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設計與實施,共分四節,包括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研究 對象、變項的定義與測量、資料處理,茲分敘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本節共分兩個部份,第一個部分為研究架構,第二個部分研究假設,茲就這 兩個部分分述如下。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目的乃在探討社會控制理論、自我控制理論與關鍵期理論在潛在成 長模型之運用。在社會控制理論中,與依附有關的測量變項為親子關係、同儕關 係、學校依附感,與參與有關的為學業成就,與承諾、信念有關的為教育抱負;

而在自我控制理論、關鍵期上,與之有關的是小時候自我控制行為。

另外,除了 驗證社會控制理論與自我控制理論,本研究亦欲探討性別對偏差 行為之影響。

茲將研究架構繪成圖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圖 2 研究架構

依變項:

偏差行為 親子關係

同儕關係

教育抱負

自我控制信念(小時候父母觀察 之自我控制行為)

學校依附感

學業成就

社會控制理論:依附社會控制理論:參與社會控制理論:承諾、信念自我控制理論、關鍵期理論

- - -

-

-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貳、研究假設

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架構,來研究者提出十九個研究假設,以驗證社會控制 理論、自我控制理論、自我控制理論在多變量潛在成長模型之應用。而在這些研 究假設中,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1. 本研究將「自變項之潛在模型對偏差行為潛在成長模型之預測」建基於

「自變項對偏差行為之預測」。易言之,本研究認為縱然增加了潛在成長 模型,社會控制理論、自我控制理論、關鍵期理論仍然有效。

2. 基於時間順序,截距可以預測截距,亦可預測斜率,但是斜率不可以用 來預測截距,因為截距的時間在前,斜率在後。

茲將各研究假設說明如下。

Jonson(1990)等人。

H1b:親子關係之截距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1c:親子關係之斜率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3a:學校依附感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截距有負向預測力。 馮莉雅(1997)、劉盈芳

(2011);Stephen 和 Peggy

(1992);Payne、Gottfredson 和 Gottfredson;Le ,Monfared 與 Stockdale(2005)等人。

H3b:學校依附感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3c:學校依附感之斜率對偏差行為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2a:同儕關係之截距對偏差行為之截距有負向預測力。 許春金(1986)、許春金、周 文勇、蔡木田(1996)、張晶 惠(2000);Sutherland 與 Cressey(1978);Sampson 與 Laub 等人。

H2b:同儕關係之截距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2c:同儕關係之斜率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4a:教育抱負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截距有負向預測力。 楊國樞(1978)、潘秉松

(2001)、張楓明(2011)等 人。

H4b:教育抱負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4c:教育抱負之斜率對偏差行為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5a:學業成就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截距有負向預測力。 青輔會(1991)、何美瑤

(2001)、劉冠琪(2005)等 人。

H5b:學業成就之截距對偏差行為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5c:學業成就之斜率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6a:自我控制信念對偏差行為之截距有負向預測力。 Gottfredson 和 Hirsch

(1990);Carter

(1998/2002);Gibbs,Giever 與 Martin(1998)等人。

H6b:自我控制信念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負向預測力。

H7a:性別對偏差行為之截距有正向預測力。 許春金(1986)、馮莉雅

(1997)、劉冠琪(2005)、金 炫泰(2010)、張函雯(2011)

H7b:性別對偏差行為之斜率有正向預測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