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材料的來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古 西漢 東漢 魏晉 南北朝 原始

閩語

古閩

汕、漳、泉 例字

*- *-o *-o 豪 *-au *-au *-au *-o -o、-o、-o 寶遭禱道嫂 掃告好

*-i

*-io

*-io *-iau

*-iæu *-iau *-io -io、-io、-io 椒蕭叫

*-a *-a *-a *-au *-au *-au *-o -o、-o、-o 毛刀高號

*-ja *-ja *-ja *-jau *-jæu *-iau *-io -io、-io、-io 小燒

*-jia *-jia *-jia *-jiau *-jiæu *-iau *-io -io、-io、-io 標廟

*-ia

*-ia

*-ia

*-iau

*-iæu *-iau *-io -io、-io、-io 薸挑釣跳

從「介音」的角度來看,此批同源字在現代汕頭、漳州、泉州中,閩南一等 字的介音與六朝時期一致,同樣不具介音;閩南三四等字的介音則與六朝時期同 樣具有介音,但音值上已有不同,今閩南的讀音已將三四等介音合併,讀為細音 -i-。「主元音」方面,此批同源字在現代閩南方言皆讀舌面後次高元音-o,然而 在六朝時期則讀為舌面低元音*-au、*-æu,可見由古漢語至今閩南方言間,有發 生舌面低元音高化的現象。若從「韻尾」觀察,則發現此批同源字在今閩南方言 皆為開尾韻,而六朝時也已是開尾韻,可見閩南的此批同源字延續了六朝陰聲韻 尾已消失不見的特徵,讀為開尾韻。

第四節 研究材料的來源

想要對方言進行分析,則除了要有妥善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外,還必需要 選取適當的研究材料,才能得出值得相信的結果。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取材是在 對閩南語分區的充分瞭解下,選取閩南每區中的代表方言點,再進行語音比較。

一、對閩南語分區的認識

閩語內部有語音差異,分出了次方言──閩南語;閩南語內部也有著語音的 不同,故還可再細分出數個語支。但各家學者如董同龢(1959)、潘茂鼎等(1963)、 袁家驊(1983)、張振興(1985)、侯精一(2002)對於閩南語內部的分區有不同 的意見,大體上可依意見的異同歸納成以下幾點:

(一)廈門閩語、臺灣閩語屬混合性音系,不適宜作閩南方言內部的比較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1959)中,將廈門作為一個比較的方言點,但深 究廈門方言的歷史背景,則可知廈門地區是混合閩南各地移民的方言點,因此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閩南方言雖常舉廈門話為閩南方言的代表,但就層次的單純性來說,廈門方言往 往並列著來自漳州、泉州的語音特點。臺灣也屬閩南方言中的一片,但其歷史背 景與廈門相同,混雜了來自漳州、泉州等地的移民,因此台灣閩南語總的趨勢也 是漳泉融合的。誠如侯精一(2002)所言:「廈門、金門及澎湖、台灣全島,稱 為廈門口音,實際上是泉州腔和漳州腔混合的口音。」所以並不適宜再拿廈門閩 南、台灣閩語與其它閩南方言相較。

(二)海南島的閩語應獨立於閩南之外,不適宜作閩南方言內部的比較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1983)將閩南分為四支,其中一支為海南島上的 閩南話,代表為文昌話。張振興〈閩語的分區(稿)〉(1985)則修改了袁氏的看 法,認為海南島上的閩語應獨立成瓊文一區,不置於閩南一區之下。從海南閩南 的歷史形成來看,海南島是個外來移民眾多的島嶼,這些移民除了說閩語外,更 有說粤語、客語者。因此,海南島上的閩語已自於一特殊閩語音系,而不適宜歸 類於閩南方言之下。

(三)潮汕地區屬閩南方言的一區,可拿來作閩南方言內部的比較

無論是董同龢(1959)、袁家驊(1983)、張振興(1985)、侯精一(2002),

皆將廣東境內的潮、汕方言視為閩南方言的一支。因此潮汕方言屬閩南方言下獨 立的一區,是最不具爭議的。

(四)漳州、泉州屬閩南方言,但應各自拿來作閩南方言內部的比較 漳州與泉州的地理距離接近,因此潘荿鼎等(1963)將泉州、漳州視為一系;

