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本研究修正Seddon(1997)與 D&M(2003)模型,在資訊系統變項中的「系 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因次級資料無適當的題目測量,因而排除於 研究架構外。在此,本研究架構如圖3-1,認知有用性除了會直接影響淨利益外,

也會透過使用者滿意影響淨利益。

認知有用性

使用者滿意 H1+ 淨利益

H3+

H2+

圖3-1: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

壹、 認知有用性與使用者滿意、淨利益

認知有用性是用來預測個人態度與意圖最重要的變項之一(Davis et al., 1989;

Ajzen, 1991)。Seddon 與 Kiew(1996)認為認知有用性可以用來代表「未來的利 益」,使用者相信使用資訊系統之後是有用的,於是會接受並持續使用。換言之,

當使用者認為資訊系統能夠對工作帶來許多幫助,提昇工作表現與績效時,對資 訊系統的態度會越正面,便視資訊系統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於是越容易接受於公 務上運用資訊系統。

另一方面,認知有用性會影響使用者滿意,Bhattacherjee(2001)從期望確 認理論(Expectation-Confirmation Theory)中進一步發展出 IS 持續使用的期望 確認模型(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認為使用者的滿 意程度會受到使用後期望(ex post expectation)的影響,使用者在持續使用資訊 系統之後,會對資訊系統的產生一種期望,並進一步影響對資訊系統的滿意度,

而這種期望可由認知有用性的概念所代表,因為認知有用性更能準確的表示個人 在使用之後的認知(perception)。

Seddon 與 Kiew(1996)認為使用者相信在使用資訊系統之後會從中得到利 益,認為資訊系統對工作有幫助,進而符合使用者的期待,於是便會對資訊系統 感到滿意,因此認為認知有用性會影響使用者滿意,經過實證之後支持這項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Rai et al.(2002)持相同的觀點,並再次驗證 Seddon 的模型,結果顯示認知 有用性會影響使用者滿意。Zviran et al.(2005)、Wu 與 Wang(2006)、Hsieh 與 Wang(2007)經過驗證後也得出相同的結果。

假設1:認知有用性對使用者滿意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假設2:認知有用性對淨利益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貳、 使用者滿意與淨利益

一般學者皆認為使用者滿意在測量資訊系統成功中是有效的變項(DeLone

& McLean, 1992; Seddon & Kiew, 1996)。Galletta 與 Lederer(1989)認為使用者 滿意能夠預測行為意圖與使用行為。Ives et al.(1983: 785)將使用者滿意定義為

「使用者相信資訊系統是有用的,是因為符合他們的需求(users believ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vailable to them meets thei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當使 用者認為資訊系統符合自身的需求時,便會感到滿意,進而影響工作與使用行 為。Galletta 與 Lederer(1989)認為使用者滿意會在三個方面造成影響:(1)資訊 部門目標(MIS department goals):對於一般使者而言,資訊部門的目標便是增 加使用資訊的管道與機會,對資訊人員而言,便是增加與業務單位成員的互動,

增進彼此的合作機會,如一般使用者容易從資訊系統取得資訊,便會提昇滿意 度,更易與資訊部門或人員合作,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2)工作生活品質(user quality of work life):對於資訊系統不滿意的成員,便會對工作感到不快樂,便會 離職、曠工與怠惰;(3)自願使用系統程度(voluntary system usage):使用者滿意 會影響使用行為。Ang 與 Koh(1997)認為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會受到 組織氣候的影響,然而處在資訊化的組織中,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滿意度會影 響組織氣候,進而影響到對工作的滿意程度。

因此當組織成員感到不滿意時,便容易會有負面的影響產生,在工作上或心 理上產生負面的態度,如工作滿意度下降、情緒低落,進而影響工作上的表現與 行為,如離職與曠工。對於使用資訊系統而言,如使用者認為資訊系統不符合需 求時,便會對資訊系統感到不滿意,於是會有負面的態度與情緒產生,如產生恐 懼感以及增加工作上的壓力,相反的,對資訊系統感到滿意,於是會產生正面的 態度,相信資訊系統會帶來的正面效益,便容易接受資訊系統。

