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和非結構式的口頭訪談紀錄方式進行,藉由量化研究的調查 方法與質性樣版式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進行檢視知識、態度、行為的相關性,分別 介紹如以下說明:

一、 研究工具

(一) 量化問卷調查

本研究的問卷內容,總共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變項調查;第二部分 是參觀者在觀展前、後之知識及認知的差異性比較;第三部份則是參考 Blaikie (1992) 提出的「生態世界觀點量表」及 MacCarty 與 Shrum (2001) 提出的「社會政治控制 觀量表」,自編出一份環境態度量表;第四部份為環境行為及行為意圖選擇。各項 說明如下:

1. 背景變項

參觀者的基本資料調查,變項包含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年齡、職業、

月收入、居住地,以及是否參加導覽活動。

2. 議題知識:參觀展覽前與參觀展覽後之認知差異比較

將展覽內容中與環境認知相關的知識性資訊列為差異比較的項目,以參觀前:

知道、不知道;參觀後:知道、不知道,作為勾選,題目內容如下:

(1) PM 代表的是漂浮在空氣中類似於灰塵的顆粒,中文名稱是「懸浮 微粒」,粒徑小於 2.5 微米,就稱之為細懸浮微粒 PM2.5

(2) PM2.5的成分是混合了空污來源的有害物質:例如石化工廠和燃煤 電廠排放的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二氧化硫、戴奧辛等。

(3) 懸浮微粒有四種類型:生物性來源、煤煙、海鹽飛沫、土壤。

(4) PM2.5有「原生性」的直接排放與「衍生性」間接形成。

39

(5) 影響空氣品質最大的污染源是「固定污染源」,包含燃煤電廠和工 廠,與「移動污染源」,包含以燃油為動力來源的汽機車及船舶。

(6) 臺灣空氣品質標準 PM2.5的日平均值是 35 μg/m3(微克∕立方公 尺)。

(7) 臺灣空氣品質標準 PM2.5的年平均值是 15 μg/m3(微克∕立方公 尺)。

(8) 臺灣目前主要的電力來源是燃煤電廠。

(9) 燃煤電廠所排放的污染性物質會導致空氣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10) 懸浮微粒是第一級致癌物質,空氣污染具有對於肺癌的影響性。

(11) PM2.5會導致呼吸道疾病以外甚至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與死亡。

(12) 知道如何自行監測 PM2.5的方法。在臺灣有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 的空氣品質監測平台。

3. 態度、主觀規範的測量:自編一份量表

參考 Blaikie (1992)的「生態世界觀點量表」表 6 及 MacCarty 與 Shrum (2001) 的「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表 7,自編一份環境態度量表,並採用李克特(Likert) 五點量表的形式,讓受試者依照主觀判斷選擇表達選項,以「非常同意—5 分」、

「同意—4 分」、 「無意見—3 分」、「不同—2 分意」、「非常不同意—1 分」五 個等級作為評分,題目內容詳表 8。

4. 行為意圖與行為選擇

參照 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提出的五大環境行為策略:「生態管理、經濟 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列出關於空氣污染與 PM2.5 之個人可以做的改善行為選擇,提供受試者進行填答,題目內容如表 9。

40

表 6 生態世界觀點量表(Blaikie, 1992)

(研究者僅列出與本研究相關之內容做為參考)

分類 項目

自然環境的不穏定 自然的平衡,非常脆弱與容易改變。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自然和諧共存。

自然環境的保育 人類干預自然,通常產生災難性的結果。

為 了 環 境 而 做 出 的 行為

已開發社會的人們,未來必須要採用更多保育的生活型態。

工業應該被控制以利保護環境。

科學與科技的信賴 透過科學與技術,我們可以持續提升我們的生活水準。

應用更多、更好的科技,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經濟成長的問題 快速的經濟成長,產生的問題通常比利益來得更大。

