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對象

本節將就本研究進行教學行動的學校、學生、研究者本身及協同研究 教師加以描述說明。

一、教學學校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擔任教職工作的台北縣某國小,為行動教學學校,

該校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座落在台北縣板橋市,全校共 105 個班級,學 生人數約 3150 人 ,為板橋區的大型學校,常有越區就讀的學生前來就讀,

家長學歷大部分為大專、社經地位普遍為中產階級,大部分家長關心孩子 的成績表現。

學校有科學勵進會社團,科學勵進會常做野外植物觀察活動,學校內 有校園濕地,每學期皆有濕地相關的教學活動。研究者任教該校7 年以來,

多與此相關的探究活動。該校學生並未曾在學校接觸與科學遊戲相關活動。

該校「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任用方式,以配課方便為取向,通常由 兼任組長工作的行政教師擔任,或不願意、不適合擔任導師的教師任教,

並未以教師所學或專長興趣考量。或許是因非教師的專長、興趣,再加上有 課程進度的壓力,且家長很關心孩子的成績表現。與該校自然科教師非正 式訪談發現,該校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上課方式大多依照課本及教學 指引的編排內容進行,以獲取學生好成績為優先考量;為了爭取更多的時 間考前複習,教師經常趕進度,遇到課本上安排的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按 照既定的步驟進行,並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做額外的實驗。據研究者觀察及 與導師、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任教師討論,認為除了科學勵進會的成員外,學 生的科學學習多為求高分、進名校,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只為獲取好成績,

科學學習興趣普遍低落。

二、教學對象

本研究教學活動設計,設定實施對象為五年級學生。幸福國小五年級 有17 個班級,各班人數平均在 30~35 人。學校編班是依照學生在中年級時 的領域學習成績,採用 S 形編班。由於研究者任教一年級,並未擔任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而商請願意配合的老師,在不影響原班教學進度 的上課時間,進行本研究的教學活動。此3 個班級即為可配合研究的班級。

教學行動採三階段進行,除了符合行動研究的行動循環歷程,提供研究者 逐步修正教案與改善教學的目的外,亦提供研究者在日後將科學遊戲融入 教學的實施形式參考。

三、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教育背景與理念

研究者於民國89 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修業完畢國小教育學 程與心理系學分,於該年踏入國小開始教學生涯,擔任2 年中年級導師、6 年低年級導師,小學任教年資為第 8 年。其間曾擔任學校輔導老師 3 年,

而後擔任低年級導師,生活領域課程為必須教導的課程之一,研究者高中 時為自然組學生,對於低年級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並不陌生,但常思索如 何引導學生科學學習與思考,因對自然科學具濃厚興趣,故目前進修於台 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加強第二專長,希望學業完成後,

能發揮所長。

研究者曾在桃園縣龜山鄉某國小任教,現為板橋市某國小低年級導 師,相較之下研究者感受到板橋區的家長很重視學生的成績表現,越高年 級學生的課業壓力越大。研究者始終相信成績不是唯一,成績 100 分不代 表未來是 100 分,能影響學生久遠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只要學生保 持高度興趣與好奇,生活處處是學習,研究者希望藉由「科學遊戲」引燃 這份興趣與好奇,期望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能主動建構知識,樂於學習,

並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二)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

本研究是因應研究者個人教學實務需求的教師行動研究,研究者本身 即是研究工具,同時亦是資料收集分析者、教學活動設計者、教學者與觀 察反省者。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主要工作包括:蒐集分析及探討相關文獻、

自坊間科學遊戲書籍聚焦出設計素材、與協同教師共同開發問題解決任 務、設計教案、實施教學、分析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

在教學活動設計修正後,研究者邀請任教學校之四位教師擔任協同觀 察教師,在觀察教學活動中,對於教學活動歷程、教學活動設計及研究者 之教學表現給予意見,以作為研究者修訂及改進之依據。協同觀察教師以 兩人為一組(丙教師跨階段參與第一、二、三階段),在三個階段的教學 中進行課堂觀察,其背景資料如表 3-3-1。

表3-3-1 協同觀察教師之背景資料

教學活動階段 協同教師編號 職稱

第一階段 乙(第二單元)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 一年級導師

第二階段 丙 丁

一年級導師

第二階段班級導師 第三階段 丙

一年級導師

第三階段班級導師

因本研究之教學活動設計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相關,故邀請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擔任協同觀察教師乙,對於課程較為瞭解能做較深入的 協同觀察並給予意見。協同教師丙雖然目前教授一年級導師,但有生活科 教學的經驗,且丙老師畢業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數理系,具備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專業知識。研究者邀請丙教師擔任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 段之協同觀察教師,比較研究者在三個階段的教學表現,以瞭解研究者在 本研究之教師專業成長。再邀請研究對象之班級導師為協同觀察教師丁、

戊,因考量到班級導師較為瞭解學生,能比較出學生在參與本研究課程及 其他課程的表現有何差異,其意見具有參考價值。協同教師的參與可激盪 出更多創思並減少研究者個人知識和思考的盲點,以提昇研究品質。個別 介紹如下:

(一)甲老師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任教年資20 年,自然科教學年資有 13 年,目前為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曾獲教育部優良教師表揚。對 生命科學有深厚興趣,常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學生與分享經驗。甲老師在本

(二)乙老師

畢業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任教年資11 年,自然科教學 年資 5 年,是幸福國小科任教師教師主任,同時也是幸福國小科學勵進會 的指導老師。乙老師經研究者的設計科學遊戲教案時,對科學遊戲感到興 趣,便答應協助研究者開發「問題解決任務」、觀察教學活動,且考量乙 老師對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及能力較為瞭解,對教學成效會有較客觀、具 體的意見,故邀請其擔任本研究第一階段第二單元教學行動之教學觀察者。

(三)丙老師

畢業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任教年資 2 年,目前為一年 級導師,對自然科教學很有興趣與熱忱,熟悉自然科教學理論與方法,若 能參與行動研究,對教學成效、研究者的專業成長會有較客觀、具體的意 見,故邀請其擔任本研究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教學行動之教學 觀察者。

(四)丁老師

畢業於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系,而後就讀新竹師範學院國小師資班,

任教年資 7 年。因考量到班級導師較為瞭解學生,能比較出學生在參與本 研究課程及其他課程的表現有何差異,其意見具有參考價值,故邀請其擔 任本研究第二階段教學行動之協同觀察教師。

(五)戊老師

畢業於私立東吳大學經濟學系,而後就讀屏東師範學院國小師資班,

任教年資 5 年。因考量到班級導師較為瞭解學生,能比較出學生在參與本 研究課程及其他課程的表現有何差異,其意見具有參考價值,故邀請其擔 任本研究第三階段教學行動之協同觀察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