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大學校院亟待發展學習型組織

教育部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大學校院現階段面臨的問題:

發展「質」與「量」失衡、資源排擠效應、運作機制失調、國際化度不足、社會 互動欠佳,以及評鑑機制失允等六項。行政院經建會在「92 年國家建設計畫」

亦針對大學校院發展重點提出:追求卓越發展與提升知識競爭力、落實教師專業 自主與健全多元師資培育、積極推動國際化,以及整合資源與提升科技人力素質 等四項工作。基於上述政府機關對大學校院所遭遇的問題,提出發展重點與策略 方向,至於如何執行?採用何種工具方法?各校可依學校規模性質、辦學績效、

人力資源、校園環境等層面去評估。況且,大學校院是學術殿堂,知識的挖掘者、

生產者、製造者、傳播者,導入「知識管理」發展成具有創造力、執行力、競爭 力的優質且卓越的組織是必要可行的手段或方法。

21 世紀在以「知識」為核心成長的經濟運作體系下,各產業無不卯足全力 的追逐時尚──「知識管理」,並視為角力場存活的萬靈丹,但對它真正的意涵 和價值卻猶如瞎子摸象,在組織運作上,不知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識?無法清楚本 身應該知道什麼樣的知識?不知道如何讓組織成員都能分享知識。其實,知識管 理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能夠不斷應用新知識,提升品質效能。知識管理的流程是創 造、取得分享、儲存累積、以及移轉應用,在這流程活動中,經由知識社會化、

外部化、組合及內化的轉化循環,個人知識變成了團隊知識,外顯知識轉化成內

隱知識。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則是讓知識在組織裡自由流動與應用,俾利做出最 佳或令人滿意的決策。知識管理若要有效運作,需要組織、個人、團隊以及組織 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與支援。就組織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助於知識 發展的基礎架構,也就是首先從分析組織的目標、策略和願景開始,其次,資訊 科技相關工具的妥善規劃,使支援系統能在不同的應用軟體間順利轉換,以有利 知識的分享。對個人和團隊而言,重視具備持續學習、思維改變以及分享、創造 和移轉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意願,鼓勵標竿學習與運用觀念和工具,打破部門單位 間「本位主義」(NIH,Not Invented Here)的藩籬界限。就組織文化而言,文化 是組織的價值、信仰、儀式及習慣,有助於塑造行為和認知的發展,會表現在組 織結構、流程、價值、規範、組織氛圍等上面,能夠鼓勵成員樂於分享知識以及 自由交換觀念、想法與工作方式,諸如:回饋文化、溝通管道、管理風格和學習 環境等。

學習型組織係指有能力去持續地適應環境並作必要性改變的有機體組織。它 和人一樣都需要學習與成長以維持本身的存在。學習型組織要做到自我更新,必 須具備三項的基本能力:(1)提早預見變革轉型的需要性;(2)學習的速度比競 爭或同業對手快;(3)對新事物執行的效率快且成果佳。在運作過程中需呈現以 下的特色;(1)學習速度快且能過不斷自我更新提升;(2)支持與獎勵個人和團 隊的學習;(3)有明確的共同願景與價值觀來主導組織方向與運作;(4)容許錯 誤發生且能過從錯誤中學習到經驗;(5)重視成員能力的培養、認同感和福祉;

(6)以顧客滿意度為優先職志;(7)秉持永續經營發展與突破創新的理念。Senge 的暢銷著作「第五項修練」中,提出學習型組織的五大構成要素:自我超越、改 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Marquardt 在 1996 年則又加 入第六項,以積極性對話為主的技巧。研究者擬以知識管理轉化過程、促動要素 及相關策略運用等概念融入為四項技巧,來構成支援組織最重要的十項學習技 巧,茲分述如下:(1)策略學習。係指組織的管理能力,包括組織成員認知、理 解、質疑、辨認周遭事務的能力,諸如:顧客關係、競爭環境及內部問題等處理 的態度和回應的能力。有助於檢測組織的策略是否適當,運作的方向是否正確,

是確保組織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子;(2)回饋系統。一個高效能的組織會在不 同層面上建立不同的流程來蒐集回饋,其系統包含不同類型工具,分別從個人、

團隊、組織等不同層面及回饋給予者、回饋內容和所使用的工具等不同角度交叉 分別檢視,對組織內管理階層的領導能力、管理技巧、顧客及員工滿意度等的了 解;(3)科技應用。組織需要的資訊科技系統能妥善規劃與相互間的可相容性,

