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結合紮根理論法與個案 研究法和情境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對WiMAX 的特性、功能、發展現況及未來展 望,做深入的資料收集、歸納、考證、分析,並加入模擬情境以預測未來的發展。

圖4-1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如圖4-1 所示,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法」做出以下分析:

1.歸納分析三個個案的關鍵成功因素。

2.分析比較以上關鍵成功因素是否符合破壞性創新理論提出的簡單、便利、

低成本的條件。

3.分析破壞性創新與成功的關係。

接下來的WiMAX 分析,是利用「破壞性創新」理論並結合「情境分析法」,

再加上個案研究所得之經驗,做出下列分析:

1.歸納分析 WiMAX 是否具備「破壞性創新」的特性,以及其創新模式。

2.藉由情境分析法,分析預測 WiMAX 與其他競爭對象的競爭結局。

3.分析推衍產業新進者的成功策略。

4.1 質化研究

質化研究乃指任何不是經過統計程序、數學計算的、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 的研究結果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是對人的思維、生活習慣、經驗故事、人際關係 社會活動與思潮、甚至組織運作的研究。質化研究適用於揭露並解釋一些表面之 下鮮為人知的現象,對於一些人盡皆知的事也能採取新鮮又具創意的切入點,而 且,對於量化方法所無法鋪陳的一些細緻複雜的情況也能得心應手。大致來說質 化研究的程序是藉由各種方式,包括觀察、訪問或是書面紀錄來收集資料,透過 非數學的分析程序,對所得資料進行解析,以獲得研究結果。

在質化研究中,通常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1)資料;(2)分析或解釋程 序;(3)口頭作成的報告或寫成的文章。資料可藉由各種來源來獲得,最常見 的是經由訪問與觀察所取得,另外也可經由既有的文獻、紀錄或是圖像的收集,

因此資料的形式不限,它包含了下列三種資料的收集:(a)深度(in-depth)、

開放式訪談(open-ended interviews)、(b)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

以及(c)書面文件等(Michael Quinn Patton,1995)。

來自訪談的直接引述,可以得到屬於人內在層面的資料,例如:經驗、意見、

感受、知識。透過訪談,可以詳盡描述有關人的活動、行為、廣泛的人際或人與 物的互動,可觀察的人類經驗之組織歷程。文件的分析則透過方案紀錄中,採取 摘錄、引述或是整個事件的滕錄,範圍從個人日誌、信件、到出版品、論文報告,

乃至章程規約等,甚至包括問卷和調查開放式的書面答覆。

藉由分析或解釋程序,研究者方能從所收集的資料中發展理論或整理出發現 來。就質化研究的方法來說最常用的為紮根理論,紮根理論的譯碼程序,是將資 料轉化成概念的一種技術與過程,助於研究者將大量、繁雜的資料分析、歸納成 有系統的結果或理論。最後作成口頭作成的報告或寫成的文章。在理論建構之後,

按不同的閱聽人,或因欲擬發展某一部份的發現或理論,會採用不同的方式呈現。

4.2 紮根理論法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又稱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係為質化研究方 法的一種,研究者對於自己所深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不斷思考如何收 集、分析與報告資料,以發掘並建立理論。

基礎理論最初出現於葛拉瑟(B. G. Glaser)和史特勞思(A. L. Strauss)於 1967 年所出版的「基礎理論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 書中,主張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檢驗的連續過程,以突顯研究現象的特質,此特質

經過比較,若發現有相同的特質,則可歸納到抽象層次的概念;若發現有不同特 質,則可探究造成差異的情境或結構因素。

基 礎 理 論 植 基 於 實 用 主 義 (pragmatism ) 和 象 徵 互 動 論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因為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故其相當重視研究結果的功用,其 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是用來幫助了解現象及解決問題。此外也受到象徵互動論的 影響,主張研究者進入社會情境裡研究,由情境的當事人去詮釋其社會現象,藉 以了解社會現象。 當然基礎理論的研究過程也相當遵循科學原則,從資料收集、

假設驗證到理論建立,都符合科學的邏輯。

概念(concepts)、範疇(categories)和命題(propositions)乃是基礎理 論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是分析資料的基本單位;範疇則是比概念層次更高,也 比概念抽象,它是發展理論的基礎;命題則是範疇和其概念,或者概念與概念之 間關係的類化,它可說是源於假設,只不過是命題偏重於概念之間關係,而假設 則是偏重於測量彼此之間的關係。

