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電子化政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先論述電子化政府之意涵與發展階段,其次採用文獻分析法檢閱相關 文獻之觀點與看法,整理出資訊通訊科技對於組織成員在哪方面造成影響,最後 再討論資訊系統成功模型,並發展初步研究架構。

第一節 電子化政府

本研究先介紹電子化政府之意涵與發展,其次,再檢視我國電子化政府中 G2G 之相關研究。

壹、 電子化政府的意涵與發展 一、 電子化政府意涵

Brown ( 2005 ) 認 為 電 子 化 政 府 意 指 公 部 門 大 量 運 用 資 訊 通 訊 科 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處理業務,提供以顧客為 導向的服務。Sakowicz(2003)認為公部門導入 ICTs,使得政府的服務變的具有 可及性(accessible)、更有效率(effective)與增加課責性(accountable)。江明 修、曾德宜(2000)認為資訊科技對於政府運作產生影響,如採取分權的管理方 式,政府與民間或企業發展伙伴關係,促進公民參與,提供線上服務,並與全球 連結。

Sakowicz(2003)認為電子化政府可分為兩個部分,就狹義而言,電子化政 府僅限於政府內部的行政流程;廣義來說,除了內部的行政作業之外,亦涉及對 外的服務傳送。Okot-Uma (2004)認為電子化政府包含兩個概念,電子行政 (eAdministration)與電子服務(eServices),前者為政府的內部行政流程,後者為對 公眾提供服務。Sakowicz(2003: 1-2)進一步將電子化政府的功能細分為四項:

1. E 服務(e-service):意指政府的相關資訊與服務以電子的方式傳送給公 民,著重於前端的服務(front-office),如提供線上服務。

2. E 管理(e-management):此部分著重於加強後端的管理(back-office),

資訊系統用來改進政府內部的流程與管理,以新公共管理的精神進行組織 再造。

3. E 民主(e-democracy):意指透過 ICT 加強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係,提升 公民在決策上的參與程度,如提供線上討論區,電子信箱,甚至發展電子 投票(e-voting)。

4. E 商務(e-commerce):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方便民眾透過網路交易,

如線上繳費;另一方面,政府與民間企業透過線上購買(on line-purchasing)

的系統進行交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外,電子化政府可以分為三種形式,蕭乃沂(2001)將電子化政府的利害 關係人分為三種:網路化政府服務的標的民眾或團體、提供網路化服務的政府機 關、與政府機關以契約協定提供網路化服務的企業。Miranda(2000: 11)認為可 分為「政府對政府」、「政府對企業」、「政府對公民」三種形式。

1. 政府對政府(G2G):應用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與資料存放系統(data warehouse)等技術管理內部資源,重新整合不同 資訊系統,使資訊可以互相流通,另外建立骨幹網路(backbone)作為發 展電子化政府的基礎建設。

2. 政府對企業(G2B):建立電子化作業流程,如線上申請系統(on-line requisitioning)與電子排程系統(electronic routing),主要目的在於改善 政府的採購效率,減少採購的成本與增加與企業之間的交易。

3. 政府對公民(G2C):設立入口網站,主要目的在於有效的提供公民服務,

減少與公民之間的交易成本,使得公民能夠輕易獲得想要的資訊,並且發 表意見、參與決策。

有兩種因素解釋為何電子化政府「流行」於世界各個國家,第一為 ICTs 的 進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網際網路(internet)的發展,使得私部門得以成功 的運用 ICTs 增加組織績效,而後公部門紛紛起而效尤,用以改善行政效率與提 供新型態的服務(曾德宜,2003;彭錦鵬,2004;Brown, 2005)。

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的興起促使政府功 能與結構的轉變,以顧客的角度設計適當的行政流程與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彭錦 鵬,2004; Brown, 2005)。新公共管理重視績效、效率與服務品質,Osborne 與 Gaebler 於 1992 年出版「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一書,以新公共 管理的原則與精神促使政府更有效率的處理問題,而資訊科技在此扮演相當重要 的角色,是促進政府轉變的「發動器」(黃朝盟等 譯,2002; Denhardt & Denhardt, 2006)。美國於 1993 年提出「透過資訊科技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報告,透過資訊通訊科技改善行政效率,提升服務品質 並進行政府再造。政府再造可分為三方面:政府服務再造,如設置單一窗口服務,

帶給民眾更方便與多樣化的服務;行政流程再造,如政府資訊整合,各部門的資 訊相互流通,並建立共同的作業流程,用以提昇行政效率;政府組織在造,減少 組織層級並進行授權(賴世培等,2002)。Millard 在 2003 年談到電子化政府的 持續發展使得政府的型態有很大的轉變,前端辦公室(front office)變的更大、

更好,政府更具有課責性與回應性,並提供多樣化服務以及提升服務品質;後端 辦公室(back office)透過流程再造變的更小、更聰明(轉引自彭錦鵬,2004: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電子化政府發展階段

電子化政府發展為一「演化」之過程(Layne & Lee, 2001),每一階段皆有 不同技術之運用,隨著新的技術發生,政府機關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作為。從最 先的基本檔案管理到網際網路的運用,再到 web2.0 的使用,這些科技之發展改 變了政府機關業務型態,如部分工作遭到電腦取代,從傳統的臨櫃作業變為線上 服務,機關內部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更有效的管理龐雜的檔案,且這些技術上的 改變同時會對組織成員產生影響(Kraemer et al., 1981;卓秀娟、陳佳伶 譯,

