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空間領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 現況及其關係。文獻探討為進行實證研究前之學理依據,故本章依研究內 涵進行文獻之探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是空間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是學校創新經營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是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 研究,第四節是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空間領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空間領導的內涵。首先從領導的概念與發展沿革深入了 解領導的內涵;其次探討空間的理論,歸納空間領導的概念、發展背景、

模式與方式及相關概念,最後探討空間領導實證研究情形。

壹、 領導的概念 一、領導的意涵

管理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為領導下了言簡意賅的定 義:「領導,就是帶領他人前往某個目標。」(2010)華倫.班尼斯同時提出 提出「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情做對」認為領導者應擁有指導願景 (guiding vision)、熱情、健全的人格、贏得信任好奇心和膽識。

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認為好的領導者通常具有下列特質:

1.塑造願景 2.勝任專業 3.膽識擔當 4.用人與授權 5.溝通協調 6.鼓舞人 心。7.誠信正直。

領導是領導者(leader)透過運用資源形成影響力以引導組織中的成 員向共同目標邁進之歷程(湯志民 2009)。

茲將中外學者對領導的各種看法詳述如下:

鄭彩鳳(1996)在研究中指出,領導是透過計畫、組織、指揮、協調、

控制、溝通及評鑑的管理歷程,就人力、物力、時間等資源妥善運用以達 成目標。

張春興(2000)對領導的看法,則係指團體中引領、指導或控制數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態度或行動之歷程;即團體中的個人在某一情境之下,表現出眾所認同 的行為,進而達成預期目標之行為。

黃昆輝(2002)認為教育行政領導是教育行政人員指引組織方向目標,

發輝其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慧,激發並引導成員心力,

從而達成組織目標之行政行為。

謝文全(2007)認為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裡,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 影響力,以導引團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團體 目標的歷程。

湯志民(2008)認為領導是領導者(leader)透過運用資源形成影響 力以引導組織中的成員向共同目標邁進之歷程。析言之,(一)領導的本質,

是引領組織的發展方向;(二)領導的對象,係指組織中的成員,包括領導 者(如校長、主任、學科召集人等)與被領導者;(三)領導的行為,是朝 向組織與成員的共同目標的各項策略與行動,這些策略與行動就是對學校 人、事、物的資源掌控與分配以形成邁向共同目標的影響力。

秦夢群(2009)視領導者行為的達成為一階段性歷程。而各階段是連 續不斷、循序漸進的。

林新發(2010)認為領導是教育行政人員在教育組織的情境裡,藉著 影響力來引導教育人員的努力方向,使其同心協力齊赴教育目標所表現的 一種行政行為或歷程。

Stogdill(1974)認為領導是一個過程,影響組織致力於目標設定與 成就的活動。

Senge(1993)認為領導是領導人試圖影響別人的過程,領導人在過程 中給予組織成員真誠的承諾,來影響及改變自己與成員。

Chemers(1997)認為領導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某人可 以獲得他人的支持與協助以完成一般的工作任務。

Robbins(1998)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群體達成目標的能力。

Owens(1998)領導是群體作用,只發生在二人或多人間互動過程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此過程中,領導人意圖從事影響他人的行為去達成組織目標。

Hoy 和 Miskel(2001)領導是一種社會歷程,在此歷程中,團體或組 織的一位成員影響著內外事件的詮釋、目標選擇、工作的組織、個人的激 勵與能力、權力的關係與導向。

Yukl(2002)指出領導是一種影響部屬活動的歷程,涵蓋了選擇組織 目標、完成既定目標的活動、激勵部屬的動機、維持團隊合作及爭取組織 外部系統的支持與合作等。

Warren Bennis(2010)提出領導就是帶領他人前往某個目標,同時提 出提出「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情做對」認為領導者應擁有指導願 景(guiding vision)、熱情、健全的人格、贏得信任好奇心和膽識。

綜上所述,領導的定義雖然繁多,但可歸納出一些結論:

首先領導是在團體中才產生的功能,且至少需要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互 動過程才出現。其次領導之構成要素包含領導者、被領導者、組織目標、

情境與影響力或權力。最後是領導的行為是領導者配合組織情境,藉由導 引、倡導、溝通、協調等行為,並有意圖的運用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 有效資源及權力,來影響被領導者的行為與意志,促成被領導者的合作及 共同努力,以達成既定的組織目的。

二、領導理論的發展

傳統領導理論大致可分為三個走向,包括特質論(trait theory)、行 為論(behavior theory)、與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y),三者大抵成 熟發展於 1980 年代之前,而自 1980 年代後,許多新興的教育領導類型也 隨之興起,開始挑戰傳統領導模式的主張,茲說明如下(秦夢群,2010;

蔡菁芝,2006;林新發,2010):

