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及省思

第三節 研究省思

本研究主要深度訪談六位受訪者,包括課程規劃者、校長、主任、老師、家 長及校友,每每訪談完心中總是有一份深深的感動。一開始是課程規劃者分享課 程的重要性、核心理念,最後課程跟廣論的關係,心中暗暗讚嘆日常法師之睿智 及大悲,沒有其圓滿的慈悲與智慧,怎能創辦園區?又何來此增上環境?

回想著校長快樂地傳遞:「在園區就是最好的修行!」,令人深感其學習業已 抓到修行的要竅,即是依止法、修信念恩,他每日早晚各一次地跟真如老師啟白、

祈求,生命一直向上提昇中,嘗到真正的法樂,在過程中還分享著自己生命中不

是沒有困難,而是每一次都藉由殷重祈求得到加持、得到提昇,生命一直在蛻變 突破中。

訪談完主任,研究者心中滿溢著深深的感觸,即是「願將青春奉聖教」,主 任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未來生命中,能發揮最大價值—作師所喜,對學生部分竭盡 所能地幫助他們跨越種種瓶頸,將自己所有的十八般武藝都搬出來,只為幫助學 生,若還是無法及時幫助他們,一方面努力再學習;一方面邊祈求,一邊結合親 師共業網,協助學生突破困難,還有因主任自身用心關照學生,於是乎其練就的

「觀察慧」,讓人讚嘆不已,連令人百思不解的頭痛行為的學生,都能次第分明、

層層剖析其來龍去脈,深入學生的心,去體會學生的痛苦,以幫助學生跨越。還 有更令人撼動的是集合四大重症的眼睛手術,在開刀過程中,醫生手足無措時,

都能夠放下自己對身體的執著,給予執刀的醫護人員安慰、支持,在境界中真實 展現修行的功夫,讓醫生也上了一堂難忘的生命教育。

而園區老師的教學分享,更令人身歷教育現場的感動,連面對學生調皮的境 界,都能將法結合心續,並利用機會教育他們,讓孩子了解是非對錯、取捨善惡,

老師更彷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二十四小時的付出心血、陪伴孩子成長。

訪談的家長部分,更見其隨喜讚嘆園區的學習環境,滿滿感恩老師、感激學 校的用心付出,甚至分享自己不是很聰明,但很有「慧根」,因為「會跟」緊師 長,依著師長的睿智抉擇出來的路,絕對沒有錯,而且過程中親身經歷孩子的成 長,更印證師長的遠見及承諾都一一兌現。

畢業校友更分享願意接受採訪,乃因藉此機會一方面總結自己在園區的成長;

一方面報答園區師長的深恩。校友很珍惜在此環境學習所帶來的成長,感念老師 的用心付出及同學間所培養出來可心靈相會的同學愛。

藉由六位訪談者的深度分享,更加全面完整了解園區的生命教育課程規劃、

實施情形及對親師生的影響,而研究者本身亦為園區家長,兩個孩子從小一就進 園區學習。周遭親朋好友常投以異樣眼光,甚至不可思議的眼神,長輩也勸說從 小讓孩子跟父母分開會不會捨不得…,但是時間已證明一切,孩子經過四年的薰

習一點一滴的成長蛻變中,持續不斷的學習人我互動,在此環境生活練就觀察力 之敏銳,亦將「自我」縮到最小,能與人融洽相處,自然而然培養出待人著想的 心。加上一切的生活自理都得靠自己,如同孔子:「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透過許多事的承擔學習,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更重要的是透過經典背誦建立正知見,不知不覺中除了種下聖賢的種子,孩 子記憶力之驚人也讓身為家長的我大大讚歎,加上每每看到園區老師對孩子的付 出與用心,讓身為老師的自己深深感動也非常汗顏,論悲智力都遠遠不及園區老 師,只能讚嘆隨喜,當作崇仰學習的對象,感恩園區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

參考文獻

日常法師(2003)。佛法要義(一)。台北市:福智之聲。

日常法師(2008a)。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教育-人類升沉的樞紐。台北 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日常法師(2008b)。日常法師對園區辦學的理念和原則(未出版)。福智教 育園區編印。

日常法師(2015a)。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日常老和尚重要思想集/日常 老和尚講述。台北市:圓音有聲。

