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外校園經驗對新生學習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課外校園經驗對新生學習發展的影響

由於投入對於學生學習的重要,也因為學生投注在課外的時間多於課內,

更因為課外經驗未受到普遍的重視,因此到了 1990 年代,由學校營造增進學生 投入的課外環境條件,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備受關切 的議題和學校介入學生學習的重要理念。然而 Upcraft(1989)在對大一新生的 研究中亦指出,宿舍與校園活動中的室友、同儕、團體關係,可能有助於學生 的學習與發展,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一個教育環境是需要規劃與設計,才 能營造岀對學生有正向影響的學習場所。在這一節裡,首先聚焦於課外校園經 驗,然後探討住宿與課外活動經驗,聚焦於以住宿和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外校園 經驗,以了解住宿和學生活動對大一新生的影響。

壹、 課外校園經驗的重要性與影響

學生的學習來自於多方面經驗的累積與交互影響,當學生所投入的課業、

人際和課外經驗相互支持某一項教育成果時,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會最大 (Pascarella , & Terenzini,1991)。Kuh (1993)以 12 所大學 149 位學生大四學生為訪 談對象的質性研究亦發現,接受訪談的學生,大都均肯定課外活動能幫助他們 了解學術知能及技巧的重要性與價值,而且受訪學生最常提到的是自信及自 主,以及與不同種類和文化的人相處的經驗對於他們的幫助,此項研究亦發現,

不同的學習成果之間關係複雜,有累積和加成的作用,同時,原先認為有重要 的背景變項,也大多與學習和發展無關,而學校的類型,亦即規模較小的文理 學院學生,則大多自陳課外校園經驗對其學習和發展有所助益。因此,雖然很 少人可以反駁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他們在課堂上、實驗室、圖書館或校園中的其 他場所與老師、教授所引導的互動有關,然而,有些學生能夠運用時間參與課 堂外的教育性活動,這些相關的活動經驗,包括宿舍的生活、參與社團、在校 園中兼差打工等。相信這些校園裡的課外活動經驗,對於幫助學生成長有極大

的潛力(Schuh,1991)。

Astin (1993)認為,從眾多研究報告結論出來最有意義的發現,應該就是同 儕團體對個人發展有持續性的影響力,學生在認知、感情、心理與行為各方面,

多多少少都受到同儕團體特徵的影響,整體而言,學生會隨著同儕團體中最主 流的思想, 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行為、和學業計畫。Astin 也指出,學生投入 活動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校園的滿意程度;學生與同儕的關係,亦影響學 生的續續就學。對持續就學有正向影響的學生活動種類,則包括交到親密朋友、

參加新生訓練和其他活動、加入社團、參與社會和文化活動、去聽演講、使用 學校設施等 (Upcraft, 1985)。

上述研究說明了課外校園經驗之所以重要,來自於同儕之間互動溝通彼此 學習的機會以及能夠與課堂經驗交互作用的補足和加成效果。張雪梅(2002)

認為一般人對大學生生活的印象是上課、打工、談戀愛以及參加社團,近來再 加上玩電腦,而且,除了上課之外,其餘四種活動很少被鼓勵,甚至還會被勸 止,肯定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雖然有,但較像似是而非的肯定,而不是真正 的重視。張雪梅教授引用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肯定課外活動對學生自我了解、

自信、自主、批判思考和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對學校正式課程的補充 與相輔相成價值,亦從今日大學生所具有的特質如要求多樣化的選擇、期盼量 身訂做、希望能隨時改變心意、希望能先試再買、獨斷及擁有強烈的自我主張、

情緒開放、理性、沒有種族膚色歧視、主動的習慣、好奇且接受多元歧異、可 以重新塑造自我有多重自我、使用電腦提升能力、體認全球近在咫尺等多項特 徵,來了解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態度和期待。

然而,課外活動與正式課程以及學生的學習發展之間,關係可能是隨著情 況改變,而且影響力是雙向的。例如學生在校園活動中有許多機會認識新朋友 和獲得需要的資訊,但學生可能因為選擇在寢室裡打電動不參與校園活動而錯 失機會;宿舍中的同儕與室友關係,可能影響學生找到歸屬和影響持續就學,

但也可能助長有害健康的生活作息和不良的讀書習慣等。這樣的情形呈現岀,

學生主動投入的意願、程度以及學校重視和規劃的決心和能力,可能是影響學 生課外校園經驗具體成果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Upcraft(1989)曾提到校園裡 常存在兩種現象,其一是當學校經費緊縮時,校方可能第一個會想到減少學生 課外活動的補助,將有限的經費用來多聘一位老師;第二是學生應該先把書唸 好之後再投入校園的活動。Upcraft 一方面提醒課外校園經驗的重要性容易被忽 視,一方面則語重心長的說明,任何一個教育環境都是需要用心去規劃和設計 的,雖然許多研究都顯示課外校園經驗能增進新生的學習和發展,但前提需要 學校的重視與經營,否則這些有益於大一新生的機會,將消失無蹤,正向的影 響力將回歸到零。

