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共分為五節,說明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節闡述個案研究法與研 究工具,第二節說明研究架構與流程,第三節說明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式,第四 節呈現信實度,第五節說明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茲針對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壹、 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能夠幫助人們全面了解複雜的社會現象,還能原汁原味地保留現實 生活中有意義的特徵,重要的是,它能解釋現實生活中各種因素之間所存在的關 聯、描述某一刺激及其所處的現實生活場景、以描述的形式來述說某評估活動中 的一些主題、當因果關係不夠明顯或因果關聯複雜多變時,可對其進行探索(周 海濤、李永嫻、張蘅譯,2014)。前文提及,角色壓力的相關研究多以量化方式 進行,分析角色扮演者的個人特質或組織的客觀因素,影響角色壓力的形成;然 則本研究欲探究國小教學組長如何知覺角色壓力、如何因應,以及瞭解影響教學 組長知覺角色壓力的因素為何,上述個案研究的功能及用途與本研究欲解答之問 題相符,故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進行。

個案研究法的特殊性、啟發性、歸納性、探索性和解釋性有助於研究者探討 欲解教學組長所處之組織,以及價值動機、個人特質、知覺角色壓力與因應之經 驗,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角色。

個案研究法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定義與設計」,在此階段研究者 透過文獻探討確立資料搜集範圍。第二階段為「準備、搜集和分析」,個案研究 融合許多搜集資料的方式,包含訪談、問卷、觀察、檔案記錄、實物證據與實驗 等,本研究根據欲探討問題,選擇了訪談及檔案記錄和實物證據等資料來源,透 過幾種不同的證據來源增加效度,此外,個案研究的資料搜集工作並未形成慣例,

沒有經歷常規化的過程,因此在資料搜集(包含訪談)的過程中,不斷發生新問

56

題,研究者將新出現的問題轉化成取得學術突破的機會,並呈現在第一章研究限 制,不陷入其中無可自拔、不表露出個人的情感色彩或偏見。在證據分析部分,

個案研究重視總體分析策略:利用理論驗證;考慮競爭性解釋;進行個案描述。

確定總體分析策略後,研究者使用具體技術解決研究問題。第三階段是「分析和 結論」,研究者在前一階段確定總體分析策略後,在第三階段撰寫報告時,使用 具體的技術策略解決問題,將資料分析、拆解、組合、解釋,並撰寫成文(周海 濤、李永賢、張衡譯,2014)。

前文提及,研究者在教育現場發現學校行政工作乏人問津,尤以教學組長、

生教組長更甚,許多學校常將此燙手山芋交付給新進教師或代理教師的;對環境 的不熟悉感與工作業務的負荷,導致教師對教務、學務工作卻步,惡性循環下,

大家聞「教學、生教」色變,有多遠便跑多遠;本文採用單個案研究方法,選取 教育現場中典型的研究對象,希望透過這樣工具型的個案,聚焦瞭解教學組長如 何知覺角色壓力及因應,並探討影響角色壓力之因素。本研究之研究場域為位於 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家長對於校內事務積極參與,相當重視教師的教學及校園 環境。是一所擁有 60 班以上班級數的大型學校。

按照高雄市教育局於民國 100 年 9 月 8 日公布之「高雄市立國民小學教職員 工員額設置標準表」該校為 25 班以上之國民小學,應設置四處(室)及十二組,

而 40 班以上增設之資訊秘書則不在此十二組內,該校教務處共有一個主任三位 組長,分別是教學組長、研發組長、資訊設備組長外加一位資訊秘書,

校內教師多與個案年紀相仿,年齡落差 15 歲以內,校長為師範院校教育體 系出身博士,曾在大專院校中擔任助理教授,為中生代的校長,於民國 101 年八 月任職至今。校園附近硬軟體資源豐富、周遭交通便利。

本研究欲探究的問題主要著重在「教師個人知覺」,客觀因素雖然存在,但 是透過教師知覺後便成了主觀感受,因此,本研究雖然參酌前人的理論模式,重 視結構因素,不過將內容著重在角色扮演者自身感受,強調與他人互動中知覺角 色壓力;在資料搜集的取捨過程,將以此為標準。

57

貳、 研究工具 一、訪談

萬文隆(2004)認為,訪談是一種搜集資訊的工具,如果能夠經由適當的控 制與安排,訪談人就能夠探尋對方的想法,得到想要的答案。

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是研究者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裡(或 者說「建構」)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陳向明,2002)。質性研究中的訪談 主要有幾個功能:(一)瞭解受訪者所思所想,包含他們的價值觀念、情感感受 和行為規範。(二)瞭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們耳聞目睹的有關事件,

