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Copied!
2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純敏 博士. 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以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例. 研究生:高婉貞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二月.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 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 謝 誌 我最想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黃純敏老師。 對於我這樣一個固執的學生,老師總是以無限的包容與耐心,聆聽我那不成 熟的見解,以一種嚴謹卻不失鼓勵的態度指證我的缺失。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 受益於老師寫作技巧與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看見了「那一份對 學生不肯放棄的愛與堅持」,翹首期盼著每一次的約談後,學生能在論文的寫作 表現上,可以更傑出與優秀。論文完成之際,真想大聲地跟純敏老師說聲:「老 師,這一路有你真好,謝謝您」!這份師生恩情永銘於心。 此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王采薇老師與高新建老師,在課務繁忙之餘,不乏 舟車勞頓之苦,參加學生的論文口試,並提供諸多指正和寶貴的建議,使論文內 容更加以完整、豐富。 論文口試結束後的隔一天,回到學校上課時,我那一群可愛的學生,迫不急 待的前來,詢問老師是否順利過關。獲知好消息後,班上傳出歡天喜地的呼聲。 孩子們﹗謝謝你們認真積極的參與實驗課程,留下許多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寶貴經 驗。當然,不能忘記研究所的同窗好友忠三、建鴻與碧珍,在論文寫作期間,受 到困難與沮喪時,彼此的鼓勵與扶持,這份同窗之情歷久彌新。 最後,感謝我在故鄉的家人-大哥、大嫂與大姊,在這段漫長的求學期間, 體諒我因無數的週末進修,無法常回家探望的虧欠。更謝謝我那年邁的母親,您 的代禱與溫暖的關心,支持我度過了無數與論文奮戰的漫漫長夜。回首時,要感 謝的人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寫下,由衷的將神的祝福分送給我所愛的師長、同學 與學生們,一切應心,萬事如意。. 茲將這本論完獻給我一生的摯愛-逝世多年的父親,願他能以我為榮。. I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4) IV.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5)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設計一套以新移民族群為主題的多元文化課程教 材,並進行實驗教學,以瞭解課程對於增加學生的新移民族群社會文化認知,改 變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刻板印象,增進與新移民族群的接納與互動關係是否有影 響,並檢討其適用性。實驗教學的對象為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實驗組 30 名,對 照組 30 名,依據前、後測 t 考驗的統計分析,以及學生在學習單的回饋與訪問 資料,歸納主要發現如下。 實驗課程與教學的學習效果,呈現積極正向的發展,包含實驗課程與教學提 昇學生對新移民文化的認知程度,幫助學生勇於承認並轉變對新移民族群負面的 形象,願意以友善的態度接納新移民族群,並主動發展良好的族群關係。班上兩 位新移民學生的族群文化認知與人際關係,也有明顯的進步。至於課程與教學部 分,從學習意見調查表分析,得知實驗課程深受學生的肯定與喜愛。喜歡的理由 包含豐富的課程內涵,增進學生對其他文化尊重與包容,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為不 同族群學生擴大學習機會,小組合作表現的評分增進良好的族群互動關係。 課程實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方面,包括:一、高難度的課程內容較難達 到學習目標,在面對文化不利地區之學童,建議使用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多舉 實例來說明,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族群議題的能力,建構自己的知識觀。二、 少數學生在課堂上喜歡起鬨,影響他人發表的意願,影響教學成效,故培養尊重、 接納他人意見的班級氣氛,還須投注更多的心力去營造。三、課程設計中社會行 動的份量顯得不足,僅讓學生將上課心得投稿至校刊,未能把握機會,讓學生採 取更積極的行動,如投稿至報社要求編輯改進、走進社區關懷新移民等。四、針 對新移民題材作為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之專業知能不足,應多進修充實多元文化知 能。五、偏遠學校教學設備不足又太過老舊,若能更新添購攝影器材,對於教學 過程的紀錄,會有更多的幫助。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首先對學校的建議,包含:一、 國民中學應利用彈性課程積極推展有關新移民族群之多元文化課程。二、綜合活 動、藝術與人文與社會領域教材編製應增加新移民族群相關內容。三、教師進修 應納入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教學專業與輔導知能。其次,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建 議,包含:一、課程教材編選應重視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發展。二、教學時間應充 裕可加深思考與自我反省的程度。三、教學活動設計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使學習豐富多元。四、教學資源應善用社區和家長之人力,增加課程的深度與廣 度。五、課程評鑑應該採質量並重的方法,交叉驗證以確保研究結果的一致性。 關鍵字:新移民族群、多元文化課程、刻板印象、族群接納、族群互動. V.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a new immigrant communities to the theme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teaching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for the increase in new immigrant groups of students socio-cultural awareness, to change the students to new immigrant groups stereotype , the promotion and acceptance of new immigrant groups whether it will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and a review of its applicability. The obj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the country in second-grade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ontrol group 30, based on pre-and post-test t 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students in single study feedback and access information, summariz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ffects, showed a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for the new immigrant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o help students to recognize and change negative groups of new immigrants to the image of a friendly attitude of willingness to accept new immigrant groups, and took the initiative to develop good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 groups. Class two new groups of immigrant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re have been noticeable progress. As par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rom the study analysis of survey forms and was inform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s are very popular with students definitely love. Like grounds contains a wealth of curriculum content, students of other cultures to promote respect and tolerance,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to exp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eam perform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strategy, including: 1, difficult course content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study objectives, in the face of disadvantaged areas of school cultu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step-by-step guide the way to cite examples to show that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that the ability of group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concept. Second,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like the booing, the impact made by the wishes of other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y develop respect for and accept the views of others Class atmosphere, V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7) but also betting more energy to create. Thre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weight of social action inadequate, only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classes Contributors to the school magazine, failed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ake more positive actions, such as the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to the newspaper editor improvements, new immigrants into the community care, etc. . Fourth, for new immigrants as a multi-cultural theme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hould be more multi-cultur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study further. Fifth, lack of teaching equipment in remote schools are too old, can update the acquisition of photographic equipment, for the record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re will be more help.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s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the school's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First,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a flexible curriculum of the new groups of immigrant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econd, the integrated areas of activity should be increased with a curriculum developed by the new immigrants groups relevant content. Third,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o enhan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Secondly,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First, select and edit course materials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Second, teaching should be ample time for reflection and to deepen the degree of self-reflection. Thir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must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so that the rich multicultural study. Fourth,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human communities and parents to increas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urses. Five,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adop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cross-validation to ensure consistency of research findings.. Keyword: new immigrant group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tereotypes, ethnic acceptance, ethnic interaction. V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 VI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9)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族群偏見相關概念及重要理論………………………… 13. 第二節. 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偏見之分析…………………… 21. 第三節. 新移民族群議題及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原則與教學策略……………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8.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1.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72. 第八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73. IX.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0)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 75. 第二節. 課程設計模式…………………………………………… 77. 第三節. 課程目標………………………………………………… 79. 第四節. 課程內容………………………………………………… 81. 第五節. 教學過程………………………………………………… 93.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的認知…………………… 115. 第二節. 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印象………………………… 121. 第三節. 國中學生與新移民族群的接納與互動………………… 127. 第四節.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的學習結果… 133.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省思…………………………………… 1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2. 後 記 ………………………………………………………………. 15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62. 西文文獻……………………………………………………………. 167. X.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1) 附 錄 頁次 附錄一 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 170 附錄二 專家效度徵詢學者一覽表………………………………… 174 附錄三 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 175 附錄四 學生課程意見調查表……………………………………… 178 附錄五 教學觀察省思紀錄………………………………………… 181 附錄六 一般學生訪談大綱………………………………………… 182 附錄七 新移民學生訪談大綱……………………………………… 183 附錄八 訪談同意書………………………………………………… 184 附錄九 訪談回饋函………………………………………………… 185 附錄十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前後測對照表. 186. 附錄十一 教案設計………………………………………………… 189 附錄十二 學生上課手冊(內含課程學習單)……………………… 216 附錄十三 課程活動照片…………………………………………… 270 附錄十四 學生學習單 ……………………………………………. X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71.

