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以及研究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項研究案例以「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台北站展出的參觀者為對象,該展 覽的主辦與策展單位是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於 2018 年 7 月 20 日至 2019 年 3 月 3 日移至台北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出。而「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由為多 位臺灣科學家擔任展覽顧問,提供長期研究空氣污染的成果,將 PM2.5的知識性內容及其 衍生的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與能源問題,藉由科學性圖表、動態紀錄片影像、攝影作品、

沙動畫、影像及語音等動、靜態物件陳列的方式作為展覽呈現,讓空氣污染議題以不同 詮釋和形式的對話方式引起社會大眾關注與討論,展覽內容如研究者整理之表 5、展覽 資訊詳見附錄二。

25

表 5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之展覽內容 展覽分區 展覽內容

整體空間配置 為一處封閉式展廳,動線為單一出入口設計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官網

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3554

第一區 入口

1. 「不可見的世界」:展覽引言,以文案搭配沙畫繪圖的方式展示。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西海岸異世界」:由馮偉中導演拍攝,影片以「浮士德」為敘事 手法,將工業開發比喻為出賣土地的靈魂與環境破壞(與惡魔打 交道)的反諷,提醒世人應對大自然保有尊敬之心,導演以靈魂 飄在天上的鳥瞰鏡頭,呈現臺灣西海岸的工業開發的景象。

26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二區

知識內涵單元

1. 「甚麼是 PM2.5」:解釋說明 PM2.5的定義,介紹 PM2.5的來源與其 成分、懸浮微粒的類型、各國空氣品質標準、2015 年臺灣各縣市 PM2.5監測站的濃度指標,並以圖文搭配的方式呈現。

27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PM2.5從何而來」:說明臺灣 PM2.5的人為污染源的排放量分布,

以及空氣污染縣市聯合治理政策,以圖文搭配的方式呈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8

3. 「PM2.5 對身體的危害」:說明懸浮微粒及細懸浮微粒吸入呼吸道 後,對肺部健康造成的影響;心血管疾病與 PM2.5的關係、呼吸 道疾病與 PM2.5的關係,並以小動畫搭配圖文的方式呈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三區

環境議題單元

1. 「全民監督」:介紹一套民間建立的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透過大 數據的方式在網路公開,讓民眾可以隨時與政府提供的監測數據 互相監督和參考,以觸控螢幕顯示網站中的各地監測數據。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隨手做監測」:國小學生利用空氣盒子做科展研究的案例分享,

以實物展品搭配圖文將研究過程呈現。

29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 「綠色能源是 PM2.5的良藥嗎?」:介紹 2015 年全球氣候高峰會 通過的巴黎協議,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為目標。說明臺灣燃煤火 力發電廠是排放二氧化碳與 PM2.5的重要來源,因此為了減少碳 排放,綠色能源政策成為一項解方。分享屏東養水種電、台東卑 南鄉部落使用移動式太陽能板提供小米收穫祭所需電力、彰化台 西村以再生能源生產的許願餅等案例。以圖文搭配展品的方式呈 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四區

藝術創作展示

1. 影片區:「如果有一天」沙動畫創作、「空襲警報」紀錄片、「台中 火大」紀錄片、「九百公尺的距離」紀錄片。

30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社區綠色產業「堤防 提防」:以社區地理模型並搭配環境照片呈 現,將堤防內外的人與土地利用,傳達綠色能源的契機。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 「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由中國醫藥大學「病態美 學」團隊創作呈現,將健康的肺與不健康的病理切片影像做呼 應,提醒觀眾細懸浮微粒是無聲無息存在,會對於人體的呼吸器 官造成不同病變。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1

因此,鑒於本研究案例之展覽所呈現的 PM2.5相關研究及內容,以及綜合文獻與理論 探討結果,本研究將以 Ramsey 與 Rickson 的「知識—態度—行為」模式、Hungerford 與 Peyton 的「環境行為策略」、Hungerford 與 Volk 的「環境公民行為模式」、Fishbein 與 Ajzen 的理性行為理論等概念,與展覽的展示內容進行對應(如圖 11)並且發展出研 究架構,探究參觀者的反應,對於空污這項環境議題的認知與參觀後的想法,以及了解 是否會在參觀展覽後產生負責任的公民行為,與其選擇的環境行為策略為何,不同的背 景變項所選擇的行為策略有什麼差異。驗證議題知識、環境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意圖 以及行為等之間關係。採用量化問卷方式進行參觀者的測驗,再以質性紀錄的方式輔以 追蹤參觀者的實際行為來支持研究假設。

32

理論應用的對應

圖 11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展示架構與理論的應用(研究者自行整理)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知識內涵單元

•甚麼是PM2.5

•PM2.5從何而來

•PM2.5對於人體的危害

環境議題單元

•全民監督

•隨手做監測

•綠色能源政策

公民參與單元

•環境敏感度的啟發

•環境態度的建立

•環境行動的實踐

環境議題的知識 (環境知識)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與行為策略

33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探討參觀「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之觀眾的反應,瞭解參觀者對於空 氣污染的環境議題知識在參觀前、後的差異,參觀展覽後所接收的知識內容是否會影響 其態度,態度是否會產生行為意圖與產生環境行為,並了解過程中是否受到其他變項的 影響,如主觀規範。各個變項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不同的背景變項所選擇的行為策略 有什麼差異,因此根據本研究架構的概念圖,提出研究假設(圖 12):

(一) 「知識」與「態度」具有相關性。

H1:展覽的議題知識透過展示內容的概念擴散會影響參觀者的環境態度。

(二) 「知識」與「主觀規範」具有相關性。

H2:經由參觀展覽後環境問題的知識會影響參觀者的主觀規範。

(三) 「態度」與「行為」具有相關性。

H3:參觀者的環境態度會影響其行為與行為意圖。

(四) 「主觀規範」和「行為」具有相關性。

H4:參觀者的主觀規範會影響其行為與行為意圖。

(五) 「知識」與「行為」具有相關性。

H5:環境知識會影響參觀者的行為與行為意圖。

34

圖 12 本研究假設概念

環境 行為與行為

意圖

態度 主觀 規範

議題的 知識

H3 H4

H1 H2

H5

質性 紀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