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Copied!
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 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An Exhibi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ffected Visito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蘇珮婷 Su, Pei-Ting 指導教授:方偉達 博士 Advisor: Fang, Wei-Ta,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 January 2020.

(2) 謝. 辭. 終於順利完成論文了!在碩士學涯中,一路上最要感謝的,莫過於指導教授 方偉達老師,謝謝老師因材施教的教導,給予充分支持與肯定,使得讓我能在同 時是全職工作者與學生的雙重身分之下,以不影響工作的方式完成碩士論文。其 次也要感謝研究室的學長與同學們,尤其是懿德學長與士文學長,讓我在著墨於 研究方法時,不厭其煩的與我討論,實在受益良多。 最後要感謝環教所上的各位老師們以及助教、同學以及口試委員,無論是在 學業上、課堂間,亦或是學生義務與論文寫作,不同的角色們以各自的方式給予 莫大的幫助與指導,讓我能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論文。 未來將持續投入環境教育推展工作,無論是工作上、家庭間,甚至是每個日 常,應以永續發展為努力方向,不僅是學以致用,更希望能將自己的所學與所長 發揮影響力,讓生活與環境變得更好。. i.

(3) 摘. 要. 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興起與擴張,經濟發展伴隨著大規模工廠生產、環境 開發、資源利用與消耗,因而衍生各種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尤其空氣污染更 是最直接影響健康。每日的每口呼吸中幾乎都含有 PM2.5,這些有害物質會隨著 呼吸道進入了身體,逐漸形成傷害。當空氣污染問題已嚴重危害環境公共衛生、 人類生活與生存權利,研究者身為具有行動能力的公民並且同時身為博物館教育 工作者,試圖嘗試藉由調查研究為博物館找到透過展覽作為環境教育推展的可行 性。 因此本研究透過「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進行量化研究問卷調查,有 效問卷 410 份,回收率 87.9%,以 SPSS 23.0 統計分析。平均以 20 歲至 30 歲的 女性為主,學歷則是大學居多。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在參觀展覽後的知識有高 度成長,而環境知識與態度、知識與主觀規範、態度與行為,亦呈現顯著相關。 其中最能產生行為影響的是參觀者的環境態度(標準迴歸係數為 0.521) 。另外透 過訪談紀錄發現,參觀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的改變是態度與行為上的變化,空氣 污染攸關自身健康,因此觀眾在接收展覽知識後,皆持正向反應並表達願意產生 實際行動。. 關鍵字:PM2.5、展覽、環境知識、態度、環境行為. ii.

(4) Abstract Alth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llowing with overexploitation are getting worse under capitalization. The changes trigger irreversible consequences for not only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human health, such as PM2.5. Thos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penetrate via the respiratory tracts into the lung directly and cause health issues. As a citizen of the Earth and a museum educator, this study tries to find out the possibility of practice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an exhibition of air pollution. The study approached visito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exhibition, The Island of Floating Smog:PM2.5 Visual World, at NTSEC and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By using a statistical tool called SPSS 23.0, there were 410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87.9%, and the majorities were aged 20 to 30 females with bachelor degree. The result illustrates that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is topic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after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Also, th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subjective norm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willingness to put into practice. Among them,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of visitors are the most likely factors to make behavioral impacts (The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s 0.521).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case interviews, the reason for the behavioral changes in daily life i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topic and visitors’ own health. Therefore, the visitors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s on solving air pollution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exhibition.. Keyword:PM2.5, exhibiti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i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研究目的................................................................................................ 5 研究問題................................................................................................ 6 名詞解釋................................................................................................ 9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PM2.5 與其改善方法 ............................................................................ 13. 第二節 第三節. 展覽與觀眾態度的相關研究.............................................................. 16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理論探討.......................................................... 17. 第四節. 展覽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架構以及研究假設...................................................................... 24 研究流程.............................................................................................. 35 研究地點、對象及方法...................................................................... 37 研究設計.............................................................................................. 38.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4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描述性統計結果.................................................................................. 44 研究變項的統計結果與驗證.............................................................. 56 質性分析結果......................................................................................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68 建議...................................................................................................... 71. 引用文獻...................................................................................................................... 73 附錄一:調查問卷...................................................................................................... 78 附錄二:展覽資訊...................................................................................................... 81 附錄三:「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重點項目........................................................ 84 附錄四:《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法重點.................................................................... 85. iv.

(6)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次. 1 「GOOGLE 學術」網站搜尋 2000 年至 2018 年期間期刊論文 ............. 7 2 國外文獻搜尋以「展覽、環境態度或環境行為」為關鍵字的期刊論文 . 8 3 懸浮微粒之粒徑及大小說明 ..................................... 9 4 環境行為策略 ................................................ 18 5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之展覽內容 ........................ 25 6 生態世界觀點量表 ............................................ 40 7 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 .......................................... 41 8 自編環境態度量表 ............................................ 41. 表 9 行為意圖及行為選擇 .......................................... 42 表 10 背景變項統計 ................................................ 45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信度分析結果 ................................................ 47 各項信度統計量 .............................................. 48 參觀展覽前、參觀展覽後的變項統計 ............................ 50 態度題的描述性統計表 ........................................ 52 主觀規範題的描述性統計表 .................................... 52 態度、主觀規範的測量結果 .................................... 53 成對樣本 T 檢定 .............................................. 56 相關性矩陣表 ................................................ 57. 表 表 表 表 表. 19 20 21 22 23. 知識與態度的簡單迴歸分析表 .................................. 58 知識與主觀規範的簡單迴歸分析表 .............................. 58 行為與態度、主觀規範的迴歸分析表 ............................ 59 創新決策過程階段 ............................................ 64 「樣版式分析法」分析彙整結果 ................................ 65. v.

(7)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 2 3 4 5 6 7 8. 次. 1850-2012 年觀測到的全球平均陸地與海平面溫度差距變化 ...................... 3 展覽規劃構成因素 ........................................................................................... 10 空污議題與政策演進 ....................................................................................... 13 各國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細懸浮微粒標準 ....................................................... 14 境內 PM2.5 之污染貢獻來源比例 ...................................................................... 15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 18 公民行為模式 ................................................................................................... 19 理性行為理論 ................................................................................................... 20. 圖 9 「看你自己!」展覽健康計分卡 ................................................................... 22 圖 10 目標導向行為模型之架構 ............................................................................. 23 圖 圖 圖 圖 圖. 11 12 13 14 15.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展示架構與理論的應用 .......................... 32 本研究假設概念 ............................................................................................. 34 本研究流程圖 ................................................................................................. 36 個人行為意圖與行為選擇統計圖 ................................................................. 55 研究假設驗證 ................................................................................................. 62. vi.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共有五小節,分別論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名詞解釋與 研究限制等,概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研究背景 1950 至 1960 年代,工業快速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至今累積與衍生為氣候 變遷衝擊。根據 2010 年出版的《遠東 60 週年白皮書—開創新猷 預約大未來》一書, 其中〈環境與能源〉篇章中的研究報告指出:「臺灣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所承受的人口、 交通工具、工廠數量、畜牧業數量、能源消耗量等,以密度而言,幾乎皆居世界第一位, 且仍不斷上升中」。工業與經濟發展需要進行土地和環境開發,因此伴隨的環境負荷亦 日趨嚴重,所衍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更是牽連複雜且難以解決。 1962 年,美國著名女性科學家瑞秋卡森所出版《寂靜的春天》,揭發殺蟲劑的濫用 造成公共衛生健康及生態環境的嚴重衝擊。許多環境運動、環境行動倡議也因此獲得啟 發而展開,甚至漸進促進 1970 年代美國潔淨空氣法和國家環境保護法等法規的訂定, 而環境污染議題亦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1987 年於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中,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強調「永續發 展」的概念,即人類的需求達到基本滿足,也需要留給後代生存發展的機會,使經濟、 社會及環境領域能平衡發展。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也在 2013 年提出的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中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 動已經明顯的影響全球自然環境,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的結果會造成空氣污染,除了釋放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溫上升(圖 1) ,因燃燒而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更 是會透過空氣的散播造成空氣污染」。 1.