(一)傳統教育領導理論 1、特質論

特質論發展時期大約在 1910~1945 年之間,強調領導能力乃是天生,

因此以研究領導者的特質為重心;Stogdill(1948)曾經檢視 1904 至 19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有關特質論的 124 篇研究,歸納出有關領導的因素共分為六大類,包括 能力、成就、責任、參與(活躍、交際、合作、適應性、幽默)、地位(社 經地位、聲望)與情境(心理穩定度、身份、技巧、被領導者需要和興趣、

想要達成的目標)。而 Stogdill(1981)於 1970 年概覽 163 項新的特質論 研究後,並在其著作《領導學手冊》(Handbook of Leadership)中,歸結 與領導才能具有關聯的個人因素於以下六大類:

(1)才能(capacity):包括智力、機智程度、流暢語言、創造力與判斷 力。

(2)成就(achievement):包括學識、知識與運動方面的成就。

(3)責任(responsibility):包括可信賴性、主動性、堅毅性、積極性、

自信心與超越他人的渴望。

(4)參與(participation):包括活動、社交能力、適應力與幽默感。

(5)地位(status):包括社會經濟地位與受歡迎的程度。

(6)情境(situation):包括心理層次、技能、追隨者的需求與興趣、

所要達到的目標。

然而,特質論雖然簡單易懂,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仍有缺失與限 制,秦夢群(2006)指出特質論最大的缺點在於以偏概全,而忽視了不同 情境的因素。

2、行為論

行為論發展時期約在 1940~1960 年代晚期,認為領導的核心面不是 領導者的特質,而是領導者在各種情境下的作為,希望透過對領導者行為 的分析,得到影響有效領導的決定性行為。其中又以 Haplin 的 LBDQ 研究 最為著名,LBDQ 英文全名是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中文可譯為「領導行為描述量表」,主要在測量領導者的兩大行為層面,即 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與關懷(consideration)層面。「倡導」

層面是指領導者界定本身與成員之間的權責關係,並能同時建構組織、溝 通管道及步驟方法等行為,以期達成組織的目標;「關懷層面」則指領導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法與成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彼此互相信任與尊重、瞭解成員的問題 與需要,滿足成員的需求。

3、權變論

自 1960 年以後,學者們主張並無單一的最佳領導模式,必須視情境而 定;此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領導效能的高低需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的配合程 度而定,配合程度越高,則領導效能越高;反之,則越低。主要以 Fielder 的「權變理論」(theory of contingency)、House 的「途徑-目標理論」

(path-goal theory)、Reddin 的「三層面理論」(three-dimension theory)

以及 Hersey、Blanchard 和 Johnson 的「情境領導理論」(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為代表。

(二)整合型教育領導理論

興起於 1980 年代之後,有別於傳統之三大走向,部分學者將之命名為

「新興領導理論時期」。茲分述其特徵如下(秦夢群,2010):

1、採取整合之走向:傳統領導理論習慣採取單一重點走向之模式,特 意標舉領導者的特質、能力、行為模式、領導類型、乃至領導者所處之情 境脈絡特性。而新興領導理論多半整合各不同焦點,試圖形成更大之視野。

2、重視被領導者之領導角色與功能:新興領導理論多強調被領導者 之重要性與角色,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的角色區分,不應成為領導者 獨占之理由;反之,領導者需要導引組織成員自我發展,以成為領導歷程 之重要角色。

3、強調領導者創新與變革之積極角色:傳統領導理論主張制度萬能,

領導者之權力來源為科層體制與特定法令;而新興領導理論多主張領導權 力之主要來源乃在領導者積極主動創新與變革。

(三)功能型教育領導理論

就發展時間來看,其也可被視為新興領導理論之一部分。功能型領導 內涵乃依據各教育功能之需求,事實利用領導理念以發展配套作為。

五種類型之教育領導理論比較如表 2-1-1:

如 Stodill、Katz 之 研究 、隱涵 領導

Reddin 、 Hersey and Blanchard 等 權變模式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遷劇烈,組織結構型態的變化,對領導者的領導行為產生莫大的衝擊;領 導權能則由法定的、職務上的主導權力轉向由專家權、參照權來影響、帶 領組織運作,研究模式也由相關因素之探討轉向為實務應用之功能取向研 究,研究對象更由傳統封閉的保守體系轉化為動態、互動的開放系統。因 此,本研究以功能走向之空間領導,探討校長在學校團體中發揮領導行為 之現況。

貳、 校園空間的理論分析 一、 空間的概念

維基百科(2012)對於空間的解釋如右:數學上的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 殊性質及額外結構的結合;在網際網路是指盛放文件或者日誌的地方;在 構圖概念指包含物體四周、上方、下方、側邊、之間及內部的二度與三度

維基百科(2012)對於空間的解釋如右:數學上的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 殊性質及額外結構的結合;在網際網路是指盛放文件或者日誌的地方;在 構圖概念指包含物體四周、上方、下方、側邊、之間及內部的二度與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