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WiMAX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WiMAX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

WiMAX 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Seeing What’s Next on WiMAX

研 究 生:楊繼斌

指導教授:毛治國 教授

(2)

WiMAX 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Seeing What’s Next on WiMAX

研 究 生:楊繼斌

Student:GILBERT YANG

指導教授:毛治國

Advisor:Dr. C.K. MAO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Master Program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ne 2006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WiMAX 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研究生:楊繼斌

指導教授:毛治國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

摘 要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技

術近幾年的發展備受電信業界矚目,支持者對

WiMAX 寄予厚望,並認

WiMAX 是電信產業的明日之星,將能夠把產業推到新的高峰。然而,

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前一個被視為電信產業明星的

3G 通信(第三代行

動電話),事實上目前卻是普遍呈現遲滯發展的情況,不論是產業新

進者或是在位者,都為此留下一個不好的經驗。因此,顯然在投資前

的評估和檢驗工作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嘗試應用「破壞性創新」

理論的觀點,辨識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檢驗

WiMAX 服務的可行性。研

究結果發現

WiMAX 服務符合破壞性創新條件,但是產業新進者如果想

要利用

WiMAX 顛覆市場,仍需要適當的策略配合。最後,本研究並應

用情境分析法,從產業新進者的觀點,提出攻佔市場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WiMAX、破壞性創新、關鍵成功因素、情境分析、策略。

(4)

Seeing What’s Next on WiMAX

Student: GILBERT YANG

Advisor: Dr. C.K. MAO

The Master Program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WiMAX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continuously draw much attention from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considered a viable solution for end-user’s all

telecommunications needs. This reminds us what 3G ( Third

Generation) wireless had been treated at very beginning and have

done so far. The industry probably needs a better way to evaluate

new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to locat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inspect

WiMAX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evaluate their viability, and derive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challengers.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is paper

include: WiMAX conforms to the condition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even though challengers need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o

catch market share, and the recommended likely strategies for

challengers are given.

Keywords: WiMAX, disruptive innovation, key success factors,

scenario analysis, strategy.

(5)
(6)

目 錄

中文提要

………

i

英文提要

………

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2

1.4

研究架構………

2

1.5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產業回顧………

5

2.1

行動、無線與寬頻通信……….………

5

2.2 Fix-Mobile

Substitution………

5

2.3

匯流(Convergence)………

7

2.4

分流(Divergence)……….………

8

2.5

WiMAX 技術……….………

9

2.5.1 WiMAX 發展藍圖………...………

10

2.5.2 WiMAX 技術優勢………...………

12

2.5.3 WiMAX 的應用………..………

15

2.5.4 WiMAX 的 PEST 分析………..………

18

2.5.5 WiMAX 的 SWOT 分析………..………

21

第三章

文獻回顧………

24

3.1

破壞性創新理論

………

24

3.2

「動機-能力-機會」架構……….

27

3.3

「資源-流程-價值主張」架構………

28

3.4

海權思想與電信產業………

30

3.5

電信產業關鍵成功因素……….

31

3.5.1 關鍵成功因素的分類………

31

3.5.2 關鍵成功因素……….……….

32

第四章

研究方法………

34

4.1

質化研究………

35

4.2

紮根理論法………

35

4.3

個案研究法………

36

4.4

情境分析架構……….………...

37

(7)

第五章

個案分析………

39

5.1

電報與電話之爭……….………

39

5.1.1 個案背景………

39

5.1.2 破壞性創新觀點………

39

5.1.3 關鍵成功因素………

41

5.2

美國行動通信發展….………

42

5.2.1 個案背景………

42

5.2.2 破壞性創新觀點………

42

5.2.3 關鍵成功因素………

44

5.3

我國電信自由化……….………

45

5.3.1 開 放 行 動 通 信 業 務 ………

45

5.3.2 開 放 固 定 通 信 業 務 ………

47

5.4

創新模式與因應策略………

51

5.5

電信業者決策的難題………

53

5.6

關鍵成功因素的變化………

54

第六章 WiMAX 分析:變化跡象………

57

6.1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57

6.2 Portable

Broadband

Wireless………

59

6.3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60

6.4

電信落後地區的機會………

62

6.5

非市場性情況………

62

6.6

變化跡象小結………

63

第七章 WiMAX 分析:競爭戰役………

65

7.1

「砲管-裝甲-船速-噸位」理論………

65

7.2

交戰結果分析……….…………

66

7.2.1 參 賽 者 … … … . … … … …

66

7.2.2 「動機-能力」架構分析……….…………

66

7.3

情境分析………

70

7.3.1 主要關係人………

70

7.3.2 關鍵不確定因素………

72

7.3.3 可能交戰結局………

73

第八章 WiMAX 分析:策略選擇………

77

8.1

在位者策略分析………

77

8.2

新進者策略………

79

8.2.1 策略前提假設………

79

8.2.2 新進者策略建議………

80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84

9.1

研究結論………

84

(8)

9.2

研究貢獻………

86

9.3

研究限制………

87

9.4

未來研究方向….….………

88

參考文獻

………

89

(9)

表 目 錄

2-1 IEEE 802.16 系列標準……….…… 10

2-2 IEEE 802.16 系列標準現況(1)……… 11

2-3 IEEE 802.16 系列標準現況(2)……… 12

2-4 WiMAX 與競爭對手之比較(1)……… 12

2-5 WiMAX 與競爭對手之比較(2)……… 13

2-6 WiMAX 服務實例(1)……… 17

2-7 WiMAX 服務實例(2)……… 18

3-1 創新事業與主流流程及價值的適合程度及因應之道….……… 30

3-2 電信業關鍵成功因素……… 33

5-1 貝爾電話公司的成功因素….……… 41

5-2 美國行動電話發展的成功因素……… 44

5-3 我國行動電話發展的成功因素……… 47

5-4 我國長途電話與寬頻電信發展的成功因素……… 51

5-5 創新模式與因應策略(1)……… 52

5-6 創新模式與因應策略(2)……… 53

5-7 電信業關鍵成功因素再分類……… 56

6-1 WiMAX 競局……….……… 57

6-2 WiMAX 分析:變化跡象……… 61

6-3 WiMAX 技術應用的創新模式與關鍵成功因素……… 63

7-1 WiMAX vs 競爭對手.……… 65

7-2「動機-能力」架構下的交戰結果……… 68

7-3 靜態賽局-動機……… 69

7-4 靜態賽局-能力….….……… 69

7-5 靜態賽局-動機&能力...……… 69

7-6 Mobile WiMAX 情境分析表…….……… 74

(10)

圖 目 錄

1-1 破壞性創新理論架構…….……….………

2

1-2 本研究之流程……….………

3

2-1 我國主要電信用戶數趨勢……….