(9) 氣溫上升會促使空氣污染物如臭氧、懸浮微粒的生成。而根據「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資料顯示,懸浮微粒的來源有自然界生成,如土壤揚塵、火山灰、海鹽飛沫 等,以及人為活動造成。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更是含有有毒物質,可分為原生性污 染源與衍生性污染源等兩種。原生性污染源的來源如石化工廠、火力發電廠和一般工廠 等,因為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環境污染物,包含戴奧辛與重金屬、多環芳香烴等。衍生性 污染源則是排放源所排放的氣體,再經過大氣中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後所形成的細懸 浮微粒,例如工廠與汽機車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大 氣中經過化學反應後轉變為硫酸鹽、硝酸鹽及有機碳等。 然而,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公共衛生健康的環境風險之一,研究指出臭氧和細懸浮微 粒物質的增加與人類死亡相關 (Fang, Mauzerall, Horowitz, & Naik, 2013)。2014 年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亦指出「室內與室外空氣污染會對呼吸道造成危害,包含急性 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且與心血 管疾病及癌症亦具有強烈相關性」 。2018 年 5 月 2 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聞中寫道: 「最 新研究數據顯示每 10 人中就有 9 人是呼吸含有高濃度污染物的空氣,而每年因戶外環 境空氣和家庭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更有 700 萬人,這 700 萬人死於空氣中的細懸浮 微粒,它會深入肺和心血管系統,導致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 病和肺炎在內的呼吸道感染」 。近年關於 PM2.5 的研究與關注訊息非常多,經濟發展和環 境開發會造成環境污染,尤其是影響空氣污染的固定污染源(燃煤電廠、工廠、石化產 業)與移動污染源(以汽油和柴油為動力來源的汽、機車)。. 2.

(10) 相對於 1961-1990 年的溫度差距(。C). 年平均. 10 年平均. 年 圖 1. 1850-2012 年觀測到的全球平均陸地與海平面溫度差距變化. 說明:黑線為預估溫度、橘線為觀測到的陸地溫度、藍線為觀測到的海平面溫度 (來源取自衛生福利部《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2018). 3.

(11) 二、研究動機 當環境教育朝向永續發展方向邁進,聯合國在 2015 年通過了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在第 3 項目標:「良好健康與福祉」,即在 2030 年以前,大幅減少死於危險化學物質、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其他污染 的死亡及疾病人數;第 11 項目標: 「永續城市」 ,即在 2030 年以前,減少都市對環境的 有害影響,其中包括特別注意空氣品質與廢棄物管理;第 12 項目標: 「責任消費與生產」, 即在 2030 年以前,確保每個地方的人都有永續發展的資訊與意識,以及與大自然和諧 共處的生活方式。這三項發展目標皆與空氣污染息息相關。 而環境教育的教育傳播途徑有二:一是經由正規教育(學校),二則以非正規教育 (學校以外的其他型式)的方式來進行推展工作。博物館則屬於非正規環境教育的範疇, 周儒(1992)提到博物館在非正規環境教育中扮演著資訊傳播、人員訓練與研究發展的角 色,並成為大眾進行終身學習的場域。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將長年典藏與累積的研究成果透過 展覽的展示和教育活動的方式向觀眾進行教育傳播是最普及的方法,能發揮博物館的社 會教育責任與義務。 綜合以上所述,瞭解永續發展目標所強調的意涵,與檢視空氣污染問題,研究者身 為具有行動能力的公民並且同時身為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理應發揮行動力與博物館教育 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將以一檔探討空氣污染的環境議題展覽「島嶼浮塵:PM2.5 視界」 為例進行觀眾研究,特展的內容為諸多學者專家們長期研究的成果展現,將知識性資訊 透過藝術型態的展示設計加以轉化轉呈現關於臺灣空氣污染、PM2.5 危害問題,企圖透 過展示的方式增進參觀民眾能在此議題有所討論並試圖找出解決空氣污染方法。. 4.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博物館肩負著提供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的義務,無論是傳統上對博物館功能為研究、 蒐藏、保存、展示之認定,或是近來所標榜的遊憩、資訊、傳播和教育現代功能(詹淑 美,1996),都強調博物館肩負有協助大眾學習的責任,因此空氣污染的知識傳播和議 題教育透過展覽擴散的方式是可行的。且基於「國家環境教育綱領」中提到:環境教育 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永續發展」作為理念,博物館是非正規環境教育 場域,應當將各種傳播和教育方向朝此理念邁進。 為此,研究者以「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為研究案例,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展 覽在提供大眾科學知識及呈現環境現況之餘,參觀者是否在參觀展覽前、後對於空氣污 染、PM2.5 有認知上的差異,在參觀完展覽後對於 PM2.5 議題能夠產生感知,並且回到日 常生活中能加以付諸實際行動以減少 PM2.5 的產生,亦成為本研究之重點,而研究結果 亦將提供未來策劃展覽單位、博物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欲以展覽形式推展環境教育工 作的參考。. 5.

(1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環境教育是一個探索環境議題、投入解決環境問題,而且是採取環境行動改善的歷 程。因此,每個人應該對於環境議題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具備能力做出負責任 的決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2017)。環境教育是以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 題進行關切,針對環境問題進行學習、瞭解與行動。 綜合以上二小節的說明,研究者進行文獻資料收蒐集時,於「Google 學術」網站搜 尋 2000 年至 2018 年期間以「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前後測」為關鍵字的期刊論文,結 果有 7,840 篇。表示在臺灣透過各類型環境教育方法影響民眾環境態度與行為具有可行 性,但是以「展覽」作為環境態度與行為之前後測驗的研究,卻是只有 4 篇(表 1) ,國 外文獻搜尋則有 6 篇(表 2) 。因此為證明透過展覽的方式進行環境教育是能夠影響參觀 者環境態度,甚至產生環境行為,本研究共列出四項研究問題:. 一、參觀者在參觀展覽前與參觀展覽後,對於空氣污染、PM2.5 的認知是否有所改變。 二、參觀者在參觀展覽後對於空氣污染與 PM2.5 的態度為何。 三、參觀者經由參觀展覽的學習後,認為個人可以做的改善行為,即回到日常生活中會 去執行的行為選擇。 四、哪些社會背景變相的人較容易透過展覽的方式影響其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 6.

(14) 表 1 「Google 學術」網站搜尋 2000 年至 2018 年期間以「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前後 測、特展、展覽」為關鍵字的期刊論文 年分. 作者. 類型. 題目. 2010. 黃書涵. 碩士論文. 愛他,不 hot 他—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巡迴展. 2011. 林容君. 碩士論文. 生態實景展示中,不同內容組織的展示板對於觀眾學習 成效的影響. 2012. 羅育如. 碩士論文. 國小學童的古生物演化概念學習成效研究:以國立臺灣 博物館古生物展解說活動為例. 2013. 蘇芳儀. 科 技 博 物 博物館科學演示活動的學習成效個案分析:以「認識氣 期刊. 候變遷」為例. 7.

(15) 表 2 國外文獻搜尋以「展覽、環境態度或環境行為」為關鍵字的期刊論文 年分. 作者. 期刊. 題目. 1979. Wilkinson, Tylden-Pattenson.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The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behavioural change and increase in knowledge by means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 “Look After Yourself!” exhibition. 2002. Dale Tunnicliffe, Laterveer-de Be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An Interactive Exhibition about Animal Skeletons: Did the Visitors Learn Any Zoology?. 2006. Leiberich, Loew,. Annals of. Body Worlds exhibition—Visitor attitudes and. Tritt, Lahmann, & Nickel. Anatomy Anatomische r Anzeiger. emotions. 2017. Carapuço, Taborda, Silveira, & Andrade.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Upstream public engagement on coastal issues: Audience response to a science-based exhibition. 2017. Charriere, Junier, Bogaard, Mostert, Malet, & Gies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The impact of an exhibition on risk awareness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 mountainous areas. Reduction. 2017. Heesup, Wansoo, & Sanghyeop.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Stimulating visitors’ goal-directed behavior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museums: Testing the role of moderator variables. 8.

