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基於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後,規劃出本行動研究的研究架構,

如圖 8、研究流程,如圖 9,其說明如下:

壹、 研究架構

圖 8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的目的在解決實際教學情境中所遭遇的問題,期望透過鷹架的搭建,

幫助學生的造句更完整、豐富並提升寫作動機。鷹架的內容包含:教師、同儕、

圖片、動畫、敘述六要素等。透過師生討論、小組討論進行對話,運用電腦呈現 文字、圖片、動畫等多元的教材,期望學生多動腦思考、想像,達到讓造句的字 數變多、句子更完整且內容更豐富的目的。

貳、 行動研究的實施流程

pilot study(106 年 6 月):

敘 述 六 要 素 圖

動 片 畫 圖

寫作動機 完整造句

提 升

提 升

師 同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觀察這幾年學生的造句作品發現,小朋友的造句常常詞不達意或是寫太短或 是通順但乾澀無味,因此很想將在寫作研習中聽到的造句教學方法與策略運用出 來,再加上 105 學年擔任六年級導師時發現,連高年級的學生造句,也造得不是 很好,大部分都寫得很短。因此有先試做了幾次鷹架式的造句教學,發現有給學 生造句的架構:人、事、時、地、物、感受、想像等文章敘述要素之後,學生的 造句成效進步不少,大部分的造句都變得更豐富;也發現小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 有動機來思考造句,如果是個人發表,發言的往往是程度較好的學生,透過小組 討論可以給學生同儕鷹架,也可以給學生無形的壓力或動力來思考與面對。但語 文程度不好的學生仍然不容易達到目標,在個人的造句學習單仍常常寫不太出來 較豐富的句子,因此研究者希望在 106 學年接任三年級國語任教的老師之後,能 再將圖片和動畫等鷹架加入造句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多一點想像、多一些寫作意 願,也很希望可以更精進自己的造句教學能力、豐富教學策略。

本研究實施時程為民國 106 年 9 月至 107 年 6 月止,為期近一年。茲將研究 時程概分為三個階段。(研究流程圖參見圖 9)

一、準備階段(106 年 9 月~107 年 1 月)

三年級上學期小朋友剛分班,對新班級不熟悉,教師對學生的情形亦同,此 階段研究者主要的工作必須先熟悉小朋友各方面的學習情況,上學期老師要先弄 清楚學生的 ZPD 到底在哪裡,學生之間的差異如何,以及了解學生整體的造句 寫作能力如何;研究者發現三年級的學生語文程度,和高年級的學生有極大的落 差,三年級剛從二年級升上來,認識的字、詞遠不及六年級的學生,原本想運用 近來教育界流行的「五星級造句法:敘述五要素+ 感受+想像」來進行研究,但 和指導教授以及參與的夥伴討論以後,覺得要三年級學生在一個句子裡包含人、

事、時、地、物、感受、想像這些要素,實在是太困難了,因此調整了教學方案 及目標。和指導教授討論之後也釐清了「五星級造句法」並不是一個學習法,而 是搭建鷹架的概念,因此更確立了研究方向,並開始著手相關文獻的蒐集探討與 撰寫,並以研究目的與文獻內容研擬研究架構,策畫教學方案,和指導教授以及 參與討論的夥伴們討論數次,根據學生三年級目前的寫作能力,對教學的架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標做了多次的修改並著手撰寫研究計畫,將本研究之初步研究計劃大致書寫,

之後請指導教授指導、修改,使研究計劃能更完善。

二、行動階段(107 年 2 月~107 年 4 月)

藉由研究方案的修正與實施,以進行活動方案的進行,在過程中隨著活動進 行觀察、反省、思考,再進行調整與修正課程計畫。依據 Lewin 的螺旋式循環 的四大原則:規劃→行動→觀察→省思的方式(謝寶煖、邱雅暖,2002),先和指 導教授與參與討論的夥伴進行教案的多次討論,再實際教學,透過師生互動、小 組討論學習單、個人造句學習單、造句前後測、教學省思表等進行修正與省思,

作為實施於下一次的活動課程的參考。

三、統整階段(107 年 5 月~107 年 6 月)

包含對資料的檢核、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再依據結果提出對未來的建議,

以完成研究論文。

©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