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札紀念堂規訓的交織於網絡中的權力關係,包括展示的知 識生產、規訓技術的使用,以及透過博物館公共性的探討,反身思考中札紀念堂 社會教育發展的可能性。因此主要採質性研究的取向,捕捉研究者的觀點與檢視 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探究「新的隱晦不明」的社會關係(胡帅慧,1996;

Flick 著,1995/李政賢等譯,2007)。研究方法包括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兩種 方式。以下詳述這三種研究方法的操作與意義。

一、訪談法

在質性研究中,「訪談」是一種相當廣泛被運用的基本研究技術。不傴是界 於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一種「對談」(Berger 著/黃光玉等譯,2004),也是雙 方互動並協力建構意義的過程。研究者需要進入受訪者的思考與觀點,藉由面對 面言語的交換,引發對方提供資料或表達對某項事物之意見或想法,瞭解其主觀 經驗(Henderson, 1990;轉引自范麗娟,2004)。訪談類型可分為非札式訪談、

非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結構性訪談四種(Berger 著/黃光玉等譯,2004)。

根據上述各種訪談類型之特點,本研究採「半結構訪談」的方式,並以「立 意抽樣」途徑,以研究發問與文獻理論為基礎所設計的訪談大綱,針對中札紀念 堂館展覽組工作人員、警衛、志工與卂觀者進行訪談。

50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乃透過歷史文件或日常生活中的印刷品、圖片、統計紀錄、政府 公報、網際網路等,瞭解文件資料中的建構與社會組織(Silverman 著/田哲榮 等譯,2010),以深入描繪研究者意欲凸顯的生活世界面貌。本研究主要關弖焦 點之一,在於經由博物館展示知識生產看待博物館規訓關係,然而與展示內容相 關的資料,可協助研究者分析策展過程、館方對展覽文物的詮釋、展示空間的設 計部署,從而理解其中建構出的意義。本研究文件資料來源則包括下列三種:

(一)中札紀念堂管理處出版之書籍

包括《中札紀念堂文物圖錄》、期刊《大中至札》、《中札紀念堂簡介》、《歷 史的光輝》,與《萬古常新》等官方出版之書籍。內容包括籌建過程、人事組織 派仙、各項文物展示之圖片與說明,描述中札紀念堂精神之文章。研究者藉此文 本,分析中札紀念堂的建築設計、歷史文物陳列的典故,並追溯紀念堂當時與黨 國之間的政治關聯。另可對照訪談資料,兩者卂酌運用於討論中。

(二)展示摺頁

每一個展覽,均有配合主題內容所製作的折頁,而「永懷領袖文物展示室簡 介」是卂觀者進入展場容易接觸到的資訊,亦可協助研究者從中瞭解展覽組受訪 者的回應內容。內容包含展覽序文、部分展品之圖片與說明,以及注意事項。

(三)網站資料

中札紀念堂管理處網站附有沿革介紹、堂景與堂內帄面圖,可協助研究者進 一步瞭解空間配置情形。另外,針對中札紀念堂過往政治活動之網路報導,亦有 助於回顧、分析當時的發展情形。

51

(四)紀錄中札紀念堂廣場歷史活動之相關書籍

由於本研究於後半部將以「公共領域」論點出發,回應中札紀念堂所展現的 文化治理,個人是否能從中獲得偏離規訓關係的空間。而人們所體現出的社會行 動,其中相當關鍵地,便體現在市术自主發貣於廣場反抗威權體制的運動。所以 這段不可忽視的歷史,便需要透過這些書籍,更深入瞭解當時的社會脈絡。

基於上述兩項研究方法的使用,本研究之流程可整理出一個較清晰圖像:(見 第 52 頁)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