(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空氣污染 根據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enters 的定義,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為空氣中存在 危害健康的有毒化學物質或化合物,包括生物來源的化學物質。 二、PM2.5 (Suspended particulate) 即細懸浮微粒,係指該微粒的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 2.5 微米(μm,單位以 μg/m3 表示) 。由於 PM2.5 的直徑小(約只有人類頭髮的二十八分之一) ,更容易深入人體肺部, 倘若又附著其他污染物一起進入呼吸系統,將更加劇對健康的影響。 而 PM2.5 的監測方法有「手動監測」及「自動監測」二種,因為監測方法有所不同, 兩者數據有系統性的差異,因此需要經過比對和統計分析後,轉換校正才能有一致性的 數據結果。依照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標準規定,臺灣 PM2.5 的監測數據係以「手動 監測」標準方法所量測數據為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各類懸浮微 粒大小說明詳見表 3。 表 3 懸浮微粒之粒徑及大小說明 (資料來源:環保空氣品質管制 2015 年報告) 粒徑(μm). 粒徑大小說明. <100. 稱為總懸浮微粒(TSP),如海灘沙粒,可懸浮於空氣中。. <10. 稱為懸浮微粒(PM10) ,約沙子直徑的十分之一,容易通過人類鼻腔的 鼻毛與彎道,到達喉嚨。. 2.5~10. 稱為粗懸浮微粒(PM2.5–PM 10),約人類頭髮直徑的八分之一至二十分之 一,可以被吸入並且附著於人體呼吸系統。. <2.5. 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約人類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可以穿透肺 部氣泡,直接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至全身。 9.

(17) 三、參觀者 展覽涵蓋四個階段其依序為:展出前規劃、設計、製作與展出後的評估。從博物館 的「資訊傳遞」功能角度而言,張嵩山(1993)表示: 「博物館的展覽是基於某種目的將資 料、訊息傳達予參觀者的一個過程」 (圖 2)。因此,本研究定義的參觀者為接受展覽訊 息傳達的參觀民眾。. 經費. 展出時間 博物館. 展出內容. 展示目的. 參觀者. 展出場地. 展示方法. 圖 2 展覽規劃構成因素,引自張嵩山(1993). 四、環境議題 即為人類在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的過程間,而引發環境保護、環境保育的爭議性問 題,且經常造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境,需要眾人透過討論與溝通獲得共識, 找出問題解決方法(楊淑慧,2016) 。. 10.

(18) 五、環境知識 Marcinkowski(1988)認為,環境知識包含三項:第一項是「自然環境」 ,涵蓋生物學、 生態學的議題,例如生態系組成、生態系功能、物質與能量的流動、族群與群落,以及 人類對於生態系的影響。第二項是「環境問題」,包含自然資源與資源過度使用所造成 的環境問題。第三項是「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而本研究定義的環境知識範疇為環境 問題的知識與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 六、環境態度 張春興(1992)提到:態度是指個人對周圍的人、事、環境,所持有的一種具持久性 和一致性的傾向;Hines, Hungerford, & Tomera (1987) 認為環境態度是個人對於環境或 與其有關的事物上,抱持支持或反對、喜好與否的態度傾向;鐘龍治(2004)則認為環境 態度可視為是個人或團體基於他們對環境的認知,經由情感及動機等因素加入之後所表 現出來的行為過程。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所探討的環境態度以環境問題的知識為討論範疇,並以參觀 者參觀展覽的情感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作為研究項目。 七、行為 「行為」是心理學名詞,Watson 與 Skinner 將行為定義為「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 應或活動」 ;Hull 和 Tolman 將行為的定義再擴大為「除了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也包 括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另外,Piaget 和 Bruner 則將行為作為「心理表徵的歷程」 ,著重 於注意、概念化、訊息處理、記憶、問題探索以及語言獲得的複雜歷程。 綜合以上所述,行為涵蓋了內在心理與外顯行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活動。本研究所 探討的行為,以參觀者的內在意識活動(行為選擇或行為意圖)與外顯活動(實際行為) 為主。. 11.

(1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為三項,分別如下: 一、空氣污染的迫害所造成的環境及健康影響問題,與其他環境議題的影響程度不同, 因此本研究無法完全推及其他環境議題是否也能夠以展覽方式影響參觀者的認知、 態度與行為,研究結果僅能作為相關性質展覽於展示研究、教育推廣與環境教育工 作等籌劃之參考。 二、本研究相關類型的文獻資料甚少,因此預期的研究結果較少有客觀標準的參考。 三、研究對象的選擇將尋找參觀特展之觀眾,係因歷年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展覽參觀 對象之屬性(年齡、性別、身分)與本研究案例的議題內容不同,因此研究對象採 樣將無法鎖定特定觀眾,僅採非等比例分層機率抽樣方式進行。. 12.

(20)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回顧與 PM2.5 相關的研究資料與國內、國外文獻,探討以展覽為媒介研究 觀眾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以及行為理論之研究,並從探究結果中找出可以依據的理 論與研究方法。各項文獻探討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PM2.5 與其改善方法 一、PM2.5 的現況 在臺灣,空污議題受到關注的關鍵與 2010 年反國光石化運動有關,當時由中興大 學莊秉潔教授(2010)所提出的《國光石化營運造成 PM2.5 與健康及能見度影響》報告 中提到: 「若國光石化營運後,PM2.5 的污染物就會飄散,每人平均會減少 23 天的壽命」。 而世界衛生組織將 PM2.5 定為一級致癌物,也將室外空氣污染(Ambient air pollution) 列為癌症因子與致死因子,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議 題。 近年因空氣污染議題所產生的民間訴求、倡議行動以及政府回應,由臺灣大學研究 團隊(周桂田、杜文苓、王瑞庚,2018)以時間軸方式呈現(圖 3)。. 圖 3 空污議題與政策演進(來源取自《臺灣空氣品質治理展望》一書) 13.

(21) 二、改善方法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 2012 年公告臺灣 PM2.5 的標準,並於 2016 年起整合既有空氣 污染指標(Pollutant Standards Index, PSI)及 PM2.5,調整為適用於臺灣的單一空氣品質 指標 AQI(Air Quality Index)。其中 PM2.5 的標準值亦參照美國與日本兩國標準,訂為 24 小時平均值是 35 μg/m3、年平均值是 15μg/m3,各國 PM2.5 數值標準見詳圖 4。. 圖 4 各國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細懸浮微粒標準 (來源取自 2015 年「臺灣細懸浮微粒成分與形成速率分析」報告). 蔡鴻德、楊鍇行、黃星富(2017)依據環保署 2016 年「第二年強化空氣品質模式制度 計畫」之研究成果得出 PM2.5 的年平均濃度,有 60%至 66%是來自境內污染源。境內污 染源對 PM2.5 濃度影響(如圖 5) ,可分為工業污染源(鍋爐、電力設施、鋼鐵業、水泥 業、化學製品製造、石化業)、移動污染源(交通工具)及其他污染源(露天燃燒、餐 飲油煙、營建揚塵)等三項。. 14.

(22) 圖 5 境內 PM2.5 之污染貢獻來源比例 (來源取自《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之〈空氣污染防制新作為〉篇). 2017 年 12 月 21 日行政院通過環保署規劃之「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採取獎勵 和法規管制兩者並行的方式,投入新臺幣 365 億元的預算,針對工業污染源、移動污染 源與其他逸散污染源等三項主要污染來源採取防制措施(附錄三),透過改善污染源的 方式減少 PM2.5 的產生。而「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亦確實訂定出指標性政策目標; 《空 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亦於 2018 年 6 月 25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8 月 1 日正式實行, 修法重點整理如附錄四。 另外,不僅公部門透過行政與立法的方式,民間社群、團體及企業也投入改善空污 的 努 力 , 如 「 g0v 零 時 政 府 」 架 設 空 污 觀 測 網 https://v5.airmap.g0v.tw/#/map 、 「LASS(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架設公益的環境感測網站 https://lass-net.org/、 「訊舟科技」提供 1300 台微型空氣品質監測器並贈送給提供布點推廣的城市、環保團 體發起反空污遊行活動等。亦有個人公民發揮自身力量,透過自行監測 PM2.5 注意環境 變化、成立自救會、改變消費模式等方式付出行動。當空氣污染已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 重,空氣品質改善工作需從政府公部門與民間及個人共同行動,找到改善問題的方法。. 15.

