切性、連續性及遊戲性等是一本好的繪本應具備的 特徵。陳宏淑(2003)也提出雖然兒童故事繪本的主要讀者為兒童,但也應具有完整 的情節主題、角色設定等內容,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宜分配均衡,並互相巧妙搭 配以呈現畫面情節,也就是說,應以兒童為出發點,考量兒童身心需求,編排合 適的故事劇情,再搭配圖畫文字,善用兩者的交替穿插,及活潑生動的圖畫呈現 整體故事內容。而邱亮基(2005)進一步整理出故事繪本具有以下特色:1.主題明確。

2.圖文並茂,可說是文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3.藉由圖像協助讀者加深印象,並傳 神表達書中文字。4.無論大小讀者都能對其產生投射移情作用,受到潛移默化力量 的影響。

由此可知,繪本是透過圖畫和文字相輔相成來表達其中的主題精神與情節內 容,藉此引起學童共鳴,呼應故事所要傳達的情感,進而對其內心與言行產生深 遠的影響。

貳、繪本的特質

繪本是一種講究視覺效果又深入淺出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著豐富的圖文與精 美的外觀,提供了小小幼兒接觸外界訊息的媒介,就連成人、老者都喜歡閱讀充

17

滿樂趣的繪本,深深為它著迷,可見繪本的魅力不同凡響,許多學者陸續投入對 繪本的研究,紛紛提出優良繪本應具備的特質,茲歸納如下:

一、兒童性

繪本是專為學齡或學齡前的兒童設計的書籍,所以繪本的創作者需從「大人 本位」的思考模式中跳脫出來,依照兒童的身心發展特質,給予適合其年齡與程 度的故事內容(林真美,1999)。繪本在文字內容方面要以兒童的理解程度為主,朗 讀起來有韻律感與口語感為佳,也要適合兒童的發展與需求,題材是他們所關切 的事物(林碧蓮,2010)。而在插畫方面則要將兒童視覺心理適應及表現納入考慮,

以繪本中鮮明、有趣、動感等的特質來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並輔以文字表達(林 敏宜,2000)。換言之,善加運用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外觀與內容以及簡潔扼要、

活潑精彩的情節,成就一本專為兒童打造的好繪本。

二、文學性

馬景賢(2000)認為許多好的繪本,其內容只有一幅圖或簡單一句話,其中卻蘊 含了深刻哲理及文學寫作理念,可見繪本未必需要多言。楊理淑(2006)也歸納中外 學者的看法提出繪本具有七種特質,其中一特質「寫作風格多元」指的是繪本的 寫作方式除有故事結構、主題觀點、人物設定、情節安排、明喻隱喻等文學要素 外,押韻、修辭和直鋪倒敘等特殊的文學寫作技巧也包含其中,展露了繪本的多 元寫作風格與文學價值。由此可知,繪本的主要讀者是兒童,內容要考量他們的 識字能力,又必須兼顧文學內涵,可說是集精華於一身的文學作品。

三、傳達性

兼具語文和視覺傳達兩種方式是繪本這類文學作品的特性之一。繪本透過文 字敘述與圖畫彩繪,整體的連連貫性、結構性與節奏感提升,形成所謂的圖文並 茂,也是「畫中有話,話中有畫」精神的最佳體現(林敏宜,2000)。另外,繪本的 作者常經由各種詮釋技巧、創作方式凸顯主題,以傳達出對生活態度、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