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學校之校園環境與學生校園經驗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根據文獻,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將面對一些預期和非預期的問題與挑戰,

除了教室的正是課程,課外的校園經驗,也是學生在轉換過程中必須學習和掌 握的範圍,同時課外經驗,可能增進或阻礙正式課程的學習。其次,當學生投 入越多的時間心力在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性方案時,學生轉換時期的需求,將越 可能經由環境中的資源和協助而獲得解決,學生也較可能逐漸融入學校的人際 和課業體系,進而結合個人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凝聚對學校的社群感,真正成為 學校社群的一份子。再其次,宿舍生活學習方案提供住宿新生小團體和小組討 論的學習環境,而參與宿舍生活學習方案比未參與的的大一學生,較可能與同 儕談論關於學術和人際方面的議題、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指導或諮詢關係、認為 宿舍具有學術和人際的支持氣氛,以及有順利轉換至大學的經驗。

因此本研究以學生投入做為理論基礎,探討學生背景、特質、宿舍及其他 課外經驗等因素,對於學生成功轉化的影響。本研究依據理論選取變項,並參 考 美 國 全 國 生 活 學 習 方 案 研 究 (NSLLP) 和 「 邊 緣 感 / 受 重 視 」

(Schlossberg,1989,1990; Elliot, Kao, Grant, 2004)的概念與測量,分析個人背景 變項、初入學經驗、宿設投入、宿設氣氛、其他校園經驗等因素,對於住宿新 生學習困難因應、能力發展、人際與學術整合、持續就學等成功轉化成果之影 響。

如研究架構圖所示,本研究的變項,以Astin (1991) 輸入-環境-輸出的模式 (I—E—O Model),納入整體的架構。I—E—O 模式假設學生入學時的背景變項 和初入學時的經驗變項(輸入),可能影響他們大學經驗的參與和投入,而環 境變項則是學校提供學生探索學習的策略或方案設計,經由學生的投入或與環 境的互動,將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果(輸出),亦即本研究中成功轉化的各項內 容。研究所採用的變項臚列如下:

一、輸入變項:包括個人背景變項和個人初入學經驗變項。

二、環境變項:包括宿舍投入、對宿舍氣氛的知覺、其他課外校園經驗三組變 項。

三、輸出變項:成功轉化變項,包括能力發展、學校整合與學校承諾三組變項。

I—E—O 的模式設計,需要特別注意入學前和初入學時的個人特徵變項的 控制,以減低高估環境變項對學生改變的影響。在本研究中,由環境變項 即學生在宿舍等重要課外校園經驗因素,與學生成功轉化之間的相關,是 重要的研究旨趣所在,其中是否參與生活學習方案各組在宿舍經驗、宿舍 氣氛知覺、其他課外校園經驗以及成功轉化因素上的差異,亦為研究探討 的重點。由於是否參與方案為學生自願的選擇,並非隨機分派,因此各組 間之差異結果,除了需要經由統計方法如多元迴歸控制輸入變項之干擾 外,更需要用質性的方法,對學生參與生活學習方案的學習過程深入的了 解。同時,為了補足I-E-O 模式背後的原因及探討增進或阻礙住宿新生成 功轉化的特殊因素,了解學生對轉換經驗的主觀描述,與分析如何順利轉 換的歷程,則另需要進行個別訪談,以豐富並完整呈現研究的整體結果。

研究架構如圖4-2所示。研究架構中,質性研究的部分,依據的理論是學校 環境理論中的知覺建構模式,認為個體對環境的主觀知覺,才是決定環境對個 人的影響及個人因應方式的主要因素(Strange, 1996;張雪梅,民85);個體面 對外在的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時,會以個人關注的角度觀察環境的特徵,並以 自己的背景經驗、人格特質與需求,主觀的賦予環境特定的意義,而影響個人 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由於環境的意義係由個人所賦予和解釋,因而又稱為建構 性環境(Constructed Environment),強調參與者主觀的觀點,認為學生集體共 同的知覺,是對環境最好的解釋,也是了解學生在此環境中可能反應的重要資 訊。事實上,學生是否喜愛或滿意特定環境,決定於他們對環境的知覺、建構 和評價。而只有學生所知覺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才是真實的(Strange, 1996;張 雪梅,民85)。

胡塞爾(張春興,2000)是現象學的創始者,現象學是指心理現象的科學,

而心理現象,則是指個人面對某一事件,所獲得的立即經驗,包括感覺、情感、

知識、意向、意識等,現象研究所採用的科學方法,主要為當事人自己陳述的 內省法。現象學強調心理學所研究的意識,不是抽象的概念也非記憶中的舊經 驗,是對某人某事所產生的立即的、主觀的經驗,這種經驗也就是直覺或直觀,

而直覺是不需要意識判斷即可獲的之知識。因此他主張研究心理現象時觀察先 於分析的原則,換言之,現象不是客觀的事實,不能根據片面經驗給予以偏概 全的解釋。胡塞爾相信(黃光國,2001),認知主體對研究對象保持高度被動 的開放狀態,不進行任何主動的解釋或增刪工作盡力對現象做不加不減的描 繪,可以回到直觀原初的根源之中,讓研究對象在經驗中,可能展現出來的豐 富形象,向研究者全盤展露出來。

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論就如同完形心理學強調反應整體性的觀點一樣,在 當前研究環境知覺的心理學領域中,對認知、情感、詮釋與評價等因素的複雜 運作(聶筱秋等譯,2003),為自然科學的典範世界,提出了人本身建構世界 的主動性和意義性,以及文化因素的影響性,現象學的理論觀點,認為社會現 象的建構受人類心智影響而形成,社會科學研究具有其社會性特徵,而個體生 命中所具有的價值和興趣是建構社會事實的主要成分(黃瑞琴,1996)。

學生事務在後現代的反省中也已揚棄了昔日規訓、控制學生行為的典範,

經由課外校園經驗,提供學生互動溝通合作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學生發展成熟 的人際關係,而這種能力需建立在互為主體、重視重視差異的基礎上。研究新 生參與方案的經驗和了解新生成功轉化的歷程,即是聆聽新生展現自己的聲音 並與其他人的聲音有所交集的故事,它在研究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