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五節 研究架構

壹、空間認知

Ittelson 提出環境知覺包括認知(思考)、情感(情緒)、詮釋性及評價性元 素,所有這些元素同時在數種感覺型式中運作。事實上個人是其知覺系統的一部 分。在知覺歷程中有時很難將環境與個人分離,因為兩者之間一直在互動,而且 知覺是由個人在環境中所做的事所決定(危芷芬譯,1994)。當我們知覺到某一 環境時,所牽涉到的認知過程包含了在一個環境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以及視覺、

聽覺及此一景觀的其他影像。尤有甚者,我們也許會想將這個環境和其他我們過 去曾經歷過或讀過的地方相比較。當我們說知覺包含了對經驗與記憶的依賴時,

也意味著認知過程是包含在知覺之中(Neisser,1976)。

來自環境中的種種刺激讓我們有了豐富的知覺,並因而形成了我們的經驗。

但有了知覺而沒有認知,將使我們停留在立即性的時間點上。雖然知覺理論家對 於記憶與認知之重要性的看法不同,但大部分都會同意過去的經驗及期望形成了 我們的知覺,並成為我們在未來主要的思考來源(危芷芬譯,1994)。環境是一 種心靈的建構(Moore,1983),沒有例外的,人們經由複雜的參與過程才能間接 的了解他的本質,Moore 這種解讀過程的基礎是構成都市紋理與人文構思的基本 意象。他們可以概略的分為兩部分。一是將城市視為一個機會與交流的地方,二 是將城市視為剝奪與孤獨的地方。(都市空間設計,張俊賢余培威譯)。環境認知 主要是指環境之心理表徵的形成(認知繪圖能力)和在其間找路(探路)(危芷 芬譯,1994)。

認知圖(Cognitive Map)這個名詞的出現,是由學者托爾曼所提出的(Tolman,

1978)。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所有人類都攜帶有一個有組織的環境心象,一般稱 為認知地圖。簡言之,認知地圖是一種心靈架構,持有一些實體環境中的空間布 局之圖像。剛開始時,只有少數研究人員致力於認知地圖的研究,但是直到都市 規劃者 Kevin Lynch(1960)出版了「都市意象」一書後,對於瞭解人類認知地圖 的形成及使用才引起廣泛的興趣。Lynch 是該領域中首位試著了解人類對於環境 品質的感覺,並試著探討如何在環境規劃中運用人們的知覺等主觀性事項的人

(危芷芬譯,1994)。基本上,我們對於一個環境越熟悉,我們越會有更詳盡的 認知圖。目前有關於認知地圖的研究以 Lynch 所描繪的五種向度為指標,這五種 分 別 是:道路 (path)、 邊緣 (edge)、街區 (district) 、交叉點 (node) 、地 標 (landmark)。過去的環境認知也是從這幾個去了解都市的。從都市組成最明顯的 因素-道路觀察起,道路就像一個流通的管道,藉由其類似線性的成分形成了交

40

界,可能是兩個面的交界亦或是兩個面的縫合處具有封閉的特性,這就是邊緣。

再放大來看就是較大的空間-街區。是一個城市面狀的組合,並且可以在許多城 市當中找到相似的特質。交叉點則行為的主要焦點,主要的是城市當中的廣場或 是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而如果這個交叉點是一個具體的物如建築物等則會形成地 標。Lynch 所描繪出的五個基本元素是很難被取代也沒有這麼容易被挑戰的,但 這樣的觀察較適用於城市尺度,對於較小尺度的居家空間或是較大尺度的分析單 位都較不適合。另外也提到 Lynch 所提出的五大觀點主要偏重於視覺經驗的感 受,若是對於視障者而言,這樣的都市認知卻無法幫助他們認識這個都市,另外 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歷史背景及個人經驗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知覺記憶。

一個人要先有空間認知,了解這個地方的空間知識與辨別環境的能力,才不 於在空間中迷路,找不到想要到達的地方。對於空間認知的行為是一連串的的理 解與組成,要先從人的五感知覺去了解並且記憶這個環境的特徵,接著編碼、組 織和回憶,透過以上的過程才可以認識這個環境。高齡失智者空間認知的障礙就 在於沒有辦法對空間進行定位與理解。

從以上的文獻中可以知道一個人對於環境的認知是經由不斷的累積,經由視 覺、嗅覺、聽覺等人的五感、記憶和情緒綜合所形成的。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上述 所提出的元素,討論與分析之後,試圖從高齡失智者對於空間的知覺感受及記憶 情感等去了解各居家空間對於高齡失智者的空間意義。

貳、高齡失智者環境評估清單

目前國內針對高齡者的生活空間,不論是長期照護中心或是短期日托中心都 有制定出相關規範與制度,不過對於這些規範與制度僅限於建築中最基本的安全 消防法規等,對於建築物的品質以及對使用者的友善程度並沒有相關的規範出現。