(23) 第二節 展覽與觀眾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身體世界」展覽—參觀者的態度和情緒研究 2003 年德國慕尼黑舉行「身體世界」博覽會,針對 1078 名參觀者進行參觀展覽的 情緒反應、態度和健康意圖研究,評估是否學到了更多關於人體解剖學和醫療保健方面 的知識。研究結果顯示 81.4%的人參觀了博覽會了解更多關於自己身體的解剖結構和功 能;49.8%的人對於解剖感到不安。40.6%的人被引導反思自己的死亡率,總共有 42.6% 的人決心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Leiberich et al., 2006)。 二、「全球暖化」議題展覽對於觀眾知識、態度的影響 黃書涵(2010)透過「愛他,不 hot 他—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巡迴展」進行觀眾的知 識與態度影響研究,共有 332 位觀眾參與問卷調查。在知識與態度兩個面向(行為意向 與危機意識),觀眾在參觀前、後之分數差異為重複測量變項,不同性別與日常環保實 踐程度的觀眾為獨立測量變項。研究結果顯示,參觀觀眾年齡以 40 歲以下者為多數, 專科大學與理工科學類背景最多,多數觀眾原本即對暖化議題有高度關注。觀眾在參觀 之後仍能提高其危機意識,鞏固正向的環境態度。惟在知識與行為意向方面提升較弱, 此結果支持了觀眾在博物館展示中,在情意學習上較成功,在認知部份的學習較少的論 點。 然而,性別與日常環保實踐程度在行為意向與危機意識改變上有交互作用關係,特 別是環保實踐程度低的女性觀眾之前、後測的行為意向與危機意識平均分數皆低於男性 觀眾,但環保實踐程度高的女性觀眾分數卻高於男性觀眾。. 16.

(24) 第三節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理論探討 本小節將論述行為理論之發展歷程,並綜整出本研究旨要探討的環境行為因素。 一、知識、態度、行為之關係 1960 年代在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等開發中國家推動創新避孕計畫,針對該避孕計 畫的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行為(Practice)進行已婚婦女的行為調查研究,其 結果顯示傳統方法與替代方法之間的差異,證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知識、態度與行為 三 者 之 間 具 有 相 關 性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gap, KAP-gap) 。 Ramsey 與 Rickson(1976)提出「知識—態度—行為模式」,認為民眾藉由環境知識和議題的傳授, 經由學習過程累積知識,進而產生對於環境的認知和情感(環境態度),再藉由正向的 環境態度引導成實際的環境行為 (范懿文、方毓賢、蔡明峰,2012)。 二、環境行為理論 Hines (1987)採用後設分析法,分析美國自 1971 年來發表的 128 篇期刊研究論文, 根據研究結果將「負責任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模式如圖 6, 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期望,包含了態度、控制觀,以及個人責任感;第二個層 次是行動技能,包含了行動策略的知識以及議題認知;第三個層次行動的意圖。研究結 果表示,知識、態度、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三者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係,擁有比較多的 知識或具有積極態度者,比較能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Hwang, Kim 與 Jeng (2000)探討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研究時,其研究結果也支持個人 對於環境議題具有更多積極的態度時,所產生的負責任環境行為也更高。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則是將環境行為策略區分為經濟行動、生態管理、說服、政治行動,以及 法律行動等五類(表 4)。本研究亦是參照此環境行為策略作為選擇。. 17.

(25) 情境的 因素. 行動的技能. 行動策略的知識. 議題的知識. 行動的 意圖. 態度 個性的 因素. 控制觀. 負責任的 環境行為. 個人的責任感 圖 6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Hines,1987) 表 4 環境行為策略(研究者自行整理) 項目. 內容說明 在日常中所採取的行動能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包含進行資源. 生態管理 回收、節約用水、節省用電,以及達到垃圾減量等。 採取的消費者行為,或者是抵制行為,包含避免購買會產生環 經濟行動 境污染的商品、抵制不環保的業者,或者是支持環保團體等。 為環境問題或環境議題,個人所採取的溝通行動以影響他人。 說服. 包含告訴別人能夠採取哪些實際行動解決環境問題,或是勸告 別人停止破壞環境、公開表達支持環境保護的意見與想法等。 個人所採取的政治行動,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包含:公民投. 政治行動 票、遊說活動、參加集會遊行等。 個人所採取的法律上的行動,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包含:檢 法律行動 舉、協助或參與政府環境法規的執行等。. 18.

(26) 三、公民行為模式 Hungerford 與 Volk (1990)提出經過實證研究的「公民行為模式」(圖 7),這項模式 表示出公民行為受到了三個變項的影響,依照影響發展歷程,第一是 Entry-level variables 即 進 入 階 段 變 項 , 第 二 是 Ownership-level variables 即 擁 有 階 段 變 項 , 第 三 Empowerment-level variables 即授權階段變項,每一階段變項則是分為「主要變項」和「次 要變項」,各變項之間亦有其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 Entry-level variables. Ownership-leve l variables. Empowermentlevel variables.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環境敏感度. 議題的知識. 環境行動策略的 知識和技能. 對於議題與環境 的投入. 內控觀點 行動意圖.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對於污染、科 技、經濟的態度. 對於行為結果的知識. 有關議題的知識. 對於解決問題的承諾. 生態學知識. 圖 7 公民行為模式(Hungerford, & Volk,1990) 19. 公 民 行 為.

(27) 四、理性行為理論與主觀規範 由 Fishbein 與 Ajzen 於 1975 年提出 TRA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如圖 8 的架構,是描述「信念、態度、行為意圖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結果認 為「行為」受到「行為意圖」的影響,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主觀性評價及看法), 是會影響行為的意圖,甚至是影響實際行動。該理論在發展修正後,於 1980 年加入了 「主觀規範」的因素,研究結果認為:個人行為除了受到「態度」與「行為意圖」的影 響以外,也會因為考慮他人或周邊重要人物觀感的影響,因而產生能否接受團體期望的 意願(李雅芬、程佩勤、紀雲曜,2015)。 國外有相當多篇運用理性行為理論來探討行為表現的研究,如 Shimp 與 Kavas(1984) 探討消費者的優惠券使用行為;Jemmott (1991)應用於黑人婦女愛滋病罹患風險—使用 保險套的行為研究;Fishbein(1993)則是探討同性戀傾向者的態度與主觀規範,以及行為 意圖受到情境變項、個人變項所影響的程度。國內亦有胡台強(2009)研究組織信任與組 織文化,對於知識的分享意願與行為之間的影響;謝美玲(2011)則是將理性行為理論用 於探討電子科技業銷售人員的人心激勵和價值評估,以及人際關係對於知識分享意圖的 影響;黃暖媛(2012)則探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的行為研究。大部的研究結果都顯示: 行為與行為意圖是呈現正相關,行為意圖是受到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影響。. 對於行為結 果的信念、結. 態度. 果的評價. 行為 意圖. 對於行為規範 的期望、依從 特殊參考對象. 主觀 規範. 的動機. 圖 8 理性行為理論(Fishbein & Ajzen, 1975). 20. 行為.

(28) 五、創新擴散理論 Everett M. Rogers (1962)所提出「創新擴散理論」,即認為一項新事物透過特定的傳 播管道,逐漸為某些特定族群所了解與採用的過程。人們在採用一項新事物時的決策過 程有五道階段,第一是認知,第二是說服,第三是決策、第四是執行,第五是確認階段。 研究者運用此理論,將展覽視為一項創新及創新過程,而參觀展覽的觀眾,本身就是在 接受一種創新的理念。. 21.

(29) 第四節 展覽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看你自己!」展覽-觀眾行為研究 由英國利茲地區的衛生教育處於 1978 年 9 月舉辦為期一週的「看你自己!」展覽。 展覽目的是透過提供各種健康測量儀器、體能知識展示、營養需求和日常生活壓力之間 的資訊來增加民眾健康知識和評估行為。研究對象針對 16 歲至 60 歲的一般觀眾。研究 方法:每位參觀者在看展前會獲得一張健康記分卡,並依照展示內容的各項健康檢測體 驗記錄測量結果(圖 9)。 展覽期間搜集了 503 名受訪對象,並在展覽結束一個月後向這些對象發出問卷,進 行行為調查。研究結果:共有 399 名回復,答覆率為 75%,約佔參觀展覽總人數的九分 之一。受試者以女性人數較多(佔 70%)、22.5%超過年齡 50 歲;98%的人表示他們喜歡 參觀這次展覽、84%的人向其他人推薦展覽;75%的人表示展覽有助於讓他們更清楚地 認識到身體健康的意義、82%的人表示展覽幫助他們明白為什麼身體健康如此重要。57% 的人表示在參觀完展覽後已經增加了身體鍛煉,且在展覽一個月後的調查時間,90%的 人仍一直保持著運動行為;50%的人報告說他們因參觀展覽而改變了飲食習慣。研究結 果證明這次展覽展示的資訊是成功影響參觀者的行為。. 圖 9 「看你自己!」展覽健康計分卡 (圖片引自 Wilkinson, P., & Tylden-Pattenson, L., 1979) 22.