張振興(1985)也將泉州、漳州視為一片;侯精一(2002)的北片也將泉州、漳 州全歸入其中。但,漳州、泉州在語音表現上仍有所分野的,例如:泉州地區具 有央元音,漳州則無。從歷史背景來看,泉州地區較漳州地區早有漢人移民,南 北朝後期的移民多半是移居泉州,唐末的陳元光等人才開始經略漳州。因此,泉 州、漳州應以閩南方言的其中兩片視之。

二、本文研究材料的取材

上述各家說法中,我們可知泉州、漳州、廈門、潮汕為閩南語區中富重要性 的方言點,此四個方言點也較不具爭議性,且四區均具有可供參酌的明清方言韻 書材料(馬重奇2008)。7因此我們應取此四個方言點的語音材料做為比較依據;

7 代表泉州音系的方言韻書有:廖綸璣《拍掌知音》(成書約於清康熙年間)、黃謙《匯音妙悟》

(成書於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 年)等。代表漳州音系的方言韻書有: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 五音》(發表於清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 年)、無名氏《增補匯音》(書首有「嘉慶庚辰年壼麓 主人序」的字樣,該年是西元1820 年)、無名氏《渡江書十五音》(著作年代不詳)等。代表廈 門音系的方言韻書有:葉開溫編《八音定決》(該書〈序〉寫於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 年)、

無名氏《擊掌知音》(著作年代不詳)等。代表潮汕音系的方言韻書有:張世珍《潮聲十五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廈門地區的語音實屬泉州與漳州混合的音系,周長楫、歐陽憶耘《廈門方 言研究》(1998:4):

廈門人口的增加主要來源於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的縣市。這兩個地區雖然 都是閩南方言區,但其間的方音還是有些小差異。……(在廈門地區)逐 漸形成一種不漳不泉、也漳也泉,既兼容漳泉方音的某些特點,又有自己 某些特點的廈門方音。

我們知道廈門地區的音系是較漳、泉、潮汕等地區複雜的,所以我們認為,廈門 地區的音系材料與漳、泉、潮汕等材料比較時,容易發生混淆、誤判等情事,因 此,我們對閩南方言材料的比較以泉州片、漳州片、潮汕片為主,廈門片的材料 作為補充。

本書以下所作的閩南語音比較的主要材料來源於:

(一)潮汕片

代表潮汕片的是「汕頭」方言點。汕頭的語音材料來源為林倫倫、陳小楓《廣 東閩方言語音研究》(1996)。林倫倫、陳小楓所記錄調查的是「汕頭市話」,即 汕頭地區(不包含達濠區)流行的潮汕話,並以 15-35 歲的青少年語音為準。

(二)漳州片

代表漳州片的是「漳州」方言點。漳州的語音材料來源為馬重奇〈漳州方言 同音字彙〉(1993)。馬重奇(1993:199)指出,其所記錄的語音是漳州市區.

薌城區作者本人(馬重奇)的發音。

(三)泉州片

代表泉州片的是「泉州」方言點。泉州的語音材料來源為林連通《泉州市方 言志》(1993)。林連通(1993:5)提到其所記錄的語音是市區.老派.漢民為 主的通用方言。

另外,又以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2007)對泉州、漳州的語 音以為補充、校正。若還有其它材料來源,將採隨頁註的方式以為補充說明。

至於構擬原始閩語時,所需要的閩東比較材料分別為:閩東北片的福安、霞 浦,及閩東南片的連江。閩東的福安、霞浦、連江的語音資料來源分別為福建省 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福安市方志(1999)》、福建省霞浦縣地方志編纂 委員會編的《霞浦縣志(1999)》、連江縣志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連江縣志

(該書〈序〉寫於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 年)、蔣儒林《潮語十五音》(西元1911 年發行)、

無名氏《擊木知音》(成書於西元1915 年)、姚弗如《潮聲十七音》(成書於西元 1934 年)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1)》。

最後,我們補充說明三點:

第一、本論文是以「同源字」為比較對象,並定位閩南該同源字的歷史來源,

因此需以「字」為依歸。對於閩南目前有音無字或本字仍有爭議者,並不在我們 討論的範圍之內。

第二、若遇有文白讀音的不同,則以斜線「/」作為標示,文讀音標示在斜 線「/」之前;白讀音標示在斜線「/」之後;未標有斜線者,為不分文白的讀音。

第三、若方言點不具有該層次的語音對應,則我們以虛線「--」標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