(12) 表 次 頁次 表 2-1. 新移民女性論文各類議題統計表 …………………………. 28. 表 2-2. 新移民子女論文各類議題統計表 …………………………. 28. 表 2-3. 新移民女性論文研究方法整理摘要表 ……………………. 30. 表 2-4. 新移民子女論文研究方法整理摘要表 ……………………. 32. 表 2-5. 新移民女性論文研究結果摘要表 …………………………. 35. 表 2-6. 新移民子女論文研究結果摘要表 …………………………. 37. 表 2-7. 多元文化理論實施各學習領域課程相關研究摘要表 ……. 41. 表 3-1. 實驗設計表 …………………………………………………. 58. 表 3-2. 新移民族群印象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 ……………………. 63. 表 3-3. 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量表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 65. 表 3-4. 資料編碼代號一覽表………………………………………… 70. 表 4-1. 課程單元與主要概念對應表………………………………… 90. 表 4-2. 課程實施時間與日期一覽表………………………………… 93. 表 5-1.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 t 考驗表 119. 表 5-2.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 t 考驗表 119. 表 5-3. 實驗組學生答對題數之前後測比例分析表 ………………. 表 5-4.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新移民族群文化測驗後測 t 考驗表… 120. X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20.

(13) 表 5-5.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前後測的 t 考驗表……… 125. 表 5-6.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前後測的 t 考驗表……… 125. 表 5-7.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後測的 t 考驗表 126. 表 5-8.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前後測 t 考驗表… 132. 表 5-9.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前後測 t 考驗表… 132. 表 5-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後測 t 考驗表 132. 表 5-11.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成績對照表.. 表 5-12.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前後測對照表……………… 136. 表 5-13.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前後測對照表……… 136. 表 5-14. 學生對整體課程喜愛程度調查表…………………………… 138. 表 5-15. 學生對整體課程喜愛原因調查表…………………………… 138. 表 5-16. 學生對整體課程不喜愛原因調查表………………………… 139. 表 5-17. 學生對課程個別單元喜愛程度調查表……………………… 140. 表 5-18. 學生對課程個別單元喜愛原因一覽表……………………… 141. 表 5-19. 學生對上課方式的喜愛程度調查表………………………… 143. 表 5-20. 學生對研究者教學態度滿意度調查表……………………… 144. XII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34.

(14) 圖 次 頁次 圖 2-1. 族群偏見相關變項之間的互動關係………………………… 16. 圖 2-2. 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發展階段……………………………… 4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5.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72. 圖 4-1. 課程架構圖……………………………………………………. 76. XIV.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5) 楔 子 從小出生於一個多元份子組成的家庭,但那並不是一個幸福的開始,而是一 段苦澀不堪回首的童年回憶。我的父親是外省窮阿兵哥,我的母親是屏東高山原 住民頭目的女兒,嫁給我父親時只有十四歲,父親整整大她 12 歲。我母親沒有 上過學,不會講國語,癡情的甘心拋下她的族人,將她熟悉一切連根拔起,勇敢 的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台中水湳機場附近的貿易九村。母親很快的生了四 個小孩,父親因當兵駐守別地,不能常回來,無數艱苦寂寞的日子,母親都一個 人默默的忍耐下來。 眷村的街坊鄰居因著母親的膚色、口音、身上的氣味、飲食習慣等,與外省 人的不相同,街坊鄰居在背後總是指指點點,眼光無意中流露出鄙視的意圖,這 些都成為同學嘲笑我的材料,讓我在學校抬不起頭來,十幾年來深藏在我心中都 未說出-我真是埋怨老天爺,為何讓我的母親和別人如此的不相同。當時年紀太 小,並不瞭解母親因著族群差異所帶來悲哀。因著巧合與寂寞,母親遇見住在村 邊的原住民同胞,開始染上喝酒、抽煙的習慣,最高紀錄一天四罐米酒、五包香 煙,喝醉了回不了家,我就和姊姊拖著一路嘔吐的母親回來,數不清的晚上母親 發著酒瘋,與父親吵架,這樣的日子大約維持了十年左右,直到父親突然車禍去 世,母親才突然清醒過來,但一切都太遲了。 隨著年歲的增長,到國外當過異鄉人,嚐到被人歧視排擠的滋味,那種憤怒、 沮喪,形成一種感同身受的具體經驗,慢慢體會母親當時為什麼會有這些的行為 表現。經過這段痛苦卻相當有教育性的經驗,開始反省長久以來壓抑的原住民身 份認同,並且開始能進一步的體會到我的研究對象-「新移民女性」-她們每天所 面對的偏見與歧視。誠如 Jackson(1989:17)所說「唯有從自身經驗開始,我們 才能理解他人」,我不曾當過外籍新娘,但我認為我們生命中相似的經歷,遠比 差異更富有意義-同樣為了追尋理想,離開家鄉遠渡重洋,並同樣地面對陌生國 度中的排外情緒,這樣的經歷埋下日後我對新移民女性議題研究濃厚興趣的種. XV.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6) 子。 思考當時如果學校的課程,能夠多加入一些有關原住民的貢獻與社會文化介 紹,多少能夠化解我對母親族群身分的誤解,減少對自我族群的排斥感,並增加 同學對原住民的理解與尊重,也許那一段求學的經歷,回憶起來就不會如此的苦 澀。研究者現今任輔導組長一職,接觸到不少新移民的媽媽們,在和她們的對談 中,彷彿感受到母親當年嫁到異鄉的徬徨與無助,為她們所遭遇的歧視與偏見深 感同情。因此著手論文寫作時,心裡想著那時的遺憾,不能再次發生在這些孩子 身上。積極的做法就是將這些新移民族群文化融入教材中供學生學習,藉此去除 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化解校園中因著族群差異所產生的衝突與 對立,並讓新移民學生能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恢復他們學習的興趣及自我的 信心,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一段幸福的回憶。. XVI.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7)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 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希望)在何方, 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 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 ...... (歌詞來源:鐘永豐、夏曉鵑(詞),林生祥(曲) ,日久他鄉是故鄉). 