因此,在討論學生課外校園經驗的同時,必須再次強調學生投入理論的核 心觀念,也就是投入的影響力,取決於學生投入的品質,而學生投入的品質,

則取決於學校提供給學生資源、設施和機會的程度,以及學生個人主動投入以 學習發展的責任感。雖然投入理論似乎並沒有詳細提到學生投入的意願問題,

然而從學校提供學生投入機會的角色責任而言,學校應可經由對學生校園投入 的需求做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需要和意願,將之做為提供投入機會的依據,

並鼓勵學生投入。Kuh(1996)曾指出,課內和課外是一種人為的區劃,事實上 學生的經驗是無法截然劃分的,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對課內、外的經驗知覺也是 一體的,所謂無間隙(seamless)的學習環境,即是由一系列能豐富教育目標的 情境匯聚而成的,課內或課外係同屬一個完整的、持續性的整體環境之中,探 討學生的課外校園經驗的主要的目,即在於思考如何經由有教育目的的設計,

為學生營造連結課內外的學習環境,以增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貳、 住宿對大一新生成功轉化的影響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新生都能因住宿而獲益,也不是住宿就保證能順利畢 業,但是許多研究結果,指出住宿和新生成功轉化之間十分明確的關係。

Astin(1973)的研究發現,住宿的學生比通車生的中輟率低,而且住宿生

在四年內獲得學位的比例比通車生高;Chickering(1974)的研究,在考慮學生 能力、高中教育、課外活動、家庭背景等因素的的情況下,發現住宿學生更能 與同儕一起投入於課業和課外活動,而且學業成績也比非住宿生高;Astin(1977)

的研究以 225000 名學生為樣本,研究時間從 1961 年到 1974 年長達 13 年,研 究結果發現,在大一的時候住宿是影響學生能夠順利畢業的最重要因素,在控 制個別與環境變數的情況下,住宿生完成學業的比例比非住宿生多出百分之 12,Astin 在研究的結論上指出,住宿生有較高的大學生活滿意度,尤其在同儕 關係、師生互動、學校聲望和社交生活的滿意度上,比通車生高;住宿生也比 通車生更願意投入課外活、領導的角色和體育動運,同時住宿生可能有較好的 學業成績和爭取好成績的動力,也表現出較高的藝術興趣、自由思想和人際間 的自尊。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新生都能因住宿而獲益,也不是住宿就保證能順利 畢業,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奠定了住宿和新生成功轉化之間十分明確的關係。

住宿增進學生成功轉化的原因,存在於學生與其他學生以及與宿舍環境互 動的脈絡中,宿舍因為空間的親近性和團體生活中共同分享的規範價值和態 度,使宿舍環境提供了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住宿學生間,從日常生活到課業,

同儕之間彼此支持與互相的影響十分廣泛,他們互相協助離家獨立生活所碰到 的困難、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並發展人際溝通的技巧;室友之間會挑戰彼此的自 信心和自我了解,因而促使個人能更明白的表達自我以及接受和容忍對方;室 友之間亦會影響彼此的讀書習慣,而對於室友的滿意度,則與學業成績呈正相 關(Upcraft,1985)。

相對的,當新生無法與同儕、室友相處或結交新朋友,或者因受同儕的不 良影響,則將阻礙其成功轉化,甚至中輟離校。因此,以介入的策略來引導宿 舍同儕的影響力,並增進新生在課業和人際方面的發展,是宿舍人員重要職責 之所在,其中最主要的途徑包括:適當的分配床位、慎選訓練和督導宿舍輔導 人員以及發展教育性的方案與活動(Upcraft, 1989;Schuh, 1999),其中以改變 或充實學生的宿舍經驗而設立生活學習中心或發展生活學習方案,對學生住宿

經驗的改變尤其顯著,將作為下一節討論的重點。

關於住宿經驗對學生的影響,Strange(1993)亦曾形容宿舍是一個複雜的 教育環境,主要經由環境的結構與設計、住宿學生的特質、組織或領導的形式 以及住宿學生的主觀知覺四個層面,來發揮功能和滿足學生的需求。以下參考 Strange (1993,2003)及 Strange and Banning (2001)對宿舍與學習環境的重 要觀點,分成五種理論模式說明學生宿舍經驗對學生的影響。

(一)學生宿舍的物理環境模式(Physical Models of Residence Environment)

(一)學生宿舍的物理環境模式(Physical Models of Residenc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