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分析;及第四節敘述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壹、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是一種具有程序步驟的研究歷程,研究者可運用適當的程序,進 行以「行動」解決問題,並透過反省學習進行探究(蔡清田,2005)。也就是說 在實際工作情境中,依據個人實務經驗,針對所遭遇到的問題,研擬解決問題 的途徑以及策略,加以付諸實施,再進行評鑑、反省回饋及修正。所以,行動 研究不以他人為研究對象,是以實務工作者自己為研究對象,透過具體行動與 適當方案改善研究者自己所處的情境條件,企圖使實務與理論密切結合,並促 成研究者的專業成長(蔡清田,2000:3)。

行動研究用於教育實際情境,即是「教育行動研究(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在研究的歷程中,教師為主要的研究者(吳明隆,2001)。因此,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希望解決當前具體問題的方法,而非建立一套有系統的 理論。透過此方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校提升行政效率、強化教師進修效果、

增強班級經營效能、協助課程修訂並進行教材教法修正,對整體教育效能具有 實質功能,進行教育改革,以提升教育品質(吳清山、林天祐,2005)。

潘慧玲(2003)也認為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實務工作者所進行的「教育

行動研究」,是採取批判、自省與質疑的研究精神,藉以實踐其教育理念,並獲 得專業成長與提升的一種研究。所以,教育研究者就應當關注及反思課程與教 學實施的歷程、瞭解學生對課程的感受與學習經驗,或自身教學專業的提升等 加以深入研究,做為改善教育現況及提升優質教育文化而努力(高淑清,2008)。 由上述可知,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所面臨的問題,

提出具有步驟性的解決方案,透過評鑑、反省、回饋及修正,進一步改善其問 題。當教師在教育工作情境中遇到問題時,不是交給外來的學者專家,而是要 透過教師自己在工作情境當中進行研究,尋求解決之道(蔡清田,2000)。

因此,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法進行,在將金管會《個人理財-國中篇》教材 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課程的過程中,從課程規劃的開始,發展教案並運用於 教學,從中探究及分析問題、自我反思並以修正,期望能解決教學現場所發生 的問題,而研究者本身也從行動中獲得專業的成長。

貳、行動研究的特徵

行動研究運用在教育情境即是教育行動研究,因此行動研究的特徵也就是

「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依據吳明隆(2001)及潘慧玲(2004)對教育行動 研究的特徵說明,整理簡述如下:

一、教師角色

教師透過行動研究應扮演研究的參與者、問題的診斷者及研究的行動者,

使得教師在此過程中轉化為研究的主體,非被研究的客體。

二、研究目的

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並非建立嚴謹的學術理論,而是在解決教育實務上的 問題。重視研究結果的立即性及應用性,並不適合類推至其他的研究情境,因 此具有高度的研究實用取向,更有特定的情境適用性。

三、研究內涵

教育行動研究中,教師是研究者,研究的內涵主要以「教」或「學」因素 有關,如課程規劃、教學技能與評量、行政事務、校務發展及輔導工作等均是

四、研究過程

與其他研究方法不同之處,行動研究並無明確及特定方法或技巧,而是需 要透過研究與行動不斷循環驗證的過程,經由不斷的反省與檢討,發展出適合 實際情境的策略與改善的方法。

五、研究推論

教育行動研究所關切的主題是實際情境中的特定問題,研究的樣本只限於 特定對象,因此研究結果也只能限定於特定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無法同一般學 術理論進行類推,也不能以理論的建立與否來進行評價。

六、研究方法

教育行動研究必須採取有系統的科學方法蒐集、分析資料,以客觀、真實 的論點陳述內容,因此是重視「科學」方法的應用。因此行動研究方法較偏向 質性研究,非結構性觀察、訪談、檔案資料及量表調查等均是資料的來源。

参、行動研究的研究歷程

吳明隆(2001)認為教育行動研究的歷程,是以 Lewin 的行動研究循環模 式圖為架構,是「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再規劃」的過程,為一種動態循 環的模式。而其他提出行動研究歷程的學者,基本上也是以 Lewin 模式為架構。

研究步驟雖未趨一致,但動態的歷程內涵是相近的。

潘慧玲(2004)就舉列國外學者所提出之相關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論述,

如:Kimmis 應用 Lewin 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加以修改,以精緻化模式應用其 理念於教育情境中。Elliott 則進一步將循環圖轉變為「階梯式」的研究程序,認 為行動研究應始於教師的「自我評鑑」,應先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當前的 教育實際問題之分析為出發點。付諸行動為執行第一步行動,研究者根據修正 一般概念及修正計畫,再研擬新的行動步驟,繼續執行下一個行動步驟,如此 階梯式的循環模式,持續進行下去。而 Ebbutt 對行動研究歷程看法在於每個步 驟都可根據實際情境隨時加以補充修正,因此考量任何階段可能的變動策略與 因應方式是其「行動可回復性歷程」最大的特色。McNiff 的「衍生性行動研究 歷程」則希望尋求更實際的模式來替代缺乏實際的螺旋循環,因為行動研究實