一般基礎理論的研究過程主要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研究設計階段:

包括文獻探討及選定樣本(非隨機)兩個步驟;第二階段為資料收集階段:包括 發展收集資料的方法和進入現場兩個步驟;第三階段為資料編排階段,依時間年 代發生先後順序的事件排列;第四階段為資料分析階段:包括採用開放式登錄

(open coding),將資料轉化為概念、範疇和命題,以及撰寫資料綜合備忘錄和 排列備忘錄;第五個階段為比較階段:將最初建立的理論與現有文獻進行比較,

找出其相同相異之處,作為修正最初建立理論之依據。

基礎理論對於理論的建立和問題的解決,有其實質的價值;可惜它在教育研 究上應用並不是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在於研究過程相當費時、具有不確定性、研 究者必須具備耐心和毅力以及豐富的研究經驗,這些的限制導致基礎理論不太為 一般的研究者所採用,但是隨著電腦資料分析軟體的研發,可能有助於增加未來 基礎理論應用的便利性。是故,在未來的研究方法的採用,基礎理論仍有其發展 的空間。

4.3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乃有系統地針對特定的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 之背景、發展、行為、概念想法等,作深入的探討分析。進一步而言,個案研究 是對一個個案例做縝密的研究,廣泛的蒐集個例的資料,徹底的瞭解個例現況及 發展歷程,予以研究分析,確定問題癥結,進而提出矯正的建議,其首重在個案 發展的資料分析。個案研究是為了決定導致個人、團體,或機構之狀態或行為的 因素,或諸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對此研究對象,做深入研究。一般的研究者以具

有代表性的個別團體為對象,仔細分析樣本的資料,務期從中獲致結論,概括所 屬的母群體。個案研究法的步驟包括澄清問題的所在;決定所欲研究分析的單位;

設計一份如何收集資料的流程並發展收集資料的測量工具;收集、分析並解釋所 得的資料;提出日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可行性。

個案研究法的優點是當樣本來源受限,無法得到足夠的樣本數進行大量樣本 的研究時,個案研究法仍可對少數的樣本進行探討。而且也可避免一般研究法對 於樣本本身僅具片面表層的印象。然而缺點是由於研究者與個案的密切接觸,可 能會因此失去客觀的立場。再者研究者很難判斷是否已收集足夠的資料加以分析 解釋。而且藉由個案研究法所得到的結果,較難推廣至整個群體。

本研究將剖析電信發展歷史上的著名案例,包括早年電報與電話技術的發展 中,Western Union 與貝爾實驗室和後來 AT&T 間的競爭,以及 AT&T 獨霸電信 業的傳奇;還有 2005 年一月電信巨人 AT&T 被 SBC 併購的始末等,並從這些案 例中試圖尋找主導結局的關鍵因素。

4.4 情境分析架構

由於本研究的對象-WiMAX 技術,尚處於發展階段,新興科技本身即具備很 高的不確定性,加上影響電信產業策略的因素中,包括許多非市場因素,更增添 WiMAX 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透過情境分析法可以提供系統化且較全面的分析。

情境分析是指規劃者針對未來可能影響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以系統分析的方 法,求得其各自在策略上的意涵,從而建立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前景,以擬定適 當的發展策略。透過這種分析方法,規劃者可以有系統的探討產業各種不確定因 素的可能發展結果,以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依據。

情境分析是針對特定產業,建構一項關於未來產業結構變化的整體一致性看 法。其基礎是建立在一些可能且合理會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之上。這些因素即所 謂的不定變數,其可能來自產業內部任務環境與外部總體環境。但是由於總體環 境的難以預料,因此情境分析法的主要焦點是在產業上,對於產業之外的總體狀 況並不單獨分析,僅就影響重大者於架構中探討。

許多專家學者曾經分別提出情境分析法的流程步驟,歸納如下:

1.定義研究焦點及範疇 2.確認主要關係人

3.確認目前情勢及發展趨勢 4.確認關鍵不確定因素

5.建構情境架構 6.發展情境內容 7.分析決策意涵

圖4-2 情境分析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建男, 2003)

第五章 個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