亦即在不同的應用軟體間可順利轉換,以加速資訊與知識的傳遞與取得,提升工 作效率與服務品質,例如:內部網路應用;(4)知識分享。資訊傳遞有不同管道,

諸如:電子郵件、網站、資料庫或開會等,知識唯有分享,才能對組織產生意義。

一個組織透過培養三項基本能力、運用十大學習技巧及呈現出七點特徵,則 已具備了動態且優質的學習型組織。

貳、運用變形蟲組織理念有助於大學校院的發展

組織結構常受到環境不確定性、科技、經營策略、規模與生命週期等因素的 影響而形成機械式與有機式兩種組織形態,在其運作過程中又因職務、權責、層 級、決策權及溝通方式而有所區隔。在有機式組織結構方面又以強調的重點、權 變方式、經營活動等區分為簡單式(專案式)、矩陣式和網路式(虛擬式)三種。

變形蟲組織(Adhocracy)或稱阿米巴(Amoeba)組織是屬於矩陣式組織結 構之一種,名稱起源於知名未來學者 Alvin Toffler(1970)在「未來的衝擊」乙 書中,用來描述職銜與權責經常更迭,結構經常解散再重組,部門不斷彼此消長 的現象,並引用拉丁文形容詞 ad hoc(為特定目的)的衍生語。變形蟲組織採取 扁平式組織,層級較少而功能專精,整合內部作業成任務小組式的單位,隨時單 獨作業,執行任務。它的結構易於改變,藉由專業、彈性、速度與自由等反應能 力來靈活運作,進而取得商機與優勢。

學習是組織在不斷變遷的動盪環境中維持競爭力的一項先決條件,作為一個 有生命力的有機體組織,在系統化、涵蓋面廣的模式運作中,組織被賦予更多的 恆常意涵:它是一個更人性化的組織實體,提供人們維生和實現想法的場域。儘

管工作場合中有各種不同形態的改變,諸如:工作單位轉以流程為主的團隊學習 與合作、工作內容變為多元複雜、人的角色從被控制者轉為授權賦能者、組織結 構從集權階級式組織轉成水平分工合作的組織,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法則 就是變」,維持競爭優勢的方式,就是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學習與創新,運用 變形蟲組織的「隨遇而安」動態模式,汲取存活的養分,再以富有「專業、彈性、

速度與自由」的特徵持續發展,這也正符合發展學習型組織途徑的可行選項。

參、編製學習型組織相關量表有助於改進與發展

一、 主要量表

組織在運作活動的歷程,並沒有一套共同依循的標準模式,但透過機制運轉 後,難免有失衡或過量的現象發生,如何恆常有效的持續發展並達成目標,亟需 一套檢測工具,即「量表」來評估績效與成果。研究者根據 Marquardt(1996)

提出的學習型組織五個子系統,亦即就學習、組織、人員、知識及技術等五個層 面,每個層面還包含相關的議題,諸如:學習動態涉及到個人、團隊與組織學習 上的相關細節;組織轉型涵蓋有共同願景、文化、策略及結構等重要因素;授權 賦能與成員、家長、策略聯盟及社區人士有關;知識管理方面則以創造、取得分 享、儲存累積及移轉應用的過程來設計子題;技術應用針對學校基礎的學習及電 子支援系統的運用程度和資訊取得的管道來設計子題。本量表可視為檢測組織是 否符合學習型組織的主要量表。

二、 相關量表

1、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不斷學習、適應與改變能力的組織。諸如,學習型組 織在競爭優勢上,以學習能力、知識和技能取代昔日傳統組織的產品與服 務,有鑑於此,可藉用「知識管理評量工具」來檢驗組織運作的現況績效,

如附錄二。

2、 常聽到在工作職場上高效能團隊,能迅速的解決比較複雜、非結構化的問 題,做出最佳合理的決策、發揮更多的創造力、擴大培養個人的技能、以及 比個人單獨工作時投入更多。但是,何謂高績效團隊?有什麼特徵?所謂的

高績效團隊要從明確的「目的 願景」做起,希望獲得最後成果,是「最適 生產力」、「彈性」、「認可與讚美」。它是由 PERFORM 字首組成的字眼,亦 即 Purpose、Empowerment、Relationship & Communication、Flexibility、Optima Productivity、Recognition & Admiration、Morale 也代表高績效團隊的特徵。研 究者擬以 K. Blanchard(1992)等人合著的「一分鐘最佳團隊」乙書中,即以 上揭七個要素來建構「高績效團隊評分表」,如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