(30) Han, Kim 與 Lee(2017)探究參觀者的環境行為意圖之研究. 鑒於對博物館參觀者的親環境行為知之甚少,此研究重點在了解博物館的環境保護 決策形成過程,並採用 Perugini 與 Bagozzi(2001)所研究提出之目標導向行為模式(Model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圖 10)進行探究。 研究對象是八間韓國博物館的觀眾研究,調查參觀者形成環境行為意圖的過程及影 響原因(此研究的環境行為意圖是針對博物館的問題意識、有效的承諾、參觀意向), 並將調查資料進行驗證性分析與卡方檢定。研究結果參觀者形成對環境負責的行為意圖 主要是來自對於行為的期望、知覺行為的控制、行為態度,以及過去的行為頻率、主觀 規範和積極的預期情緒所引發,這也表明行為期望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博物館資源的 分配應該以增加參觀者的期望為中心。. Attitudes. Frequency of past Behavior 過去的行為頻率. 態度. Positive Anticipated Emotions 積極的預期情緒. Behavioral Desire. Behavioral Intention. Behavior. 行為期望. 行為意圖. 行為. Negative Anticipated Emotions 消極的預期情緒. Subjectiv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知覺行為控制. Recency of past Behavior 最近的過去行為. Norms 主觀規範. 圖 10 目標導向行為模型之架構 (引自 Han, Kim, & Lee,2017). 23.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敘述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以及研究假設、研究流程發展、研究設計以及資料處 理分析等內容。. 第一節 研究架構以及研究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項研究案例以「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台北站展出的參觀者為對象,該展 覽的主辦與策展單位是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於 2018 年 7 月 20 日至 2019 年 3 月 3 日移至台北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出。而「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由為多 位臺灣科學家擔任展覽顧問,提供長期研究空氣污染的成果,將 PM2.5 的知識性內容及其 衍生的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與能源問題,藉由科學性圖表、動態紀錄片影像、攝影作品、 沙動畫、影像及語音等動、靜態物件陳列的方式作為展覽呈現,讓空氣污染議題以不同 詮釋和形式的對話方式引起社會大眾關注與討論,展覽內容如研究者整理之表 5、展覽 資訊詳見附錄二。. 24.

(32) 表 5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之展覽內容 展覽分區. 展覽內容. 整體空間配置. 為一處封閉式展廳,動線為單一出入口設計.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官網 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3554 第一區. 1. 「不可見的世界」:展覽引言,以文案搭配沙畫繪圖的方式展示。. 入口.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西海岸異世界」 :由馮偉中導演拍攝,影片以「浮士德」為敘事 手法,將工業開發比喻為出賣土地的靈魂與環境破壞(與惡魔打 交道)的反諷,提醒世人應對大自然保有尊敬之心,導演以靈魂 飄在天上的鳥瞰鏡頭,呈現臺灣西海岸的工業開發的景象。 25.

(33)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二區 知識內涵單元. 1. 「甚麼是 PM2.5」 :解釋說明 PM2.5 的定義,介紹 PM2.5 的來源與其 成分、懸浮微粒的類型、各國空氣品質標準、2015 年臺灣各縣市 PM2.5 監測站的濃度指標,並以圖文搭配的方式呈現。. 26.

(34)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PM2.5 從何而來」 :說明臺灣 PM2.5 的人為污染源的排放量分布, 以及空氣污染縣市聯合治理政策,以圖文搭配的方式呈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7.

(35) 3. 「PM2.5 對身體的危害」:說明懸浮微粒及細懸浮微粒吸入呼吸道 後,對肺部健康造成的影響;心血管疾病與 PM2.5 的關係、呼吸 道疾病與 PM2.5 的關係,並以小動畫搭配圖文的方式呈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三區 環境議題單元. 1. 「全民監督」 :介紹一套民間建立的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透過大 數據的方式在網路公開,讓民眾可以隨時與政府提供的監測數據 互相監督和參考,以觸控螢幕顯示網站中的各地監測數據。.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隨手做監測」:國小學生利用空氣盒子做科展研究的案例分享, 以實物展品搭配圖文將研究過程呈現。. 28.

(36)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 「綠色能源是 PM2.5 的良藥嗎?」 :介紹 2015 年全球氣候高峰會 通過的巴黎協議,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為目標。說明臺灣燃煤火 力發電廠是排放二氧化碳與 PM2.5 的重要來源,因此為了減少碳 排放,綠色能源政策成為一項解方。分享屏東養水種電、台東卑 南鄉部落使用移動式太陽能板提供小米收穫祭所需電力、彰化台 西村以再生能源生產的許願餅等案例。以圖文搭配展品的方式呈 現。.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第四區 藝術創作展示. 1. 影片區: 「如果有一天」沙動畫創作、 「空襲警報」紀錄片、 「台中 火大」紀錄片、「九百公尺的距離」紀錄片。. 29.

(37)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2. 社區綠色產業「堤防 提防」:以社區地理模型並搭配環境照片呈 現,將堤防內外的人與土地利用,傳達綠色能源的契機。.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 「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 ,由中國醫藥大學「病態美 學」團隊創作呈現,將健康的肺與不健康的病理切片影像做呼 應,提醒觀眾細懸浮微粒是無聲無息存在,會對於人體的呼吸器 官造成不同病變。. (照片為研究者拍攝) 30.

(38) 因此,鑒於本研究案例之展覽所呈現的 PM2.5 相關研究及內容,以及綜合文獻與理論 探討結果,本研究將以 Ramsey 與 Rickson 的「知識—態度—行為」模式、Hungerford 與 Peyton 的「環境行為策略」、Hungerford 與 Volk 的「環境公民行為模式」、Fishbein 與 Ajzen 的理性行為理論等概念,與展覽的展示內容進行對應(如圖 11)並且發展出研 究架構,探究參觀者的反應,對於空污這項環境議題的認知與參觀後的想法,以及了解 是否會在參觀展覽後產生負責任的公民行為,與其選擇的環境行為策略為何,不同的背 景變項所選擇的行為策略有什麼差異。驗證議題知識、環境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意圖 以及行為等之間關係。採用量化問卷方式進行參觀者的測驗,再以質性紀錄的方式輔以 追蹤參觀者的實際行為來支持研究假設。. 31.

(39) 理論應用的對應.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知識內涵單元 環境議題的知識 (環境知識). •甚麼是PM2.5 •PM2.5從何而來 •PM2.5對於人體的危害. 環境議題單元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 •全民監督 •隨手做監測 •綠色能源政策. 公民參與單元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與行為策略. •環境敏感度的啟發 •環境態度的建立 •環境行動的實踐. 圖 11 「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展示架構與理論的應用(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40)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探討參觀「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之觀眾的反應,瞭解參觀者對於空 氣污染的環境議題知識在參觀前、後的差異,參觀展覽後所接收的知識內容是否會影響 其態度,態度是否會產生行為意圖與產生環境行為,並了解過程中是否受到其他變項的 影響,如主觀規範。各個變項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不同的背景變項所選擇的行為策略 有什麼差異,因此根據本研究架構的概念圖,提出研究假設(圖 12):. (一) 「知識」與「態度」具有相關性。 H1:展覽的議題知識透過展示內容的概念擴散會影響參觀者的環境態度。 (二) 「知識」與「主觀規範」具有相關性。 H2:經由參觀展覽後環境問題的知識會影響參觀者的主觀規範。 (三) 「態度」與「行為」具有相關性。 H3:參觀者的環境態度會影響其行為與行為意圖。 (四) 「主觀規範」和「行為」具有相關性。 H4:參觀者的主觀規範會影響其行為與行為意圖。 (五) 「知識」與「行為」具有相關性。 H5:環境知識會影響參觀者的行為與行為意圖。. 33.

(41) 主觀 規範. H4. H2 議題的 知識. 環境 行為與行為 意圖. H5. H1. 態度. H3. 質性 紀錄. 圖 12 本研究假設概念. 34.

(4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根據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形成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接著梳理國內、國外相關文獻, 探索相關的理論並找出適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採用量化問卷方式進行主要研究工具, 並搭配質性紀錄作為行為改變的追蹤,得到行為產生歷程與結果。其中問卷量表參考「生 態世界觀點量表」 、 「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及以 Hungerford 與 Peyton (1977)提出的環境 行為策略:「生態管理」、「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 作為環境行為之行為選項,由研究者自行改編設計出本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如附錄一) 進行施測,並找出本研究各項操作型定義之間的關係,最後對於研究結果予以進行資料 分析並歸納結論與建議,研究流程圖(圖 13):. 35.

