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主要了解光明國小推動「火炬計畫」理念形成、推動策略,並了 解其推動過程與困境,以及家長、學生的迴響。採取個案為主的研究方法,並擬 以訪談法和觀察法進行資料蒐集。

光明國小執行火炬計畫之個案研究

1. 文獻分析

2. 台灣新住民子女教育相 關現況

3. 台灣新住民與子女的教 育難題

4. 「火炬計畫」方案流變

1. 觀察 2. 訪談 3. 文件分析 4. 省思筆記

1. 校長訪談資料 2. 承辦人員訪談資料 3. 教師訪談資料 4. 學生訪談資料 5. 家長訪談資料 資料分析整理,輔以文獻

比對

依據訪談及文獻綜合各方意見,勾勒學校執行樣貌

壹、 個案研究法

一、個案研究法之特性

Yin(2003)說明個案研究是針對如何(how)或為什麼的研究策略,尤 其是當研究者的研究焦點是關切發生真實生活情境脈絡下的現狀,便可以使 用個案研究(引自馮朝霖譯,2001)。

二、採取個案研究之緣由

火炬計畫在官方統計舉辦次數、參加人數皆說明受惠人數眾多,但是受 惠的實際狀況卻不是數字可以說明的。在加上此計畫企圖營造出多元文化融 合的景象,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更非數字可以說明的。有感於各界關注此計畫 大多停留在片面的數字及既定的刻版印象,本計畫希望藉由研究勾勒出學校 推動計畫的「真實」故事,讓相關人員更加了解其內涵意義,或引發想法。

貳、 訪談法

自質的研究中,訪談通常是兩個人(有時更多人)之間有目的的談話,尤其 其中一個人(研究者)引導,蒐集對方(研究對象)的語言資料,藉以了解研究 對象如何解釋他們的世界(黃瑞琴,2004),並從資料歸納、對照過程,逐漸浮 現出行為的模式,而不是研究者預先設定好的(潘淑滿,2003)。本研究藉由半 結構式、結構式探尋標地人員及內部人員對此計畫各方面的看法,詳述如下:

一、學校相關人員

採取半結構法,訪問對象能流利表達自己的意思,使用半結構法,讓訪 談流程不至於偏失方向,也可以讓受訪者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家長、學生

採取半結構訪談法,因為學生因為年紀小有的也許沒有辦法流暢的表達 意見,加上新住民的語言能力每個人不一,故利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在訪談

中逐步確認對方所言之意,讓學生、家長能以比較放鬆的狀態下回應研究者 的問題,讓研究者可以藉由受訪者回答的多面性,建構出受訪者的感受。另 外,由於光明國小實施火炬計畫時並未區分身分別,而是全體性的推動,因 此在邀請訪談的對象包含新住民與一般家長,學生部分則包含新住民子女與 一般學生。

參、 觀察法

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而參與觀察的使用,更是研究這在社會 調查中的主要工具(Burgess, 1995; 蔣斌,1988)。Bogdewic 也認為研究中若需要 了解過程、事件、關係、社會環境的背景脈絡,就需要選擇觀察法(引自嚴祥鸞,

1996)。為深入個案的背景脈絡,需採用觀察法來了解。

一、從「觀察─參與者」

Jorgensen(1989)提及,以參與觀察法進行的個案研究,即是企圖以研 究問題的方式,對現象進行廣泛及徹底的描述(引自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研究者藉由在光明國小執行火炬計畫期程中參與相關活動,並在活 動當時利用相機、文字記錄。活動結束後,利用時間寫下省思筆記,作為一 位「觀察者─參與」的角色進行研究,藉以探究光明國小在運作時對火炬計畫 理念的詮釋。

二、觀察時間

為了解光明國小如何執行火炬計畫,自 101 學年度開始申辦即觀察如何 推動實施計畫,發現問題後,參照蒐集文獻,持續進行觀察。

三、觀察工具

(一)影像蒐集

以允許比較、分類、分析及釋義,和文字或書寫的紀錄相似(引自王昭 正、朱瑞淵譯,1999)。有時候文字不能鉅細靡遺的傳達當時的情景與 感動,故以影像拍攝相關活動、學生作品做為佐證資料。

(二)省思筆記

研究者本身就是一項工具,所有的意義都必須透過這項工具而獲 得,而且研究者不但型塑了研究,也被研究所型塑。自我反思不但不被 視為是一種缺點或限制,反而被視為是一種有價值,或是有益處的事物。

研究者為求記錄活動當下感受,除用影像外,利用研究者自身觀察,

將當天與他人交談的對話紀錄下來並把心中所感用文字書寫出來,以便 往後分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