壹、研究背景 一、誰是「新移民女性」 近年來在全球化人口大遷移的趨勢中,嫁來台灣的東南亞女子日益增加,成 為社會備受關注的新興議題。這種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跨國婚姻,並非單一 的獨特現象,夏曉鵑(2004)認為全球受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許多世界經濟體 系邊陲國家的婦女,透過婚姻的方式嫁至高度發展地區,以解決其生存的問題, 在美國、日本、德國均有郵購新娘的現象存在,這種商品化的跨國婚姻是一種女 性的特殊移民現象。1970 年代開始,政府於在經濟上推動「南下政策」 ,鼓勵台商 向東南亞各國投資發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逐步形成半邊陲與邊陲依附關係,台 灣儼然成為東南亞女性爭相移民定居的天堂。台灣男性與東南亞各國女子婚配的 人數,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這些透過婚姻仲介管道與臺灣地區的男性正式辦理結 婚登記的東南亞籍女子,統稱為外籍新娘或外籍配偶。 雖然外籍配偶的人數快速增加,但政府卻一直採取漠視的態度,沒有制訂正 式的移民政策,相關法規多未能顧及其特殊處遇與權益,加上社會大眾對外籍配 偶帶有錯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使得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困難之餘,更受到心裡. 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8) 的深層傷害。夏曉鵑(2005)指出「外籍新娘」或「外籍配偶」一詞是國人慣用的 稱呼,但深究其義卻充滿了台灣人排斥第三世界婦女的心態。所謂「外籍」是帶 有排外、不被認同接納的含意, 「配偶」則是把她們視為附屬品而非獨立的人,是 以台灣男性為中心的稱呼。她們雖早有身份證,小孩都已十幾歲,可是在台灣人 的眼裡,她們卻一輩子都是外籍,並且是依附著男人沒有自主權。基於上述原因, 在 2003 年 4 月間,婦女新知基金會舉辦正名活動,讓她們自己投票決定喜歡的稱 呼,最後以「新移民女性」這個稱呼獲得了最高票,成為她們正式的名稱。 「新移民女性」一詞,泛指從國外移民至台灣的外籍女性,包含大陸與東南 亞籍的配偶。大陸新娘與台灣本是同文同種,適應問題較少,遭受到歧視的情形 並不明顯,反觀東南亞籍配偶的原生成長背景不同,來到台灣除了要適應文化上 的差異,更要學習克服語言上的隔閡,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挑戰。故此本研究「新 移民女性」是以東南亞裔的移民女性為核心對象,文字為求洗鍊,茲將東南亞裔 的移民女性及所生子女合併簡稱為「新移民族群」。 二、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在台的成長趨勢 根據內政部(2008)統計資料顯示,至 2007 年底止累計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 人數約達 39.9 萬人,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13.7 萬人占 34.24%, 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 26.2 萬人占 65.76%。不僅如此,外籍配偶所生子女入學的人 數,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教育部(2008)統計處資料顯示,96 學年外籍配偶子 女進入國中小就讀的總人數,已高達 103,600 人。由上述的數據顯示,這些生來就 帶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子女,儼然已成為學校一個不可忽視的族群。 然而,吳美菁(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所組成的婚姻家庭卻存在許多問題,共 同的特徵是老夫少妻、兩造教育程度不高、經濟能力偏低、來台適應不良、人際 關係不佳等,妥協性的婚姻關係容易造成家庭暴力,以及社會大眾對於東南亞籍 等跨國婚姻家庭的瞭解,多來自媒體偏頗的報導,往往形成對新移民女性的刻板. 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9) 印象、歧視眼光、污名化等情形。這些種種問題顯示出新移民女性注定被視為台 灣的弱勢族群。 多元族群文化可以成為台灣社會活力的來源及進步的動力,也可能演變成不 同族群之間的衝突,甚至是流血衝突。張敏華(2005) 指出社會大眾認為這些新 移民女性佔用太多社會福利資源,她們的下一代更遭受「發展遲緩」的標籤化, 導致這些新移民子女在學習過程中遭遇挫折,常被同學嘲笑排擠,因而產生自卑、 中輟、青少年犯罪,甚至在外尋求認同,加入幫派等教育問題。究竟應該如何教 育下一代,平等看待新移民族群,並與其和諧相處,這是教育界刻不容緩的事。. 貳、研究動機 夏曉鵑(2005) 指出,長期以來,新移民女性一直以負面的形象呈現,例如 在中南部的電線桿、廣告看板上,隨處可見: 「保證處女、絕不加價」、 「兩年不懷 孕,馬上退貨」、與「一年之內跑一個,賠一個」的句子,將她們描繪成一群教育 程度低落,來自貧困國家,而她們所結婚的對象則是台灣社會中低階層的男性, 並視其婚姻是破碎的,是台灣社會問題的製造者,這些的報導造成婚姻當事人及 其子女日常生活極大的壓力,甚至創傷,這些歧視的背後,隱含著台灣人未經自 省對第三世界的無知與偏見。 不僅是新移民女性遭受到種種的污名化,新移民子女也無法倖免,各種憂慮 新移民子女素質低落的論述,包括語言發展遲緩、學習表現差等報導,不論從政 治政策、教育政策或社會教育的角度來看,社會大眾直覺地將他們視為需要特別 照顧的一群,無形中將其標籤化,造成新移民子女心理上極大的傷害。 「我尊你卑」 的主流觀念深植在大眾的心中,尤其是正值國中階段建立價值觀的青少年,也學 習到這種「隱含」的歧視觀點與似是而非的印象,造成校園中新移民子女難被一 般學生「公平」看待。因此,如何去除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錯誤的刻板印象與 偏見?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0) 陳雪慧(2005))認為隨著東南亞婚姻移民人數不斷的增加,社會大眾憂慮新 移民女性會搶了台灣人的工作,擔心新移民子女發展遲緩,將拖垮了台灣人口素 質,加上媒體傾向以誇張的方式,大幅報導某些單獨的個案,造成不知情的民眾 相信這些「錯誤的印象」 ,進而對新移民族群心生厭惡,媒體無遠弗屆的傳播效果, 也在無形之中強化校園內學生「敵視」或「鄙視」新移民族群的氣氛。因此,如 何拉近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在學校每月召開的導師會議上,討論著因為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子女進入班 級,讓原本單純的班級文化結構發生了變化,層出不窮的學生管教及親師問題接 連的發生。雖然新移民子女是根據父系體制認同父親(台灣人)的族群身份,但 是因著各種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這群外籍配偶子女擁有與其 他雙親都是本國籍者,不同的社會化經驗與文化體驗。Bronfenbrenner(1979) 指 出,來自兩個不同文化結合婚姻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一般的小孩承受更多 的負面壓力,在建立自我認同的方面遭受較大的困難;此外也由於遭受社會成員 的排斥而造成適應困難或低自尊,導致心理適應失調。因此,如何提升新移民子 女的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位於台灣西部海邊的漁村,為一典型的鄉下小型學校,村 中男子迎娶東南亞籍女子的人數漸增,所生子女逐漸成長陸續進入國中就讀。這 些新移民子女常常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別人長得不一樣,或是說話的腔調,怕惹來 同儕的排擠或歧視,導致學習興趣低落,對自己的族群文化也缺乏認識。所以身 為在教育第一現場的老師,深覺如何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去認識、欣賞、尊重新移 民族群文化,實為是基層教師無可旁貸之責。 因此當研究者著手論文寫作時,自然地想到除了對新移民女性及子女在生活 上的關心外,可以嘗試新的作法,將這些新移民族群文化融入教材中供學生學習。 