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育,輔導其適性發展,培育運動專業人才。」本研究體育班係指臺北市教育局核定 108 學年度入學的某一國民中學七年級之體育班級。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探討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後,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 成就的關係。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運用行動與研究結合模式,

根據研究者在教學上所遭遇的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的方案,並透過實際行動 將方案付諸實踐,再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問題(蔡清田,2000)。行動研 究法是以勒溫(Lewin)的循環模循為架構,以規劃、行動、觀察、反省、再規劃的 過程發展,如圖1-1所示。倡導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學者大都遵循螺旋循環概念,

強調教育行動研究的計畫內容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允許隨時修正、檢討,以符合 教學現場需要(陳惠邦,2003a,2003b)。

圖 1-1. 行動研究動態循環歷程 資料來源:出自吳明隆(2001:89)

壹、行動研究實施階段

甄曉蘭(2003)指出,行動研究具有瞭解教育實況、改革教育問題的功能,課 程的設計、發展與教學的實踐,都可以透過行動研究找到革新與突破的途徑,達 到結合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理想。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實施,本研究 以甄曉蘭所提出之歷程為基礎,透過擬定課程與教學改革方案、執行教學行動、

評估教學成效、省思修正步驟不斷循環,藉以探究實施差異化英語課程學生的轉 規劃

行動

觀察 反省

重新規劃

6

化,以改善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一、擬定課程與教學改革方案

在七年級英語教學現場,研究者發現無論是體育班或普通班,學生程度均有 英語雙峰現象。換句話說,體育班學生高分群與低分群成績亦有英語能力落差問 題。教學現場採用傳統講授法,有學生可以超越學校教學進度,自主完成教科書 練習題;卻有學生完全跟不上進度,覺得英語教科書的內容很艱深。基此,本研究 根據教學現場的現況分析,提出改善問題的方法,研擬差異化教學行動方案,以 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研究者研擬差異化教學的教學大綱、學習任務,針對英語課程設計新的教學 策略,藉由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學習結果之差異化,協助不同學生適性學習。另 外為掌握學生英語學習準備度,研究者將以國中七年級第一學期三次段考平均成 績為始,因應學生起點能力不同,規劃彈性多元的課程。

二、執行教學行動

差異化教學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它重視不同方式的教與學思維,並轉化 在教學實踐中(Blaz, 2006)。因此差異化教學並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教師 應該要回應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學習興趣以及學習風格不同而調整課程。另外,

在教學現場,建立支持學生的學習環境、運用觀察、訪談方式,詳細蒐集記錄付諸 行動的情形,並運用三角檢證法(triangulation),讓蒐集資料多元化。

三、評估教學成效

資料蒐集與分析有助於對教育現場問題之瞭解。甄曉蘭(2003)表示教師可 透過學習單、教室日誌、學生作業、教學現場錄影與訪談學生等方式,評估教學成 效。為洞察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對學生的影響,研究者將運用訪 談學生、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夥伴教師觀課紀錄表、教學現場錄影等相關的 資料整理分析,以瞭解差異化教學成效。

四、省思修正

蔡清田(2007)提醒課程行動研究的研究者,在課程行動後是否導致課程改 變?學生學習是否變得更好?教師教學是否變得更有效能?如果教學實驗後尚未 解決問題,研究者則必須修正行動研究方案,以新的螺旋起點,力求課程問題的 解決。因此,研究者會依據學生的回饋,包括學生上課參與度、學生回答問題實際

7

情況、師生互動等面向進行檢驗。此外,夥伴教師的意見、觀察記錄、課堂錄影、

省思札記都將成為本研究的省思工具。

貳、行動研究步驟

本研究希冀透過實施差異化教學解決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英語問題,研究目 的在探討差異化教學後,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之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係、

學習的成效。

本研究步驟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發展階段、實施階段及資料處理階段,

研究的流程架構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此階段包含:分析教學現場現況、擬定研究主題、研究目的與問題。本學年度 學校分配國中七年級體育班由研究者擔任英語科教師。在教學現場研究者發現體 育班新生英語科程度呈現雙峰現象,故擬定差異化教學為研究主題,期望透過行動 研究解決問題。

二、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包含:蒐集差異化教學文獻,從相關文獻中釐清重要策略並找尋適合 體育班英語教學方法,以解決研究者教學遇到的困境。設計教學策略方案方面,將 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以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課程實施規範》。