6

2-2 固網、行動通信與數據通信服務營收比例………

7

2-3

WiMAX 網路示意圖………

9

2-4

WiMAX 技術應用示意圖……….……… 16

3-1 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市場和競爭的關係……….… 25

3-2 預測產業變化的三步驟……….……….… 26

3-3「動機-能力-機會」架構………….……….…… 27

3-4 尋找正確組織結構與歸屬…….……….…… 29

3-5 電信技術與關鍵成功因素和市場的關係……….…… 31

4-1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示意圖….….……….…… 34

5-1 我國行動電話用戶數與普及率….….……… 45

5-2 行動、市內、長途與國際電話通信量….……….……… 48

5-3 我國電信整體營收與國際電話營收趨勢……….……… 48

8-1 Mobile WiMAX 決策樹………..……… 77

8-2 在位者決策模擬……… 78

8-3 在位者 vs 新進者決策模擬……… 81

9-1 新進者可能的成功路徑……… 85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1 年 IEEE 公佈的 802.16 標準(即 WiMAX)被電信業界寄予厚望,認為 是下一個極可能顛覆電信產業生態的電信技術,宛如電信業的明日之星、救世主。 然而電信產業自從摩斯(Samuel Morse)發明電報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除了是電信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現實的企業競爭史。從 技術角度來說,新技術不斷的出現,有的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有的則不被市場 接受;有的技術只是曇花一現,短時間就被淘汰,有的卻能夠存活數十年,為企 業賺取高額的投資報酬。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錯誤的技術採用決策與因應策略, 除了可能輸掉市場之外,輸掉整個企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因此從企業角度來看, 面對新興的電信技術,電信服務業者(Service Provider)該如何因應? 1984 年美國 AT&T 正式拆解重組,開啟了電信自由化的風潮,也揭開現代 電信戰爭的序幕。然而在全球各地電信競爭中,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最後一哩(Last Mile)成了左右勝負的關鍵因素,只要掌握最後一哩就能夠取得勝利。所以在固 定通信方面,擁有在最後一哩的位者(Incumbent)就大獲全勝,新進者則是全 面挫敗。唯有在移動通信方面,因為是在同樣的基礎上競爭,所以新進者可以與 在位者抗衡,這樣的結果是始料未及的。電信技術仍然會不斷的推陳出新,而新 進者也依舊會抓住任何一個挑戰在位者的機會,只是,什麼樣的技術與應用才具 備扭轉乾坤的條件? 又以第三代行動電話(3G)為例,在電信設備供應商(Vendor)以及證券 市場投資分析師的吹捧之下,電信服務業者盲目的投入巨額資金標購頻率經營執 照,然而隨後3G 因為種種因素發展停滯,直到今日仍不見 3G 的效益,使得這些 搶得執照的電信服務業者,莫不為當年投入巨額執照費用,造成成本無法攤平所 苦。 WiMAX 技術是否真值得獲取這麼多的期待與關注?WiMAX 技術究竟有何長 處?WiMAX 服務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能顛覆電信市場?新進者該如何看待和 運用這個新技術?以上問題需要更有效的方法來檢驗和評估。

2004 年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Scott D. Anthony and Erik A. Roth 提 出應用「破壞性創新」(destructive innovation)理論,分析預測電信產業發展 的架構,並舉電信發展歷史上的著名個案來證明這個架構的可行性。因此,本研

(12)

1.2 研究目的

1.了解 WiMAX 技術的特性與其優缺點。 2.以「破壞性創新」理論觀點檢驗 WiMAX 的創新模式。 3.從電信歷史個案歸納「破壞性創新」對企業的意義,以及電信服務產業的 關鍵成功因素。 4.WiMAX 服務如果可行,則以產業新進者的觀點,提出搶攻市場的策略佈局 建議。

1.3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WiMAX 和其相關競爭的電信技術,以及這些技術的應用為研究範 圍,並盡可能收集全球各地的相關發展資料。

1.4 研究架構

如圖1-1 所示,破壞性創新理論架構主要說明消費者市場與產品特性和策略 之間的關係,以及創新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差異。 圖1-1 破壞性創新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innovation)理論,藉以分析電信技術或服務(產品)所具備的創新模式,並預 測電信產業的變化,以及推衍相關的發展策略。

1.5 研究流程

首先本研究將應用「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分析架構,探討中外電信產業發展 史上知名的個案,並試圖從個案中歸納面對創新技術時,新進者或在位者的成功 策略。之後,再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WiMAX 技術的創新模式,並加入情境 以分析新進者與在位者的因應策略,並推論可能的發展結果,如圖1-2 所示。 圖1-2 本研究之流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界定研究主題 題、範圍對象與研究目的。 2.文獻 究目的蒐集研讀相關文獻。 3.建立 題、目的及相關理論文獻,發展研究架構。 4.蒐集 業發展、技術標準等相關資料。 5.分析 新」理論分析電信歷史個案,歸納新進者與在位者的 本研究具體的步驟包含下列: 1. 確立研究主 回顧 根據研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主 資料 蒐集產 歷史電信個案 應用「破壞性創

(14)

成功 6 新」理論架構分析WiMAX 技術 檢驗與預測WiMAX 的發 展。 7 建議 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策略。 .以「破壞性創 應用「破壞性創新」理論結合情境分析架構 .結論與 根據分析

(15)

第二章

產業回顧

2.1 行動、無線與寬頻通信

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電信業推出了劃時代的第一代商業化的行動電話服 務,剛開始的行動電話服務因為終端設備價格高昂、通話成本居高不下,加上通 信品質不佳,使用的顧客大多是多金的企業人士,普及率並不高。九十年代之後, 因為技術上獲得重要改進,電信業推出第二代行動通信系統,行動通信品質隨之 大幅的提昇,加上行動電話終端設備製造成本和通話成本的不斷下降,掀起了一 股行動通信的風潮。 就在九十年代在第二代行動通信發展的同時,美國總統柯林頓開始積極推動 資訊高速公路,主要是希望資訊在美國境內傳送有如高速公路一般流暢,這個概 念激起了北美電信公司與有線電視公司的興趣,被稱之為國家資訊基礎建設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之後寬頻技術就像電話一樣,快速的 變成人們的必須品,而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面臨了各式各樣的挑戰,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從撥接、ISDN(Integrated Service Data Network)一直到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寬頻技術的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也有了新的局面。人們不再甘於被限制在固 定的地點上網,同時對於網路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者,技術的進展讓無線 上網系統可以突破頻寬的限制、直視性(Line of Sight; LOS)的問題,以及成本 等因素。多種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技術相互競爭,最 後WiFi(Wireless Fidelity, IEEE 802.11 系列標準)勝出,雖然WiFi 也嘗試要運 用在都會網路(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上,但是卻受限於效能的表現,以 及在頻寬、信號範圍、電力消耗三者上呈現相互消長關係。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的微波存;IEEE 802.16系列標

準)因此被寄予厚望,期望能一舉解決這些問題。

2.2 Fix-Mobile Substitution

近年來因為行動通信的高度發展,行動通信普及率快速成長,Fix-Mobile Substitution(FMS)因此成了電信業者關心的議題。FMS 指的是固定通信與行動 通信之間的替代現象,此現象是因為行動通信網路與固定通信網路價值體系的高 度重疊,使得此二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高度的同質性,加上行動通信網路的服務 品質和功能不斷的提昇,且價格不斷的下降,加上固定通信又缺少行動通信所具

(16)

有的移動性特性,因此更增加行動通信網路的替代能力。 FMS 現象雖然普遍性的發生在全球各地的電信市場,但是替代的情形則視國 家地區的各種屬性(如GDP、固定通信的普及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些 國家地區是發生在營收上的替代,有些則直接衝擊到用戶數,發生用戶數上的替 代。 圖2-1 我國主要電信用戶數趨勢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以我國來說,如圖2-4 所示,由於固定通信的滲透率在行動通信大舉進入市 場之前即已趨近飽和狀態,因此即使行動通信高度的發展成長,固定通信用戶數 所受影響不大,呈現穩定微幅增加的現象,亦即雖然人人都了使用行動通信,但 是並未拆除家中既有的固定通信電話;然而在服務營收方面,從圖2-5 可以看出, 固定通信的營收隨著行動通信營收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此即營收上的FMS 現象。 FMS 現象讓電信業者思考的是,已經存在超過一百年的固定通信網路,是否 會有消失的一天?甚至固定通信業者是否該主動拆除這個老舊的固定通信網路以 及節省維運成本?以及如果該主動終結固定通信服務,時間點又該如何決定?

(17)

圖2-2 固網、行動通信與數據通信服務營收比例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3 匯流(Convergence)

1970 年代有線電視崛起,因為把有線電視訊號帶入家家戶戶的同軸電纜, 被認為具備將電話與數據服務結合,並且可以同時提供用戶使用的能力,因此電 信產業的匯流開始被討論。至於匯流的定義,Greenstein(1997)認為匯流是產 品之間的競爭性替代現象,或者是產品之間一種因為互補關係而合併發展的一種 形式。同樣的Dowling and Summers(1998)將電視與網路間的匯流現象,區分 成替代性匯流和互補性匯流。所謂替代性匯流指的是顧客認為具備匯流關係的產 品可以交替使用;至於互補性匯流則是不同的產品同時使用會比分開使用更有效 用。

「Triple Play」是最近幾年電信產業匯流議題的焦點,它指的是 Voice(語 音;包括固網與行動語音)、Data(數據;如 Internet 上網服務)、Video(影 音;如電視節目)三種電信服務的匯流現象,亦即現有的語音電信服務業者、網 路接取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電視系統業者之間正在發生的競 爭現象。Wirtz(2001)指出電信市場匯流的驅動力有三:

(18)

