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整個流程共分為:研究準備階段、研究實施階段、研究評估三個階段,詳細 流程如圖3-1。

一、研究準備階段(2013 年 9 月~2014 年 8 月)

研究者於2012年實習、代課期間,發現班級學生同儕關係會影響學生上課的學習,

也發現社交技巧的有無是影響學生溝通與相處的關鍵,有鑑於此,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 能讓學生擁有社交技巧的能力,以讓其在校能快樂學習,也因大學的一門「班級團體輔 導」,讓研究者瞭解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對班級學生的重要性,且在文獻與相關研究中發 現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生的人際關係,因此,研究者將研究題目擬為「班級 團體輔導活動增進國小四年級學生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蒐集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與社 交技巧的相關文獻,並尋找測量社交技巧能力的量表,準備進行研究。準備階段始於2013 年9月,決定以團體輔導活動為媒介,教導學生社交技巧,以其促進班級同儕的接納關 係,於2014年4月訂定研究主題,並開始蒐集相關文獻,至同年8月,開始擬定研究計畫。

二、研究實施階段(2014 年 9 月~2014 年 11 月)

研究實施階段包括確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蒐集資料、分析資料、反省與檢討。團 體輔導活動方案的設計參考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謝麗紅(2009)所編著 之團體輔導活動設計,配合國小四年級之學生,以增進社交技巧能力為重心,設計本研 究之團體輔導活動方案。研究者於2014年9月至11月於小學現場作實地研究,正式進行 第一循環團體輔導活動的發展與實施,此階段主要針對「同理心」與「合作」兩大主題 來進行第一循環取向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行動,並藉由教師的訪談、學生的回饋與觀察記 錄等進行反省、檢討與修正活動設計,之後進入第二循環,此階段主要針對第一循環進 行調整與修正,並針對「自我控制」與「肯定」兩大主題進行第二循環取向教學活動的 規劃與行動,並於教學活動實施之後進蒐集和分析研究資料,以決定再行動的策略。此 階段從2014年9月開始,至11月底止。以下分述實施階段的工作內容。

39

(一) 第一循環教學取向(2014年9月25日~2014年10月2日)

此階段針對兩大社交技巧-「同理心」與「合作」,進行第一循環社交技巧教學活 動的規劃、行動,並在活動後進行反省與修正。研究者在第一循環準備階段,針對其社 交技巧主題「同理心」與「合作」擬定教學課程,找尋相關活動與文獻資料,並設計教 學活動。同理心的教學,期望藉由表達與回饋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傾聽與同理他人的社 交技巧。合作的教學,期望藉由動態活動,讓學生相互合作,並能同心協力完成目標。

並設計回饋單讓學生給予回饋與意見。同時,徵詢協同教師的意見與自我的省思,10月 2日後,藉由活動過程中的省思與檢討,修正第二循環之教學活動內容。

(二) 第二循環教學取向(2014年10月23日~2014年10月30日)

此階段針對兩大社交技巧-「自我控制」與「肯定」,進行第二循環社交技巧教學活 動的規劃、行動,並在活動後進行反省與修正。研究者在第二循環準備階段,針對其社 交技巧主題「自我控制」與「肯定」擬定教學課程,設計相關活動,從第一循環中瞭解 學生一直處於動態活動會心浮氣躁,因此在第二循環教學階段修正其活動內容,使學生 在外活動時間不超過半節課,其餘時間帶回教室進行回饋與討論。自我控制的教學有兩 大面向,第一是學習自我控制的技巧;第二是學習面對衝突的解決方式。肯定又分為負 向肯定與正向肯定,負向肯定是幫助學生在遇到負面事件或情緒時,能以正向的態度面 對;正向肯定是藉由活動與他人的分享,讓學生學會正向肯定自我,讓自己更棒更好。

並設計回饋單讓學生給予研究者回饋與意見。同時,持續徵詢協同教師的意見,在活動 過程中檢討、修正與反思。10 月 30 日後,將本研究之量化與質性資料做一整理與分析,

並持續撰寫論文。

三、研究評估階段(2014 年 12 月~2015 年 4 月)

研究評估階段,開始資料分析與統整的工作,研究者持續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持 續蒐集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與社交技巧之相關文獻,之後進行論文的寫作,以完成整個研 究的進度。進度由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完成論文後兩章,並於2015年3月底提出論 文口試。

40

圖3-3 研究流程

41