檢核目前國中階段的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不論是康軒、翰林、或南一的版本,. 4.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1) 分析各家版本內容後,普遍發現有關在台少數族群的介紹,多集中於原住民的社 會文化與節慶特色,至於新移民族群部分可說是隻字片語,份量極為不足,無法 使學生對新移民及其文化產生充分認識。其次,經過文獻探討發現,大部分的多 元文化課程相關研究,其課程實施的對象,主要是以國小階段的學生為主,以國 中階段的學生作為課程實施對象,則是寥寥可數。除此之外,相關研究的課程活 動設計多採貢獻模式,考慮國小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重在介紹少數族群的 慶典、文化特色,易流於表面膚淺的認識。反觀,國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成熟的 思考能力,自我中心的觀念逐漸的降低,正值角色多元認知形成的重要時期,可 以開始學習從不同的觀點,思考具有爭議性的族群議題。 綜上所述,由於現行國中綜合活動課本對於台灣的新移民族群,並沒有足夠 且深入的介紹,使學生對一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新移民族群有正確的認識,無 法走出自身族群、文化的窄小的天地,以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態度,看待不同 族群的文化差異,面對多元族群的世界。因此,如何為國中階段的學生設計一套 以新移民族群為主題的多元文化課程,是急迫需要且富有意義的。此為本研究的 動機之四。 本研究擬探討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原理原則,利用每週綜合活動領域的時段, 設計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並進行課程發展,藉此培養本校 學生正確的多元族群觀,去除對新移民族群的偏見,化解校園中因著族群差異所 產生的衝突與對立,作為發展良好族群關係的基礎,並讓具有新移民子女身份的 學生能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恢復他們學習的興趣及自我的信心。藉由這樣的 課程發展研究,希望可以對於有心從事有關新移民族群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發展 的教師們,提供發展課程與推動時的參考方式,解決教育現場的困境。. 5.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規劃發展國中階段學生適用的新移民族群及 其相關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使學生對不同族群有所認識,去除對陌生族群的刻 板印象,破除不當的偏見,以包容、尊重、接納的態度,建立平等、合作的族群 關係。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有如下三點: 一、發展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 二、分析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後,學 生的學習結果。 三、探討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實施 遭遇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貳、研究問題 為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說明如下。 一、發展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 (一)發展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時,所考 慮的設計模式與原則為何? (二)發展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時,所考 慮的學習目標與教學策略為何? (三)發展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時,所考 慮的評鑑方式為何?. 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3) 二、分析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後,學 生的學習結果。 (一)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認知的程度為何? (二)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改變的情形為何? (三)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的關係為何? (四)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的學習情形為何? 三、探討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實施 過程與困難解決之道。 (一)實施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過 程為何? (二)實施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融入國中學生之多元文化課程時,遭遇 的教學困難與解決之道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與對象方面 本研究場域位於新竹縣靠近海邊的一所小型(共九班)學校,化名漁港國中, 研究對象以八年級一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參與學生共計三十一名,但因開學不 久後,有一位同學中輟,一直未能來上學,故更正為三十位,十四位男同學,十 六位女同學。在族群背景方面,該班有兩位原住民身分的學生,沒有外省籍,客 家人有九位,閩南人數最多共有十七位,具有新移民子女身分的學生有兩位,其 7.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4) 中一位母親是越南籍,另一位是印尼籍。 二、研究課程方面 課程實施時間是利用綜合活動課,每週進行一個單元,每次上課時間為兩堂 課(九十分鐘)。課程內容為自編教材,共九個單元,分十一個課(其中第二單元 包含三課)進行,前三個單元旨在增加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的認知,提升他國 文化欣賞程度。後六個單元旨在讓學生檢視自身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與族群偏 見,同情並理解新移民在台灣遭受到的偏見與不公平的對待,進而肯定新移民對 台灣社會的貢獻,彼此能相互尊重、接納。. 貳、研究限制 一、 研究地區限制 調查漁港國中(化名)全校學生其母親具有新移民女性身份者,共計十二位, 印尼籍佔最多,共有六位,大陸籍三位,越南籍兩位,泰國籍的一位;學生為新 移民子女共有十二位,一年級有六位,二年級四位,三年級有兩位。新移民子女 人數佔全校學生人數比例為 1:22,比例不高,若能到新移民子女人數較多的國中 教學,可能會更有意義,但限於研究者的時間、經費與工作場域,只能以本身任 教的學校作為發展課程的場域。 二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者的時間受限於學校的配課堂數,無法進行多樣本的教學,僅能選取國 中二年級的單一班級為樣本,因此將限制本研究之推論性。對於可能會干擾教學 結果之個人、家庭等因素,是研究者所不能控制的,因此也可能會影響到教學的 效果。為了提升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已經對研究班級長達一年的觀察,對學生有 相當程度的瞭解,因此研究者很容易就能判斷,學生是否會出現像實驗組的「霍 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以及查覺其他因素的影響。 8.