1.科技的驅動力 包括數位化、智慧型網路結構的發展和媒體平台之科技匯流等科技的 發展與成熟,讓電信市場的匯流在技術上更容易達成。 2.政策的驅動力 各國政府自 1980 年代陸續開始的電信與媒體產業民營化、自由化的 過程,改變產業的環境,形成跨產業的競爭和整合。 3.需求的驅動力 指來自消費者的需求,包括個人化和系統性解決方案,其中個人化是 指個人的資訊與媒體設備的使用率增加,因而讓強調個人化的媒體設備紛 紛出現;而系統性解決方案指的是消費者轉向偏好「整合型」的產品。 透過科技的不斷演進,電信、影像、傳輸和電腦之間的界線也日漸模糊,使 未來的通訊擁有更大成長空間,並發展出今日所無法想像的產品、服務及產業。 Triple Play 是電信產業已經存在的事實,原先的三種電信業者,已分別推出整合 服務相互競爭市場,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但是未來的發展值得預期,且對於電信 產業生態的改變也值得研究。

2.4 分流(Divergence)

電信產業除了「匯流」之外,也面臨「分流」的問題。1970 到 1980 年代數 位化的實施與應用,擴增了電信服務的可能性,例如可以提供差異性服務或更遠 距離服務,這是因為數位化為新類型服務提供了一個平台,同時數位化也具備提 供不斷增加的客製化個別化差異化服務需求的潛力,再者電腦網路的出現迫使電 信服務延伸出數據網路,而大量的延伸服務紛紛因為電子與數位技術的進步而推 出,此外新技術更為一些新服務類型製造動力,例如行動通信便是因為微電子技 術的改進而得以發展,另外要注意的是電信技術已經與廣播更緊密的整合在一起。 除了技術因素,我們也可以把分流歸因於電信自由化和市場競爭,當傳統電 話發展趨於成熟,且科技為電信服務的擴展提供新的選項時,電話公司當然對於 進入新的具成長潛力的新市場感到興趣,而自由化市場競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 境基於應用現存網路的強烈經濟誘因,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網路將很不容易達到同 質性,而將是現存許多不同技術所拼裝成的網路。 我們可以看到,電信服務的「匯流」與電信技術的「分流」是幾乎同時發生 的,亦即我們可以在任何通信裝置或電信網路上,使用任何一種電信服務,如透

(19)

過行動電話手機可以撥打電話、看電視、上網;而透過有線電視網路,我們同樣 也可以撥打電話、看電視、上網。

2.5 WiMAX 技術

2001年IEEE公佈802.16標準,成為第一個寬頻無線都會網路(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WMAN ) 的 標 準 , 同 年 WiMAX (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Forum成立,並以推動IEEE 802.16標準

為其主要目的,也因此IEEE 802.16標準與WiMAX成了同義詞。WiMAX從應用上來

說,是像DSL及Cable Modem一樣的寬頻連線技術,只不過WiMAX是透過無線傳輸 的方式,不需要像現有的一些寬頻環境技術,必須挖路佈線,所以也就是這「最 後一哩」的無線化。常常會被提出來與WiMAX比較的還有WiFi,一般認為這兩者 運用於現今無線領域的技術,他們的差別如同長槍與短槍一般,各有不同目的。 WiMAX的應用如圖2-1所示。 圖2-3 WiMAX網路示意圖 (資料來源:WiMAX Forum)

(20)

2.5.1 WiMAX 發展藍圖

在公佈 IEEE 802.16 標準之後,IEEE 仍然針對不同的需求陸續增加和修正

802.16 標準的內容,其中 2003 年公佈 IEEE 802.16a 和 IEEE 802.16b 標準、2004 年公佈IEEE 802.16-2004 標準、2005 年 12 月通過 IEEE 802.16e 標準。其中規範 固定式傳輸的802.16a 於 2003 年 1 月完成制訂,使用的頻段為 2~11GHz,未來 將以3.5GHz 為主,傳輸速度最高達 75Mbps,傳輸範圍 30 英哩。表2-1列出WiMAX 系列技術的發展進程與標準制定與發佈的狀況。表2-2 與表 2-3則是列出WiMAX 系列標準的發展現況。

802.16-2001 802.16a/REVd 802.16e Complete Dec.2001 802.16a: Jan.2003

802.16REVd:Q3 2004

Dec. 2005

Spectrum 10 to 66 GHz 2 to 11 GHz 2 to 6 GHz

Channel Conditions

Line-of-sigh only Non line-of-sight Non line-of-sight

Bit Rate 32 to 134 Mbps at 28 MHz channelization Up to 75 Mbps at 20 MHz channelization Up to 15 Mbps at 5 MHz channelization;Up to 70 Mbps at 14 MHz Cchannelizatoin

Modulation QPSK, 16QAM, and 64QAM

OFDM 256, OFDMA 64QAM, 16QAM, QPSK, BPSK

Same as REVd

Mobility Fixed Fixed and Portable Mobility, Regional Roaming

Channel Bandwidths

20, 25, and 28 MHz Selectable channel bandwidths between 1.25 and 20 MHz, with up to 16 logical sub-channels

Same as REVd

Typical Cell Radius

1.5 to 5 Km 5 to 8 Km; Maximum range 50 Km based on tower height, antenna gain and transmit power (among other parameters)

1.5 to 5 Km

製表日:2006/4/30

表2-1 IEEE 802.16 系列標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

如表2-1、2-2、2-3 所示,IEEE 802.16 系列標準所揭示的發展藍圖分為三個 階段,第一階段是固定無線寬頻(Fixed Broadband Wireless);第二階段是移動 無線寬頻(Portable Broadband Wireless);第三階段是行動無線寬頻(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從這個發展藍圖來看,WiMAX 的假想對手幾乎含蓋目前 所有主流的電信接取網路,歸納如下:

1.固定無線寬頻(Fixed Broadband Wireless):以 PSTN、ADSL、Cable、… 等現有固定線路的Last Mile 技術網路為競爭對象。

2.移動無線寬頻(Portable Broadband Wireless):與現有無線網路如 WiFi 等技術競爭。

3.行動無線寬頻(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以現有行動網路如 GSM、 3G 等為競爭對象。

Standard 802.16-2004 802.16e-2005 802.16f 802.16g (Draft 2) Released 1 Oct., 2004 28 Feb., 2006 1 Dec., 2005 3 Apr, 2006

Purpose Revision of 802.16 (including 802.16-2001, 802.16c-2002, and 802.16a-2003) Amendment to 802.16 Amendment to 802.16 Project to amend 802.16

Scope 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Physical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s for

Combined Fixed and Mobile Operation in Licensed Ban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Management Plane Procedures and Services 製表日:2006/4/30 表2-2 IEEE 802.16 系列標準現況(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Standard 802.16h (Pre-Draft) 802.16i (Pre-Draft) 802.16.2-2004 Released 7 Apr, 2006(Working Group Review) 10 Apr, 2006(Call for

Comments)

17 Mar, 2004

Purpose Project to amend 802.16 Project to amend 802.16 Revision of 802.16.2-2001

Scope Amendment for Improved Coexistence

Mechanisms for License-Exempt Operation Mobil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Coexistence of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製表日:2006/4/30 表2-3 IEEE 802.16 系列標準現況(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2 WiMAX 技術優勢

從 WiMAX 的發展藍圖分析,WiMAX 的競爭對手涵蓋各種最後一哩解決方 案,包括ADSL、Cable、FTTx、3G、WiFi、…等,頗有一統電信接取技術標準的 企圖,表2-4 與表 2-5 是將 WiMAX 與其競爭技術的規格所做的整理比較。