並且了解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意義解釋。(三)對研究對象獲得比較廣闊、整體性 的視野,從多重角度對事情的過程進行比較深入、細緻的描述。(四)為研究提 供指導,事先了解哪些問題可以進一步追問、哪些問題是敏感性問題,需要特別 小心。(五)幫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關係,使雙方的關係由彼此陌生變成相 互熟悉、相互信任。(六)使受訪者感到更有力量,因為自己的聲音被別人聽到 了,自己的故事被公開了,因此有可能影響到自身文化的解釋和建構(陳向明,

2002:227)。

本研究擬採取直接性的半結構式訪談,對訪談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 是也允許受訪者積極參與,並在訪談的過程中觀察對方的表情動作與情緒波動、

精神狀態,以確切掌握受訪者的言語及非言語行為。此外,本研究進行兩年資料 搜集,共四次正式訪談,七次非正式訪談。本研究之正式訪談為研究者與個案面 對面訪談;非正式訪談則在網路通訊軟體進行交流。第一次正式訪談採取開放式,

主要為了解受訪者看待問題的角度、對意義的解釋,及其所使用的概念及表述方 式。第二、三次的訪談則採取半結構式,瞭解問題細節、並請受訪者針對前次受 訪內容進行反省與解釋,進行認知與情感的聯繫,在此同時,發現有疑問未能解

答,增加第四次訪談,確立資料豐厚度。訪談時間表如下:

58

表 3-1 訪談日期記錄表

正式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104 年 8 月 31 日 約三小時 106 年 1 月 26 日 約三小時 106 年 7 月 26 日 約三小時 106 年 12 月 21 日 約一小時

非正式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104 年 8 月 31 日 約一小時 104 年 12 月 7 日 約兩小時 104 年 12 月 25 日 約兩小時 105 年 6 月 6 日 約一小時 105 年 10 月 18 日 約半小時 106 年 7 月 15 日 約兩小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為了探討本研究中個案知覺角色壓力及因應措施,本研究將訪談題目分為三 類,第一類為了解個案擔任教學組長原因背景,及個案對自身擔任教學組長一職 的期許;第二類則是理解組織、個人、人際關係等三項因素對個案知覺角色壓力 的影響;第三類為探討擔任教學組長期間,造成個案知覺角色壓力的業務類型及 因應情形。並在一周內謄寫出逐字搞,交由個案共同檢驗,增加可靠性。

二、實物分析

「實物」包含所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物品等,可以是人 工製作的東西,也可以是經過人加工的自然物(陳向明,2002)。本研究中,除 了訪談之外,亦會搜集個案之私人現時記錄,如信件、心情記錄、交接記錄、照 片等,研究者並於個案教師卸任教學組長後,邀約書寫〈寫給兩年前的自己〉,

企圖從這些文化產物中挖掘與分析特定文化中特定人群所持的思想、觀念及活動 現象。

59

為了彌補實物證據先天上的缺點,如記載偏差、保存不全、缺乏代表性、內 容不完整、取得不易以及整理困難等。研究者將依據研究目的,有系統的整理資 料以利分析,並積極鑑定資料的真實性和精確性,審慎依據資料本身的內在邏輯 結構,和外在的參照證據,確定所蒐集的文件和檔案資料可靠而適用,並運用適 當的人際關係和正當管道,取得較完整的資料,以免偏差不全(黃國彥,2000)。

本研究除了搜集個案個人的現時紀錄外‧亦將搜集個案所處學校所公佈之校 務行政會議記錄、草案及規約,進行資料來源三角檢證,據此驗證訪談及私人檔 案之時序、邏輯及知覺角色壓力過程。

三、研究者本身

茲從研究者身份、與個案教師之關係、問題視角討論。

(一)研究者身份

研究者在國小教育圈服務。民國 98 年實習結束後,100 年始正式進入校園服 務。學校重視教師專業自主,校園氛圍與文化皆推崇認真負責與具有專業能力的 教師,因此年資尚淺的研究者,本著自我專業的期許,以及學校氛圍的影響,投 入相當大的心力與時間處理教學及班級事務,對於行政事務卻抱有畏懼的心態,

認為投入行政工作職將面臨家長、學校業務及同校教師(包含上級主管)的壓力,

對目前擔任教師工作而言影響頗深,因此即使心中頗有嚮往,但仍不敢在現階段 冒然進行。

研究者亦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所之研究生,在碩班期間修習社 會科學研究法及質性研究,針對質性研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此外,研究者利用 公假進修,時常企圖結合理論與實務投入教學場域,解決問題;在開心自己能投

研究者亦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所之研究生,在碩班期間修習社 會科學研究法及質性研究,針對質性研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此外,研究者利用 公假進修,時常企圖結合理論與實務投入教學場域,解決問題;在開心自己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