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5) 三、實施領域的限制 本研究所設計新移民族群相關議題融入多元文化的課程內容,除了與綜合活 動領域有關聯外,與社會領域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受限於社會領域配課時數 的限制(一週一節課) ,及考慮學生面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考試壓力,故無法在 社會領域課程中,融入新移民族群文化相關課程,在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成員 討論與同意之下,一致認為實驗課程在綜合活動課程的時段實施最為合適。 其次,考慮實驗組班級進行十一週的多元文化課程,是否原本在綜合活動課 程中所要傳授的知識相對被剝奪,為此,將實驗課程的單元目標與教育部頒布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逐一加以檢核,其中重視實踐、體驗、省思、尊重、 與關懷少數族群等指標相當吻合,故進行實驗課程對於達到教育部所要求之綜合 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有異曲同工,相輔相成之作用。.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便於研究之進行,研究者將相關的重要名詞加以聚焦詳述,並明確界定其 意義。 一 、新移民族群 本研究中新移民族群,包含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 「新移民女性」一詞,泛指從國外移民至台灣的外籍女性,包含大陸與東南 亞籍的配偶。大陸新娘與台灣本是同文同種,適應問題較少,遭受到歧視的情形 並不明顯,反觀東南亞籍配偶的原生成長背景不同,來到台灣除了要適應文化上 的差異,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挑戰。故此,在本研究的新移民女性,僅限於透過婚 姻仲介管道而與臺灣地區的男性,正式辦理結婚登記的「東南亞籍」女子為主要. 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6) 對象。 「新移民子女」一詞,在本研究係指國人與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女性經結 婚所生之子女。本研究的學習結果欲瞭解實驗課程對新移民子女的學習影響,所 指的新移民子女的對象,是指在實驗組班級中具有越南與印尼籍身分的兩位學生。 本研究文字為求洗鍊,茲將東南亞裔的移民女性及所生子女合併簡稱為「新 移民族群」。 二、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 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泛指國外移民至台灣的外籍女性,包含大陸與東南 亞籍配偶及所生子女,在台灣生活與適應上產生的各種問題。與新移民女性有關 議題,包括來台生活適應、家庭衝突、母職實踐遭遇的困難、自我認同、刻板印 象、社會污名等;與新移民子女有關的議題,包含新移民子女在校學業成就與生 活適應、親師之間的溝通、同儕間的關係、自我概念及刻板印象等。 本研究所指「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 ,是針對東南亞籍之新移民族群,所 遭受刻板印象、偏見、社會污名化、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對立等議題,作為課程 取材的主要內容。 三、多元文化課程 多元文化課程是一種具備多元文化教育觀念的一套課程,這套課程是動態 的、持續發展的,它依循著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擬訂教學策略、課程實施、課 程評鑑等程序進行。多元文化課程內容必須以多元化的觀點來說明社會中有關於 族群、階級、性別、其他弱勢團體等議題,並在教室中運用民主的原則來進行教 學,不只是要消除偏見和歧視,更要積極地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多元文化的理 念,使學生能成為合適的公民,以及過更好的生活(林君穎,1998)。本研究中的 多元文化課程,係指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面向的課程,不涉及多元文化課. 1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7) 程中之其他面向。課程內容包含九個單元,介紹新移民族群原鄉的社會文化,及 理解並同情新移民族群在台所遭受到的偏見與不公平的對待,進而肯定新移民族 群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彼此能相互尊重接納。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種固執、不正確、長期不變的特質,它不以親身經驗為依據, 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偏見資料,或只憑一偏之見,強加於 某一族群,否定了文化的個別差異、複雜與多元性(張春興,1989)。 本研究中「刻板印象」是指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社會文化、特質、外觀, 所抱持的認知與判斷。具體而言,以本研究課程設計的「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 中「新移民族群的印象」的分數,作為評定的指標,學生所得的分數越高,代表 學生對於新移民族群的印象,越趨於積極正面。 五、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 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係指國中階段學生,對於新移民文化價值的一種 判斷,以及對於是否願意與新移民互動來往的人際關係態度。為瞭解國中生是否 能夠接納新移民族群,尊重包容彼此的文化,發展良好友善的互動關係。具體而 言,以本研究課程設計的「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中「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 係」的分數,作為評定的指標,學生所得的分數越高,代表學生對於新移民族群 接納態度越高,越能夠肯定新移民文化的價值,願意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 1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8) 1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相關文獻資料做綜合整理,分析新移民族群在台灣的現況,並探討族 群偏見的理論,作為本研究設計國中生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 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闡釋族群偏見相關概念及重要理論,第二 節剖析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之刻板印象與偏見;第三節整理新移民族群議題及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相關研究,第四節論述國中生新移民族群相關及其相關議題之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設計原則與教學策略。. 第一節 族群偏見相關概念及重要理論. 壹、族群偏見相關概念 一、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種固執、不正確、長期不變的特質,它不以親身經驗為依據, 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偏見資料,或只憑一偏之見,強加於 某一族群,否定了文化的個別差異、複雜與多元性(張春興,1989)。 Beck 將刻板印象定義為一種先入為主的,強行將某些人的人格特質或行為屬 性加在整個團體的成員身上,長久以來這個詞充滿了負面的意義,直到 Brown 才 開始賦予刻板印象的原初概念,他認為刻板印象不是令人厭惡的,因為他們無關 好壞 ,只是一種與分類有關的信念(引自 Stroebe & Insko,1989)。 上述各學者對刻板印象的看法,少部分的學者認為刻板印象是正向與中性 的,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刻板印象是負面的,研究者認為刻板印象是有正向,也有 負向的,它是附著在我們腦海裡,幫助我們能對某種族群或事務的資訊,快速做. 1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0) 分類或歸納的一種信念。 