Solution Data Rate Coverage Memo

802.16-2004 Up to 75 Mbps at 20 MHz channelization Maximum range 50 Km WiMAX IEEE 802.16) 802.16e (Mobile) Up to 15 Mbps at 5 MHz channelization;Up to 70 Mbps at 14 MHz channelizatoin up to 3 Km Under development IEEE 802.20 16Mbps at 5MHz channelization (down link); 3.2Mbps at 1.25MHz channelization(up link) - Under development ADSL 1.5~6/640kMbps 2.7~5.5KM ADSL2 12/1.2Mbps 5.7KM 24/2.3Mbps 1.8~4.9(3)KM ADSL2+ (G.992.5) 12Mbps(DL) Over 3KM ADSL ADSL2++ 50/3Mbps 1KM 製表日:2006/4/30 表2-4 WiMAX 與競爭對手之比較(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VDSL 50/2~11Mbps 4KM VDSL VDSL2 100Mbps(DL) 4KM 802.11a 54Mbps 0.05 Km 802.11b 11Mbps 0.12 Km 802.11g 54Mbps 0.12 Km WiFi(IEEE 802.11) 802.11n 540Mbps - Under development DOCSIS 1.1 38Mbps/10Mbps DOCSIS 2.0 38Mbps/30Mbps Cable EuroDOCSIS 2.0 51Mbps/30Mbps Under development FTTH Up to 622M~2.5G/155M~2.5G 20 KM CDMA2000 1XDV 3.1Mbps - 2Mbps WCDMA HSDPA(3.5G) 14/5Mbps @5MHz Under development TD-SCDMA 2Mbps - Super 3G 100Mbps @20MHz - Under development 製表日:2006/4/30 表2-5 WiMAX 與競爭對手之比較(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般認為WiMAX 技術若能實現它所宣示的效能,那麼 WiMAX 將不但具備固 定線路通信所沒有的無線便利性,而且它所能提供的傳輸速度,也能滿足使用者 對於語音、數據、影像傳輸的需求。因此相對於一些速度更快的固定線路通信技 術,如 FTTH,WiMAX 的便利特性使它更具競爭優勢。此外,與現有的無線網路 技術相比,如WiFi,WiMAX 在具備下列優勢: 1.傳輸速率高:IEEE 802.16 可在不需要直視的條件限制(NLOS)下,傳輸 距離最遠可達50 公里。除此之外,每個基地台可提供 100 個 T1/E1 企業 等級的連線,或者是1,000 個供家庭或 SOHO 族使用的 DSL 等級的連線。 2.高涵蓋範圍:IEEE 802.16 可採用 Mesh 的網路架構及智慧型天線(Smart Antenna)的技術,藉以提升其涵蓋範圍。而所謂的 Mesh 網路架構,就是 每個基地台之間可以彼此連線,這種架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擔心無線通

訊時最嚴重的斷線問題,採用 Mesh 架構的網路,當某一個連線中斷時,

可選擇其他連線繞路傳送。而所謂的智慧型天線,「智慧」是指天線內含一

組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以陣列天線(Array Antenna)為例,便是將數個天線以陣列方式排列,同時接收數個不同方

(24)

向的訊號,並經由DSP 計算每個訊號的角度,進而找出在某個角度時最遠 的通訊距離。此技術可以提高 IEEE 802.16 的涵蓋率。而智慧型天線由於 有數個天線接收及發送訊號,也附帶提高了非使用者攫取非法訊號的難 度,進而提高了傳輸的安全性。 3.彈性高的系統:由於利用微波傳輸時,信號的強度會隨著與基地台的距離 加大而急遽下降,因此信號雜訊比(SNR)會隨著與基地台之間的距離增 加而降低。為此,IEEE 802.16 根據用戶傳輸設備與基地台距離的不同,採 取三種不同的調變機制。對於距離較近的用戶採用 64QAM 調變,中距離 的採用 16QAM,而距離較遠者採用 QPSK。如此雖然使較遠的用戶只能使 用較小的傳輸量,但卻可確保通訊品質的穩定,IEEE 802.16 這項特性讓電 信業者在佈建網路時能更具有彈性。除此之外,IEEE 802.16 擁有廣闊的頻 率範圍,其中包含需要執照及不需執照的頻段(如 ISM、UII),這讓業者在 不同國家或不同區域佈建網路時,能選擇對應其需求之頻段,這也讓電信 業者在使用IEEE 802.16 的系統及設備時更具有選擇性。 4.安全性:因為 IEEE 802.16 主要目的是提供無線都會網路的寬頻存取,因 此保密性的問題是重要考量,故 IEEE 802.16 在規格設計時便考量到保密 性的問題。除了採用驗證及資料加密的模式外,IEEE 802.16 設計可允許採 用多重的加密演算法,使資料在透過無線傳輸時能更具有保障。 5. QoS:對於延遲反應較敏感的語音及影像傳輸,保持即時性便是一個重要 的課題,也就是網路必須保證語音或影像封包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正確的 抵達接收者。目前Wi-Fi 由於採用 CSMA-CA 機制,語音封包會其他用戶端 的資料封包共同搶奪頻寬的使用權,使得語音品質的大幅下降。IEEE 802.16 提供具有 QoS(quality of service)設計的 MAC(media-access control)層,其採用 Grant/Request 的 MAC 設計方式,能有效預防搶奪頻 寬使用權所造成的封包的碰撞,以及因為碰撞造成封包重複傳送的網路資 源浪費。也因為 IEEE 802.16 提供的 QoS,電信業者能根據不同的用戶提 供不同等級的服務,比如能提供企業用戶頻寬較高的保證,而一般用戶使 用頻寬較低但較低廉的服務,這讓電信業者能更加多元的採用IEEE 802.16 的技術,而區隔出不同市場的分隔。 6.提供無線漫遊的功能:目前還在制定中的 IEEE 802.16e,有針對網路漫遊 問題所制定的解決方案,其不但可在不同的基地台之間移動,更可移動到 另一個IEEE 802 系列的網路(如從 IEEE 802.16 系統移動到 IEEE 802.11 系統),甚至從有線網路切換至IEEE 802.16 的無線環境。以目前的 Wi-Fi

用戶來說,一旦離開基地台的傳輸範圍,連線便宣告中斷。但若使用IEEE

802.16e 便能在離開 Wi-Fi 的範圍後,仍在 IEEE 802.16e 的涵蓋範圍中保

(25)

用者將隨時從WiMAX 或 Wi-Fi 之中選擇最合適的連線方式來達到網路接取 的目的。

2.5.3 WiMAX 的應用

2005 年 7 月,WiMAX Forum 成立認證中心,並於 2006 年 1 月 19 日,公告

了第一批通過認證的WiMAX 產品,WiMAX 產品正式問世(在此之前基於 WiMAX

標 準 所 推 出 的 產 品 , 一 般 稱 為 Pre-WiMAX 產品),不過這些是基於 IEEE 802.16-2004 標準的產品,至於 IEEE 802.16e 的產品則尚在開發階段。也因此有 關WiMAX 的用途仍需要產品正式問世後才可能獲得進一步釐清,雖然如此,以下 所列是一般認為運用WiMAX 解決方案的商機所在: 1.私人企業:WiMAX 與現有的固網無線解決方案可用來銜接企業散佈在大都 會的多個據點,避免或降低要和多家通信業者合作的不便,也可省去架設 私人光纖的昂貴費用,作為主要或備用的連網管道。WiMAX 與Wi-Fi 結合 為單一的無線存取設備後﹙access point﹚,企業可以讓WiMAX 充當中繼 連線,提供遠端建築物或特設的辦公據點連網之用。這解決方案尤其適用 於需要讓不同據點連網但又缺上網基礎設施的組織,諸如營造、緊急救援 服務、石油瓦斯公司等。 2.回程線路:WiMAX可以做為一些服務平台的回程(Backhaul)線路,如WiFi 基地台、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回程線路,現在使用的是固定的E1線路或是無 線微波解決方案,成本較高且架設也較不方便。而WiMAX的出現有助於服 務供應商降低回程傳輸的成本,並具省時之效,不但節省服務供應配給 ﹙service provisioning﹚,也節省變換新據點服務層級的時間。傳統電信業 者對無線回程的用途多半圍繞在擴大蜂窩服務打轉,不過WiMAX 在快速佈 建Wi-Fi 服務方面,佔有一席之地。一如Wi-Fi 與WiMAX整合之後對企業應 用帶來的革命與好處,無線熱點供應商也會從Wi-Fi 與WiMAX 整合得到莫 大的好處,讓他們可以在不需要固定的DSL 或T1 專線,就可以啟動熱點, 和任何據點連網。 3.寬頻無線網路服務:做為終端消費者(end-user)上網服務的替代產品, 如取代現有的DSL、Cable Modem上網服務;或提供服務給無法獲得DSL或 Cable Modem上網服務的消費者。WiMAX 另一個應用面是客戶與中小型企 業據點可享有的網路傳輸服務。WiMAX 進入家庭成為寬頻連網技術,在郊 區與住宅區的成功率指日可待,畢竟這些地區目前能選擇的寬頻上網管道 少之又少。WiMAX 的傳輸速率是纜線或DSL 的五至十倍。長期而言,當客 戶對寬頻的需求越來越高,WiMAX 的佈建率也會跟著上升,畢竟隨著視訊 隨取需求的到來,服務供應商必得想辦法提供更多元的高速寬頻上網服務。

(26)

4.攜帶式寬頻無線:做為行動電話服務的替代方案,與現有行動電話服務競

爭,如 3G。英特爾計畫在 2006 年,將 WiMAX 直接崁入筆記型電腦裡。

雖然 WiMAX 不會取代 Wi-Fi,而是兩者並存,內建 WiMAX 技術可大幅提

升寬頻無線服務的多樣性,提供在家或出外的行動用戶選擇。WiMAX 的到 來意味網路更為普及,不僅在家或辦公室可以上網,連在路上也可以隨時 上網遨遊。 5.骨幹網路:WiMAX 可以做為電信服務提供者(Operator)骨幹網路的主要 或者備援(Backup)線路。 圖2-4 WiMAX 技術應用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www.techwarelabs.com/articles/other/wimax_wifi/) 表2-6、2-7 是目前國際上部分已經推出 WiMAX 服務的實例,以及其相關的 服務內容。從表中可知,目前電信服務業者所推出的WiMAX 服務包括針對個人或

企業的無線寬頻上網服務。另外,美國Clearwire 和英國 Telabria 伴隨 WiMAX 服

務,推出無限制分鐘數的電話服務(VoIP)。還有,日本鷹山株式會社(Yozan Inc.)

