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瞭解生命教育的意義、内涵及目標之後,最重要的要探討如何將生命教育落 實於教育及教學之中。如何將生命教育內涵及目標落實到教學中。本節主要在探 討「生命教育課程設計原則與理念」及「生命教育的實施」做為本研究課程設計 與教學之參考。

壹、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原則與理念

黃義良(2000)認為設計生命教育課程時應遵循以下四原則:(一)統整原則:

各學科之間的聯繫密切,才能真正達到良好的效果;(二)銜接原則:課程設計 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使之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三)積極原則:教導學生 做該做的事,教師善用生活中的故事機會教育;(四)慎終原則:使學生深入認 識出生與死亡,尊重周遭的一切生命。經由老師及課程規劃者的努力,生命教育 可以整合各科的零散知識,建立各學科密切的聯繫,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

引導建立正確的取善捨惡觀念,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價值!

黎建球(2000)則認為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 到其整體性、一貫性、全程性及完整性之基本目標及理念,其特質如下:(一)

整體性:人是不可分割的個體,由物質與精神所構成,缺一不可;(二)一貫性:

全人教育的理想、目標、課程及發展,不僅在學校的學習,而是涵蓋人的一生;

(三)全程性: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在整體性和一貫性上是一致且完整的,在每 個階段皆須以整體性呈現,而每個階段強調的重點,隨身心發展的需求而有所差 異;(四)完整性:每階段的教材都有其獨立發展的單元,且每一個單元皆與前 後相連貫,彼此呼應。以全人教育的核心概念來推展生命教育,有助於學生建構 正確的價值觀,不過度崇尚物質,也追求課程之間前後連貫也相互呼應!

綜上所述,歸納出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上重視各科間的統整性及生活中的關 聯性,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重心,把握隨時、隨地、隨機的引導,且生命教育課

程之認知與體驗需兼備,讓學生從認知學習中瞭解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從體驗中 領悟出生命的珍貴,朝向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課程。期待透由此課程引導,讓學 生從師長的身教中及體驗活動中學習豐富的心靈饗宴。

貳、 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瞭解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整體原則與理念後,在實施課程時,因課程之特 殊性,不同學者亦偏重不同的教學內容,以下整理學者對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方 式:

黃義良(2000)整理多位學者想法,認為生命教育的實施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講授法:教師透由講說將主題或知識向學生說明;(二)欣賞討論法:透過視聽媒 體及報章雜誌等欣賞與討論;(三)隨機教學:當生活上發生有關生與死事件時,

作為生死教育的教材,隨機教學;(四)模擬法:角色扮演、情境模擬,以及故事 主角模擬想像等方法;(五)閱讀指導法:選定閱讀相關生命和死亡的圖書、故事 等教材,討論和心得分享。(六)親身體驗法:透過參觀生與死相關場所,實際照 顧臨死病患、專業機構的展覽和專家之演講。(七)活動教學法:藉由戲劇表演、

繪畫及寫作等活動進行教學。(八)作業、自我教學法:藉由指定或自訂的作業閱 讀和收集、研究及整理分析以獲得相關知識。生命教育藉由多元的呈現方式,幫 助學生瞭解生命的價值與意涵,讓學生藉由豐富的生命教育媒材,多方面的瞭解 生命教育的價值,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以建立正確的生命態度。

Walters 則認為生活就是一種學習;生命就是一種體驗,為了實踐生命教育 的理想,努力探索蘊含在生命教育中的原則,並遵循原則生活。他認為:「生命 教育的重點,不只是要讓學生從教導的內容汲取道德教訓。過分道德化的詮釋可 能會使學習變得單調乏味、死氣沉沉,即使它的立意完全是為了學生學習更深刻 的理解。事實上生命教育對我們最好的教導就是:「享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在 課堂上的意義,就是好好享受你的教學或學習。」他更強調:「如果一位老師能 真正享受自己所教的內容,並在學生身上激發相同的喜悅,就已掌握了『生命教

育』系統的一個核心重點。」(林鶯,1999)

綜上所述,學者所提出的實施原則以生動有趣、生活體驗及互動分享的多元 教學為核心。更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透過體驗、討論、觀察…等各類參與活動,

引導學生自動自發學習,讓學生逐漸建構生命的正確認知與真實體悟。

第三節 福智教育園區概況

為了全面瞭解園區,則先對園區的創辦人日常法師一生的風範行誼作一認 識與了解,所以本節先簡介創辦人日常法師的一生,再循之簡介其開展的事業,

繼而介紹園區教育內涵,最後探討園區生命教育課程之實施,以進一步讓讀者深 入了解日常法師創辦園區的慈心與悲念。

壹、創辦人的簡介

「一肩擔如來志業,一肩挑儒家文化」可以說是日常法師一生的寫照。2003 年日常法師創辦了園區,可說是園區的靈魂人物。日常法師誕生於江蘇崇明島,

書香門第,自小在父親教導之下,建立對四書五經和佛法等聖賢經典深厚的學習。

法師深受父親的影響,將「如果你想做世間第一等人,就要出家去當和尚。」的 概念銘記在心。1947 年隨三叔來臺養病,因戰亂而長留臺灣,並於 1952 年就讀 省立臺南工學院土木系。當年,他和同學組了「多邊形」 (Polygon)的社團,