此外,設計學習動機量表與學習成就測驗作為蒐集學生起點行為之依據。本階段目標 是完成專業實務報告緒論、研究方法以及文獻探討三部分。

三、實施階段

此階段會將準備階段與發展階段的方案轉化成行動實踐歷程。主要包含:進行 教學前測、實施差異化教學、現場資料蒐集、進行教學策略之修正、再次發展行動 方案等步驟。其中研究者會持續在現場資料蒐集相關資料以檢視學生差異化學習 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最後運用六週時間完成課程實施階段。

四、資料整理階段

此階段就現場觀察資料、省思札記、錄影檔案、學生訪談進行轉譯與資料 分析;同時將前測與後測文件進行完整的資料庫建立、分析學生學習動機與學 習成就,最後運用研究結果撰寫完整的報告。本研究流程架構如圖1-2所示。

8

9

參、研究場域 一、學校背景

研究場域是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立飛颺國中(化名),由於學校緊鄰數所中大 型學校與明星私立中學,造成磁吸效應。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影響和家長偏好選擇 大校心態,導致學區生源外流,目前全校普通班僅6班、體育班3班,全校學生人數 約180位、教職員約40位。學校的發展受限於小校資源無法跟中大型學校相比,縱 使飛颺國中近年來在各方面努力積極翻轉學校以及致力於發展特色,但學區內仍 有家長將學生戶口遷往鄰近學校就讀。

飛颺國中為了提供多元化入學管道,同時培養運動績優學生,只要國小畢業 學生設籍臺北市者,在每年六月參加體育專長術科測驗後,即可依成績之高低錄 取至本校體育班就學。目前飛颺國中七年級到九年級各有一個體育班,佔全校班 級數的三分之一,分析就讀體育班的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差異頗大,其中有半數學 生來自經濟弱勢家庭。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研究者授課的七年級體育班為研究對象,全班人數15人,均為男同 學,其中有3人學生英語課需要抽離到輔導室學輔教室上課,故受試學生共計12人。

新生入學後從教育部建置的「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

由國小端轉銜到國中的英語科篩選測驗與成長測驗成績分析,班上有3位學生國小 六年級英語能力屬未通過,表示這3位學生英語能力未達小學六年級程度,需要參 加英語科學習扶助課程。該班另有4位學生科技化評量成績達80分以上,其中1位 學生成績還是100分,顯示七年級體育班學生英語程度有一定差距,部分學生英語 程度不到國小六年級基礎能力;也有幾位學生英語程度優異,明顯存在個別差異,

在體育班英語教學現場存在英語雙峰現象。

本研究檢視受試學生國小六年級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成績、是否為學習扶助 英語個案、是否是學校住宿生與學生個別英語學習狀況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結 果如表1-1所示。

10

表 1-1

學生個別情況分析

編號 科技化評量分數 英語個案 學校住宿生 學習狀況

1 96 否 是 學習意願高但愛講話、配合度高 2 N/A 否 否 家長會盯成績、學習意願高

3 48 是 是 學習意願低、但樂意參與課程活動 4 N/A 否 是 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配合度差 5 100 否 是 學習意願高且配合度高、愛說話 6 80 否 是 學習意願高且配合度高

7 80 否 是 學習意願中等但配合度高 8 N/A 輔a 是 學習意願低、上課不愛發言 9 72 否 是 學習意願中等、配合度高

10 76 輔a 是 學習意願低且配合度差、愛抱怨 11 40 是 否 學習意願低、與人互動少、發言少 12 36 是 是 學意意願低、易分心須教師叮嚀 註: N/A 表示該名學生國小六年級未測驗

a該名學生進入國中後由「學習輔導小組」會議決議納入學習扶助英語個案 三、研究者背景

大學畢業迄今教學年資15年,擔任過國高中英文專任教師、協行教師、導師、

英文科召集人等職務。研究者任教於飛颺國中第二年,目前擔任教務處教學組協 行教師,同時亦是第二年擔任體育班英語教師。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推 動前夕,研究者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在職專班進修,期望能強化課程與 教學理論的知能,並精進課程創新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能力。108學年度正好是新 課綱實施元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基本理念以「成就每一個孩

英文科召集人等職務。研究者任教於飛颺國中第二年,目前擔任教務處教學組協 行教師,同時亦是第二年擔任體育班英語教師。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推 動前夕,研究者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在職專班進修,期望能強化課程與 教學理論的知能,並精進課程創新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能力。108學年度正好是新 課綱實施元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基本理念以「成就每一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