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

根據第一章所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第二章之文獻探討,本研究將以實 驗設計法來實證在廣告中呈現後場資訊,是否能降低服務的無形性與消費者的知 覺風險。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擬探討廣告中有無提供後場資訊,是否會對服務的無形性以及消 費者的知覺風險造成不同影響。理論基礎為「劇場理論組成四要素」(Grove, Fisk, and Dorsch, 1998)、「無形性三構面」(Laroche, Bergeron, and Goutaland, 2001)以 及「知覺風險六構面」(Stone and Gronhaug, 1993),並將服務的屬性與類型作為 調節變數納入考量,建構出本研究之架構。

圖3-1:研究架構

二、研究假說

(一) 「後場資訊」對「無形性」與「知覺風險」的影響

Laroche, Bergeron, and Goutaland (2001) 認為,將服務生產中消費者原本看 不見的部分呈現出來,可降低消費者對服務提供者的一般性與心理無形性,進一 步降低消費者的知覺風險(Laroche, McDougall, Bergeron, and Yang, 2004);而 Mittal (1999) 認為廣告在降低心理無形性與一般性上,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

假說1(H1):服務之「整體無形性」於「有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會顯著低 於「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

假說1a(H1a):不論單獨使用文字或圖文並呈,服務之「實體無形性」於「有 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與「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並無顯 著差異。

假說1b(H1b):服務之「一般性」於「有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會顯著低於

「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且「圖文並呈」時之差異會顯著 大於「單獨使用文字」時。

假說1c(H1c):服務之「心理無形性」於「有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會顯著 低於「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且「圖文並呈」時之差異會 顯著大於「單獨使用文字」時。

假說2(H2):服務之「整體知覺風險」於「有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會顯著 低於「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

假說2a(H2a):服務「各構面之知覺風險」於「有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中會 顯著低於「無提供後場資訊」之廣告,且「圖文並呈」時之差 異會顯著大於「單獨使用文字」時。

(二) 「無形性」對「知覺風險」的影響

許多研究指出,無形性與知覺風險呈現正相關(Finn, 1985; McDougall and Snetsinger, 1990; Zeithaml and Bitner, 2000; De Ruyter, Wetzels, and Kleijnen, 2001),無形性愈高,消費者的知覺風險也就愈高。Laroche, McDougall, Bergeron, and Yang (2004) 更明白地指出,無形性是造成知覺風險的重要因素,因此若服 務業者能降低服務的無形性,便能有效降低消費者對服務的知覺風險。因此本研 究提出相關假說如下:

假說3(H3):「無形性」與「知覺風險」存在正向關係。

假說4(H4):「整體無形性」在「有無提供後場資訊—整體知覺風險」關係中具 中介效果。

(三) 「服務類型」的調節效果

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 首先提出「享樂消費」的概念,認為享樂消 費是「產品使用經驗中,與多重感官、想像、情緒面向有關的消費者行為」,並 將之與傳統的「實用消費」做區隔。

享樂觀點將產品視為主觀的符號,因此研究的對象為充滿情緒與主觀體驗的

「產品」,例如歌劇、舞蹈、電影與音樂等(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學 者們已研究證實服務的類型(享樂型或實用型)會影響消費者對服務提供者的態 度、購買意圖與再購意圖(Wakefield and Barnes, 1996; Wakefield and Bush, 1998;

Wakefield and Inman, 2003);Hill, Blodgett, Baer and Wakefield (2004) 則指出,視 覺化策略在二種服務類型中皆有正面效果,而文件化策略僅在享樂型服務中有 效。因此,本研究提出相關假說如下:

假說5(H5):「服務類型」會調節「後場資訊呈現方式」對「無形性」之影響效 果。在二種類型的服務中,「圖文並呈」的效果皆優於「單獨使用 文字」,而「圖文並呈」在享樂型服務中的效果會優於其在實用型 服務中的效果。

(四) 「服務屬性」的調節效果

Nelson (1970) 首先將消費性產品分為搜尋品質(或搜尋屬性)與經驗品質

(或經驗屬性)二類,搜尋品質為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前即可判斷的屬性,例如顏 色、價格、形狀等;經驗品質則為消費者必須在購買後或在消費的同時才能判斷 的屬性,例如口感、滿意度、味道等。而Darby and Karni 則於 1973 年新增了第 三個類別:信任品質(或信任屬性),意指消費者即使在購買後仍舊難以評價的 屬性,例如醫療服務、教育和顧問諮詢都屬高度信任屬性。

Zeithaml (1981) 則認為搜尋、經驗與信任品質為一條連續帶。連續帶左側為 高度搜尋屬性,消費者在購買前能對此類產品輕易地進行評價;位於連續帶中段 的是高度經驗屬性的產品與服務,唯有在消費者購買或消費之後才能對其評價;

連續帶右側則為最難以評價之高度信任屬性,即便在購買後仍可能無法對其進行 評價。而服務便落在連續帶的中段及右側,屬於高度經驗屬性或高度信任屬性。

由於信任屬性較經驗屬性更難以評價,因此消費者對信任屬性服務之知覺風 險會高於經驗屬性服務(Ostrom and Iacobucci, 1995)。因此本研究提出相關假說 如下:

假說6(H6):「服務屬性」會調節「無形性」對「知覺風險」的影響效果。亦即 無形性與知覺風險之正向關係在信任屬性服務的情境下,會大於其 在經驗屬性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