(43) 探索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發現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問題. 梳理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的設計. 問卷設計與問卷施測. 問卷資料分析. 結果分析與彙整. 得出結論 圖 13 本研究流程圖. 36.

(44) 第三節 研究地點、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地點 本次研究的地點是移展至台北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三樓特展室展出之「島嶼浮塵: PM2.5 視界」特展場地,並在 2019 年 2 月 26 日至 2019 年 3 月 3 日期間至展覽現場進 行問卷施測。 二、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來現場參觀「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的觀眾。 三、抽樣方法 抽樣設計採取非等比例分層機率抽樣。抽樣日期依「平日」 、 「週休週末」及兩種採 樣時段分配。為獲得較多填答率,以提高週末時段的抽樣機率,並依照研究對象的設定, 選擇母體中具代表性的樣本,於展場現場詢問願意受試的觀眾,並在其參觀前先填寫知 識面向的題項,於參觀後再填寫一次同一份知識題項,作為前、後測驗,再依序填寫態 度及行為題項的內容做填答。 四、抽樣份數 在統計學中,無母數抽樣公式,將樣本比率採取保守態度,p 值設定為 0.5,誤差在 5%以內,設定信賴區間為 95%,並在扣除廢卷後得出有效樣本數是 384 份 (方偉達,2017)。 本研究為提高研究的有效性與樣本代表性,及考慮無效問卷數量,決定抽取至少 400 份 有效問卷,其公式如下: 𝑍𝛼⁄ 2 2 ) 𝑒. 樣本數:n = p × (1 − p) × ( e:可容忍抽樣誤差值 p:樣本比率 Zα ⁄ 2:標準化常態值. n = 0.5×0.5×(1.96/0.05)=384.16≒384 N(真正份數)=384×(1+5%)≒400 37.

(4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和非結構式的口頭訪談紀錄方式進行,藉由量化研究的調查 方法與質性樣版式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進行檢視知識、態度、行為的相關性,分別 介紹如以下說明: 一、 研究工具 (一) 量化問卷調查 本研究的問卷內容,總共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變項調查;第二部分 是參觀者在觀展前、後之知識及認知的差異性比較;第三部份則是參考 Blaikie (1992) 提出的「生態世界觀點量表」及 MacCarty 與 Shrum (2001) 提出的「社會政治控制 觀量表」,自編出一份環境態度量表;第四部份為環境行為及行為意圖選擇。各項 說明如下: 1.. 背景變項. 參觀者的基本資料調查,變項包含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年齡、職業、 月收入、居住地,以及是否參加導覽活動。 2.. 議題知識:參觀展覽前與參觀展覽後之認知差異比較. 將展覽內容中與環境認知相關的知識性資訊列為差異比較的項目,以參觀前: 知道、不知道;參觀後:知道、不知道,作為勾選,題目內容如下: (1) PM 代表的是漂浮在空氣中類似於灰塵的顆粒,中文名稱是「懸浮 微粒」,粒徑小於 2.5 微米,就稱之為細懸浮微粒 PM2.5。 (2) PM2.5 的成分是混合了空污來源的有害物質:例如石化工廠和燃煤 電廠排放的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二氧化硫、戴奧辛等。 (3) 懸浮微粒有四種類型:生物性來源、煤煙、海鹽飛沫、土壤。 (4) PM2.5 有「原生性」的直接排放與「衍生性」間接形成。. 38.

(46) (5) 影響空氣品質最大的污染源是「固定污染源」,包含燃煤電廠和工 廠,與「移動污染源」,包含以燃油為動力來源的汽機車及船舶。 (6) 臺灣空氣品質標準 PM2.5 的日平均值是 35 μg/m3(微克∕立方公 尺)。 (7) 臺灣空氣品質標準 PM2.5 的年平均值是 15 μg/m3(微克∕立方公 尺)。 (8) 臺灣目前主要的電力來源是燃煤電廠。 (9) 燃煤電廠所排放的污染性物質會導致空氣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10) 懸浮微粒是第一級致癌物質,空氣污染具有對於肺癌的影響性。 (11) PM2.5 會導致呼吸道疾病以外甚至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與死亡。 (12) 知道如何自行監測 PM2.5 的方法。在臺灣有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 的空氣品質監測平台。 3. 態度、主觀規範的測量:自編一份量表 參考 Blaikie (1992)的「生態世界觀點量表」表 6 及 MacCarty 與 Shrum (2001) 的「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表 7,自編一份環境態度量表,並採用李克特(Likert) 五點量表的形式,讓受試者依照主觀判斷選擇表達選項,以「非常同意—5 分」、 「同意—4 分」 、 「無意見—3 分」 、 「不同—2 分意」 、 「非常不同意—1 分」五 個等級作為評分,題目內容詳表 8。 4. 行為意圖與行為選擇 參照 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提出的五大環境行為策略:「生態管理、經濟 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列出關於空氣污染與 PM2.5 之個人可以做的改善行為選擇,提供受試者進行填答,題目內容如表 9。. 39.

(47) 表 6 生態世界觀點量表(Blaikie, 1992) (研究者僅列出與本研究相關之內容做為參考) 分類 自然環境的不穏定 自然環境的保育. 項目 自然的平衡,非常脆弱與容易改變。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自然和諧共存。 人類干預自然,通常產生災難性的結果。. 為 了 環 境 而 做 出 的 已開發社會的人們,未來必須要採用更多保育的生活型態。 行為. 工業應該被控制以利保護環境。 透過科學與技術,我們可以持續提升我們的生活水準。. 科學與科技的信賴. 經濟成長的問題 自然資源的保育. 應用更多、更好的科技,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快速的經濟成長,產生的問題通常比利益來得更大。 為確保以後世代的未來,我們必須發展零成長的經濟。 政府應該控制使用自然資源的比例,確保它能盡可能的持續。 應該優先選擇發展化石與核能燃料,做為主要的能源來源。 因為污染的問題,做為交通運輸主要方法的汽車,我們必須減少使用。. 能源使用與問題. 經濟成長的利益,遠遠比經濟成長所引起的任何負面結果還重要。 大部分對環境問題的憂慮,已經被過度誇大了。 政府應該對太陽能的發展,給予更多慷慨的財務支持。. 40.

(48) 表 7 社會政治控制觀量表(MacCarty & Shrum,2001) (研究者僅列出與本研究相關之內容做為參考) 編號. 內容. 1.. 做為消費者,我們在持續攀高的生活成本中,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成本,能 做的事有限。. 2.. 一般的公民在政府決策上有其影響力。. 3.. 世界是由權力圈內的少數人來運作,小市民能做的事不多。. 4.. 藉由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我們人類可以控制世界的事情。. 表 8 自編環境態度量表 變項類別. 題目 1.. 藉由展覽的推廣方式將空氣污染的重要性加以擴散宣導,是會 影響我的環境態度。. 2.. 騎機車和開車會增加 PM2.5 與造成空氣污染,我認同減少這兩 種交通方式改用大眾交通工具。. 態度. 3.. PM2.5 暴露在空氣中,而且顆粒細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容易忽 視造成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因此我認為出門至少需要戴口罩 防範。. 4.. 燃煤電廠是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 PM2.5 的重要來源,因此 我贊成減少燃煤電廠的使用,改以其他再生能源的替代方式。. 主觀規範. 1..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防制空氣污染是好的作為。. 2..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執行減少空氣污染的行動是對自己和環 境都是好的。. 41.

