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節針對本研究中所使用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進行說明。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國小二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掌握故事結構元素的改變情 形,並進一步瞭解故事結構教學對於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的影響。本研究主 要採用質性研究法,期望透過描述性文字資料的蒐集,探討學生學習故事結構的情形。同時 輔以量化的「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及「閱讀動機問卷」,以標準化測驗分數作為說明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和閱讀動機改變情形之依據。以下針對質性研究及量化之統計方法進行說明:

一、 質性研究法

質性研究最廣義的解釋是產生描述的資料研究,描述的內容包括人們說的話、寫的字與 可觀察到的行為(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是一種著重歸納、富彈性且受自然情境脈絡影響 之研究方法,強調研究者必須在自然情境中,透過與被研究者密切的互動過程,使用多種的 資料蒐集方法,進行全面式、深入式的理解,深入體會並詮釋被研究者的感受與知覺(潘淑 滿,2008)。質性研究法具有以下特色:1.重視對現象的描述;2.重視研究情境脈絡;3.運用 歸納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4.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工具;5.注意事物的個別特殊性與整體性(黃 瑞琴,1999;潘淑滿,2008)。本研究擬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文件分析法、觀察法和訪談法進行 資料蒐集,分別說明如下:

(一) 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是透過研究者蒐集一些符合研究目的的文件資料,進行文件本身深層意義探 討的一種研究方法(王文科、王智弘,2006)。文件分析法所蒐集資料種類包羅萬象,包含:

歷史文件或日常生活的紀錄、筆記圖片、印刷品、報紙、雜誌等。本研究主要蒐集學生的學 習記錄單,來記錄學生對於故事結構的掌握歷程。研究者在每次進行完閱讀教學後,便將學 生的學習記錄單收集成冊,予以照相或掃瞄存檔,並逐一影印,以便日後進行分析與解釋,

藉此瞭解學生掌握故事結構的歷程,進而探討其閱讀理解能力改變的情形。

(二)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運用觀察方法對研究現象、行為或事件,進行有系統 的觀察與記錄的過程(潘淑滿,2003)。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故事結構教學活動中,學生 掌握故事結構的歷程。在教學現場中,為了能忠實記錄研究者與學生的互動過程,研究者將 以全程錄音的方式來輔助記錄,並於教學結束後,進行逐字稿的繕寫與轉錄,藉此瞭解學生 學習的情形。此外,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即觀察者,為求研究的客觀性,邀請協同研究者進 入教學現場進行觀察與記錄,再將研究者轉錄的逐字稿與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進行核對,

作為研究者教學改進之用。

(三) 訪談法

在質性研究中,除了運用文件分析和觀察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外,訪談可作為蒐集資 料的輔助方式,藉以進一步瞭解研究對象的內在觀點。王文科、王智弘(2006)指出,透過 訪談較易獲取較完整深入的資料,可掌握問題的次序,亦可經由與受訪者的直接接觸,了解 其看法與外在表現。在本研究中,為進一步探討故事結構教學對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動機的 影響,結束故事結構教學後,研究者將與八位低閱讀能力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從中瞭解 故事結構教學對於其閱讀態度與行為的影響。此外,黃瑞琴(1999)提出與兒童訪談的策略 為:花時間與兒童建立個人的關係、實施非正式的訪談、問兒童能夠回答的問題、提供兒童 具體或半抽象的物體。本研究根據以上策略,擬定訪談大綱(如附錄五)並於故事結構教學 後與研究對象進行訪談,訪談過程將全程錄音並轉錄成逐字稿,並針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

藉以瞭解學生接受故事結構教學後其閱讀動機的改變情形。

二、 量化統計方法

本研究欲瞭解低閱讀能力學生接受故事結構教學前後,其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的改變情 形。因此,本研究透過學生接受「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和「閱讀動機問卷」前後測之分數,

來探討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是否提升。在進行故事結構教學前後,讓

學生接受「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和填寫「閱讀動機問卷」,分別根據全班及低閱讀能力學生 前後測分數進行 t 考驗和 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探討學生在「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和「閱 讀動機問卷」的表現上是否有顯著差異,藉此說明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 閱讀動機之成效。

貳、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分為以下三個個階段,分別為研究準備階段、正式研究階段、歸納統 整階段,如圖 3-2 所示,茲分述如下:

一、 研究準備階段

在研究準備階段,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並決定研究方向後,著手進行試探性研究,以一 名國小一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短篇故事和圖畫書作為教材,進行為期 5 週共 15 節課的故事結構教學,此次試探性研究所得結果可作為正式研究之參考依據,分別說明如 下:

(一)運用故事結構教學能提升國小一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在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以自編故事理解測驗和故事地圖學習單作為研究工具,藉此瞭 解研究對象在閱讀理解能力上的表現情形,除了進行前後測外,並在每次閱讀完教材後,請 學生完成故事理解測驗和故事地圖學習單,以便掌握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改變歷程。最後,

研究結果顯示,故事結構教學確能提升國小一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之閱讀理解能力。

(二)學習故事結構元素時,搭配其他策略的使用有助於學生掌握故事結構

研究者以短篇故事教導學生故事結構元素時,建議可以加入其他閱讀策略,如:請學生 念讀文章時,手指頭確實指字,以免漏字;或是利用彩色鉛筆將不同的故事結構要素標記起 來,讓各個故事結構元素在文章中更明顯呈現等方法,藉此可幫助學生加深故事結構元素的 概念,也能讓故事結構教學的成效更加提升。

(三)延長研究時間,以便瞭解學生進入獨立閱讀階段的學習情形

本研究為試探性研究,僅為期 5 週,因研究對象為一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在填寫故事

地圖學習單時,仍需老師在旁協助引導,因此無法進行到獨立閱讀階段。因此,本研究將進 行為期 15 週的故事結構教學,以便瞭解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學習情形。

綜合以上試探性研究的結果,可供研究者撰寫研究計劃之參考,由於試探性研究是以一 名國小一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為對象,並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教學,對於故事結構教學能否 運用於團體教學,並提升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研究者關注的主題。事後進一步 閱讀故事結構教學及閱讀教學的相關文獻,幫助研究者釐清故事結構教學的內涵,並決定加 入「閱讀動機」的探討,欲瞭解故事結構教學對於國小二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和閱 讀動機之影響。

二、 正式研究階段

在正式研究階段中,研究者於故事結構教學前後讓學生接受「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和「閱 讀動機問卷」前後測,以瞭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閲讀動機之改變情形。在進行故事結構教 學過程中,配合「故事地圖學習單」、「故事臉學習單」等研究工具,協助學生學習故事結構 要素。此外,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蒐集學生的學習記錄單,以及轉錄上課錄音逐字稿、訪 談逐字稿等研究資料,以便日後進行整理與分析。

三、 歸納統整階段

最後,研究者將所蒐集的資料,不斷反覆進行分析與確認,歸納研究發現與結果,並進 行論文的撰寫。

閱讀動機問卷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