為確保以後世代的未來,我們必須發展零成長的經濟。

自然資源的保育 政府應該控制使用自然資源的比例,確保它能盡可能的持續。

能源使用與問題

應該優先選擇發展化石與核能燃料,做為主要的能源來源。

因為污染的問題,做為交通運輸主要方法的汽車,我們必須減少使用。

經濟成長的利益,遠遠比經濟成長所引起的任何負面結果還重要。

大部分對環境問題的憂慮,已經被過度誇大了。

政府應該對太陽能的發展,給予更多慷慨的財務支持。

41

表 7 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MacCarty & Shrum,2001)

(研究者僅列出與本研究相關之內容做為參考)

編號 內容

1. 做為消費者,我們在持續攀高的生活成本中,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成本,能 做的事有限。

2. 一般的公民在政府決策上有其影響力。

3. 世界是由權力圈內的少數人來運作,小市民能做的事不多。

4. 藉由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我們人類可以控制世界的事情。

表 8 自編環境態度量表 變項類別 題目

態度

1. 藉由展覽的推廣方式將空氣污染的重要性加以擴散宣導,是會 影響我的環境態度。

2. 騎機車和開車會增加 PM2.5 與造成空氣污染,我認同減少這兩 種交通方式改用大眾交通工具。

3. PM2.5 暴露在空氣中,而且顆粒細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容易忽 視造成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因此我認為出門至少需要戴口罩 防範。

4. 燃煤電廠是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 PM2.5 的重要來源,因此 我贊成減少燃煤電廠的使用,改以其他再生能源的替代方式。

主觀規範

1.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防制空氣污染是好的作為。

2.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執行減少空氣污染的行動是對自己和環 境都是好的。

42

表 9 行為意圖及行為選擇(可複選)

項目 選擇

行為意圖

1. PM2.5的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需要讓更多人知道 2. PM2.5對健康的危害影響,需要自我檢視和關注

3. 透過實際行為能減少 PM2.5的產生,我認為對環境與個人 都是好的

生態管理

1. 減少生活用電量 2. 出門戴口罩

3. 減少使用燒烤的烹飪方式 4. 減少騎機車

5. 減少開車 6. 定期健康檢查

7. 設置 PM2.5監測器自行監測

8. 加入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如 LASS 或其他平台)

經濟行為

1. 避免購買造成 PM2.5的產品 2. 購買可以降低 PM2.5的產品 3. 抵制造成 PM2.5危害的廠商 4. 支持環境保護團體

5. 購買台西村以 100%的再生能源生產的許願餅 6. 支持太陽能發電與種電

說服

1. 告訴親朋好友 PM2.5的重要與其危害 2. 說服他人採取減少 PM2.5的行動 3. 分享展覽訊息並推薦他人前來參觀 4. 拍攝影片替空污災民發聲

政治行動 1. 參與抵制空氣污染相關之抗議行動

43

5. 效度

本研究問卷量表,在問卷的知識部分題項,參照展覽文案內容進行設計,而展 覽文案係經由展覽顧問專家群的審稿後定案的。而在態度和行為的題項,根據 Blaikie (1992)「生態世界觀點量表」、MacCarty 與 Shrum (2001)「社會政治控 制觀量表」以及 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環境行為策略」中所提「生態管 理、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做題項設計。另再輔 以非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在施測量表之餘訪問受試觀眾,以質性分析的方式將 其內容做為研究架構的支持,強化效度的合理性。

(二) 非結構式口頭訪談

以非結構式的口頭訪談方式,研究者與受訪者以自由開放的討論,紀錄互動情形以 蒐集資料,並以「樣版式分析法」進行歸納分析,了解觀眾於參觀展覽後的實際觀 感與行為反應,獲得更多研究證實。

2. 參與公投,行使公民投票權表達意見 3. 支持空氣污染聯合治理政策

4. 監督政府空氣污染政策與執行作為 5. 支持再生能源發展

法律行動

1. 檢舉不當排放 PM2.5之廠商或店家 2. 加強環境法規的落實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