(49) 表 9 行為意圖及行為選擇(可複選) 項目. 選擇 1.. PM2.5 的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需要讓更多人知道. 2.. PM2.5 對健康的危害影響,需要自我檢視和關注. 3.. 透過實際行為能減少 PM2.5 的產生,我認為對環境與個人. 行為意圖 都是好的 1.. 減少生活用電量. 2.. 出門戴口罩. 3.. 減少使用燒烤的烹飪方式. 4.. 減少騎機車. 5.. 減少開車. 6.. 定期健康檢查. 7.. 設置 PM2.5 監測器自行監測. 8.. 加入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如 LASS 或其他平台). 1.. 避免購買造成 PM2.5 的產品. 2.. 購買可以降低 PM2.5 的產品. 3.. 抵制造成 PM2.5 危害的廠商. 4.. 支持環境保護團體. 5.. 購買台西村以 100%的再生能源生產的許願餅. 6.. 支持太陽能發電與種電. 1.. 告訴親朋好友 PM2.5 的重要與其危害. 2.. 說服他人採取減少 PM2.5 的行動. 3.. 分享展覽訊息並推薦他人前來參觀. 4.. 拍攝影片替空污災民發聲. 1.. 參與抵制空氣污染相關之抗議行動. 生態管理. 經濟行為. 說服. 政治行動. 42.

(50) 2.. 參與公投,行使公民投票權表達意見. 3.. 支持空氣污染聯合治理政策. 4.. 監督政府空氣污染政策與執行作為. 5.. 支持再生能源發展. 1.. 檢舉不當排放 PM2.5 之廠商或店家. 2.. 加強環境法規的落實. 法律行動. 5. 效度 本研究問卷量表,在問卷的知識部分題項,參照展覽文案內容進行設計,而展 覽文案係經由展覽顧問專家群的審稿後定案的。而在態度和行為的題項,根據 Blaikie (1992)「生態世界觀點量表」、MacCarty 與 Shrum (2001)「社會政治控 制觀量表」以及 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環境行為策略」中所提「生態管 理、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做題項設計。另再輔 以非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在施測量表之餘訪問受試觀眾,以質性分析的方式將 其內容做為研究架構的支持,強化效度的合理性。. (二) 非結構式口頭訪談 以非結構式的口頭訪談方式,研究者與受訪者以自由開放的討論,紀錄互動情形以 蒐集資料,並以「樣版式分析法」進行歸納分析,了解觀眾於參觀展覽後的實際觀 感與行為反應,獲得更多研究證實。. 43.

(51)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以量化研究為主,將於問卷施測後進行問卷回收,並採用 SPSS 23.0 進行分析。並以質性內容作為支持,進行訪談資料處理與分析。因此,本章節總共 分為三小節,第一節呈現描述性統計結果;第二節呈現研究變項的統計結果與驗證;第 三節呈現質性分析結果。.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結果 一、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參觀台北站展覽之觀眾的背景資料,如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歷、職 業、居住城市、月收入、是否參加導覽解說等,並使用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量,計算 平均數與標準差數值,以檢視本研究的樣本特性。 本次問卷共發出 466 份,回收 450 份,扣除廢卷與無效問卷後,得出有效問卷有 410 份,回收率 87.9%。其中男性 132 人、佔比例 32.2%,女性 278 人、佔比例 67.8%。於婚 姻狀況的選項,則以未婚者為多數,共有 245 人(佔比例 59.8%)。 在年齡層方面,以 20 歲至 30 歲為主 (佔 33.7%) ,其次為 50 歲以上之觀眾 (佔 25.4%) 。 教育程度以大學與專科為主(佔 66.8%) ;職業則以服務業(佔 44.6%) 、學生(佔 20.5%)、 家管/退休(佔 19.8%)為前三名;居住地以新北市、台北市者為多數,兩地相加將近九 成,研究者認為與展覽地點有直接相關性。 月收入以 2 萬-3 萬為多數(佔 28.8%),其次為無經常性收入(佔 20.5%),推論原 因為在受試者的職業選項中,第三多數的是家管/退休,故與無經常性收入的結果相符; 而 67.6%的受試者選擇自由參觀展覽,未參加導覽解說活動,各變項詳細資料如表 10 整理。. 44.

(52) 表 10 背景變項統計(N=410) 變項別. 變數. 次數. 百分比(%). 男性. 132. 32.2. 女性. 278. 67.8. 已婚. 165. 40.2. 未婚. 245. 59.8. 20 歲以下. 36. 8.8. 20-30 歲. 138. 33.7. 31-40 歲. 80. 19.5. 41-50 歲. 52. 12.7. 50 歲以上. 104. 25.4. 國中以下(含國中). 16. 3.9. 高中/職. 89. 21.7. 大學/專科. 274. 66.8. 碩士. 28. 6.8. 博士. 3. 0.7. 學生. 84. 20.5. 軍公教. 23. 5.6. 服務業. 183. 44.6. 金融業. 15. 3.7. 資訊/科技. 11. 2.7. 傳播/廣告. 1. 0.2. 醫療. 4. 1.0. 製造業. 3. 0.7. 家管/退休. 81. 19.8. 性別. 婚姻狀況. 年齡層. 學歷. 職業. 45.

(53) 住地. 月收入. 其他. 5. 1.2. 台北市. 168. 41.0. 新北市. 197. 48.0. 基隆市. 26. 6.3. 桃園市. 7. 1.7. 其他. 12. 2.9. 無經常性收入. 84. 20.5. 未滿 2 萬. 57. 13.9. 2 萬-3 萬. 118. 28.8. 3 萬-4 萬. 78. 19.0. 4 萬-5 萬. 11. 2.7. 5 萬-7 萬. 47. 11.5. 7 萬以上. 15. 3.7. 是. 133. 32.4. 否. 277. 67.6. 是否參加導覽. 46.

(54) 二、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信度,以 Cronbach’ s α 係數值來判斷問卷內容是否具有一致性,Cronbach’ s α 值至少要大於 0.5,若小於 0.3 則信度太低,需要重新檢討問卷結果,因此 Cronbach’ s α 大於 0.7 是比較好的結果(Nunnally,1978)。綜合表 11 的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的 Cronbach’ s α 值皆大於 0.5 的標準以上,表示測量結果具有良好的信度,表 12 為各題項 的詳細分析結果。. 表 11 信度分析結果 構面. 信度(Cronbach’ s α 值). 態度. .806. 主觀規範. .864. 行為. .687. 47.

(55) 表 12 各項信度統計量 刪除項目 時的比例 平均值. 刪除項目 時的比例 變異. 更正後項 目總計相 關性. AT1. 12.7366. 12.189. .547. .900. AT2. 21.2049. 10.408. .793. .866. AT3. 21.0854. 9.555. .830. .858. AT4. 21.0268. 11.366. .603. .893. SN1. 4.1585. .774. .770. .. SN2. 4.0390. .571. .770. .. 減少燒烤. 9.9585. 13.546. .226. .679. 減少騎機車. 9.7634. 14.161. .065. .693. 減少開車. 9.8366. 13.477. .248. .677. 定期健康檢查. 9.9171. 12.702. .468. .654. 設置自行監測器. 10.3585. 14.314. .152. .684. 加入網路系統. 10.2098. 13.922. .180. .682. 避免購買. 9.7341. 13.990. .119. .688. 購買降低產品. 10.0463. 13.961. .119. .688. 抵制廠商. 9.9951. 13.110. .355. .666. 支持環團. 9.9829. 12.359. .580. .643. 許願餅. 10.2585. 13.816. .253. .677. 支持太陽能. 9.7488. 13.049. .395. .663. 告訴他人. 9.5927. 13.777. .244. .677. 說服行動. 9.8927. 13.182. .328. .669. 分享展覽訊息. 9.8195. 12.994. .391. .662. 拍攝影片. 10.3732. 14.083. .346. .677. 抗議行動. 10.2000. 13.916. .177. .682. 公投. 9.8805. 14.497. -.032. .703. 支持政策. 10.0537. 12.721. .488. .653. 監督政府. 10.0390. 13.822. .158. .685. 支持再生能源. 9.8220. 12.880. .425. .659. 檢舉. 9.8439. 13.682. .080. .703. 加強法規. 9.7415. 14.168. .066. .693. 48. 刪除項目 時的 Cronbach’ sα.