二、族群偏見 Ellis Cashmore(1994)所彙整的種族與族群關係字典中,定義「偏見」為一 種學習來的信念與價值,起因於對其他團體不完全或不正確的認識,而產生個人 對特殊團體中成員的偏見,通常是以一種刻板印象為基礎,對他人持以負面態度。 譚光鼎(2005)認為有偏見的人常依據特定的文化、性別、宗教信仰,而給予對方 一種預設立場的判斷。如果以個人所屬的族群作判斷,則這種刻板印象就稱為「族 群偏見」 以研究偏見和人格著稱的社會心理學家 Gordon Allport,認為偏見源於拉丁 字 praejudicium,字意隨著時間產生三個階段的改變。 (一)在最早偏見就是先例的意思,也就是根據以前的決定和經驗來判斷。 (二)後來偏見這字在英文中解釋為:判斷的取得是在查驗事實前就已形成,有 不成熟或匆忙下判斷的意思。 (三)最後偏見這個名詞有代表喜歡或不喜歡的情感意味。 Allport 認為偏見就是在理由不充足之下,認為別人是不好的,只因為對方是 屬於那個族群的成員,就認為對方具有該族群不好的特質,因此就以厭惡或敵對 的態度對待屬於那個族群的人。此外,社會中的各種文化、制度與個人的人格變 項互相影響,形成個人的族群偏見(引自陳麗華,2000)。 根據上述可知,一般人通常會認為同一個族群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情 感與特質,若因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某族群抱持著不正確的的信念或判斷,所 產生的態度類化到該族群成員,給予對方一種預設立場的判斷,這種負面的刻板 印象就稱為「族群偏見」。. 14.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1) 三、族群歧視 譚光鼎(2005)認為與偏見關係最密切的就是「歧視」,將偏見用行為表現出 來的就是歧視。也就是說,偏見是屬於個人武斷的態度,一旦偏見發展為歧視的 實際行動後,就可能對某些族群造成傷害。「族群歧視」分為個別的與制度的兩種 形式, 「個別化歧視」是因為個人對某一族群之強烈而頑固的偏執態度所產生的行 為; 「制度化歧視」則是一種社會性的不公平,以制度化的方式運作,並且不斷再 製這種社會的不公平。 四、代罪羔羊 Allport(1954)指出,當內團體成員面臨挫折時,為了發洩這種不愉快的感 覺,就以某個無辜的外團體成員為攻擊對象,族群偏見經常以攻擊行為表現出來, 被攻擊的對象就成為代罪羔羊。 五、種族中心主義 種族中心主義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認為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 化發展,它強調那些非我族類的種族,無論在生理遺傳和文化內涵上都是較差而 次等的,認為自己所屬的團體,例如人種、民族或國家,優越于其他的團體,種 族主義最關鍵的因素是統治團體的權力,他們常運用權力阻止少數民族分享他既 得的利益和地位(譚光鼎,2005)。 總結上述族群偏見有關的概念,用 Kleg 的族群偏見相關變項之間的互動關係 圖,來說明族群偏見、刻板印象、族群歧視及種族中心主義這四種負面的族群關 係。由下圖 2-2 可知,錯誤的刻板印象引發偏見,偏見產生行為就是歧視,而歧 視又總是回過頭來增強原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另外,種族中心主義多半會造成 仇外症候群的產生,引發族群歧視,而歧視有反過來增強種族中心主義與仇外心 理 (引自陳麗華,2000)。總而言之,這四種負面的族群態度維持著相因相生的互. 15.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2) 動關係,是探討族群關係非常重要的一環。 偏見. 導致. 種族中心主義. 增強. 導致. 歧視. 增強 仇外症候 刻板印象. 增強 圖 2-1 族群偏見相關變項之間的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出自(陳麗華,2000:47)。. 參、產生族群偏見的重要理論 自 Allport(1954) 的“The nature of prejudice”經典鉅著後,研究偏見 與歧視的文獻,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成長。茲將 Allport、Banks、Lynch、Abound 四位學者,對族群偏見產生的原因,整理分述如下。 一、Allport 的理論 Allport 所提出六個取徑,來解釋族群偏見形成的原因(引自陳麗華,2000)。 (一)歷史取徑(historyical emphasis) 歷史取徑說明對社會衝突產生的歷史背景,必須有充分的瞭解,才能真實的 明白其現況。根據這個觀點,可知美國種族偏見的產生,是因為過去奴隸制度所 衍生的產物,族群偏見是一直不斷被增強以維繫長久以前所建立的種族宰制。. 1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3) (二)社會文化取徑(social emphasis) 這個取徑指出偏見是物質主義和進步主義者,抱持著族群中心優越感所產生 的。擁有愈多往上層社會流動、經濟成功等表徵成功物質者,越被人尊敬,缺乏 這些成功象徵的人就會被瞧不起。根據這個取向的觀點,說明偏見總是被導向位 處社會文化和經濟底層的階級的族群。 (三)情境取徑(situational emphasis) 這個取徑是以當代的社會和經濟力的觀點來解釋偏見的成因,根據這個觀點 認為偏見起因於對政治的正確性抱持支持或反對的態度,也可能根源於優惠條件 處置是否允妥等原因產生衝突所造成的。 (四)人格動力取徑(psychodynamic emphasis) 這個取徑是假設具有某些性格的人會具有偏見,此性格是因為成長時未獲得 足夠的愛、養育、照顧等,就會產生內在的心理衝突,而引發人性敵意、焦慮的 一面,對不同事物抱持猜忌多疑的態度。 (五)現象學取徑(phenomenological emphasis) 這個取徑認為偏見的產生是受到當時情境中當下的經驗所引發的,這種觀點 假設過去歷史經驗、社會的文化及人格因素,融合一起決定了當事人在情境中當 下的反應。 (六)刺激對象取徑(stimulus-object emphasis) 這個取徑認為一個人產生偏見的真正原因,要從偏見產生者本身著手。有些 人的背後動機是為獲得眾人的認同、好的名聲,有些人是生長過程中長期受到刻 板印象、代罪羔羊、順從種族規範等因素,所決定思想的模式。 綜合以上六個取徑,可以知道每個取徑強調偏見產生的原因都不一樣,但對. 17.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4) 探討偏見的成因都有其貢獻。研究者認為一個人有偏見行為的產生,不會只有單 一的原因,必定是身後諸多的原因所造成。從長遠存在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 社會制度所造成的社會情境,而逐漸被社會化塑造成個人的人格,決定以某些特 定的方式看待偏見對象。 二、Banks 的理論 Banks 解釋人之所以產生偏見的原因,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從「人格變 項」,包含挫折、宰制性需要、缺乏安全感、敵意等心理機制,都是誘使族群偏見 發生的因素。第二是從「社會文化變項」來看,包含社會規範、價值傳統、傳統 制度。這兩者變項互相交互影響,逐漸塑造成個人的族群偏見(引自林明幟, 1997)。 三、Lynch 的理論 學者 Lynch 將過去研究偏見理論相關的文獻,建立出一個更完備和動態的偏 見理論,來解釋偏見產生的過程。該理論認為偏見產生包含四個因素,也就是環 境、社會結構、文化和人格等四個面向,解釋「偏見習得的動態過程」。人格是個 人的生物特質,加上從小經由家庭中的父母教養態度及學校的同儕團體及參照團 體的力量所形塑,逐漸擴展吸收與身處於自己文化(歷史傳統、風俗、規範、意 識型態)、社會結構(社會地位、經濟基礎角色模式、權力結構、主流族群)及環 境因素(食衣、氣候地形、地理分隔)等層面的知覺與傾向(引自林明幟,1997)。 Lynch 以環境、社會結構、文化和人格等四個面向,完整的說明偏見習得的過 程,對於族群偏見的產生原因,具有非常開創性的啟示。 四、Abound 的理論 學者 Abound 整理出三種偏見形成的理論(引自林君穎,1998),其重點說明 如下。. 18.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5) (一)社會反應論(social reflection theory) 此理論解釋偏見是反映在不同階層的社會中,附屬於不同族群的不同價值。 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們是在學會社會上其他的人或媒體對他人的評價,所獲 得有關他人的權勢和地位的社會知識之後,才形成對其他團體的刻板印象。