採用WiMAX 做為 WiFi 服務網路的骨幹;英國 T-Mobile 也利用 WiMAX 做為火車 上 WiFi 網路的回程線路。這些都是 IEEE 802.16-2004 技術標準,至於支援攜帶

(27)

Wireless Service Provider

Service Area Services Speed Cost (*以 2006/6/28

Yahoo!網站匯率計算) Additional Service 384Kbps, burstable to 1.5Mbps USD 159/month - 1.5Mbps, burstable to 3Mbps USD 499/month -

2Mbps CIR USD 499/month - 3Mbps CIR USD 749/month -

NextWeb Serve in over 175 cities in the largest metropolitan markets of California, as well as Las Vegas and

North Las Vegas. Up to 10 Mbps n/a - 1Mbps/128kbps USD 36.39/month* with

limited data amount - Belgium

3Mbps/256kbps USD 48.94/month* with limited data amount

- 768Kbps/256Kbps Around USD 29.99/Month Serve in 27 metro areas and 200 cities in 12 states

of USA. 1.5Mbps/256Kbps Around USD 36.99/Month USD 29.99/Month for Unlimited Internet Phone Service. 160Kbps/96Kbps USD 16.67/month* 256Kbps/128Kbps USD 25.08/month* 512Kbps/256Kbps USD 41.91/month* 1Mbps/128Kbps USD 50.33/month* 1Mbps/256Kbps USD 67.16/month* Denmark; 2Mbps/512Kbps USD 117.66/month* - 512Kbps/256kbps USD 31.32/month* 1Mbps/256kbps USD 50.15/month* with

limited data amount 2Mbps/256kbps USD 62.7/month* with

limited data amount

ClearWire

Ireland

2.5Mbps/256kbps USD 100.36/month* with limited data amount

-

製表日:2006/4/30

表2-6 WiMAX 服務實例(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8)

Wireless Service Provider

Service Area Services Speed Cost (*以 2006/6/28

Yahoo!網站匯率計算)

Additional Service

1Mbps/512kbps USD 127/month* - 1Mbps/384kbps USD 78/month* -

Airzed Klang Valley, Malaysia.

1Mbps/128kbps USD 51/month* -

Wireless Service Provider

Service Area Services Speed Cost (*以 2006/6/28

Yahoo!網站匯率計算)

Additional Service TowerStream New York, Los

Angeles, Chicago, Boston, San Francisco/Oakland, and Providence. Best effort 5Mbps guarantee 1.5Mbps USD 500/month - 1.5Mbps/512kbps USD 36.36/month* 3Mbps/512kbps USD 54.54/month* USD 18.17/month for unlimited local and national calls.

1.5Mbps USD 90.92/month*

3Mbps USD 145.48/month*

5Mbps USD 452.84/month*

10Mbps USD 689.27/month*

Telabria South East of England, UK.

Up to 45 Mbps n/a

USD 36.36/month for unlimited local and national calls.

製表日:2006/4/30

表2-7 WiMAX 服務實例(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4 WiMAX 的 PEST 分析

1. Politics and Regulation(政治面)

﹙1﹚政府部門在政策與法規上,對於規範 WiMAX 可使用的無線電頻率範 圍,因為使用頻段特性的不同,將會影響 WiMAX 的信號傳輸,進而 影響WiMAX 的效能和訊號品質。 ﹙2﹚頻譜分配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有想要統一全球各國家地區的使用 頻率幾乎是不可能,因此預期未來WiMAX 頻譜將相當混亂。 ﹙3﹚政策對於 WiMAX 無線電頻率使用執照的發放方式,如免費或收費、 特許費用、發放張數等。會影響 WiMAX 網路的建設和營運成本。一

(29)

般來說目前需要執照的頻率有 2.5GHz 和 3.5GHZ,不需要執照的則 有2.4GHz 和 5.8GHz。

﹙4﹚為了整合廠商的資源和力量,WiMAX Fourm 在 2001 年成立,WiMAX Fourm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主要工作是推廣和認證 WiMAX 產品的 互通性和相容性,以確保不同廠商的產品都符合標準並且能夠相容互

通。到2006 年 5 月全球已經有超過 340 家廠商加入成為會員,會員

廠商包括設備製造商、服務供應商、系統整合商。先前 WiFi 技術的

成功推展,一般認為WiFi Forum 居功闕偉,給 WiMAX 很好的學習樣 板。 2. Economic(經濟面) ﹙1﹚幾個全球矚目的巨大的潛在市場引人無限遐想,包括印度、中國、 俄羅斯。印度約有10 億 8 千萬人口,其中高科技產品潛在用戶的中 產階級約有2 億人,目前印度的 Internet 使用者約 1 千 5 百萬人,印 度政府已將寬頻和 Internet 用戶成長率視為施政優先,並且計畫在 2010 年前達到 4 千 5 百萬用戶的目標。中國大陸擁有全球對大的固 定和行動通信網路,2005 年 6 月時固定電話用戶數約 3 億 3 千 7 百 萬(滲透率約28%),手機使用人口約3 億 6 千 3 百萬(滲透率約 30%), 寬頻人口約3 千 1 百 7 拾萬(普及率 2.6%)。俄羅斯電信產業則是 計畫在未來十年內投入美金330 億發展,目前行動電話滲透率幾乎是 固定電話的二倍,且行動電話使用人口的年成長率為104%。 ﹙2﹚全球各區域的經濟持續性的成長。在一些地區傳統拉到家裡的電話 銅纜線將不會出現,因為WiMAX 將比傳統纜線的佈設更具經濟效益。 ﹙3﹚全球 3G 市場推展停滯。轉換到 3G 網路的過程,明顯的比電信業者 原先所預期的複雜和高風險,先前的過度樂觀造成電信服務供應商在 標購頻率執照時花費太高,因此形成龐大的成本和經營壓力,這樣的 情形導致電信業者失去投資人的支持,進而影響原先預定的建設進 程。 3. Social(社會面) ﹙1﹚消費者對於移動性的需求日增。主要肇因於現代經濟社會,忙碌的 生活型態,需要高速、高品質、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的寬 頻服務。此外,筆記型電腦數量快速增加,也是原因之一,預計到 2010 年前,全球筆記型電腦數量將增加到 1 億台。目前行動電話讓 人們可以在任何地點通話,但是對於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而言,卻仍

(30)

然存在限制,這些使用者通常使用筆記型電腦來下載音樂、線上觀賞 影片、線上玩遊戲等,要符合這些使用者的需求,必須提供高速度、 高品質、低價格的服務,且可在任何時間與地點獲得。 ﹙2﹚生活型態的改變。行動電話系統在過去幾年的發展和傳佈,讓無線 通信的功能和效益受到矚目,也為行動上網和廣域無線數據的應用做 好準備。使用者對於行動上網的需求明顯的增加,這樣的情形將促成 通信的革命和人類生活型態的變革。全球無線寬頻用戶在2005 年約 有5 百萬,並且在 2010 年之前將以 40%的年成長率增加。 ﹙3﹚開發中國家或地區的潛能。雖然在開發中國家或地區無線寬頻市場 相對較小,但是科技將為這些國家提供更多被需要的服務。此外,在 已開發國家,已經採用3G 和 WiFi 的消費者對於 WiMAX 的需求將會 較低。而在開發中國家,這樣的市場尚未被建立,提供WiMAX 很好 的切入和定義市場的機會。 ﹙4﹚人們對於無線電磁波的疑慮。人們對於無線電磁波會危害健康的疑 慮,並未隨著無線通信的發展與普及而減少,台灣各地陸續傳出民眾 抗議架設基地台的事件,民間的壓力讓政府考慮對行動通信基地台在 住宅區的建置設限。WiMAX 未來在建設網路時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4. Technology(科技面) ﹙1﹚WiMAX 技術尚未成熟。技術專家認為 WiMAX 技術尚未臻成熟,目前 全球主要的電信服務供應商都還在測試階段,且以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的測試為主。對於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的使用,在