日常法師(2015b)。《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手抄稿》。第 16 冊,頁 251。台 北市:圓音有聲。

日常法師(2017)。覺悟之路-福智園區的價值。台北市:圓音有聲。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沈木青(1996)。生命教育法的啟示。五版(原作者:鹿沼景揚)。慈訊出版 社。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 論叢(頁 29-37)。臺北:心理出版。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

吳庶深、曾煥棠、詹文克(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 較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庶深(2002)。生命如此精彩。載於台北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社會領域補 充教材。臺北市:臺北市生命教育國中教材組。

林鶯(譯)(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原作者:Donald Walters)。臺北市:張老師。

林思伶(2004)。生命教育的未來發展。載於「澎湖縣九十三年度辦理青少年輔 導計畫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研習會」研習手冊,頁 10-32。澎湖縣。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周文祥、陳美芳(2011)。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課程之建構與願景-以雲林科 技大學為例。學校體育,127 期,36-41。

周文祥(2013)。編者序。載於周文祥(主編),生命教育:綻放生命的光彩(頁 5-7)。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周文祥(2017)。大學生命教育建構脈絡與反思—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為例。

生命教育研究,9(1) 期,23-42。

星雲大師(2015)。《星雲智慧》。王力行(主編),頁 281。臺北:天下文化出 版。

宗喀巴(2008)。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臺北市:福智之聲。

范敏峰(2017a)。《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次第內涵應用於生命教育之探究-以新 北市林口國中生命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范敏峰(2017b)。生命教育課程教案(未出版)。林口國中編印。

高淑清 (2008 )。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取自 2015 年 5 月 15 日,網址 http://life.ccu.edu.tw/data/plan/091/H51100-0000008/index.htm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孫效智(2004)。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教育課題與願景。哲學與文化,

31(9),3-20。

徐超聖(2015)。國小階段生命教育推動理念的新展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10),

87-95

徐超聖、劉子菁、郭美麟(2014)。生命教育融入學前與國小階段課程的核 心素養與組織方式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臺北 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向明 (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業文化。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 77)。臺北:

心理出版。

得榮基金會(1998)。生命教育課程。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得榮社會福利基金 會。

教育廳(1998)。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南投縣:台灣省政府。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0 年至 93 年)。臺北市:

教育部。

連進福(2006)。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路----談生命教育在國民小學的實施。載於何 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 157-165)。臺北:心理出版。

張淑美(2007)。青少年自殺防治與生命教育。九十六年度教育行政人員及教師 生命教育成長營-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頁 59-68)。高雄市:九華圖書。

陶道毓、陳淑媛(2010)。生命教育在校園。中等教育,61(1), 20-3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 Q&A。2017 年 3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3/pta_2559_6379643_14183.pdf

許惠婷(2014)。 生命教育課程對學生影響之探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 命:生命的教育(序 1-7 頁)。臺北市:聯經。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 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255-272)。臺北:寰宇。

黃德祥(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 務(頁 241-253)。臺北:寰宇。

黃雅文(2005)。「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日本考察報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 命教育暨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智慧小語(2017)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http://edu.blisswisdom.org/index.php/2012-08-31-02-49-33/699-2015-02-03-02-31-08 達賴喇嘛(1995)。生命之不可思議:揭開輪迴之謎。臺北縣:立緒。

福智之聲編輯室(2004)。福智法人九十二年度大事記。福智之聲,146-147。

福智之聲編輯室(2005)。福智法人九十三年度大事記。福智之聲,156-157。

楊慕慈(2003)。生命教育。臺北市:禾楓。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董秀珍(2007)。狄爾泰的哲學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8(6),56-67。

熊同鑫(2002)。淺談行動研究的方法與書寫—代本書緒論。載於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頁 2-17。台北:揚智。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實務(頁 37-48)。臺北:寰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

歐用生 (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瓔勳(2006)。日常法師之儒家思想與教育。興大中文學報,19,187-215。

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 23-32) 台北:心理出版。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 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127-149)。臺北:寰宇。

磨韻如(2015)。用生命陪伴生命— 大學教師參與生命教育課程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關婉玲(2017,4 月)。福智教育園區的辦學理念與實踐。載於日常老和尚思想

關婉玲(2017,4 月)。福智教育園區的辦學理念與實踐。載於日常老和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