際過程中是具有隨機性、立即性、複雜性及發展性,因此研究者必須同時處理 許多問題或狀況,但仍需以主要事件為探究主題。Altrichter、Posch 與 Somekh 等人認為清楚劃分的步驟所構成的行動研究迴圈概念,在資料蒐集、分析及解 釋等歷程並沒有清楚的界線區隔,且在行動研究的每個階段中都可能同時混用 此三種過程。因此提出的「自然螺旋模式」在實際從事行動研究時最具有彈性,

也對研究者可給予較明確的指引。

國內學者吳明隆(2001)則根據 Altrichter 等人的觀點,認為行動研究主要 階段為「尋找問題或研究的開始」、「釐清問題情境」、「發展行動策略與行 動」及「公開呈現與溝通」四個步驟。蔡清田(2000)則綜合各家觀點,認為 行動研究的歷程:包括確認研究的問題、擬定可解決的行動方案、尋求合作夥 伴、實施行動方案及進行評鑑與回饋。

肆、本研究之架構與步驟

就上述國內外學者對行動研究歷程的看法,本研究以蔡清田(2000)所提 出的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歷程為基礎,將金管會《個人理財-國中篇》教材融入社 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規劃本研究的實施架構與步驟(如圖 3-1-1),

分別說明如下:

一、界定所關注的研究問題

教育行動研究首要的步驟就是確認研究的問題,開始於教育情境所發生的 任何事件或教師的自我反省(吳明隆,2000)。因此,研究者經過觀察、分析與 省思研究情境,發現若要在目前所實施的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綱中進行金 管會所編製的理財教育教材教學,對本校教師及學生而言是否會面臨教學及學 習效果上的困境,故而以此作為研究的目的,提供研究者在教育現場中實施理 財教育主題時,可規劃適切的教學計畫並達成理財教育最佳的教學成效。

二、參閱相關文獻及尋求合作對象

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閱讀,整理重點與心得摘要,讓研究問題不斷的聚 焦,形成一個範圍明確「有意義問題」。以提供研究者找出與研究問題相關的理 論與策略(張德銳等, 2007)。另外向學生、家長、學校同事或指導教授徵詢

意見與協助,請他們從批判觀點討論及協同擬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之可行性

(蔡清田,2000)。 因此,研究者蒐集相關理財教育書籍、網路資料、期刊及 論文,整理出研究的目的及問題,並徵詢研究參與者與協同研究者的同意提供 可行的解決行動方案。

三、擬定與實施行動計劃

「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實務工作,為達到實際改進的功效,「擬定 與實施行動計畫」是指針對研究問題,訂定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實施,

是行動研究歷程中相當核心的過程(潘慧玲,2004;張德銳等,2007)。此部分 的重點有三:

(一)擬定行動計畫

將上述步驟中所整理的研究目的與問題彙整後,將人、事、時、地及如何 進行研究等部分,規劃具體而行的行動計畫與策略,以導引後續行動(張德銳 等,2007)。就本研究而言,初步將金管會理財教育教材與現行九年一貫社會學 習領域公民科課綱整合,擬定教學計劃及策略;並經由研究參與者的同意於實 際課程中實施。

(二)執行行動計畫

將擬定理財教育教學計畫付諸實施,並將執行的過程與結果,如蒐集資 料的工具妥善記錄並保存。

(三)選擇合適的行動策略

擬定行動計劃後,研究者應可考量本身的需求、特性與情境,選擇適當可 行的行動策略,其方式可從三個向度著手(吳明隆,2001):

1.可行性:哪一種行動方案最可行?

2.正確性:哪種行動方案獲得的資料最正確及可靠?

3.價值性:何種行動方案對解決研究問題上最有助益?

行動研究的策略實施是動態且具有彈性的機制,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可 隨時調整以形成證據以驗證研究的目的。常使用的資料蒐集及分析方法如:觀 察、訪談或問卷、學生檔案資料或作業、教師省思札記及協同研究者的討論與 回饋等。因此,研究者實施教學計畫前與後,進行理財知能問卷、並進行學習

單回饋、研究參與者訪談、研究者自省紀錄及協同研究者的回饋建議等。做為 修正行動研究方案之依據。

四、評鑑與研究歷程的修正

從實施理財教育教學的過程或資料分析的結果中,研究者應評估及反省 研究問題是否獲得解決。若未能解決,就需回到最初的問題釐清或文獻探討,

從實施理財教育教學的過程或資料分析的結果中,研究者應評估及反省 研究問題是否獲得解決。若未能解決,就需回到最初的問題釐清或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