(56) 三、個人對於「空氣污染」和「PM2.5」的認知結果 此部分欲瞭解受試者對於「空氣污染」議題、和「PM2.5」的認知,在參觀展覽前與 參觀展覽後的瞭解的程度是否改變,以參觀前—知道、不知道;參觀後—知道、不知道, 作為勾選。本次分析結果綜整如下,詳細統計結果如表 13。 (一) 參觀展覽前,最多「不知道」的題項之前三名依序為第 7 題—空氣品質標準 的年平均值(佔 95.9%) 、第 6 題—空氣品質標準的日平均值(佔 95.1%)及 第 12 題—自行監測 PM2.5 的方法(佔 92.9%)。表示在參觀展覽前,受試者多 數不知道臺灣的空氣品質標準值與自行監測的方法。 (二) 參觀展覽前,最多「知道」的題項之前三名依序為第 9 題—燃煤電廠所排放 的污染性物質會導致空氣品質造成嚴重影響(佔 83.9%) 、第 8 題—臺灣目前 主要的電力來源是燃煤電廠(佔 78.0%)及第 2 題—PM2.5 的成分是混合了空 污來源的有害物質:例如石化工廠和燃煤電廠排放的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 合物、二氧化硫、戴奧辛等(佔 76.1%) 。表示在參觀展覽前,受試者多數知 道燃煤電廠所排放的污染性物質會嚴重影響空氣品質,而臺灣的電力依賴燃 煤電廠,以及石化工廠和燃煤電廠排放空污來源的有害物質。 (三) 參觀展覽後,各題項的「不知道」人數明顯大幅降低。其中,原先排名前三 名最多的「不知道」題項—第 7 題由 393 人降低為 80 人;第 6 題由 390 人降 低為 80 人:第 12 題由 381 人降低為 82 人。表示展覽展示的內容(與議題知 識有關的部分)與本研究問卷題項的表面信度高,並且受試者在參觀展覽後 對於「空氣污染」和「PM2.5」的認知亦明顯提升。 (四) 參觀展覽後,第 1、2、9、10 與第 13 題,受試者皆是選擇知道(比例為 100%)。 表示在參觀展覽後,受試者對於 PM2.5 的定義;PM2.5 的成分;燃煤電廠所排 放的污染性物質對於空氣的影響;懸浮微粒是第一級致癌物質,空氣污染具 有對於肺癌的影響性;在臺灣有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的空氣品質監測平台等 5 項,係為完全的知道。 49.

(57) 表 13 參觀展覽前、參觀展覽後的變項統計 (N=410) 參觀前 題目. 選項. 參觀後.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 比. 不知道 知道. 174 236. 42.4 57.6. 410. 100.0. 不知道 廠排放的重金 知道. 98 312. 23.9 76.1. 410. 100.0. 參觀前 平均 數. 參觀後.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1. PM 代表的是漂浮 在空氣中類似於 灰塵的顆粒,中文 名稱是「懸浮微. .5756 .49485 1.0000 .00000. 粒」 ,粒徑小於 2.5 微米,就稱之為細 懸浮微粒 PM2.5 2. PM2.5 的成分是混 合了空污來源的 有害物質:例如石 化工廠和燃煤電. .7610 .42701 1.0000 .00000. 屬、揮發性有機化 合物、二氧化硫、 戴奧辛等。 3. 懸 浮 微 粒 有 四 種 類型:生物性來. 不知道. 297. 72.4. 23. 5.6. 源、煤煙、海鹽飛. 知道. 113. 27.6. 387. 94.4. 不知道 知道. 315 95. 76.8 23.2. 25 385. 不知道 廠,與「移動污染 知道. 158 252. 38.5 61.5. 390 20. 95.1 4.9. .2756 .44737. .9439. .23039. 6.1 93.9. .2317 .42244. .9390. .23958. 2 408. .5 99.5. .6146 .48728. .9951. .06976. 80 330. 19.5 80.5. .0488 .21567. .8049. .39678. 沫、土壤。 4. PM2.5 有「原生性」 的直接排放與「衍 生性」間接形成。 5. 影 響 空 氣 品 質 最 大的污染源是「固 定污染源」,包含 燃煤電廠和工 源」,包含以燃油 為動力來源的汽 機車及船舶。 6. 臺 灣 空 氣 品 質 標 準 PM2.5 的日平均 3. 值是 35μg/m (微. 不知道 知道. 50.

(58) 克∕立方公尺)。 7. 臺 灣 空 氣 品 質 標. 不知道 值是 15μg/m (微 知道. 393 17. 95.9 4.1. 80 330. 19.5 80.5. .0415 .19960. .8049. .39678. 不知道 知道. 90 320. 22.0 78.0. 3 407. .7 99.3. .7805 .41442. .9927. .08533. 不知道 導致空氣品質造 知道. 66 344. 16.1 83.9. 410. 100.0. 不知道 知道. 100 310. 24.4 75.6. 410. 100.0. 不知道 知道. 174 236. 42.4 57.6. 1 409. .2 99.8. .5756 .49485. .9976. .04939. 不知道 知道. 381 29. 92.9 7.1. 82 328. 20.0 80.0. .0707 .25669. .8000. .40049. 不知道 統的空氣品質 知道. 252 158. 61.5 38.5. 410. 100.0. 準 PM2.5 的年平均 3. 克∕立方公尺)。 8. 臺 灣 目 前 主 要 的 電力來源是燃煤 電廠。 9. 燃 煤 電 廠 所 排 放 的污染性物質會. .8390 .36796 1.0000 .00000. 成嚴重影響。 10. 懸 浮 微 粒 是 第 一 級 致 癌 物 質,空氣污染具 有對於肺癌的. .7561 .42996 1.0000 .00000. 影響性。 11. PM2.5 會導致呼 吸道疾病以外 甚至會造成心 血管疾病與死 亡。 12. 知 道 如 何 自 行 監測 PM2.5 的方 法。 13. 在 臺 灣 有 環 境 感測器網路系 監測平台。. 51. .3854 .48728 1.0000 .00000.

(59) 四、態度、主觀規範的測量結果 使用自編的環境態度量表,並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來計分,讓受試者依照主觀判斷 勾選適當的表達選項,以「非常同意—5 分」 、 「同意—4 分」 、 「無意見—3 分」 、 「不同— 2 分意」、「非常不同意—1 分」五個等級作為評分。根據結果顯示,受試者於態度題項 (表 14),於同意與非常同意的選擇,僅有第三題是 76.1%的比例未超過 8 成,其他題 項的同意與非常同意相加數值:第一題有 92.7%、第二題有 83.7%、第四題有 87.3%,在 態度的認同結果均高;另外於主觀規範題項(表 15)表示同意與非常同意,第一題有 85.4%、第二題有 79.3%近於 8 成。綜合以上所述,於此部分的測量結果,受試者對於參 觀展覽後的反應,均有高度同意的評價。各題項說明如下,各項平均值與標準差數值則 於表 16。. 表 14 態度題的描述性統計表(N=410)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普通. 同意. 非常同意. 題目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30. 7.3. 233. 54.4. 157. 38.3. 2. 3. 0.7. 64. 15.6. 184. 44.9. 159. 38.8. 3. 23. 5.6. 75. 18.3. 135. 32.9. 177. 43.2. 4. 23. 5.6. 29. 7.1. 126. 30.7. 232. 56.6. 表 15 主觀規範題的描述性統計表(N=410)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普通. 同意. 非常同意. 題目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 25. 6.1. 34. 8.3%. 251. 61.2. 100. 24.2. 2. 23. 5.6. 62. 15.1. 152. 37.1. 173. 42.2. 52.

(60) 表 16 態度、主觀規範的測量結果 變項類別. 題目 1..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防制空氣污染是 好的作為。. 2.. 騎機車和開車會增加 PM2.5 與造成空 氣污染,我認同減少這兩種交通方式改. 平均值. 標準差. 4.309756. 0.600857. 4.217073. 0.726179. 4.136585. 0.906849. 4.382927. 0.846221. 4.039024. 0.755381. 4.158537. 0.879952. 用大眾交通工具。 3.. PM2.5 暴露在空氣中,而且顆粒細小到 肉眼無法看見,容易忽視造成身體健康. 態度. 的不良影響,因此我認為出門至少需要 戴口罩防範。 4.. 燃煤電廠是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 PM2.5 的重要來源,因此我贊成減少燃 煤電廠的使用,改以其他再生能源的替 代方式。. 1.. 參觀完展覽後,我認為執行減少空氣污 染的行動是對自己和環境都是好的。. 主觀規範 2.. 藉由展覽的推廣方式將空氣污染的重 要性加以擴散宣導,是會影響我的環境 態度。.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本署)建立之空氣污染排放清冊第十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 透過電話熱線為居住在受影響屋苑的三類較容易受影響的人士安

VOCs 年用量大於 50 噸之工廠,應在廢棄排放口裝設 VOCs 濃度 監測器,並進行連續自動監測。3. 訂有 VOCs

本研究依據受試者網路人際程度的不同,將受試者網路人際程度各題項所得的分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