近幾年的研究當中可以看出美、日兩國針對高齡者已經陸續發展出許多環境評估 構面量表,美國 Moss 於 1980 年所提出的多面向設施環境評估指標(Multiphas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rocedure,簡稱 MEAP);1980 年代晚期由 Slane 教 授所開發的 TESS 治療環境的評估量表其主要特徵是它可以簡易而且方便的評估 環境,而且可以短時間的掌握到失智症患者照顧單元內的空間環境,日本兒玉桂 子於 1989 年參照 MEAP 進行調查後,針對日本的風土民情制定出日本高齡者居住 設施環境評估指標。

美國最早從 1970 年代開始就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觀察有關高齡失智 者與其居住環境的相關研究;1979 年 Moss 等從社會生態學的角度,認為社會風

41

土文化等整體機構環境特質是決定住民行為重要因素,從較廣義的角度來定義所 謂「高齡者居住設施環境」,嘗試開發了初版包含 800 多個評估項目的多面向設 施環境評估指標 MEAP,此環境指標包含了硬體與建築的環境特徵、機構營運方 針及服務內容、住民的集團化、機構的社交互動氛圍等四個主要範疇。應用初版 的 MEAP 在加州抽樣進行居家設施實證調查,在修正其環境評估架構及基準。修 正後的 MEAP 量表包含建築環境檢核表、機構營運方針及活動內容、住民與工作 職員的調查、由觀察者評量的評估尺度等物個副評估量表所構成,也可將五個婦 評估量表分開單獨評量,其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可以選擇適合的項目應用於主要 照護虛弱高齡者的護理之家或一般健康高齡者居住的公寓形式高齡者住宅 (Lawton et al,2000;曾思瑜,2009)。

TESS 治療環境評估量表(Therapeutic Environment Screening Scale,簡 稱 TESS),由美國國家高齡共同研究計畫案中的失智症特別照護單元委員會修訂 完成。考量護理之家之實際狀況,經過 Philip Sloane 等 1996 年修訂開發了護 理之家版本的治療環境評估尺度(Therapeutic Environment Screening Scale for Nursing Home,簡稱 TESS-NH),其主要目的的設定是在調查個別機構環境 特質的工具,是一套有系統的收集長期照護機構物理環境的觀察工具。總共有四 個環境療育目標及 12 個評估構面共 32 種評估內容,涵蓋了 84 個考量失智症患 者環境設計需求的重要評估項目(Lawton et al,2000;曾思瑜,2009)。

PEAP 的原始目的是要當成檢驗 TESS 評估項目的妥當性之基準而開發,此套 環境評估量表的特稱,是站在提升高齡失智者的生活品質及行動安定性的出發點 上設定各種評估項目,所以評估的項目不只是硬體物理空間而已,而是包含提升 生活空間機能與其機構營運理念等。PEAP 的理想設定目標是著重在建構失智者 特別照顧單元的療育環境,強調整體環境的塑造並不是要像機構般制式化的氛圍,

而是塑造出像家庭那樣的溫馨感受。PEAP 是由 8 個評估構面,34 個評估項目,

145 個評估內容所組成(Lawton et al.,2000;曾思瑜,2009)。

由於評估指標構面不全然是針對居家環境進行評估,所以本研究聚焦於居家 環境相關的評估構面進行,首先將美、日 PEAP 及 TESS 中有關居家環境的部分進 行比較分析,結果如下:

表 2—10 美、日環境構面針對居家環境評估清單比較 美國 MEAP 日本 PEAP TESS-NH

認知及辨識方面的支援 辨識能力的支援 安全 保全 健康 有關時間及空間認知方面

的支援

活用生活環境中的資訊 出入口的控制 視覺上區別的提供 對於時間的認知與辨識 環境清潔狀況 視覺上的接近性 生活機能與自立能力的支援 安全性

依據構造特徵所提供認知 提升失智長者基本日常生活 方位的辨識

42 援指針-日本版」(Lawton et al,2000;曾思瑜,2009)。

表 2—11 美、日兩國長期照顧環境評估構面比較

43 (morgan&stewart,1997)

適當的刺激與有意義的活動

44

45

為一般性照顧原則的重點。對於「正向刺激」的考量是利用對於使用者舒服且舒 適的感官刺激,進而減少使用者的情緒反應、行為障礙等問題,並且避免使用會 造成使用者不安、恐懼的設計元素。「安全性」則是希望提供一個安全的居家環 境與相關設備家具,讓高齡失智者可以在安全安心的居家環境中生活。「辨識性」

主要是在說明如何讓高齡失智者能夠自行判定空間機能與物品。「可及性」的要 點是在於讓高齡失智者可以透過此環境評估要點的設計,將生活空間簡單化,以 最簡單不複雜的方式在空間中生活。最後則是「可實踐性」此構面是因文獻當中 都有提到希望能夠保有失智者繼續生活的行為能力,故希望能透過此評估面向的 設計,協助輔導高齡失智者保有生活自立能力(請參考表 2-14)。

表 2—14 高齡失智者環境評估面向 一般原則 所有失智症患者都需注意之注意事項 正向刺激 提供有意義及目的性的感官刺激

安全性 避免危險因子存在於生活空間中減低意外發生

安全性 避免危險因子存在於生活空間中減低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