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主要是採質性研究,以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的方式為主。茲分 述如下:

一、 訪談法

質性研究的訪談又稱為「開放訪談」或「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是一種有目的的談話過程,研究者透過談話過程,進一步 了解受訪者對問題或事件的認知、看法、或受與意見(黃瑞玲,1999)。

Crabtree 與 Miller 兩位學者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之旅」,在對 訪過程中,研究者與受訪者是一種夥伴關係,透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與 情或交流,達到對話的目的。社會科學研究根據訪談法運用的嚴謹度與運 用情境,分為下列幾個類型:

(一) 訪談問題的嚴謹度

1、結構式的訪談

「結構式的訪談」又稱為「標準化訪談」或「正式訪談」,是指研究者在訪 談過程,運用一系列預先設定的結構式的問題,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主要的目 的是使所收集的資料不會太偏離主題(Babbie,1995)。

2、無結構性訪談

「無結構式的訪談」又稱為「非標準化訪談」或「開放式訪談」。研究者在 進行訪談過程,毋須預先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談大綱作為引導指南,其主要目的 是強調如何收集到正確的資料。

3、半結構性訪談

「半結構性訪談」又稱為「半標準化的訪談」或「引導式的訪談」。是介於 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在訪談的過程,訪談者可依實 際狀況,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而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問工作。

(二) 訪談情境

1、非正式訪談

「非正式的訪談」比較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談話,通常訪問者和受訪者是在隨 意、自由、開放與非指示性的情境中,來進行談話。

2、正式的訪談

「正式的訪談」又稱為「開放式訪談」,是指研究者在進行訪問過程,並沒 有以固定的問題作為訪談指引,每個問題都可以依受訪者特色或當時情境,彈性 運用與調整。盡量讓受訪者充分表達其看法與意見。

本研究的訪談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確定研究方向後,便以非正式訪 談的方式進行訪談工作。接著,確認研究主題後,便依大學校院、知識管 理與學習型組織相關的內容,擬定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方法對二 所大學校院的教師、主管或職員進行訪談,根據訪談內容加以譯碼,做更 進一步的分析。

二、 文件分析法

蒐集中部二所性質不同的大學校院內部相關檔案文件,在分析的過程 中,運用觀念分析、歷史分析、詮釋分析等三種主要的技巧來檢驗、對照,

其資料內容包括:

(一) 公眾文件

包括上網下載學校背景資料、現況分析、會議紀錄、學報、法規章則、

成果發表、工作計劃等,藉這些文件分析,進一步了解學校發展學習型組織 的背景因素、變革過程阻力及施行實際成果及預測。

(二) 私人文件

包括受訪教師或行政主管對訪談大綱寫下的劄記、個人研究心得報告、行政流 程、服務品質、教學活動等,藉此更了解內部基層對發展學習型組織的價值信念、

態度與文化的形塑與否。

貳、研究步驟

Silverman(1985)認為質性的研究,步驟應包括:開始研究、文獻回顧、界 定研究問題、實地進行研究、找出對理論與實務的意義,以及資料收集等六個階 段。Maxwell(1992)指出研究者在研究步驟中至少應說明為什麼要進行此研究、

發展出概念性的情境、想透過研究來瞭解什麼、如何著手進行研究、過程可能犯 錯的問題,以及研究結果如何呈現等六個步驟。Tutty 等人(1996)將研究步驟 分為:界定問題範圍、研究問題之界定、決定實地研究相關之工作、發展出概念 圖像、尋找督導或協助者、決定所需的資源、選擇研究場域、研究倫理議題、撰 寫研究計畫書或報告,以及經費贊助之來源等十個步驟。

質性研究步驟究竟應分為幾個階段或步驟,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研究者僅 將研究步驟分成六個階段,如圖 3-2 所示。

一、 問題形成與研究範圍

問題的形成其來有自,或始於模糊的概念或理念;或是系統運作過程不 利因子累積而引爆。但如何面對問題作深入的探究,進行全貌式的了解,

才能提供改進或調整的指南方向。有人常引喻問題的形成是上寬下窄的「漏 斗」,需經不斷的辨別、沉澱、磋商與修正的過程,才能發展出清澈、具體 的物件或助燃器。

自從進入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加上忝為教育工作 者,在學校環境與實務經驗累積上,不斷深思反省教育的現況問題或改進 對策。及至修了方德隆教授的「行動研究」課程,對質性研究產生濃厚的 興趣。同時又修了王政彥教授的「學習型組織發展研究」課程,發現學習 型組織的魅力無窮,萌生運用企業界流行的「知識管理」策略或工具,來 推動學校組織發展成有競爭優勢的學習型組織。

二、 進入研究場域

緊接著問題形成與研究範圍之後,要進入的是研究場域進行觀察或資料 收集工作。所謂的「研究場域」通常不是指有形的空間場所,而是偏重於

研究歷程的心理狀態。要先了解研究者與研究場域的關係、研究場域的性 質,以及研究對象的屬性。在進入研究場域的過程,遵守 Bogdan & Biklen

(1982)的三個原則:堅持到最後、彈性運用不同方式和有創意的接近被研 究對象,以利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及現象的觀察。

三、 決定抽樣策略與樣本大小

質性研究抽樣策略的運用,在於深入收集豐富的資訊內容,所以其所選 擇的研究對象數目不多,亦即「深而不廣」,基此,選擇了中部兩所大學校 院為研究對象。由於質性研究重質不重量,研究樣本代表性是建立在每個樣 本均有平等機會被選擇的原則之上。

四、 資料蒐集

質性研究資料收集的方法相當多元複雜性,由於研究者在進行深度訪談 過程,與研究場域及對象產生互動關係,進而進行有關現象的觀察分析。研 究者為增加資料收集的精確性,在整個研究過程可能以錄音方式加以詳實記 錄;然後,再將這些記錄轉譯分析。本研究採交叉深度訪談、口述史、行動 研究、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及個案研究等法來收集資料。

五、 資料分析

在質性分析階段,研究者將不同方式所收集到的相關資料,轉譯成文本 資料,然後,再交互運用備忘錄、編碼及情境策略於分析工作上。「備忘錄」

能給予研究者捕捉分析時之關想法,進一步刺激思考;「編碼分析」是研究 者將資料分類,進而發展出與理論相關的概念、因素或模式;「情境策略」

是將資料中相關要素串聯起來,發展成整體而非片斷的研究藍圖與架構。

六、 撰寫論文

最後階段研究者將訪談結果做成紀錄,加上從個案進行深度之分析,並 據以做成結論與建議。

圖 3-2 研究步驟與流程圖

經歷體驗 發現問題 文 獻

問題形成及 研究範圍

進入研究場域

抽樣策略與樣本選

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

撰寫論文

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