1997)。

Melitski(2003)採用 Center for Government Services 的分類,將電子化政府 階段分為:(1)靜態的(static):公民可以在網站上找到需要的資訊,但不能夠 下載任何檔案,也不能與機關溝通互動;(2)互動(interactive):公民可以進一 步下載檔案並且使用e-mail 與政府機關溝通;(3)交易(transactional):公民可 以在線上進行交易;(4)轉換(transformational):網路上資訊科技的應用則改變 政府與公民的關係。

Layne 與 Lee(2001)提出了一個電子化政府的發展模型,依據科技與組織 涉入的複雜性與整合程度區分出四個發展階段,(1)目錄(cataloguing):建立 線上瀏覽系統與數位化,將政府相關資訊呈現於網站上,並提供電子檔案供民眾 或企業瀏覽與下載;(2)交易(transaction):政府內部的資訊系統與網站連結,

民眾可以即時上網更新資料;(3)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透過線上系統 連結相關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分屬於不同層級政府機關中,使用者可以透過網 路查詢相關資訊;(4)水平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建立線上單一窗口,

將不同功能的系統結合在一起,並且可以依照不同性質的使用者建立適合的單一 窗口網站。

彭錦鵬(2005)認為上述論點並不能涵蓋電子化政府所有的歷程,因此納入 辦公室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階段,將電子化政府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圖 2-1),「電腦化政府」、「以網路為基礎的互不連結政府」、「以網路為基礎的整合 型政府」。在第一階段中,政府致力於提升行政效率,增加政府業務自動化的比 率。網際網路(internet)的運用使得政府電子化政府邁向另一個階段,將政府機 關全面連結起來,對內利用內部網路(intranet)傳遞資訊、溝通與協調,對外個 別設置網站提供民眾相關資訊與服務,民眾可以即時下載文件、表單與數據資 料,甚至進行網路報稅、繳交罰款。最後一階段則是先整合不同層級政府、各個 機關與網站,再建立單一窗口網站整合所有的業務與系統,方便民眾在網站上同 時得到各種服務,減少時間與金錢上的成本。

1(Bozeman & Bretschneider,轉引自詹中原,1992),也受到內 部行政上的影響,如繁文縟節與預算上的限制,ICTs在公部門的發展不若私部門 一樣重視(Bretschneider, 1990),因此不能只以私部門的角度來觀察ICTs對公部 門的影響(Bellamy & Taylor,轉引自曾德宜,2003:35)。

從電子化政府發展觀之,隱含著有兩種典範影響電子化政府的發展。如同 Melitski(2003)認為在電子化政府中有兩種不同觀點存在,第一是資訊科技

1公部門管理資訊系統模型(Bozeman & Bretschneider,轉引自詹中原,1992:10-11):

(1)經濟權限模型:在有限經濟權限條件下,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之設計與執行應將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的觀點,代表人物為資訊專家,關心如何運用資訊 科技提升行政效率,但卻對一般業務不熟悉;另外一種為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 PA)的觀點,以一般部門的主管為代表,將資訊科技視為一種工 具,最終要能夠增進服務品質,關心的焦點主要為公民。前者觀點代表機關內部 的需求,後者代表的是外部環境民眾的需求。

電子化政府的範圍包括對內—電子行政與對外—電子服務,發展的焦點從內 部逐漸轉變為外部,從電子行政轉移至電子服務。在發展初期,焦點集中於資訊 技術,發展電子化政府的動機是為了因應機關內部需求,希冀提升工作效率,將 部分業務進行電腦化,如早期之辦公室自動化(黃國隆、徐木蘭,1988),因此 主導人員為技術專家。在發展後期因為網路興起,政府必須滿足龐大的民眾需求

(Layne & Lee, 2001),於是將資訊整合於網站上供民眾瀏覽與下載,並進一步 提供線上服務。

政府致力於提供多元化的前端電子化服務之外,其後端的資訊管理必須依靠 相關的資訊技術整合所有不同之業務與系統,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與人員配合

(彭錦鵬,2005:82),透過改善流程與精簡人事,藉此提升行政績效,造成政 府機關的轉變(transformation)(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因此電子 化政府同時改善內外部的資訊系統,使公民獲得更好的服務之外,也間接對文官 造成影響。

貳、 國內 G2G 相關研究

在 G2G 相關研究中,可以分為組織與個人兩種層面,前者多為理論介紹與 引介。

一、 組織結構方面

彭錦鵬(2004,2005)認為未來政府之形式與功能在資訊科技推波助瀾之下 有很大的轉變,以電子化政府為基礎,將公民視為核心,整合不同機關與單位,

並建立單一窗口(one-stop shop),以顧客導向提供線上服務,進而建立全觀型政 府;陳文賢、司徒達賢(1991)透過訪談發現資訊科技會提昇組織正式化程度、

提高分權化程度、以及擴大組織規模;史美強、李敘均(1999)持相反看法,認

提高分權化程度、以及擴大組織規模;史美強、李敘均(1999)持相反看法,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