也就 是瞭解社會結構,應在態度和刻板印象形成之先。 此理論是假設幼兒是毫無偏見的,偏見是學習而來並且隨著年齡而增長。該 理論的優點是可以解釋為什麼偏見能影響好幾代,並且解釋為何社經地位低落的 人,總是會被人被歧視。缺點是該理論假設孩子會無條件的接受父母所解釋的一 切事情。後來該理論經實徵研究後遭到反對,因為該理論不能解釋個別的差異, 為何某些兒童隨著年齡長大,開始不認同父母的說法,經常喜歡外在團體而不喜 歡自己的團體的情形。 (二)內在心理論(inner state theory) 這個理論解釋偏見的產生,是內在心理產生衝突所造成,並非是社會因素使 然。這個理論將父母的角色看得很重要,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應該幫助兒童, 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情緒及消除憤怒。若只是強勢的禁止向有權勢地位的人挑 戰,兒童勢必會轉向比其弱小、無權勢的少數民族身上發洩。 這種理論非常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用偏見的態度對待他人,有些人則是用 和平寬大的態度,不同父母的養育方式造成控制情緒衝動的差異,最後形成偏見 的個別差異。此理論說明偏見不是模仿而來,乃是自我人格的問題。 (三)社會認知發展理論(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這個理論認為偏見會隨著年齡的發展不同而產生差異,因為兒童在不同發展 其對社會環境的理解不同,認知有限,而產生偏見。從皮亞傑(Piaget)認知發 展論來看偏見先是自我為中心時期的產物,然後是社會為中心時期的產物。. 1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6) Abound 亦認為偏見是在兩種發展過程中產生:(1)情感轉變到知覺面,再轉到認 知面的過程(2)從自我發展到團體,再到個體的過程。 從該理論可知,兒童對其他族群的態度從小就已經形成,一旦偏見形成,不 管正面或是負面的態度,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強。所以我們應該提早培養兒 童正向及正確的族群態度,以免兒童將早期所養成的偏見看法,維持到成年後, 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研究者認為每各學派所提出的理論均有其著重之處,探討 族群偏見應該採取多方面的角度來研究,不應偏重或輕忽某個理論,完整的瞭解 偏見產生的原因,才能採取有效的策略消除偏見,並且對於教學及教案的編製是 非常有幫助的。. 肆、小結 從上述學者提出的偏見產生的理論,探討新移民族群在台所遭受的刻板印象 與偏見,有兩項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存有刻板印象與偏見,是社會化的結果 從學者 Allport 所提出偏見產生的六大取徑中的社會文化取徑、Bank 所提出 社會文化變項、Lynch 偏見習得的動態過程四大因素中的社會結構,與 Abound 所 提出社會反應論等理論,都說明社會環境、文化、制度等因素,逐漸塑造人們的 固定的意識型態及思考方式,因而產生偏見。 目前政府對國內新移民族群的政策是強調文化融合,但在族群的互動關係 中,向來都是以主流文化覆蓋少數族群文化,企圖達到同化的目的,使新移民成 為處於主流文化支配下的弱勢族群。加上大眾傳播媒體偏頗的報導方式,讓社會 大眾對新移民族群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在校園內學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 對新移民族群的產生消極的接納與互動態度,以及新移民之子本身對其所屬族群 和文化的負面認同,進而影響自我觀念、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 2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7) 針對上述情況,在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的單元中,引導 學生去認識刻板印象與偏見產生的原因與影響,以邏輯思考訓練、小組合作討論 等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自省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對不同族群能互相體恤 與尊重,創造校園中不同族群學生間彼此的接納與良性的互動。 二、偏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強,應提早進行多元文化教育 從 Lynch 和 Abound 理論可知,兒童對其他族群的態度從小就已經形成,一旦 偏見形成,到成年定型後,就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應該提早培養兒童正向 與正確的族群態度。陳枝烈(1995)指出若能將這些文化內容融入教材中供學生 學習、將是文化保存生根較為可行的策略。研究者認為最根本的作法是從學校教 育著手,讓老師與學生對於不同族群文化有正確的理解,建立多元族群觀作為發 展族群良好關係的基礎,同時也讓少數族群學生能更多瞭解自己族群,進而認同 自己的文化。. 第二節 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偏見之分析 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充滿了許多錯誤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這些歧視背後隱 含著台灣人未經自省的無知與偏見。本節茲從專書、論文、期刊及報章雜誌整理 出有關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所遭受到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作為設計問卷與多元文 化課程的參考資料。茲將社會大眾對於新移民族群偏見分為四類,分別說明如下。. 壹、台灣社會福利資源佔用者 政府部門開始注意來自東南亞的婚姻移民人數日增時,限制婚姻移民的企圖 從未間斷過。台灣社會對新移民女性的偏見赤裸裸地出現在法律措施中,最為明 顯的是法律中有關財力證明及總量管制兩項規定,茲詳述如下。. 2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8) 一、財力證明 根據我國國籍法施行細則規定,新移民女性要申請歸化我國時,除了連續在 台居住 3 年、每年達 183 天以上外,更要通過中文考試、放棄原母國籍,且須檢 具財力證明;財力證明包含(一)最近 1 年每月平均收入,逾行政院勞委會公告 基本工資 2 倍者;(二)動產及不動產估計總值逾新台幣 5 百萬元者。特別是需 要財力證明 5 百萬元的規定,曾引起軒然大波,這不是意味著貧窮夫妻沒有長久 共同生活之權利,但政府仍以「避免新移民形成社會福利負擔」為合理的理由而 制定之。 國籍法施行細則中不合理的財力證明要求,造成許多新移民族群,迫不得以 轉向仲介業者借錢,讓少數不肖仲介業者從中剝削牟取暴利。所幸在民間團體不 斷在各方努力遊走爭取之下,終於在 97 年 8 月 14 日通過國籍法施行細則第 7 條 修正草案,刪除上述最近 1 年於國內平均每月收入逾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告基本 工資 2 倍,修正為逾 1.1 倍(新臺幣 1 萬 9,008 元);國內不動產估價總值,逾行 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告基本工資 24 倍,修正為達新臺幣 80 萬元;動產估價總值修 正為達新臺幣 12 萬元。俟行政院核定後發布施行,預計在國內居留之外籍配偶約 6 萬人如欲申請歸化我國國籍者,均可受惠。 二、總額管制 廖元豪(2005)認為台灣政府效法美國移民管制條例,在我國的移民法、就 業服務法、兩岸條例等法律,都明目張膽地要「精挑細選」不同國家與種族的移 入人口,對移民人口採固定比例限制每年移入人口,但政府似乎是刻意忽略,美 國的移民法中也明文規定,近親也就是公民的配偶、子女及父母,是排除在配額 限制之外的。 婚姻是基本人權,國家應該積極保障,維護婚姻共同生活。因此移民法制必 須對「婚姻移民」另眼相待,給予較其他類型移民(如投資移民)更「優惠」之 2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9) 待遇,以促進家庭團聚。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移民法,明文包括配偶在內的近親申 請入境與綠卡,不列入「總額限制」計算。 