Petter et al.(2008)檢視相關實證研究後,發現在個人層面中,用者滿意與 淨利益使有強烈的正向關係,Yoon 與 Guimaraes(1995)、Guimaraes 與 Igbaria

(1997)經過驗證後發現使用者滿意會影響工作方面,蔡宗宏、黃暉庭(2007)

實證之後認為使用者滿意會影響淨利益。

假設3:使用者滿意對淨利益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控制變項 一、 性別

資訊科技的設計(如軟、硬體的設計、電腦語言)大多數都反應男性的需求。

Turkle 談到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型態,男性偏重於分析與抽象思 考,女性偏重於嘗試和錯誤(trial-and-error)與具體思考,而現今的電腦文化偏 向於男性,因此男性較容易操作電腦並從中獲得好處(轉引自林宇玲,2003:

334)。另一方面女性對於電腦有著負面的態度,較容易產生恐懼,而男性反而持 正面的態度,對於電腦的使用較有自信,在操作電腦上較為得心應手,因此男性 在運用電腦上的表現比女性好(林宇玲,2003)。

二、 年資

我國最近十年才全面推行電子化政府,年資較資深者,在工作上早已養成固 定的模式,因而無法容易突然接受新的資訊系統運用於工作上。相反的,年資較 淺者,因還未養成固定的工作習慣,對於要改變原有工作方式較容易適應,因此 較容易接受新的資訊科技。另外資淺者通常也較年輕,周遭的環境已大量運用網 路與資訊科技各種活動之中,多半具備資訊通訊科技的技能,且在就學時就受過 相關的資訊課程,因而對資訊科技較不陌生。因此資深者對於資訊科技較易產生 恐懼感與負面的態度,害怕使用電腦,甚至難以利用電腦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

反而造成自我效能感低落,便進一步會產生逃避工作等負面的行為(詹中原等,

1992)。

三、 職位

非主管人員較容易感受到資訊系統的負面影響,如早期以新的資訊系統取代 原有的工作方式,行政人員會產生恐懼感與工作壓力,且未必能夠減少書面文書 的作業,更增加工作負荷量。另外資訊化使得行政人員的業務範圍擴大,必須處 理更多的事情,而熟悉資訊系統的人員還必須額外負責教學的責任,或是額外幫 忙需使用資訊系統的業務(黃國隆、徐木蘭,1988;蔣麗君,2004)。

四、 僱用身份

正式與非正式人員之間對於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有差別。一般而言,正式 人員的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皆比非正式人員來得高,當組織的措施與設備不符 個人期待時,非正式員工較容易產生負面想法與態度,因此當資訊系統不健全 時,相對於正式員工,非正式員工的認知有用性、使用者滿意較低,也認為對個 人會有負面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電腦素養

在現今高度資訊化的時代,個人必須具備電腦知識與技能來處理周遭事務,

或是應用這些電腦知識與技能於工作中,因而電腦素養的好壞會影響個人的態度 與工作上的表現。

使用者的電腦素養越高,就會感覺到資訊系統是有用的(Kraemer et al., 1993;

Zviran et al., 2005),且在面對資訊科技時就會減少挫折感,並且會提升對資訊科 技的滿意度(Palvia & Palvia, 1999)。Hussein et al.(2007)透過調查發現專案人 員(project staff)電腦使用能力(IS competency)越高,認知有用性與使用者滿 意越高。Jayasuriya(1998)認為使用者的電腦經驗越久,對於電腦的態度也就 越正向。Ang 與 Koh(1997)認為使用者在工作上接觸資訊系統的經驗越久,電 腦技能也就越好,在使用資訊系統上也就得心應手,也因此會感到滿意。另一方 面也認為員工在工作上的態度會受到組織環境的影響,例如組織成員的電腦能力 會影響成員的工作態度。Shangraw Jr.(1986)認為電腦素養高的使用者,會覺 得資訊系統對於決策是有用的,其獲得的資訊會提高決策的品質。Guimaraes 與 Igbaria(1997)認為使用者的電腦經驗與技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信念(beliefs)與 使用行為(usage),並且也會對工作上造成影響,而透過良好的訓練會增加使用 者的信心,並提高工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