目前這個階段,仍然太不成熟。此外,目前無線通信CPE 的電池所能 供應的電力,無法滿足 WiMAX 傳輸的需求,設備商必須加強電池的 效益,或者 WiMAX 標準制定者必須針對高耗電的 CPE(如筆記型電 腦)設計新的傳輸電力消耗標準。 ﹙2﹚關於 WiMAX 成本的負面因素浮現。眾多因素讓 WiMAX 網路的建設成 本將可能不如一般預期的低,例如 WiMAX 的高頻率(如 2.5GHz、 3.5GHz)的無線電通信,為了達到要求的有效傳送距離,將需要較大 數量的天線。還有,WiMAX 提供多種頻譜的選擇,將需要開發多頻段 的設備或晶片。再者,基於種種因素,基地台設置地點的取得成本將 高於預期。以上所述都將提高WiMAX 系統安裝成本。 ﹙3﹚傳輸品質與成本。部分電信服務供應商考慮在免執照的頻譜上使用 WiMAX,以降低成本,但是因為該頻譜需要與多設備共用,因此存有 潛在的干擾因素,而這樣的干擾因素將對WiMAX 網路品質產生影響, 所以低成本將意味著低品質。

(31)

﹙4﹚與其它無線通信技術的關係尚不明朗。WiMAX 競爭的技術眾多,包 括無線的 WiFi、3G(WCDMA、CDMA2000)、IEEE 802.20 等,以及 有線的ADSL、Cable Modem、FTTx 等。其中 WiMAX 與其他無線通

信技術的關係尤其影響未來的發展。目前 WiMAX 的服務層並未明確 被定義說明,因此 WiMAX 與其它無線通信技術的關係並不明朗,如 3G 的關係是否為互補?與 WiFi 的關係是否為競爭?與傳統無線寬頻 是否同時互補與競爭?此外,其他無線通信技術,也在尋求未來在效 率、性能、成本效益、應用範圍上的突破,如3G 網路正朝向全 IP(all-IP) 化目標轉換,如此將大幅減少成本並且提昇網路可擴充性。又如, WiFi 也朝更高的傳輸速度和更遠的傳輸距離邁進,像 IEEE 802.11n 標準的提出。以上發展,對WiMAX 形成夾擊的形勢。

2.5.5 WiMAX 的 SWOT 分析

1. Strenth(優勢) ﹙1﹚高頻寬的能力。與其他無線網路技術比較,如 WiFi 達 54Mbps、3G 達 2Mbps 等,WiMAX 具備的 75Mbps 速度擁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滿 足近千戶家庭的高速上網需求。 ﹙2﹚高成本效益。WiMAX 讓電信服務供應商能夠不需要使用在位電信業 者的用戶迴路,就能提供寬頻服務,這樣電信服務供應商就能夠較有 效的操控網路的運作,而提供穩定的語音、數據、影像服務,同時降 低服務成本。 ﹙3﹚可支援 LOS(Line-of-Sight)和 NLOS(Non-Line-of-Sight),不受 限於地形地物的阻礙。

﹙4﹚傳輸信號涵蓋範圍大。WiMAX 被視為都會網路(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技術,它的傳輸距離可以達到 50 公里,遠遠超過 WiFi 的 100 公尺。WiMAX 可以用來做為電信最後一哩的存取技術, 也可做為先前固定無線存取(Fixed Wireless Access)技術的替代技 術,如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s),因為 WiMAX 提供更廣的頻譜選擇和更遠的傳輸距離。也因為這個特性,WiMAX 被認為極適合做為家用寬頻服務的解決方案,以及提供如機場、校 園、社區等類似地方的無線傳輸服務。 ﹙5﹚系統彈性高。可以支援多種頻率,便於服務供應商調整系統。 ﹙6﹚系統架設容易。由於 WiMAX 並不需要透過線路連接網路節點,因此 在高樓、社區、校園建置網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明顯的節

(32)

省建設網路的人力。 2. Weakness(劣勢)

﹙1﹚至少在初期,WiMAX 用戶的安裝成本將因為 CPE 等相關連網設備的 價格較高,而比現有網路(如ADSL、Cable Moderm)高,因此 WiMAX

或許將只能在小眾的消費者市場發揮,如提供服務給DSL 或 Cable 服

務無法到達的家戶,以及新奇科技的愛好者。

﹙2﹚新技術潛在問題與不確定性的存在。與 WiMAX 服務相關的一些技術

尚未臻成熟,包括 WiMAX 標準本身、CPE 電池壽命等。尤其 IEEE

802.11e 標準於 2006 年 2 月才正式公佈,符合標準請經過認證的設

備將於 2007 年後才會上市,加上行動通信服務供應商在全面建置網

路之前,通常需要12-18 個月的測試時間,因此 WiMAX 服務的推出

仍然存在極大的變數。另外,為了達到行動性,WiMAX 必須提供漫遊

的服務,為此WMAX CPE 勢必需要消耗更多的電力,然而 CPE 電池

的效能將是大眾能否接受WiMAX 的先決條件,Intel 計畫在 2010 年 前完成筆記型電腦電池壽命達到8 小時的目標,以支援寬頻無線完全 的行動性,同樣的問題在WiFi 上也存在,但是在 3G 似乎並不存在。 ﹙3﹚高用戶安裝成本、相對不成熟的技術、民眾對電磁波的疑慮等因素, 讓人認為WiMAX 無法與 DSL 或 Cable 競爭。 3. Opportunity(機會) ﹙1﹚消費者對於全球統一標準的需求。研究人員認為,驅動消費者需求 增加的轉折點,將會發生在標準化效應發揮的時候,而所謂標準化效 應的發揮,指的是能夠促成價格平衡、刺激市場需求、提供穩定的供 給、提供相容的設備等。而WiMAX 在 WiMAX Forum 推動的 WiMAX 認證之下,將能夠滿足標準化的需求,提供產品互通性、容易安裝等。 而且WiMAX 認證的動機是希望業者透過較低廉的價格、更高水準的 表現、更快速的創新隨時隨地上網,擴大寬頻無線連網的市場,進而 帶動硬體製造商與服務供應商的榮景。服務供應商與企業享有設備與 設備之間的互通性。硬體供應商可以減少產品規格的差異性,降低生 產成本。 ﹙2﹚成長的市場。2005 年全球寬頻用戶數約為 5 百萬,預期到 2010 年, 將以每年40%的成長率增加,且將於 2010 年超過 20 億,吸引全球電 信服務供應商對這個市場的注目以及投入。

(33)

4. Threat(威脅) ﹙1﹚頻譜政策和法規的限制。由於頻率高於 3GHz 的頻譜用於建設行動通 信網路時,將需要很多的基地台,才能達成系統對於行動通信的要 求,因此並不適合用在行動通信網路,所以 WiMAX 將需要較低頻率 的頻譜以更經濟的建置網路。基於這個理由,WiMAX 標準制定團體正 嘗試說服全球的各相關法規決策單位,開放適當頻譜給行動版的 WiMAX,而可能的頻譜則包括了 700MHz 和 450MHz。同時,WiMAX 標準制定團體正在努力建立能夠支持行動 WiMAX 裝置進行全球漫遊 的環境。 ﹙2﹚消費者對於無線環境的安全顧慮。安全性的問題包括駭客可能運用 各種技巧,入侵信令伺服器非法取得網路存取權限。設備製造商必須 充分了解這些駭客手法,並且發展相對應的有效的安全機制以阻擋駭 客的入侵。 ﹙3﹚存在許多潛在的替代科技。除了一般熟悉的正在發展中的技術標準 如IEEE 802.20、Super 3G、4G 等,還有不為人知的新技術可能終結 WiMAX,如位於美國 Florida 的 xG Technology 宣稱他們所開發的 xMAX 技術,將提供更遠的傳輸距離、更低的電力消耗、幾乎沒有干 擾的問題,以及可以在不需執照的頻段使用,並且將大幅度降低無線 網路的建設成本,約為二十五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這個技術雖然仍 然在開發階段,但是它未來可能讓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成為網路服務 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而且這樣的技術若真能實