然而,政府以台灣地狹人稠,新移民會佔用有限的資源,並造成經濟上嚴重 的福利負擔,作為合理化限制婚姻移民及其公民權的說詞,仍召集內政部與經建 會組成專案小組,已將「移入人口管理政策」送行政原審議,若一政策實施之後, 未來外籍配偶將受移入人口的總量管制。 節錄中時晚報所刊登的一篇文章,標題是「新移民天堂」 ,以極其聳動的文字 敘述,將新移民族群與社會負擔作連結。 「新移民時代」的成形,帶給台灣社會的衝擊,超乎想像。老榮民娶少妻, 90 多歲高齡與 3、40 歲外籍新娘「老少配」不稀奇,新生代的誕生才驚人。老爹 幼子逐漸擴充中,首善之都台北市,光 93 年就有近 2 千名「新台灣之子」降臨, 搶奪更多社會資源。. (中時晚報,2005.4.1:4). 字裡行間流露出,當前新聞媒體對於新移民族群歧視的態度,以誇張的寫法 形容新移民女性多產數量已經快要「淹沒」台北。此外撫育責任都推到老榮民與 社會局身上,消耗大量的社福資源,納稅人的錢都用於新移民族群各種優惠與福 利方面,這樣的論述是非常不公平,也不符合事實。 根據研究(劉梅君,1997)顯示,台灣的家庭照顧工作約有八成由女性負擔, 這種家庭責任女性化的傾向,正是造成越來越多台灣女性選擇不婚及不育的主要 結構性因素。反觀,新移民女性來台並非不事生產,反而承擔大部分家務工作, 提供無償家務勞動及生育,甚至穩定了國內廉價勞動力的補充來源。. 貳、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媒體對於新移民女性原國籍的論述,仍然停留在「種族中心主義」 ,亦即媒體 傾向用自己文化行為的標準來評估外國的文化,認為自己的文化優於其它文化,. 2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40) 本身所屬的族群是定義文化的中心,其它文化則是偏離了常軌。新移民女性的本 身與其婚姻,都被形塑為「低劣他者」、「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節錄中國時報所刊登標題為「越妻戾如獅,台郎悔莫及」的一段文章、聯合 新聞網標題為「越南小吃跳脫衣舞,全是越南新娘」一則報導,從文字中反映出 歧視文化。 舉例一: 嘉義市一家汽車皮帶專賣店老闆……,越妻一切向錢看,性情暴力,要不到 錢就辱罵及摔擲物品,後來甚至動手打他。屢遭越妻施暴,他先後申請家暴四次, 並訴請離婚……。. (中國時報,2006.03.18:A17). 舉例二: 在台灣去越南小吃店吃飯,卻看到越南女子大跳脫衣舞,……高雄警方上門 查緝,果然逮到脫得一絲不掛的越南女子,全是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她們敢 玩敢脫,加上價格便宜,所以生意都好的很……。 (TVBS 新聞,2005.03.27) 上述內容明顯看出媒體的論述下,跨國婚姻中的新移民女性形象,被描述為 道德觀念薄弱,為錢慾所驅使,嫁來台灣的目的就為了賺錢,個性暴躁,沒有羞 恥感,私下多半從事色情行業,使得台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然而,這些報導並 不是依據客觀的事實,多是捏造不實的統計數字,及沒有理論基礎的調查。然而, 媒體的報導助長並強化歧視的文化,使得社會大眾面對新移民女性時,排拒感油 然而生。. 參、人口素質下滑的促成者 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關於「外籍新娘」的報導的主題,逐漸轉移到她們的 下一代身上,新移民家庭為兩造低學歷的結合,這種結合往往被媒體形塑成為一. 24.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41) 種嚴重危害下一代的人口品質。關於新移民子女發展遲緩的報導大量出現在平面 或電子媒體、雜誌,節錄中國時報所刊登的一段新聞作一說明。 民國九十一年出生的嬰兒中,百分之八是外籍新娘所生、百分之四為大陸新 娘所生。他們所生育的『新台灣之子』正面臨著學前教育,文化嚴重不足的問題, 亟需協助。. (中國時報,2003.5.5:B4). 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上述報導,其實並沒有交代統計數據、進行調查的背景 或樣本的來源與取得。即使報導中曾提及,也往往過度推論。從兒童發展的角度 來看,發展遲緩現象的發生因素相當複雜多元,大致來自兒童先天本質的遺傳和 後天環境教養的刺激兩大類因素,但目前仍有近半數的發展遲緩發生原因不明(王 天苗,1996)。 發展遲緩的兒童是非常複雜、異質性很高的群體,且狀況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張明慧(2005)研究顯示,新移民女性並非是文盲,而是台灣缺乏對多元文化尊 重的環境下,其母語不受台灣的接受與重視,母國原有文化的教育方式,以及自 身原有的能力,受到壓抑甚至否定,侷限了她們與孩子的互動,造成幼兒初期語 言發展較為遲緩的問題,然而這些並不能推論新移民女性是造成人口素質低落的 主因。在發展遲緩的原因不明下,媒體卻將責任推向主要照顧者,就是這些無辜 的新移民女性身上,這實在是非常不妥當的作法。. 肆、 族群衝突引發者 台灣是個「多元民族」之島,除了為數超過十族的原住民族,以及在四百年 前相繼自中國大陸移民遷入的漢民族(閩南、客家、中國各省籍),再加上內政 部(2008)統計資料顯示,截至 96 年底累計,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估計達 39.9 萬人,其中外籍配 13.6 萬人占 34.2%,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 26.3 萬人占 65.8%, 台灣的族群更顯得錯綜複雜。張敏華(2005)指出族群問題在政治意識形態的操. 25.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42) 弄下,台灣未來呈現的可能是不同族群割據場面。節錄中國時報所刊登的一段文 字,反映出這樣的問題。 省籍問題…下一個十年可預見的新族群,卻是那卅萬的外籍媳婦和新台灣之 子。到時在政治人物的操弄之下,新的族群問題還是存在…。 (中國時報,2007.11.7:T2) 由上述文獻整理發現,媒體的報導讓大眾對新移民女性及子女的偏見,來自 於媒體引用各種不實或缺乏代表性的數據描述,忽略調查報告所應呈現的背景資 料,以及習慣以主流媒體的新聞價值,去判斷事件或現象,才產生以偏概全的誤 解。許多新移民女性所面臨的問題,正是源於台灣社會的偏見、歧視所造成,在 如此不友善的環境,又缺乏社會支持系統,這些新移民女性面臨更多孤立無緣的 困境。然而對這些新移民族群的恐懼,是不必要的。移民或移工對於移入國利大 於弊,對於當地產業和產值增加有很大貢獻。移民會帶來更豐富多元的價值觀與 生活形態(夏曉鵑,2005)。. 伍、小結 當務之急,台灣社會從政府到民間都需加強對新移民族群的文化認識及基本 的多元文化素養。雖然政府相關單位多次舉辦過潑水節之類的嘉年華活動,但是 真正的多元文化的精神,應該是建立在對現實處境的瞭解和尊重上。美國學界一 直努力試圖解決族群衝突,經過不斷的摸索嘗試,近年來多元主義已成為學界的 主流。美國學者 Banks(1995)主張一種新觀念或態度的建立必須從小做起,透過 學校的課程,幫助孩子認識彼此的文化,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互動,進而學會尊重、 接納、欣賞彼此的文化。基於此,提升國中階段的學生多元文化素養,進行新移 民族群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是非常有意義的。 上述彙整出有關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所遭受到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包括台灣. 2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For detail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lease refer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2017) Booklet 10: Quality Learning

incorporating creative and academic writing elements and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deepe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writ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