他們的特質就是會讀書又會玩,腦筋好反應快。

1965 年於苗栗縣獅頭山圓光寺隨本明老和尚出家,廣學禪淨法門。出家之 後,也陸續親炙當代海內外漢傳及藏傳佛教界之諸大德耆宿,1972 年應邀於美 國佛教會從事譯經工作,期間深受仁俊法師之器重,旅美修學、弘法多年,嚴持 戒律,博通三藏,精勤修行,又為大悲所感,一生教誨諸多僧俗弟子,宣說「菩 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等諸大經論,從未疲厭。於 1988 由美返臺,

於南普陀佛學院正式宣講《廣論》,並於隔年發行《廣論》錄音帶,廣為流傳。

正式開啟臺灣研討《廣論》之風潮。

日常法師悲憫在家弟子學習佛法不易,更為使佛法長遠弘傳,必須奠定十善 社會的基礎,故而創辦法人事業,自 1993 起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 會,推展「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帶領一群同心同願的弟子一起學習。之後陸 續成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及建設福智教育園區等,

並舉辦各式營隊,一生只為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最後於 2004 年在大陸安然示 寂,日常法師生平之重大事件一覽表,如附錄 1。

貳、福智團體介紹

日常法師一生以紹繼如來家業,弘傳中華文化,他圓寂後,由生前指定的接 班人--真如老師,繼續領導著福智團體。在真如老師的引領下,福智僧俗二眾弟 子齊心以佛法為本,突破當代現實環境,以紮根心靈教育、傳統文化、有機環保、

宗教信仰等方式,持續帶領團體在各地提昇心靈的推動。

福智團體以教育為主,「慈悲、智慧」深廣的內涵引領著學員於世界各地推 動心靈成長教育。在佛法、教育文化、有機環保、藝術演出、慈善關懷等各領域 皆有卓越的表現,獲得各界高度肯定。學員於全球推動的事業亦影響了百萬人 心。

學員教育以《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為學習主軸,透由成立佛法研 討班,建立佛法的知見及行持的方法,引導大眾認識生命的真相,開展內心如鑽 石般的佛性,圓滿自他生命。

廣大的福智事業在臺灣分別以福智佛教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慈心有機 農業發展基金會、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園區等,作為社會的教化及心靈提昇 的推動。學員們透過佛法的學習,實踐觀功念恩、代人著想,期能帶動社會的良 善風氣,共創健康的和樂世界。以下分五部分介紹日常法師所帶領的弟子而開展 的事業,不僅自利更利益無數有情的身心靈。

一、福智佛教基金會

日常法師引導弟子建立見行合一的學修理念,成立《廣論》研討班,並以《南 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為進階課程,開展學員的終身學制。同時配合學制舉辦短期 進修課程,以及各項大型法會、營隊活動。日常法師強調「於所聞法義應起行持」, 因此鼓勵學員承擔義工,並策勉:「義工不是只做義務性的工作,而是做有意義 工作的人。」基金會學員除了學習佛陀的教育,建立正確的知見,並進而擔任義 工,依見導行,從參與中歷事練心並自我提昇,向內能自我調伏煩惱、向外能服 務利他,期能成就圓滿的人格。

二、福智文教基金會

日常法師悲憫眾生,深感「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故致力推廣品德教育,

於 1997 年成立「福智文教基金會」。日常法師明確指出「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心靈的提昇」,因此,明白指出教育的方向應以心靈為主,知 識技能為輔;以傳統儒家文化為推動核心,下手處是孝悌忠信、己立立人。老師 為推動的核心人物,因此教學相長,並組成學習團隊,整體運作,互相配合。「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境界,是福智文教基金會期望透過教育關懷每 個年齡層,於生活中實踐正確價值觀的願景。循此開展培育快樂的好老師、守護 幸福的下一代,並涵養有智慧的成年人推動。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展多項活動,如 老師、大專青年、工商企業主管等各項營隊,皆於社會各層面產生積極正面迴響。

三、福智教育園區

日常法師認為良好的環境是教育的關鍵,2003 年於雲林縣古坑鄉創辦園區,

以「建立崇高人格」為中心理念,涵養成聖成賢,安邦定國,安定社會三種人才;

以「建立崇高人格」為中心理念,涵養成聖成賢,安邦定國,安定社會三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