(34)

第三章

文獻回顧

3.1 破壞性創新理論

Schumpeter(1942)首先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觀念, 他認為帶動經濟進步的動力,主要是來自於一種能將現狀破壞的創新力量,這種 力量運用和從前完全不同的科技與經營模式,以創新的產品、生產方式及競爭型 態,對市場與產業作出大的改造。後來Christensen and Overdorf(2000)進一

步延伸 Schumpeter 的觀念,提出破壞性創新和持續性創新的概念,他們認為破

壞性創新並非生產更好的產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既有的顧客,而是提供更簡 單、更便利、更便宜的產品或服務來吸引新的消費群,或是要求比較不高的消費 群,雖然這類產品的毛利較低,但在新進者與在位者的競局中,新進者往往能挑 戰成功(Christensen and Raynor,2003)。首先他們提出三種目標顧客群:

1. 「尚未消費者」 亦即代表新市場或潛在市場。產品或服務如果能夠吸引尚未消費者, 就表示能夠進入新市場,也就有開啟「破壞性創新」的機會。「簡單」與 「便利」是這類消費者需要的屬性。 2. 「尚不滿足的顧客」 指的是現有的使用者,通常是指高階市場的顧客,這類顧客對於已經 在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能提供的品質或功能不滿意,而為了讓這類顧客滿 意,企業必須在既有顧客向來重視的現有產品層面上追求功能或品質的改 進。 3. 「過度滿足的顧客」 指的是不需要現有的高品質或多功能的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這類消 費者常常出現在,當現有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好過頭或功能太多,致使產 品的價格太高時,他們並不想花這麼多的錢去購買這些多餘的品質或功能。 同時,他們提出也創新的三種類型(參見圖1-1): 1.維持性創新 指公司沿著既有的改進軌跡移動,在既有顧客向來重視的現有產品層 面上追求功能或品質的改進,例如速度更快的電腦。目標消費群是既有的 對產品要求較高的顧客。

(35)

2.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 當現有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或功能好過頭,致使產品的價格太高,但 是存在著許多顧客是根本不需要用到這種高品質或這麼多功能的產品或服 務,這些顧客便成為「低階市場破壞性創新」的目標消費群。著名例子如 Walmart 的折扣零售店。 3.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 當現有產品或服務的特性未能吸引一些潛在消費者,或是現有產品迫 使消費者必須在缺乏便利、過於集中的場所消費時,就可能會促成「新市 場破壞性創新」的出現,它的目標消費群是尚未消費者,提供讓人能夠更 容易、更低價獲得以及更便利使用的產品。知名的 eBay 便是這種創新範 例。 除了前述提及的具備簡單、便利、便宜、高品質等是吸引消費者的因 素之外,Christensen 認為還需要分析非市場因素對創新的影響(請參見 3-2 節),其中他又特別強調組織能力和政府政策,因此我們可以用圖 3-1 來說明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市場和競爭的關係。 圖3-1 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市場和競爭的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如圖3-2 所示,Christensen, Anthony, and Roth(2004)認為以破壞性創新 理論為工具,若應用得當,將可以有助於洞察未來、分析預測產業變化。因此便 以破壞性創新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套系統化的方法,闡釋該如何運用破壞性創新 理論,正確的展望企業、產業、技術的未來。這個分析工具被他們稱為「預測產 業變化的三步驟」架構,以及,這個三個步驟包括:

(36)

變化跡象 是否有跡象顯示 有企業正在利用 變化機會? 競爭戰役 產業參戰者的可 能交戰結果為 何? 策略選擇 企業的決策可能 提高或降低其最 終的成功機率? 圖3-2 預測產業變化的三步驟

(資料來源: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Scott D. Anthony and Erik A. Roth, 2004) 1.辨識變化跡象 主要辨識重點為:「有沒有跡象顯示有企業正在利用變化機會?」。 變化跡象指產業內可能發生變化的情況,以及哪些部分的未來可能會不同 於過去,在這些變化的情況之下,可以預期有企業將推出非常不同於過去 的產品、服務或事業模式,因而可能對產業造成影響。辨識與分析重要的 變化跡象,涉及評估尚未消費者、尚不滿足的顧客、過度滿足的顧客等三 類顧客群所代表的商機,以及對非市場因素的分析。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分 析架構,要求分析人員從觀察市場微小的變化開始,在那些即將改變產業 的企業崛起之前,搶先看出端倪。 2.評估競爭戰役 解答「產業參戰者的可能交戰結果為何?」。這裡所謂競爭戰役,是 指新進者與在位者之間的競爭,因為創新往往會導致新進者侵犯在位者的 領域。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分析架構,要求分析人員必須了解參戰者能力的 長處與弱點,並檢視雙方的能與不能(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些 分析將涉及包括資源、流程、價值主張以及動機和能力的探討。最後,依 據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分析,可以較容易了解和預測哪些企業決策的獲勝機 會比較高。

(37)

3.策略選擇 探討「企業的決策可能提高或降低其最終成功機率?」。主要分析新 進者與在位者戰爭中,可能影響交戰結果的策略選擇,並評估新進者的準 備工作和價值網路,以及在位者是否具備反擊新進者攻勢與破壞的能力。 同時,分析參戰雙方該如何選擇創造與利用優勢的策略,以及該如何決策 以反制對方的優勢。

Christensen, Anthony, and Roth(2004)曾經應用此一架構對包括電信、航空、 教育、半導體、保健等產業的過去及未來變化的預測,做出精闢的分析。因此本 研究將同樣應用此一「預測產業變化的三步驟」架構,評估WiMAX技術對電信產 業未來的可能影響,同時,分析新進者與在位者可能採用的因應策略,以及分析 WiMAX技術未來的可能發展。

3.2「動機-能力-機會」架構

「動機-能力-機會」(Motivation-Ability-Opportunity; MAO)架構可以應用 在決策行為的解釋上,如圖3-3 所示。其中動機和能力可以視為內因,機會則視 為外緣,唯有在內因和外緣的搭配下才能有所成就。在這個MAO 架構中,動機被 認為居於關鍵地位,因為它代表方向感、韌性與強度。 機會 (Opportunity) 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動機 (Motivation) 能力 (Ability) 圖3-3 「動機-能力-機會」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MAO 架構中的三個元素並非線性關係,每一個都可以作為起點,舉例如下: 1. O → M → A:此情境表示當機會出現,有動機又有能力配合,自然就能 有所成就。

(38)

2. M → O → A 的情境表示是先有起心動念,當機會出現,配合上能力,就 會有成就。 MAO 架構也告訴我們,外緣很多時候是被主動發掘的,而有企圖心的人總是 會從問題中找契機。 另外,Christensen(2005)提出「動機-能力」架構,把「動機-能力」架構 與同樣由他提出的破壞性創新理論配合運用,並利用這個架構來協助評估非市場 性因素如何影響創新。這個架構顯示,創新需要兩項要素,第一項要素是動機, 即市場誘因,第二項要素是能力,就是能取得資源,把資源轉化成事業模式,並 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顧客。動機與能力都很充分的市場,通常會出現大量的創新, 當企業有創新動機與能力時,創新便會興旺,欠缺創新動機或限制創新能力的市 場環境會抑制創新,那些把剛萌芽的創新投入不利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的公司, 最後將被迫必須尋找較有利的市場。還有 Christensen 強調動機與能力的不對稱 對於開啟破壞性創新過程有決定性的影響,所謂的不對稱是指參賽的雙方企業一 方具備高度動機或能力,但另一方卻意興闌珊或沒有能力,因此具備高度動機或 能力的一方便可在對方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獲取市場。但若是參賽的雙方企業都具 備高度動機或能力,則呈現動機或能力對稱的情形,在此情形之下,勝負必須由 「執行力」決定。

