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並透過「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首先針對國 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進行 探討及分析。其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國民小學教師對國小校長空間 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知覺之相關資料。最後,藉由統計分析 用以了解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本研究依實際需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與結構方程式等方法來進行分析,

茲分述如下。

壹、 調查研究法

本研究引用湯志民(2013a)「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問卷及黃哲彬(2011)

「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問卷,以分層隨機抽樣法對臺北市、新北 市及桃園縣地區國民小學之教師抽樣施測,調查瞭解國小校長空間領導、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現況,藉由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三者 相互之間的關係。

依本研究實施步驟與程序寄給抽樣學校教師填答,以蒐集本研究之臺 北市、新北市及桃園縣地區國小學狀況調查問卷的實證資料。其中「國小 校長空間領導量表」、「學校創新經營量表」與「學校效能量表」,用來分析 本研究之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縣地區國民小學的各種情況。

貳、 結構方程技術

本研究有關結構方程模式之研究方法係以 Amos22.0 軟體來執行統計 技術,以瞭解理論所建構的因素模式與所蒐集資料之間的符合程度,並進 行一步驗證所發展之評量工具之建構效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一、 結構方程模式之基本概念

結構方程模式為一門基於統計分析技術的研究方法學,用以處理複雜 的多變量研究數據的探究與分析(邱皓政,2003)SEM 為一種呈現客觀狀 態的數學模式,其主要之功能在檢定有關於觀察變項(observed variables)

與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間假設關係之ㄧ種全包式統計取向(黃 芳銘,2005)。

二、 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步驟

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在應用過程中為了能對模式做正確的識別、模 式之統計結果做解釋、估計模式中的參數等,是具有非常類似的基本分析 步驟,這些步驟包括:

(一) 理論建立(model construction):SEM 中變項間關係的呈現,有 賴理論作為基礎,因此理論的建立變成假設模式成立的主要解釋依據。

(二) 模式界定(model specification):將理論中所呈現的假設以 SEM 的形式加以表達。

(三) 模式識別(model identification):本步驟決定模式是否可鑑 別。若模式屬可鑑別的,表示理論上模式中的每個參數均可導出一個唯一 的估計值。不同類型的 SEM 必須符合某些要求才能獲得可識別的條件。若 模式無法識別,則將無法對模式做正確的估識。此時可說第二個步驟是失 敗的。

(四) 選擇測量變項以及蒐集資料(variables selection):即選擇用 於模式中的測量變項,並且蒐集測量變項的資料以作為後續分析模式之用。

(五) 模式估計(model estimation):即使用估計方法來估計模式中 的參數。其中,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ML)以及一般化最小 平方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 GLS)等疊代法(interative method)

最較受到 AMOS 軟體使用者的青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六) 適配度評鑑(assessment of fit):用以決定理論預測模式與所 蒐集資料間適配的程度。一般言之,適配度評鑑可分為整體模式適配度檢 定、測量模式適配度檢定以及結構模式適配度檢定。普遍上唯有在整體模 式適配度檢定達到模式可接受的程度時,才接著檢定另外兩類。嚴格的研 究者在檢定過程,一旦發現模式適配度有問題時,則可以宣稱模式失敗。

(七) 模式修正(model modification):當整體模式適配度未達到可 接受的程度,則可以依據理論假設以及統計所呈現的結果,來將參數釋放 或固定,再重新估計模式。若理論允許,此過程可重複直到模式達到可接 受的程度。

(八) 詮釋結果(interpretation):即對模式之統計結果做解釋。

參、 整體模式

有關探討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間的三者關係 及其影響,目前尚付之闕如。本研究理論模式之建構與檢驗,主要係透過 第二章文獻探討所分析之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間 之關聯脈絡,試圖就相關變項既有之理論與邏輯推理為基礎,形成理論的 整體模式,並透過後續的實徵研究進一步驗證之。本研究依據相關理論與 實徵研究結果提出變項間之因果關係模式。此模式假定國小校長空間領導 會直接影響學校效能;此外國小校長空間領導亦會透過學校創新經營而間 接影響學校效能。因之,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對學校效能之影響可分為兩部 分,一為直接影響,二為透過中介變項(學校創新經營)的間接影響,如 圖 3-3-1 所示。

一般在 SEM 路徑途中變項皆是以方塊來表示。而本研究模式中所測量 的變項有三:「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分 析資料時先行計算三個變項之總分,接著再將其分別轉換成平均數,據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分析資料。

本研究理論模式假定國小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乃呈現因果 的關係,且二者將對學校效能產生正向的促進效果。研究者透過結構方程 模式針對假設模型予以考驗,以期能建構一個符合理論構念與統計觀點的 模式。

肆、 研究步驟

本研究分成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完成階段,準備階段在 101 年 9 月 擬定研究主題,進行文獻蒐集並建立研究架構。實施階段於 102 年 8 月至 103 年 5 月,確認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並分析問卷資料,103 年 6 月 為完成階段,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研究建議事項。

研究步驟如圖 3-3-2。

校長空間領導

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效能

圖 3-3-19國小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因果關係模式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