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量化與質性方式進行研究。在量化設計方面,欲瞭解學生經由實 驗課程教學後產生的學習效果,包含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接納與互動態度及 社會文化的認知程度上,是否有正負向的改變。在質化設計方面,則是深入了解 實驗課程對於學生產生哪些方面影響。茲將兩種研究方法之設計,分別詳述如下。

壹、量化研究設計

本研究是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非隨機對照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理由是若採 用隨機方式安排實驗組與對照組,一定會打破原有的班級結構,造成學校行政上

極大的困擾,因此為配合現實條件的限制,採用控制較不嚴謹,非以隨機取樣及 隨機分派的方式形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故兩組的特質與條件未必相等,但實施方 便的設計形式來進行。茲將與本研究有關的變項說明如下:

一、實驗設計

在教學實驗前先使用自編式問卷,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實施前測,接著對實驗 組進行為期十一週「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之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對照 組仍接受原一般「綜合活動領域」規定之課程,待實驗教學完畢之後,兩組學生 均接受後測,並比較兩組在後測之分數差異。實驗設計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實驗設計表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N=30) Y1 X1 Y2 --- 對照組(N=30) Y3 X2 Y4

表中分隔兩組的虛線表示兩組的特質與條件並非相等,表中的英文字母「X1」

代表實驗處理,進行「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之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X2」

代表對照組進行一般「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學,「Y1」和「Y2」代表實驗組的前測 和後測,「Y3」和「Y4」代表對照組的前測和後測。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所要實驗處理及控制的變項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本研究的自變項即為實驗處理,分別為:

1. 實驗組: 接受本研究所設計的「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之多元文化課 程」教學,包含九個單元,共十一課。

2. 對照組: 接受一般「綜合活動領域」規定之教學課程。

(二)依變項:包含受試者在「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 驗」的後測分數,以及「課程意見調查表」的百分比數,茲分別敘述如下:

1. 新移民族群印象: 是指受試者在「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中「新移民族群印象」

的得分。

2. 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是指受試者在「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中,「新移 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的得分。

3. 新移民族群文化:是指受試者在「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上的得分。

4. 課程意見調查:是指實驗課程結後,實驗組學生填寫「課程意見調查表」,呈現 對課程的喜惡感受、上課方式、及教學者的看法,以百分比方式進行分析,作 為實驗課程設計與教學的檢討。

(三)控制變項:

1. 本研究樣本視為同質。

(1)年齡:本研究的受試者均為國中二年級的學生。

(2)智力:本研究的受試班級學生,是依成績高低以 S 型的方式公開編班,

故均為常態編班,因此在智力上視為相等。

2. 前後測的實施,均由研究者進行,以利求測驗情境的一致。

貳、質化研究設計

質化研究設計是採取參與研究、半結構訪談與文件分析,茲分述如下。

一、 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是源自人類學者的田野工作,經過長時間進入一個固定的場所,與

當地人們深入而密切的接觸,並保持專業距離,觀察人際間的互動、特殊事件的 發生與開展,藉著參與觀察的機會,探究研究對象的信念、恐懼或期望,有系統 的做成資料(周德禎,2001)。整個教學歷程中,研究者是課程規劃執行者、實際 教學與研究者,將課程實施時的教學流程、上課方法、學生反應、動作、師生間 的對話等情境,進行系統性的觀察與記錄。

二、 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是指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做開放式、較深入的訪問談話,藉此獲 知研究對象感覺和看法,目的是針對特定問題蒐集深入、詳細、完整的資料。本 研究中的訪談對象分為兩類,如下說明。

第一類訪問的對象,是具有新移民身份的兩位學生,在長期觀察中發現,這 兩位訪問對象的行為模式與困擾很相似,都不太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族群背景,

也討厭同儕問起此類問題,家長座談會時也不曾邀請母親參加,再加上學業成績 與人際關係表現不是很理想。故此,這兩位學生在課程實施後的改變,受到研究 者相當的關注。第二類訪問的對象是從態度改變較大的學生中挑選四位,及隨機 抽樣四位同學,男女均各四位。故受訪學生共有十位,訪談皆是採半結構式一對 一的形式,研究者以事先設計好的訪談大綱為依據,訪問時間於課程實施完畢後 進行,共 40 分鐘,訪談目的是盼望瞭解課程實施後,個人對新移民族群文化認知、

族群印象、與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改變的歷程與學習收穫。

訪談地點皆是在團體諮商室,環境安靜清幽,無電話及其餘學生打攪,易於 放心的暢所欲言。訪問過程中徵得訪談者的同意後,將訪談內容用錄音筆做全程 錄音,並根據事先擬定好的半結構性大綱,進行訪談。並輸入電腦形成逐字稿,

待訪問文字校正潤飾完畢後,再給予受訪者檢核並簽名,以求資料的正確性與有 效性。

三、 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主要用途是檢驗和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如果發現文件、觀察 或訪談所得的資料互相矛盾,研究者必須進一步探究。為了豐富地描述場所和人 群現象,可藉由各種不同蒐集資料的方式,檢核研究是否發現真實的現象,以增 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黃瑞琴,1996)。本研究文件分別加以敘述如下。

(一)、教學觀察省思日誌

教學觀察省思日誌的目的,是避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疏忽資料的紀錄,在教 室後方架設攝影機,拍攝活動過程,並在活動結束後輸入觀察資料。因有錄影所 以可將學習內容、教學流程、學生反應、動作、師生間的對話等情境,豐富的描 述記錄。其次,是研究者在課程設計與運作時,自身的感受與教學省思經驗,寫 下個人的意見,不斷省思探究,改進教學技巧,以期增加教學成效。

(二)、學生學習單

每一個單元結束時,研究者會發一張學習單,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經 過沉澱思考後,寫下這堂課自己表現最好的表現、待改進的地方或最大的收穫。

根據學生在學習單的回饋與建議,把在課堂中所遺漏的地方加以補充,或作適度 調整。研究者對學習單進行批閱,依據學生的回答,在評析空白處打上分數、日 期及寫下評語,並進行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