3.3「資源-流程-價值主張」架構

Christensen(2004)的「創新者的解答」書中提出,面對破壞性新事業, 組織的既有能力反而變成不利因素,面對此一問題,作者以組織任務達成力的三 項要素:組織資源(resources)、組織流程(processes)以及組織價值(values), 作者稱之為「資源-流程-價值主張」架構(RPV),以評估組織能否成功發展破壞 性創新。敘述如下: 1.組織資源:想建立成功的新事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許多創新事業的 失敗案例,其中多達一半的公司負責人認為,選錯領導人是失敗主因。作 者並認為遴選人才時,由McCall 教授倡導的以情境為基礎的理論,更能有 效幫助企業主管在適當時候找到適當人選,並且將他們安置在適當職位。 2.組織流程:對企業創新有幫助的流程,並非一般的價值鏈活動流程,如後 勤補給、研發、製造與顧客服務等,而是能夠支援重要決策的促動流程 (enabling processes)或幕後處理流程(background processes),包括 一般人常用的市場研究方法、依據市場分析結果,做成財務預測的方法, 爭取預算的協商過程,以及如何達成業績目標等等。在創立破壞性事業時, 許多組織都欠缺這些流程,而且是嚴重欠缺。

(39)

3.組織價值:在 RPV 的架構裡,價值涵蓋的意義更廣。組織價值其實就是成 員的行事標準,根據這項準則訂定決策的優先順序,藉以判斷產品是否受 歡迎、誰是重要顧客、新產品是否具備發展潛力等等。 另外,圖3-4 中的架構可以幫助經理人決定,何時應該利用組織現有能力, 何時應該創造或向外取得新能力。左側縱軸,顯示的是組織目前所使用的互動、 溝通、協調及制定決策類型,可以幫助公司順利完成新任務的適合度。下方橫軸 則要求經理人評估,組織價值是否允許新事業取得所需的資源,幫助新事業邁向 成功。上方的橫軸為一連續帶,說明公司試圖建立新事業時,組織單位需要的自 主程度。如果是破壞性創新,高自主性組織就是新事業成功的前提。另一端,經 理人則預期主力組織的資源可以和新專案密切結合。 負責的商業結構位置 適合 度高 需要高自 主性組織 適合 度低

D

B

A

C

現有主力組 織應負責任 重量級 團隊 與 組 織 流 程 適 合 度 開 發 團 隊 結 構 輕量級 團隊 功能性 組織 適合度低 (破壞性) 適合度高 (維持性) 與組織價值適配 圖3-4 尋找正確組織結構與歸屬

(資料來源:Christensen and Raynor, 2004)

右側的縱軸指出,公司可以從三種組織結構中選擇最適切的一種,或是善用 現有流程,克服現有流程對創新專案造成的阻礙。引導創新事業發展熱銷產品的 研發團隊,可以區分為重量級、輕量級以及功能性三種。重量級團隊係由哈佛商 學院教授Clark 及 Wheelwright 所提出,係指公司從各部門抽調一批人成立的新 團隊,允許團隊成員和不同組織的人討論和互動,為創造新流程的方法。相對的, 輕量級或功能性團隊,都是以公司既有流程為基礎,設計新流程的方法。創新事 業與主流事業的現有流程及價值的適合程度、將面臨何種挑戰以及因應之道,如 表3-1 所示。

(40)

區塊 適合度 解決之道 A 區 經理人面對維持性技術變革的情況,這 區的變革與組織價值適合度高 組織必須處理不同於以往的問題,處在這樣 的環境,組織應當成立重量級專案團隊。 B 區 創新專案與組織現有流程及價值都呈 現高度適配 專案在現有組織內部進行跨部門協調,就可 以順利發展新事業。 C 區 專案團隊正從事破壞性的科技變革,但 這項專案與組織與現有流程及價值並 不適合 公司應該成立自主性組織,以提高創新事業 的成功率。 D 區 專案團隊研發的產品或服務和主流事 業類似 企業經由間接成本低的事業模式負起銷售 任務。這類風險事業可以運用主力事業的後 勤補給管理流程,但需要建立不同於傳統組 織的預算制度、管理模式及損益評估標準。 表3-1 創新事業與主流流程及價值的適合程度及因應之道

(資料來源:Christensen and Raynor, 2004)

3.4 海權思想與電信產業

十五、十六世紀開始人類的歷史進入航海時代,在海洋時代,誰掌握了海洋 誰就是世界的霸主,因此也稱為海權時代。伴隨著海權而來的商業利益讓先進國 家莫不致力於發展海權,建設強大的海上武力。這樣的思想到了十九世紀可說是

發展到了巔峰,其中Alfred Thayer Mahan 便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海權理論家。

當時對於如何建立強大的海上武力雖然迭有爭議,但是對於強大海上武力應該具 備的條件,大致上的意見是一致的,其中包括了火力、裝甲、速度、惡劣海象適 應能力等。把這些要素落實在當時海軍主力艦艇的設計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 型的船身、靈活與高船速(大船身與靈活性通常是互斥的)、鐵甲外殼、長程火 砲(巨大的砲管)等,國家一旦擁有這類主力艦艇,往往就能一舉扭轉劣勢,成 為海上新霸權,我們可以將這種想法暱稱為「砲管-裝甲-船速-噸位」理論,或簡 稱「砲管理論」。在歷史上著名例子如英國的無畏級戰艦,它不管是在火力、裝 甲、速度上都遠勝過當時各國的主力戰艦,因此它的出現,讓當時其他國家的主 力戰艦頓時成為過時的廢物。而之後的超弩級、大和級主力艦等也都是在這樣的 邏輯之下產生的。 上述的海權思想邏輯可以套用在電信技術的發展上,海權思想對於強大船艦 要求的火力、裝甲、速度、惡劣海象適應能力等要素,可以類比為電信技術要求 的涵蓋範圍、成本、頻寬、可靠度等因素。而電信技術之間的競爭現象也頗類似 各海權國家海軍艦隊之間的競爭。

(41)

3.5 電信產業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s)

圖3-5 電信技術與關鍵成功因素和市場的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作為分析電信產業的主軸,如圖3-3 所示,我們看 到圖中左邊的元素,可以將它們視為是經過破壞性創新理論所篩選出來的關鍵成 功因素,而破壞性創新理論便是一種藉由檢驗關鍵因素和市場,以分析市場競爭 的方法。進一步可以將這樣的概念歸納如圖 3-5,圖右邊代表市場,而市場是變 動的,即便是剛剛被新服務滿足了的消費者,很快便又有新的需求,因此便牽動 圖左邊的關鍵成功因素必須跟著變動。為了讓左右兩邊達到平衡,位居中間的電 信業就必須推出新的技術或服務。

3.5.1 關鍵成功因素的分類

Thompson(1996)認為關鍵成功因素的分類包括如下: 1.技術相關的(Technology-related) 與技術相關的因素,如科技研究專業能力、製程創新能力、產品創新能 力、專業程度等。 2.製造相關的(Manufacturing-related) 與生產製造相關的因素,如低成本製造效率(達到規模經濟、運用經驗 曲線效應)、製程品質(提昇良率、降低售後維修須求)、高固定資產利 用率、低成本廠址、高素質勞力的取得、高勞動生產力、低成本的產品設 計和產品工程、符合客戶需求的彈性製造系統等。 3.配銷相關的(Distribution-related) 與產品配銷相關的因素,如強大的批發網路、獲得足夠的零售上架空 間、擁有自己能掌控的直屬零售通路、低配銷成本、快速交貨等。

數據

圖 2-2  固網、行動通信與數據通信服務營收比例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3 匯流(Convergence)  1970 年代有線電視崛起,因為把有線電視訊號帶入家家戶戶的同軸電纜, 被認為具備將電話與數據服務結合,並且可以同時提供用戶使用的能力,因此電 信產業的匯流開始被討論。至於匯流的定義,Greenstein(1997)認為匯流是產 品之間的競爭性替代現象,或者是產品之間一種因為互補關係而合併發展的一種 形式。同樣的 Dowling and Summers(1998)將電視與網路間
表 2-1 IEEE 802.16 系列標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6 WiMAX 服務實例(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7 WiMAX 服務實例(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4 WiMAX 的 PEST 分析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riefing Session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ltimate Way Forward of the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BAF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Event Date &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at Junior Secondary Topic: Business,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 Core Learning Elements1. Module

FOUR authentic cases o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 are adopted in the case studies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of the Hong Kong Ethics Development Centre

• When providing accommodation for business travellers to stay during the MICE event, the hotel needs to provide the following services for the delegates or attendees, the.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Hybrid Schema in Databas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Wireless Broadban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and data collection of the case projec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critical management issu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